Yyyyell
Yyyyell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392
关注贴吧数: 2
深入沙漠
晴朗的一天
月亮不睡我不睡
为保生产,挑灯夜战
猜猜这是什么尺寸的钻具
这螺纹质量杠杠的
科普:钻具螺纹磷化 所谓钻具螺纹磷化工艺就是通过化学和电化学反应在钻具螺纹的金属表面生成一层均匀致密的微薄磷化膜,可以有效地改变和提升螺纹表面的接触条件和受力状况,提高钻具连接螺纹的润滑效果,增强其防锈、减磨及防粘扣性能。通过检测表明,钻具螺纹磷化处理后, 使用损坏率大幅度降低,钻具使用寿命明显延长,并且有效控制了因 钻具螺纹非预期损坏引发的钻井误工和井下事故, 取得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该工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磷化作业
严控出厂质量
风吹日晒阻挡不了工作
新疆人才不是吃素的!给大家展示一下吃肉绝活 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就是要变着花样吃肉啊! 对比其它地区的菜色,新疆人的饭桌上总是少不了几道夺人眼球的“纯肉”菜,除了大盘鸡、椒麻鸡这些很有知名度的名菜,还有哪些新疆人餐桌上必会出现的硬菜呢?它们也许看上去没那么精致,但满满都是冬季里必备的能量。肉食爱好者整个爱住 | flickr JeffTsai 新疆人对“肉”实在是太情有独钟,我奶奶做起各种肉菜来得心应手,但却基本不会做啥素菜,甚至去她家,连早餐都给我做的是炒肉。 01 全是硬菜 / 肉肉肉肉肉肉肉 / ■ 架子肉架子肉也叫馕坑肉,一般是用馕坑里剩下的余炭来烤肉,这时馕坑里的温度不会太高,将肉块放入馕坑内壁,取出明火,堵住坑口,连焖带烤,这样烤出的肉质和口感是最佳的。 之所以叫架子肉,是因为要把肉挂在铁架子上,才可以放入馕坑。将肉挂在铁架上放入馕坑中烤 | 截自《人生一串3》 在馕坑里烤出来的肉和明火烤的羊肉串比,又是另一番风味。馕坑肉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都有半个巴掌大,“出坑“之后肉质更加鲜嫩。如今,不光是羊肉,牛肉、鱼肉等食材也会用这种方法烤制,喜欢吃焦黄酥脆这口的千万不要错过。
冻起来的东北,真的太太太太好吃了! 雪花飘北风啸,左手一瓶大绿棒儿,右手霹雳手套,身上裹着棉大衣,脚底踩双大皮靴。冬天的东北,就是冻北,老好吃了,吃啥啥上头,谁都扛不住。 咋地,不信啊?跟我瞅瞅去! 01 冰冻的美味 / 过这村可没这店儿了! / 冬天的东北,在零下一二十度的街头,全是好吃的!还是时令特供,仅此一季过时不候。家里的冰柜基本被闲置,因为室外气温足以冰冻万物,小贩们也纷纷把冻品搬出来开卖。 冻果,是街头最常见的水果,也是无数东北小孩的美味回忆。 经过低温冷冻,花盖梨、秋子梨化身为冻梨,磨盘柿子、火柿子化身为冻柿子,海棠果化身为冻花红,严寒让原本酸涩的果子甜度提升几个档,变成了外地很难复刻的地域美食,堪称东北人的私藏宝贝。 冻果三剑客|jiaxianghuo.cn 外观黢黑硬如石块的冻梨,是南方人无法理解的暗黑水果,但却甜得离谱。把冻梨放进凉水里缓(huān),梨子外表慢慢结冰,捏开透亮的冰壳,半化开带冰碴的冻梨就是最好的状态,先吸果汁再啃果肉,入口冰爽甘甜,黏黏地糊了一手。化开的冻柿子不再酸涩,绵甜清香。而化开的冻花红则是酸甜清凉,一口一个。 冻梨不好看但贼甜|拍摄 煎茶君 整箱的冰棍在室外摆成一溜儿,顾客拣满满一袋,一起算钱结账,这才是东北人买冰棍的正确姿势(其实,很多东北人习惯把冰棍和雪糕统称为冰棍儿。) 冰棍儿直接搁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卖|拍摄 井儿 在黑龙江,有哈尔滨的马迭尔和老字号老鼎丰坐镇,大庆的东北大板作为后起之秀已经风靡全国;在吉林,有四平宏宝莱的沙皇枣和蜜香豆,还有吉林市的红旗奶豆腐;在辽宁沈阳,有麻酱味的中街大果和五毛钱卖很多年的糯米糍,德式鲜奶糕更让很多人念念不忘。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冰棍,没有包装直接卖丨图虫创意 东北作为全国最冷的地方,出产了无数好吃的雪糕。而在露天卖的雪糕,一定要顶着寒风吃,冻得嘶嘶哈哈却爽到上天。回到暖气屋,换上短袖,大口啃小口嘬,至少五根打底不能停。 冬天的街头,青鱼、刀鱼、带鱼、冻虾……所有的海鲜冻品全都在室外排排坐,冻得当当硬,拣起来能当武器,鲜鱼和青菜都躲在室内取暖。佳木斯抚远县的一家冻鱼店丨图虫创意 这些海鲜被领回家,做成红烧青鱼、干炸刀鱼、刀鱼炖豆腐、干煎黄花鱼、炸黄花鱼、红烧大虾……一到了冬天,吃海鲜反而比夏天还频繁,露天集市功不可没。炸刀鱼|豆果美食网网友Anny888 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则是街头的另一抹风景,不冰的糖葫芦毫无风情美味减半,咬开冻得嘎嘣脆的糖壳,露出冰凉的山楂果,舌尖先尝到赤裸的甜,甜里面裹着酸,酸里面又透着凉。“冰糖葫芦儿~五毛钱一串!”,那是小时候最好听的叫卖声。如今的东北,俨然想打造一座糖葫芦“王国”,万物皆可糖葫芦。 在东北,万物皆可糖葫芦丨图虫创意 寒冷,给予东北人免费的保鲜手段,也让冬日的街头变得更加热情,更有烟火气。 02 火热的炉灶 / 还不是因为冷才想出的辙 / 东北的冬天真的太冷了,穿上厚厚的棉衣,生起熊熊的灶火,大锅里炖煮滚烫的食物,是我们为了生存作出的努力。 东北的白肉火锅,起源于满族。火锅以鸡汤为底,选海米、蟹肉、牡蛎和海蟹几种海鲜来提鲜吊味,煮到八成熟的五花肉切成大薄片,鸡脯肉切片装盘,酸菜丝、白菜和粉丝也上桌,调料则有腐乳汁、韭菜花、葱姜蒜、香椿末、虾油、芝麻酱、辣椒油和食盐等,吃时自行调味,自蘸自食,比普通的酸菜汆白肉多了海味更讲究,汤鲜味醇,菜嫩爽口,肉肥不腻。 复刻的酸菜白肉火锅|bc.ccoo.cn 至于羊肉火锅,跟北京的清水铜锅涮肉不一样,要用大虾、海蟹和海米吊汤,少不了的食材有熟五花肉、冻豆腐、酸菜和粉条。没有冻豆腐的东北火锅,没有灵魂。本地的土豆粉比关里的地瓜粉更耐煮,吃多了也不烧心。淡黄色的冻豆腐直接下进锅里,慢慢化开煮熟,蜂窝状的孔洞吸饱了汤汁,弹性十足,口感变得粗犷而柔韧。而小菜呢,最有名的莫过于本地的克东腐乳和宁安糖蒜。冻豆腐才是东北人最爱的火锅菜啊|meishipi.com 如果说寒冬里的火锅是一桌人的欢乐,那玲珑的砂锅就是一个人的幸福。酸菜羊肉、豆腐丸子、排骨萝卜、牛肉柿子……滚烫炽热的小砂锅端上来,食材在锅里尽情翻滚着,咕嘟嘟直冒香气,一份坛肉、一张油饼或糖饼,炝拌土豆丝和熏酱,是吃砂锅的好搭档,五花肉做成的坛肉稍稍有点腻,一口清淡的汤刚好中和,刚出锅的糖饼酥脆,要提防着糖馅烫口,对着颤巍巍的白豆腐肉丸子就发起了挑战。 坛肉|豆果美食网网友大海微澜 以前冬天取暖靠烧炉子烧火炕。火热的炉膛上就会架起一口锅,买来牛骨头,砍成小段,在锅里慢慢煮开,第一锅会烧出厚重的牛油和香浓的脊髓,骨头上的肉也烂熟。盛一碗牛骨汤,放食盐、葱花、香菜、辣椒油和小虾皮,不清爽,因为油脂很大十分御寒。汤在炉子上小火咕嘟嘟地煮着,满屋飘香,平时吃饭时盛一碗,做菜时添一勺,随着陆续加清水,汤会变得越来越淡,最终退位让贤。牛骨汤|豆果美食网网友爆苗糖 炉子上还可以烤干辣椒,红辣椒逐渐变黑变脆散出辛辣的香味,用来做菜,味道会更加香辣和浓郁。而在灶坑里就要烤土豆,拣几个溜圆周正的土豆,埋在红彤彤的火炭里面,等烤出香味,就掏出来,磕掉尘灰扒了皮,蘸一点食盐或者白味着吃,是冬天里最简单的小零食。 在买不起肉的年代,猪油就是平民家的冬日之光。菜市场拎回一大块猪板油(猪油膘),切成小块炼成猪油,装进坛子里,足够吃一个冬天(夏天气温高猪油很容易变质)。