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567 david567
关注数: 8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816 关注贴吧数: 3
河北,你被谁抛弃? 撰文:张五明 凤凰城市编辑、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2月23日,河北唐山,多云间阴。市长陈学军一声令下,贝氏体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本地钢铁企业用于炼钢的转炉开始了现场拆除。 阴霾的天气和刺骨的北风像是影射着唐山钢铁工人彼时的心情,尽管这种拆除场面从去年以来早不稀罕,但每一座高炉、转炉的拆除都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不得不脱下工装另谋生路。 仅就唐山三家企业而言,3座高炉的拆除带来直接经济损失5亿6千万元和1268名职工下岗。 “这几年钢铁不景气,有点能力的早跑了,我图个稳定没走,现在马上要裁员了,你那儿有合适的工作吗?求收留!” 刘素素是涉及设备拆除的某钢厂文职人员,在和笔者qq聊天时,她发来一连串大哭的表情。 事实上,唐山钢厂设备拆除只是河北全省钢铁大手术的一隅。当天,河北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唐山、邯郸、秦皇岛、邢台、张家口5地进行第二次“周日行动”,集中拆除15家钢铁企业高炉16座、转炉3座。 这是继2013年11月24日第一次进行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周日行动”后的又一大动作。 拆掉的不是废铁,而是产值、债务和饭碗。河北辖属各城市一年以来频繁的整治清理行动在缺乏奖励和补偿机制的承诺下,这样的“壮士断腕”被染上了一抹悲壮色彩。 然而,悲壮的河北是否意识到,在缺乏配套政策供给的情况下,一轮轮产能压减风暴对这片原本增长手段单一、基础配套贫瘠的土地将带来怎样的雪上加霜? 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被炒热的今天,谁又该为这7000万人大省的损失买单?壮士断腕的河北,又该如何在压减产能、平衡就业、环境治理和转型升级的多个线头中理出一条突围之路?
能否别再拿“耻辱”当“感动” 一年到头,貌似感动中国人的事情还真不少。看到八旬老人街头修鞋只为给老伴赚药费的新闻,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听说四岁女童照顾三位残疾人挑起家庭重担的报道,我们感动得泪如雨下;得知六岁男童领着五岁妹妹捡废品攒学费,赞一句“穷人孩子早当家”后,我们又感动得涕泪横流……可是这些感动背后,我们难道没感到一丝丝愧疚和耻辱吗?   当代社会已经发达文明如斯,可这些令大家“感动”的画面,何异于新时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八旬老人的药费,为什么还要靠他风里来雨里去地一分一毛赚?三位残疾亲人,何以只能依靠一个四岁的孩子?五六岁兄妹俩的学费,怎么就只能靠捡废品来换?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做什么?我们的相关部门在做什么?甚至于我们每一个感动的人,在用廉价的眼泪表现自己的同情心之余,又在做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的“感动”,人家越惨你越“感动”,是庆幸终于有人比自己过得还狼狈?还是从不幸者身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幸福感?这种廉价的“感动”,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无半分好处。可以想象的是,多数“感动者”在擦干眼泪之后,转过头就会把这一幕幕人间悲剧忘得一干二净,继续自己灯红酒绿的逍遥生活——别忘了,很多人其实看电视剧也会哭,那并不代表同情心和善良。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为某些弱势群体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表现出的超越常人的能量感慨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给他们造成这种困局的背后,是否有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去深挖这些悲情深处存在的问题,以防类似事件不断上演。   所以,笔者在此呼吁媒体,当再报道此类新闻时,不要再渲染悲情的气氛以求赚取读者的眼球和“感动”了。媒体应该以批判的精神去看待这些社会事件,并从中挖掘社会之耻和我们的个人之耻。“知耻而后勇”,只有我们把这种畸形的“感动”当做耻辱,今后才能少些这样的“感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