猪油能够代替肥肉,增加菜肴的油脂量和香浓感,一勺大豆油加一勺猪油,能让清淡的白菜豆腐变得可口诱人。 雪白诱人的猪油|豆果美食网网友honey啊清清 白米饭拌猪油,添一勺酱油,没有菜,也能吃掉一大碗。 猪油拌饭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豆果美食网网友大庄庄庄 刚出锅的油滋了(猪油渣),撒食盐或白糖,酥脆浓香,当成零食也未尝不可。 可盐可糖,甜的更腻吃不了很多|豆果美食网网友小菜一碟的家 猪油渣和酸菜、萝卜等剁成馅一起包饺子包包子,一咬开面皮,就忙不迭地淌油,馋得小孩两眼放光。 酸菜包子|豆果美食网网友淇妈爱美食 猪油渣还特别适合做菜,猪油渣炖白菜、猪油渣炖萝卜、酸菜炖脊骨、辣白菜炖豆腐……总之做炖菜的时候放一把都不会错。 猪油渣炖白菜|豆果美食网网友亦荷yihe 鸡鸭鹅家禽已经在月余前养足了秋膘,肉质紧实,落雪之后,就可以杀了,放在室外冻起来,再等下去只会越来越瘦。小鸡炖蘑菇、红烧鸭子、铁锅㸆大鹅,落雪后的家禽好像更有灵魂,炖出锅滑溜溜的,肉嫩滚烂。 铁锅㸆大鹅|豆果美食网网友乔纳斯叔叔 寒冬街头的烤地瓜,是最温暖的路边摊。刚从大铁桶里掏出的烤地瓜,皱巴巴的外皮已经撑不住饱满的果肉,小破口处冒出甜甜的糖,趁热接过一个,撕开外皮,果肉的甜香在冷风中显得格外诱人,冒着烫嘴的风险,赶紧咬下一大口,飘雪的街头和温暖的烤地瓜是最完美的一对。冬天是烤地瓜味儿的|拍摄 煎茶君 03 粗犷的吃食 / 无非源于地利与文化 /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吃,首先是为了果腹和生存,其次才去追求口感和美味。在东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养殖的家猪家禽、野生的飞禽走兽、酸菜白菜土豆萝卜和豆腐,冻鱼冻虾冻豆腐冻菜干菜咸菜,就是可用的食材。东北的肉肉肉肉肉|拍摄 煎茶君 火给人带来温暖的美味,烹饪的炉灶同时还充当了供暖的角色。而与之对应的,室外的极寒,提供了保鲜手段,多样的冻品应运而生,冰则赠予了东北人独特的味蕾记忆。 所以,冬天去东北,吃的是冰火两重天的体验,冻得咯嘣脆,热得直上头,吃得停不下,胖了别赖我。
都是牛肉粉,为什么越南河粉这么贵?! 一说起越南菜,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火车头”——越南河粉中的一种。越南河粉(Pho),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着不少狂热粉丝,还曾在2011年被评选为50种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之一。 除了河粉,越南还有顺化牛肉粉、檬粉、酸粉等其它粉,但最经典、最受欢迎的还是越南河粉。越南河粉 | wikipedia/Kham Tran 01 越南河粉的粉 / 原料为大米,横切面为方形 / 虽然现在许多厨师在不同国家,会根据当地食材以及当地人口味,对越南河粉做出相应的改良或创新,但对许多越南人来说,在河粉这件事上,他们是“原教旨主义者”。 不是所有汤粉都能被称为越南河粉,只有牛肉河粉和鸡肉河粉才可以被称为越南河粉。不是所有汤粉都能被称为越南河粉 | flickr Clay Hackett 一碗粉,想要得到越南河粉的名号,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就是从汤到粉到配料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要求。如果说汤和配料还能存在些许差异的话,那越南河粉的必备食材——粉,就有了它固定的标准。 越南河粉的粉,以大米为原料,虽然也有成品干制河粉,但现做的河粉在口味上自然还是要更胜一筹。越南河粉中的粉以大米为原料 | flickr Robyn Lee 在长相方面,越南河粉和意大利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着不同的尺寸。河粉的宽度有粗有细,最常见的宽度有1/16英寸、1/8英寸、1/4英寸等。然而,不管是什么宽度,即使是最窄的尺寸,一个合格的河粉,它的横切面一定是长方形或方形。如果一个粉,看起来是圆形或椭圆形,那它就不能被叫做越南河粉。 很多中国人在吃越南河粉时,都不会对其中的粉感到陌生,因为它和国内很多地区叫的“河粉”,还有潮汕地区习惯称作的“粿条”,无论是从长相还是口感来说,都非常相似。潮汕的牛肉粿条丨拍摄 甜怡 02 牛肉河粉 / 北部和南部2种风格 / 越南河粉中出现最早,也是最经典、最传统的就是牛肉河粉。 牛肉河粉大约在20世纪早期出现在越南北部,后来南下,与当地食材融合、改良后,逐渐成为风靡整个越南的国民小吃,后来又被越南人带到了美国、欧洲和亚洲其它国家。我们在国内常吃的“火车头”河粉就是越南南部牛肉河粉的改良版。国内的“火车头” | 作者 拍摄 因此,越南牛肉河粉也就被分为了2大类:北部风格和南部风格。 ■ 北部牛肉河粉(Pho Bac) 如果说“粉”是被称为牛肉河粉的根本原因,那“汤底”就是牛肉河粉的精髓。牛肉河粉的汤底,不是一锅简简单单的牛肉汤,更是一堆香料深交后的产物。牛肉河粉的汤底是精髓所在 | flickr Mr Tam Tam 一般来说,牛骨、牛尾骨、牛腩排、洋葱、姜只是牛肉河粉汤底的基准,为了得到更复杂的风味,越南人还会加入肉桂、八角、黑豆蔻、香菜籽、茴香籽等香料,给汤底贡献出浓烈的香辛料风味。 越南北部的牛肉河粉,英文为“Northren Pho”或者“Pho Bac”,更喜欢使用脂肪较厚的汤底,配菜也只有葱、芫荽、洋葱等,非常简洁,最后再放入全熟/半熟牛腩肉,一套完整的北部牛肉河粉就完工了。北部风格的汤底更油,肉一般都是牛腩,配菜也更简单 | flickr TMAB2003 ■ 南部牛肉河粉(Pho Nam) 越南南部的牛肉河粉,英文为“Southern Pho”或者“Pho Nam”,流行于全球的越南河粉大部分都源自南部牛肉河粉。 从北方来到南方,物产也随着温度富饶了起来。汤底虽然继续沿用了北方食材,但会倾向于油脂更少、更清爽的版本。另外,在牛肉和配菜的选择上也丰富很多。 从牛肉上来说,除了北方惯用的牛腩肉,南方的牛肉河粉还增加了牛腱、牛肚、牛胸、牛肉丸等种类。南部风格的汤底更清爽,肉和配菜也更加丰富 | wikipedia/androog 在配菜上,选择更是多到让人发指。除了“火车头”河粉常见的豆芽、柠檬、泰式罗勒和红辣椒,还会有薄荷、芫荽、锯齿草等。南部风格通常会用到的蔬菜 | wikipedia/Jael 而且越南河粉都是单独一盘生蔬菜端上桌,吃的时候,自己放进汤里稍微烫熟一下就吃,和云南过桥米线的思路很像。蔬菜需要自己放进碗里稍微烫一烫再吃 | 英俊 拍摄 在越南本地,一份牛肉河粉的价格大致在人民币10元左右。在欧美的越南餐厅,一般会根据牛肉的不同部位来点餐,牛肉价格决定了河粉的价格,通常在12~15美元之间。 而在国内,相比其它我们熟悉的粉面类,越南河粉的价格要高出一大截。北京的“火车头”河粉(混有牛肉丸、牛肉、牛百叶等部位),一份的均价基本在60~90元左右,有的店甚至还会因为选用和牛而导致价格激增。本身在越南属于物美价廉小吃的河粉,来到中国,身价一下陡增。越南河粉在中国的价格都不算便宜 | flickr Amy Holt 身边的朋友普遍有一个迷思:为什么越南粉比国内很多米粉贵这么多呢? 我有去咨询过相关店家,但店家的回答比较模棱两可,要么含糊回答说是定价问题,要么就直接回避了它。而火车头河粉比其他越南粉更贵的原因,回答得倒是坦诚:一是因为牛肉的成本比其他肉类更贵;另一个是火车头的肉类种类较多,有牛肉、牛肉丸、牛百叶、牛筋等,因此火车头的价格通常都更贵一些。火车头比其他越南粉贵其实很好理解 | 英俊 拍摄 至于“火车头”河粉和火车头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种说法,说是当时河粉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售卖,久而久之,就把这种街边小吃命名为火车头了。除此之外,在欧美的一些越南菜餐厅,“火车头”指的其实是碗的大小。河粉通过碗的大小可以分成小份、常规和火车头(火车头就是超大份)。 03 鸡肉河粉 / 用鸡肉代替牛肉 / 鸡肉河粉(Pho Ga),是在牛肉河粉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产物,它与牛肉河粉的区别就是将牛肉替换成了鸡肉。 至于鸡肉河粉为什么会出现,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这两种比较流传广泛:其中一种说是,因为牛肉价格太贵了,因此出现了鸡肉版本的平替;另一种说法认为,因为有一段时间越南只有在周末才售卖牛肉,因此爱吃河粉的越南人才发明了鸡肉河粉。越南鸡肉河粉 | wikipedia/Schellack 和南部牛肉河粉一样,鸡肉河粉也可以选择鸡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常见的鸡肉类型有鸡背、鸡脖子、鸡翅,以及肝脏类鸡心、鸡肝……可以说,鸡肉河粉的食材选择充满了亚洲风情。 而在酱方面,鸡肉河粉常常搭配加了姜的鱼露。嘬一口河粉,再咬一口裹了鱼露的鸡肉,简直就是鸡肉河粉爱好者的天堂。鸡肉河粉 | flickr NoDurians 04 其它越南粉 / 名气不大,但也很美味 / 当然,越南粉里可不止河粉,还有顺化牛肉粉和檬粉等,它们从粉的选择到做法都与越南河粉有所差别。 ■ 顺化牛肉粉 有人曾把越南的粉分成三个派系:北部牛肉河粉、南部牛肉河粉,以及位于越南中部的顺化牛肉粉。 顺化牛肉粉是在顺化这个城市被改良出来的,它与越南牛肉河粉最大的不同,在于选用的是一种圆而厚的圆粉。顺化牛肉粉里的粉是圆粉 | flickr Kirk K 此外,虽然顺化牛肉粉里也有牛肉,但比起越南牛肉河粉的鲜甜,酸辣的口味让它显得更加热情饱满。 除了用牛骨等食材,还在汤底中加入了柠檬草、虾膏、辣油等来加深汤底的颜色和风味。配菜除了河粉的常见配菜外,还会有腌制过的牛腿、猪蹄、猪血以及芭蕉花、刺芹等。顺化牛肉粉相比牛肉河粉更加浓墨重彩 | flickr Peter Nguyen 在许多人心中,顺滑牛肉粉是越南粉里最被低估了的一道美食。 ■ 檬粉 除了带汤的粉,在越南餐厅里还有一种常见的不带汤的冷吃粉——檬粉,吃法更类似于凉拌。 檬粉,在越南被称为“Bun Thit Nuong”,翻译过来就是“越南烤猪肉和米粉”。檬粉选用的是一种很细的、口感类似粉丝的圆粉,肉通常是烤过的猪肉(国内大部分是猪颈肉),还会搭配新鲜薄荷、罗勒、豆芽、胡萝卜等。除此之外还会点缀烤过的花生、烤虾等等,整道菜会搭配鱼露来食用。凉拌的檬粉 | flickr Ryo Tezuka 檬粉在越南大部分地区都很流行,除了河内。因为在河内当地,流行的是一个与它很相似的粉,叫“Bun Cha”,同样也是米线、猪肉、香草和酱料的搭配。Bun Cha | flickr Premshree Pillai ■ 炒河粉 越南常见的不带汤的粉,除了檬粉,还有炒河粉(Pho xao)。越南炒河粉和粤菜里的干炒牛河有点类似,都是河粉加上配菜和调味料一起翻炒。 这道菜最独特的风味在于它特殊的烟熏味,而要得到这个烟熏味,则需要一个非常热的中式炒锅以及技术娴熟的大师傅。但与干炒牛河不同,在越南的炒河粉里,牛肉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不喜欢牛肉,还可以换成鸡肉、虾或者猪肉。越南炒河粉 | flickr Ngọc Thành Võ 其实除了文章里列举的这些,越南粉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粉,更是还有一些创新的粉,例如“Pho Pizza”——用披萨底加米粉和牛肉、蔬菜等混搭而成;“Phorrito”——米粉和墨西哥玉米卷饼的混搭,等等。 越南粉,这道与越南人息息相关的美食,流传之广,发展之多,简直就是一碗行走的越南文化。
努力工作
保障钻井施工
前往现场 加油
猜猜做的什么好吃的
猜猜做的什么好吃的
认真测量 仔细
把好质检关 认真工作
过节了
包饺子
年味儿十足
火遍全网的香菜冰淇淋,和香菜的关系只有1毛钱 提起香菜,真的是爱之爱死,恨之恨死,喜欢它的人在吃火锅时恨不得直接涮香菜,而讨厌它的人也不甘示弱,一群痛恨香菜的人发起了“世界讨厌香菜日”,就定在每年的2月24日 可以说,香菜凭一己之力站在了美食界喜恶之争的顶端。那么香菜到底是香的还是臭的?为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差?听说不爱吃香菜还和基因有关,是真的吗?最近火遍全网的香菜冰淇淋味道怎么样?好吃吗?别急,今天全都告诉你~ 01 香菜到底什么味儿? / 香的?臭的? / 香菜,学名是芫荽(yán suī)[Coriandrum sativum L.],也叫香荽、胡荽,是一种有强烈气味的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淡紫色小花,和芹菜、胡萝卜和茴香同属伞形科。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西汉张骞去西域带了回来,而后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香菜 | wikimedia 香菜闻着到底什么味?香菜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17%是醇类。肥皂和洗手液中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椿象(好诗意的名字,其实就是臭虫)攻击敌人的毒雾里也有。所以有人说香菜是肥皂味或臭虫味,不好闻,但也有很多人说香菜很香。 据研究数据,全世界不喜欢香菜的人里,东亚人为21%,比例最高;其次为白种人,有17%;再次为非洲裔,是14%;而西班牙裔和中东、南亚人只有7%不喜欢香菜。 说香菜臭的人,十里地开外有片叶子都要捏起鼻子,饭桌上给他夹上一筷子肯定立马绝交。这还不够,有人直接把不要香菜印在衣服上。 不要香菜的衣服丨amazon.com 觉得香菜香的人当然不服,香菜明明很香,风味无穷,吃啥都要麻烦老板再多加一把好吗。一道菜的成败在此!通过香菜的画龙点睛可以得到完美的提升,没有香菜的美食是不完美的! 《康熙来了》节目截图 02 爱不爱香菜 / 是基因?还是文化做主? / 生活中,影响人类对食物喜好的因素大致有两个,基因遗传和文化环境。 关于基因方面,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对25000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觉得香菜闻起来像肥皂的人都有一个叫OR642的特定基因。 此外,一篇刊载于学术期刊《化学感应(Chemical Senses)》的论文说,对527对双胞胎调查后发现,还有三个基因也影响了人们对香菜的喜好,两个与苦味识别有关,一个与刺激性气味(如芥末)有关。 当然可能决定讨厌香菜的基因远比这两项研究复杂,但是产生的结果是不折不扣的,拥有这些“反香菜基因”的人连听到香菜这个词都要颤抖和反胃。下次再有人问你有多讨厌香菜,你可以回答“是刻进了DNA的程度”。 除了基因,文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你的饮食偏好。长期反复接触某种食物,能让大脑建立全新的积极联想,然后慢慢接受它。就好比那些常吃香菜的地方,如中东和南亚等地区,讨厌香菜的人就会少 。也许最初你本不爱香菜,周围的人都爱,闻得多了,也便爱上了。 在烹饪时,除了香菜本身的气味,还有神奇的化学在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香菜中含有一种挥发物质((E,E)-2,4-十一烷二烯醛),它能中和掉猪大肠的恶臭(比如图中的爆炒肥肠),让猪大肠更加美味 这道菜能同时劝退不吃香菜和不吃肥肠的人 | 豆果美食网网友漂泊的湖 03 香菜的根茎叶籽 / 啥都能吃 / 香菜的茎叶和根都可以做调味料,果实做香料。新鲜的香菜叶片翠绿柔软,高温加热后味道会大大减弱(如果喜欢特殊的香菜风味,就生吃/轻煮)。 香菜茎叶 在中国,北方的夏天里少不了各种开胃凉菜,蔬菜切好,食盐酱油米醋辣椒香油调味,最后撒一把香菜末,增色又添味;煮好的菜肴在出锅装盘时扔进几根香菜,高温逼出香气,翠绿的色彩也是菜肴的一抹点缀;吃四川火锅时,油碟里肯定也少不了香菜(分享一个心得,吃火锅时,也可以把超级嫩的香菜在厚油厚肉底的火锅里烫着吃,时间要短,千万不能烫老了,喜欢香菜的试试)。 香菜不仅是点缀,还能提香 | pixabay 印度人把香菜叫做dhania,是烹饪的重要调料。香菜酸辣酱(Cilanto Chutney),在印度餐馆里常用它来搭配油煎饼(Papadum)或萨摩萨三角饺(Samosa),它还是一款不赖的三明治酱,印度街头食品里也少不了它。 油煎饼 | capitalfoodjournal.com 萨摩萨三角饺 | thebeachhousekitchen.com 酸辣酱三明治 | vegrecipesofindia.com 香菜籽 在西方,香菜籽是常见的香料,多用于腌渍泡菜和肉类,也能和很多香辛料搭配组合来调味烹饪。德国人和南美人用香菜籽腌香肠,中欧人和东欧人会用香菜籽作为葛缕子的替代品,烤黑面包。 香菜籽 | wikimedia 香菜籽香气浓郁,有辛辣味,是制作咖喱粉的重要原料。微火焙烤香菜籽,是两道南印度菜——sambar和rasam的重要调料。 sambar | vegrecipesofindia.com rasam | vegetarianindianrecipes.com 香菜根 香菜根比茎叶和籽的味道更浓郁醇厚,在泰国菜里,常用来做泰式汤和咖喱酱(curry sauce)。 泰式红咖喱酱 | pinchofyum.com 04 香菜料理 / 是黑暗料理还是独孤求败? / 下面要介绍的菜色,在不喜欢香菜的人看来,简直就是黑暗料理(一片叶子就足以毁掉一锅好菜),而对于闯荡江湖多年的香菜爱好者,这些又都是极品,独孤求败,不知你见过没? 香菜火锅 再怎么喜欢香菜,但光煮菜不煮肉的火锅你是来搞笑的么?香菜做配菜很好,但做主菜分量不够难当大任。 香菜泡面 吃泡面就已经够可怜了,但你这泡面调味包还只有一种菜,摔!我要去楼下小店吃兰州牛肉面,叫老板多放香菜多放肉多放醋! om 香菜奶糖 谁能告诉我香菜变成甜的是啥味?那玩意儿要咸的才能吃好嘛?原谅我接受无能,好奇生产商的脑洞有多大。 香菜口味薯片 咸味的薯片和香菜搭配应该不会出错吧?但我们在尝试过后,发现它没什么香菜味,只有洗洁精味儿…… 洗护用品(香菜香型) 不光是吃的,还有用的,科颜氏(Kiehl's)推出了三款香菜味的洗护用品(此处非广告),虽然很好奇使用效果,但轻易不敢尝试,怕讨厌香菜的人从此绕道而行_(:з」∠)_ 当然,还有最近火热的“香菜新地”。它到底味道怎么样呢?快来看看我们的测评视频吧!
对象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也可能是差不多得了 普通人的一生,念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有小孩,仿佛是一个由重要节点组成起来的链条。在这条链条上,寻找共度一生的伴侣,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往往认为“对的那个人”是经过深思熟虑、谨慎挑选出来的(毕竟是人生大事),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你对待爱情没有想象中那么挑剔,即便觉得TA有一些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也会灵活地调整标准,让对方成为“对的那个人”,然后迅速推进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有缺点?没事,先入网再说|Giphy 严格挑选?不,广撒网 人们往往把谈恋爱当成一个严格筛查合格人选的流程。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75%的美国人觉得找一个合适的约会对象变得更难了。不仅如此,年轻人也不着急立即安定下来,他们觉得结婚前要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彼此。 然而,心理学家可不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更加谨慎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萨曼莎·乔尔(Samantha Joel)和杰夫·麦克唐纳(Geoff MacDonald)发现,人们在挑选伴侣时并不如他们想象中挑剔,他们以为自己会很干脆地拒绝不适合的约会对象,但在实验中,人们高估了自己拒绝的可能性——即便不合适,他们也愿意约会试试。 在这项实验里,单身的本科学生被分到了另外一些单身学生的约会资料,在选择了他们喜欢的约会对象并得知对方也愿意和他们约会后,他们又收到了一个新信息,表明对方可能并不是合适的约会对象——比如本人照片看起来并没那么好看,有和自己冲突的个人背景特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研究者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是假设参与者陷入了这种两难境地,让参与者选择是否拒绝约会;另一组是在真实情况下让参与者进退两难,再去选择是否拒绝。 在假设情况里,有84%的学生说会拒绝照骗,但真实情况发生的那组里,只有63%的人会拒绝。如果是背景冲突的话(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假设情况里有54%的参与者会拒绝,而在真实情况里,只有26%拒绝了。 感觉对方不是理想伴侣,但也可以调整标准,约会试试|Giphy 所以当人们以为自己很挑剔的时候,面对具体的个人,即便TA有不符合要求的缺陷,他们还是很容易调整自己的标准——人们愿意与更大范围内有可能成为伴侣的人约会。 更爱推进关系,而不是结束关系 乔尔和麦克唐纳还发现,除了人们对约会对象没那么挑剔以外,他们更倾向于推进恋爱关系,而不是结束它。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人们在关系初期意识到对方不是合适的伴侣就应该分开,不必再浪费时间,但人们在早期的约会中很难保持辨别力,对恋人的依恋和情感、金钱投入比研究人员以前认为的要快得多。这些投入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导致后期很难退出。 迅速的依恋 当人们选中对象开始谈恋爱后,他们很快会对伴侣产生依恋,即便对方不是理想伴侣。这种依恋程度跟这段关系的长短没有很大关系,进入关系后就会很快产生。 在恋初期,就可能会对伴侣产生强烈的依恋|Giphy 在一项针对成年人恋爱关系(平均长达16.31个月)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对伴侣的依恋在一年内增加了,相反,许多参与者在恋情初期就已经对他们的伴侣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果,研究者发现关系长达两年的和少于3个月的关系,依恋强度并没有多大差异,大家都已经非常依恋对方,会向伴侣索取亲近感,甚至把对方当作可以永久依赖的安全基地。 很快加深关系 除了情感投入外,人们还会很快做出让关系更深入的举措,比如融入彼此的社交网络、同居甚至结婚。 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就是同居,这常常被认为是结婚的前兆。在一项以122名与伴侣同居的人为样本的研究中,36%的人会在开始关系后的6个月内搬进来。参与者认为,同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彼此身上,也更方便、经济。 不合适就分开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上,随着迅速的依恋和各种投入,关系一路发展,人们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才意识到这种关系可能并不适合他们。 但结束关系,是出了名的难。 同居、结婚、生娃,一对伴侣不断加大投资,彼此联系紧密,结束关系变得并不容易|Giphy 即便在关系里存在虐待,结束关系也比想象中的难。在一项研究里,100名妇女在到达家庭暴力庇护所时接受采访,其中大多数妇女都曾被伴侣殴打,但65%的人在随后的12个月里又重新回到了伴侣身边,原因有很多,比如投入了太多——已经结了婚,生了孩子,或者是没有好的选择——生活没有前景也没有合适的新对象。 为什么人们会更愿意发展关系,甚至继续推进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也不愿意立即脱身? 乔尔和麦克唐纳认为这是进步偏见(Progression bias)在起作用,人们在对待一段关系时更倾向于推进关系,而不是结束关系。有很多概念也可以来解释进步偏见,比如沉没成本,买房、结婚、生孩子,人们已经投入太多,和伴侣的关系太过紧密,难以分割;或者是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维持目前状态就好,结束关系反而会让自己痛苦,研究证明,感情依附的时间越长,结束关系时就越痛苦。 维持目前的现状甚至好过结束关系带来的痛苦,这也是一种内在偏好|Giphy 进步偏见的背后可能是进化和文化规范的力量。 在几百万年前,过于挑剔可能会让祖先无法找到伴侣,而从进化上来说,和一个伴侣长期在一起是有利的——这意味着他们的后代会有两个人一起扶持长大,增加了后代的生存机会。 即使在现代社会,长期的浪漫关系所带来的优势已经不像在史前时代一样明显和关键,但这种选择压力仍会对我们的现代行为产生影响。 另外也有文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人们普遍将婚姻视为最重要的一种亲密关系,结婚被认为是一种个人成熟的标志。结了婚就表明人已经安定下来,催婚的人并不关心你和谁在一起,开不开心,关系的质量如何,只要你进入婚姻,你就可以免受“不成熟”的评判。 了解进步偏见,定期评估关系 因为社会压力也好,祖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也好,匆匆进入一段关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当不了解进步偏见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误入歧途,一直和不匹配的人呆在一起,而那段关系是他们应该离开的关系。人们需要承认这种偏见,如果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要说服自己不要再投入更多金钱和感情,抑制自己想要再把关系往前推一把的冲动——仿佛只要过了这个点,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另一方面,进步偏见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灵魂伴侣的神话。灵魂伴侣可能不是通过许多苛刻的标准筛选出来的。在广泛的潜在伴侣里挑,经过磨合后说不定就会产生所谓的灵魂伴侣。让自己相信你现在约会的人实际上是你的灵魂伴侣其实并不难,你可能会忽略对方的一些缺点。一些没有抱太大希望开始的恋情,也有可能走到最后。 定期评估关系,检视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认识进步偏见对自己的影响|Giphy 不管你在爱情里是否挑剔,最重要的还是定期评估目前这段关系。评估关系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人们对关系本身各个方面的感受,如果这段关系并没有给你带来好的感受,你可能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去对抗一下进步偏见——克制自己将关系推进的冲动,不要成为推进关系的受害者。
祖先遭遇的厄运,真实地遗传在一代代后人的身体里 你有没有在书中或电影中,看到过这样的“诅咒”?——它们以家族为单位,先祖突遭不幸,导致后辈们噩运缠身,早早过世。 在真实的世界里,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例子:经历屠杀的犹太人,后代大多早逝;处于饥荒中的母亲,产下的婴儿心血管疾病高发……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诅咒”究竟是因为什么? 跨越近400年的悲痛与诅咒 1648年,一个犹太人聚居地被攻破。据称敌人入城之后,杀害儿童,把人扔进大桶中煮沸,或是将人活活剥皮。当地的拉比(犹太教的教师)逃至墓地,希望死后至少能被埋葬——可他被棍棒殴打致死,曝尸野外。 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后,哥萨克酋长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入基辅 | Mykola Ivasiu所绘 屠杀过后,他的后裔逃到了其他聚居地。1768年,他的曾孙被追杀,逃亡了数百公里,最终仍被杀害。1810年,这个家族的第6代搬到了贫困的凯尔姆镇,建立了之后享有盛名的犹太神学院。他于1831年去世,享年58岁。第6代育有四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长大后全都成了拉比。大部分后裔都踏上了去往纽约的路程,而留在镇里的人在1941年被纳粹驱赶一并射杀,埋在当地一个农场的集体坟墓里。 凯尔姆一公墓旁的纪念碑,由幸存者及犹太人团体所建 | regionalgeography.org 后来,这些后裔分散至全球,得以延续,并在医学、法律、宇宙学、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他们头脑聪明、富有成就,但即使医学的进步延长了其他人的寿命,这些后裔们仍然不长寿,被各种疾病所困扰。比如1975年,第10代有人因大规模脑出血死亡,享年58岁。另一人则患有长期心力衰竭,1997年在加勒比海航行时因吃了太咸的食物而猝死。当第11代后裔去检查心血管时,第一年没有问题,可是第二年(他当时60岁),他的颈动脉阻塞了95%,离死亡只剩几周,是手术与药物救了他。 我们不禁怀疑,这个家族是不是被厄运笼罩了?早逝可能是最早的拉比们艰苦生活的代价,而这延续几个世纪的悲伤、恐惧与痛苦——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后裔也要承担这一代价。 “家族诅咒”?先辈的苦难居然会遗传 自从人类开始能够思考以来,便一直讲述着我们承受着家族的诅咒、肩负着过去的重担的神话故事。青铜时代文明的崩溃带来的动荡,古今中外无数的种族清洗,地震、火山、海啸、洪水和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全保存在我们世代相传的仪式与故事中。 但是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有接受科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些历史创伤对后代的影响。直到本世纪,我们才开始计算这些历史磨难带来的真实的、跨世代的伤害,并寻找疗愈之道。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针对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后代,他们的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风险高于同龄人。他们并非个例。非洲奴隶的后代、广岛和长崎核爆受害者的后裔、卢旺达大屠杀罹难者的后裔,以及911事件中双塔幸存者的子女都曾作为跨世代创伤研究的对象。 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 | Wikimedia 新墨西哥大学的临床社会工作研究人员玛丽亚(Maria Yellow Horse Brave Heart)是研究跨世代创伤的顶尖专家。她形容这类历史创伤是“几代人一生中累积起来的情感与心理伤害,源自大规模的群体创伤”。这种创伤的跨世代反应包括抑郁、自我毁灭行为、精神麻木、易怒,以及更高的由自杀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基因没有改变,变的是基因的表达 种种历史磨难让人们产生了一个激进的想法:四处发生的大洪水、饥荒或屠杀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心理与行为,还会改变细胞的深层生物学结构。被卷入历史漩涡里的人可能会患上因压力导致的精神病症与慢性疾病。 由于这些细胞的变化没有改变基因编码,而是在基因组之外,通过控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来完成的,因此它叫“表观遗传”。 染色质结构与表观遗传 | whatisepigenetics.com 1944年至1945年间,纳粹德国切断了荷兰的食物供应,尚在腹中就遭遇了饥荒的胎儿身上被查出表观遗传创伤。这些宝宝长大成人后,与没有遭遇过“饥饿的冬天”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超重、血糖水平异常,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原因是他们身上的几个关键基因中缺少甲基基团。它们连接到DNA螺旋上,像关闭开关一样抑制基因转录。 1944年“饥饿的冬天”,英军士兵给荷兰儿童分发食物 | Midgley (Sgt), No 5 Army Film & Photographic Unit 这种低甲基化导致某些影响生长和代谢的蛋白质过度生成,从而引起一连串诱发疾病的细胞相互作用。尽管这些表观遗传效应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同,它的传递方式却十分直接——母亲受到的压力影响了正在发育的胎儿的基因表达,极大地增加了后代的疾病风险。 由此得知,表观遗传变化可能在人的一生中出现,或者是由怀孕的妈妈的应激激素传入子宫所致。可是,它们能跨世代地传递下去吗?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迈克尔·斯金纳(Michael Skinner)答道:能。他与同事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植物、昆虫、鱼类、鸟类、啮齿类动物、猪和人类身上观察到了由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变化的跨代传递。”在啮齿类中,这种变化至少可以传递10代,在植物中可以延续数百代。 你的基因中,可能带着祖先经历的印记 | Discover 目前的心脏病学研究发现,个体身上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动脉疾病、甚至心脏肥大都可追溯到表观遗传效应。验证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跨世代传递还需更多时间。虽然母亲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改变宝宝的表观基因组,但是使得创伤传递下去的文化与生物因素各占多少比例,还有待研究。 “噩运”可以逆转,更可以预防 不管研究会有何发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毁掉一个家庭及其后代并不需要种族迫害,贫穷就已足够。 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与压力研究专家布鲁斯·麦克文(Bruce McEwen)与其同事已充分证明,那些在“高风险家庭”(缺乏情感支持,被忽视,被冷漠对待)长大的孩子会面临逆境。孩子遭到的虐待越严重,海马体、杏仁核、甚至认知中心——额叶的表观遗传效应就越显著。麦克文解释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人疾病其实是从小的贫困、歧视或虐待导致的发育障碍,它本可以通过降低童年受到的有害压力来缓解。 许多成人疾病,本可以通过降低童年的压力来缓解 | newscientist.com 无论表观遗传变化只会影响亲历创伤的个体的一生,还是会和基因一样世代相传,“我们无法使时间倒流,”麦克文说,“但我们可以挺过这些经验,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给人生重新定向;我们还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变化来培养恢复力。新的人生轨迹会给脑部和身体带来补偿性的改变,使人终生受益。” 我们还能逆转脑部的表观遗传效应。麦克文说,经常锻炼、高强度学习、抗抑郁药都能让海马体增大。伦敦国王学院的学者们发现,社会连结、幽默感,以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诸多困境能帮助我们解决表观遗传的负面影响,克服有害压力。 除此之外,医学界也在研发治疗表观遗传伤害的特效药。哈佛医学院的癌症表观遗传学家布拉德利·伯恩斯坦(Bradley Bernstein)表示,部分脑胶质母细胞瘤与白血病源自细胞超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化,可以通过药物扭转甲基化进程。洛克菲勒大学的癌症表观遗传学家C·大卫·艾利斯(C David Allis)一直在研究癌症的表观遗传疗法,他的疗法针对绕有DNA 的组蛋白,已对以前被认为无药可救的病人起效。另一种表观遗传变化——RNA产量增加,则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心衰有关,这些病都可以采用上述疗法。 2015年,C·大卫·艾利斯因其对组蛋白的研究,而被授予突破奖 | cornell.edu 除了为业已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寻求治疗方案外,理解表观遗传伤害还意味着在它出现前就实施预防措施——使年轻人免受贫困、有害压力、污染、虐待、日常性的忽视的困扰。也就是说,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恢复力的社会政策与文化。如充足的医疗保障、可负担的教育、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 麦克文说:“健康的行为与人性的政策能为人的可塑性‘打开一扇窗’……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能让脑部回路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即使一个人的早年生活不顺,他的人生轨迹还是可以改变的。” 《我发疯的那段日子》记录了一位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积极治疗,改变人生轨迹的经历 | 书本封面 诚然,对跨世代的表观遗传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篇于2016年发表在《PLOS遗传学》的论文提出质疑:以个体为基础的研究可能出现假阳性、发表偏见、数据质量不高。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大量资金、重复实验以及检查和评议。 与其哀悼过去,不如关注我们世界此刻这个演化的瞬间。毕竟,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迁移、稀释、再混合——是我们多元化的现代世界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向前看,为下一步打算:什么时候条件会变得极端,污染会变得严重,压力极大或者极为危险,甚至会损害胎儿的表观基因组?什么样的事件或状况才能算作表观遗传的危急时刻?我们什么时候该拿人性冒险,又要怎样才能确保平衡?
祖先遭遇的厄运,真实地遗传在一代代后人的身体里 你有没有在书中或电影中,看到过这样的“诅咒”?——它们以家族为单位,先祖突遭不幸,导致后辈们噩运缠身,早早过世。 在真实的世界里,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例子:经历屠杀的犹太人,后代大多早逝;处于饥荒中的母亲,产下的婴儿心血管疾病高发……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诅咒”究竟是因为什么? 跨越近400年的悲痛与诅咒 1648年,一个犹太人聚居地被攻破。据称敌人入城之后,杀害儿童,把人扔进大桶中煮沸,或是将人活活剥皮。当地的拉比(犹太教的教师)逃至墓地,希望死后至少能被埋葬——可他被棍棒殴打致死,曝尸野外。 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后,哥萨克酋长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入基辅 | Mykola Ivasiu所绘 屠杀过后,他的后裔逃到了其他聚居地。1768年,他的曾孙被追杀,逃亡了数百公里,最终仍被杀害。1810年,这个家族的第6代搬到了贫困的凯尔姆镇,建立了之后享有盛名的犹太神学院。他于1831年去世,享年58岁。第6代育有四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长大后全都成了拉比。大部分后裔都踏上了去往纽约的路程,而留在镇里的人在1941年被纳粹驱赶一并射杀,埋在当地一个农场的集体坟墓里。 凯尔姆一公墓旁的纪念碑,由幸存者及犹太人团体所建 | regionalgeography.org 后来,这些后裔分散至全球,得以延续,并在医学、法律、宇宙学、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他们头脑聪明、富有成就,但即使医学的进步延长了其他人的寿命,这些后裔们仍然不长寿,被各种疾病所困扰。比如1975年,第10代有人因大规模脑出血死亡,享年58岁。另一人则患有长期心力衰竭,1997年在加勒比海航行时因吃了太咸的食物而猝死。当第11代后裔去检查心血管时,第一年没有问题,可是第二年(他当时60岁),他的颈动脉阻塞了95%,离死亡只剩几周,是手术与药物救了他。 我们不禁怀疑,这个家族是不是被厄运笼罩了?早逝可能是最早的拉比们艰苦生活的代价,而这延续几个世纪的悲伤、恐惧与痛苦——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后裔也要承担这一代价。 “家族诅咒”?先辈的苦难居然会遗传 自从人类开始能够思考以来,便一直讲述着我们承受着家族的诅咒、肩负着过去的重担的神话故事。青铜时代文明的崩溃带来的动荡,古今中外无数的种族清洗,地震、火山、海啸、洪水和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全保存在我们世代相传的仪式与故事中。 但是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有接受科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些历史创伤对后代的影响。直到本世纪,我们才开始计算这些历史磨难带来的真实的、跨世代的伤害,并寻找疗愈之道。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针对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后代,他们的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风险高于同龄人。他们并非个例。非洲奴隶的后代、广岛和长崎核爆受害者的后裔、卢旺达大屠杀罹难者的后裔,以及911事件中双塔幸存者的子女都曾作为跨世代创伤研究的对象。 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 | Wikimedia 新墨西哥大学的临床社会工作研究人员玛丽亚(Maria Yellow Horse Brave Heart)是研究跨世代创伤的顶尖专家。她形容这类历史创伤是“几代人一生中累积起来的情感与心理伤害,源自大规模的群体创伤”。这种创伤的跨世代反应包括抑郁、自我毁灭行为、精神麻木、易怒,以及更高的由自杀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基因没有改变,变的是基因的表达 种种历史磨难让人们产生了一个激进的想法:四处发生的大洪水、饥荒或屠杀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心理与行为,还会改变细胞的深层生物学结构。被卷入历史漩涡里的人可能会患上因压力导致的精神病症与慢性疾病。 由于这些细胞的变化没有改变基因编码,而是在基因组之外,通过控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来完成的,因此它叫“表观遗传”。 染色质结构与表观遗传 | whatisepigenetics.com 1944年至1945年间,纳粹德国切断了荷兰的食物供应,尚在腹中就遭遇了饥荒的胎儿身上被查出表观遗传创伤。这些宝宝长大成人后,与没有遭遇过“饥饿的冬天”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超重、血糖水平异常,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原因是他们身上的几个关键基因中缺少甲基基团。它们连接到DNA螺旋上,像关闭开关一样抑制基因转录。 1944年“饥饿的冬天”,英军士兵给荷兰儿童分发食物 | Midgley (Sgt), No 5 Army Film & Photographic Unit 这种低甲基化导致某些影响生长和代谢的蛋白质过度生成,从而引起一连串诱发疾病的细胞相互作用。尽管这些表观遗传效应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同,它的传递方式却十分直接——母亲受到的压力影响了正在发育的胎儿的基因表达,极大地增加了后代的疾病风险。 由此得知,表观遗传变化可能在人的一生中出现,或者是由怀孕的妈妈的应激激素传入子宫所致。可是,它们能跨世代地传递下去吗?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迈克尔·斯金纳(Michael Skinner)答道:能。他与同事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植物、昆虫、鱼类、鸟类、啮齿类动物、猪和人类身上观察到了由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变化的跨代传递。”在啮齿类中,这种变化至少可以传递10代,在植物中可以延续数百代。 你的基因中,可能带着祖先经历的印记 | Discover 目前的心脏病学研究发现,个体身上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动脉疾病、甚至心脏肥大都可追溯到表观遗传效应。验证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跨世代传递还需更多时间。虽然母亲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改变宝宝的表观基因组,但是使得创伤传递下去的文化与生物因素各占多少比例,还有待研究。 “噩运”可以逆转,更可以预防 不管研究会有何发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毁掉一个家庭及其后代并不需要种族迫害,贫穷就已足够。 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与压力研究专家布鲁斯·麦克文(Bruce McEwen)与其同事已充分证明,那些在“高风险家庭”(缺乏情感支持,被忽视,被冷漠对待)长大的孩子会面临逆境。孩子遭到的虐待越严重,海马体、杏仁核、甚至认知中心——额叶的表观遗传效应就越显著。麦克文解释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人疾病其实是从小的贫困、歧视或虐待导致的发育障碍,它本可以通过降低童年受到的有害压力来缓解。 许多成人疾病,本可以通过降低童年的压力来缓解 | newscientist.com 无论表观遗传变化只会影响亲历创伤的个体的一生,还是会和基因一样世代相传,“我们无法使时间倒流,”麦克文说,“但我们可以挺过这些经验,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给人生重新定向;我们还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变化来培养恢复力。新的人生轨迹会给脑部和身体带来补偿性的改变,使人终生受益。” 我们还能逆转脑部的表观遗传效应。麦克文说,经常锻炼、高强度学习、抗抑郁药都能让海马体增大。伦敦国王学院的学者们发现,社会连结、幽默感,以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诸多困境能帮助我们解决表观遗传的负面影响,克服有害压力。 除此之外,医学界也在研发治疗表观遗传伤害的特效药。哈佛医学院的癌症表观遗传学家布拉德利·伯恩斯坦(Bradley Bernstein)表示,部分脑胶质母细胞瘤与白血病源自细胞超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化,可以通过药物扭转甲基化进程。洛克菲勒大学的癌症表观遗传学家C·大卫·艾利斯(C David Allis)一直在研究癌症的表观遗传疗法,他的疗法针对绕有DNA 的组蛋白,已对以前被认为无药可救的病人起效。另一种表观遗传变化——RNA产量增加,则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心衰有关,这些病都可以采用上述疗法。 2015年,C·大卫·艾利斯因其对组蛋白的研究,而被授予突破奖 | cornell.edu 除了为业已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寻求治疗方案外,理解表观遗传伤害还意味着在它出现前就实施预防措施——使年轻人免受贫困、有害压力、污染、虐待、日常性的忽视的困扰。也就是说,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恢复力的社会政策与文化。如充足的医疗保障、可负担的教育、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 麦克文说:“健康的行为与人性的政策能为人的可塑性‘打开一扇窗’……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能让脑部回路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即使一个人的早年生活不顺,他的人生轨迹还是可以改变的。” 《我发疯的那段日子》记录了一位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积极治疗,改变人生轨迹的经历 | 书本封面 诚然,对跨世代的表观遗传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篇于2016年发表在《PLOS遗传学》的论文提出质疑:以个体为基础的研究可能出现假阳性、发表偏见、数据质量不高。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大量资金、重复实验以及检查和评议。 与其哀悼过去,不如关注我们世界此刻这个演化的瞬间。毕竟,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迁移、稀释、再混合——是我们多元化的现代世界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向前看,为下一步打算:什么时候条件会变得极端,污染会变得严重,压力极大或者极为危险,甚至会损害胎儿的表观基因组?什么样的事件或状况才能算作表观遗传的危急时刻?我们什么时候该拿人性冒险,又要怎样才能确保平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