忱默 忱默
签名是一种态度...…
关注数: 18 粉丝数: 86 发帖数: 3,217 关注贴吧数: 12
『传述』潮汕俗语“兄好不如嫂好” From: 汕头特区晚报   “兄好不如嫂好”这句话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潮阳县井都镇平湖西村秀才郑肇奎之口。郑肇奎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关于这句俗话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话说清代雍正年间,平湖西村秀才郑肇奎准备赴省城考举人。当时,他家比较贫穷,经多方筹集资金,才勉强凑足盘缠上路。当郑肇奎到码头刚踏上渡船时,突见其嫂从后面赶来。郑肇奎心想,是不是家中钱财都凑集为其作路费,其嫂感到家中生活困难,想来拿回多少。   正在想时,其嫂却从耳上脱下一对金耳环,放在他手上,说道:   “细叔,路途遥远,你所带的钱,恐不够用,这双耳环,你就带在身边,以备急需。”郑肇奎接过耳环,感动得流下泪来,随口说道:“兄好不如嫂好!”   郑肇奎以后为官,每当谈起自己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时,总是说到“兄好不如嫂好”这句话,以后就流传开了,成为潮汕民间的一句俗语。   郑肇奎4岁丧父,10岁至12岁家兄郑肇基、郑肇隆先后去世。由陈、姚二嫂培养。郑肇奎自幼聪明好学,礼貌端庄,二位嫂嫂惜如珍宝,悉心培养,供其读书。虽然家境贫寒,靠绩麻和织网度日,但无微不至地关心细叔的饱暖问题。二位嫂嫂吃稀,细叔吃干。   郑肇奎感动非常,更加勤奋向学,21岁成名,22岁出仕,任翰林院。乾隆三十年(1765),郑肇奎向乾隆皇帝述及二嫂之恩,乾隆皇帝特赐准在潮阳建纶褒双节牌坊,以褒奖郑肇奎两位好嫂嫂的教养之恩。   “纶褒双节”牌坊原在潮阳县城平和东双忠祠右侧,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被拆除。(郑 生) 来源:《潮网》
『传述』大颠舌镜塔的传说 灵山八景之一“舌镜塔”,千古以来笼罩着神奇色彩。传说唐长庆四年(824年)春三月十四日,九十三岁的大颠祖师自已推算寿命已满,便将平日苦心修行著述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手录的《金刚经》一千五百部,《法华维摩经》各三十部,作力遗产交给门徒,又安排了后事,便无疾圆寂了。 大颠坐化后,门徒依谕在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墓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还特别将“颠”字刻成“真真”字,显示祖师大智若愚,似颠实不颠之意。 三年后,门人遵照先师遗嘱,择日开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头发、指甲都增长了。大家很惊奇,便恭恭敬敬地将塔门封上。 唐朝末年,门徒又遵先师遗嘱,再度择日开视塔门,又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内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称此塔为“舌塔”。 据传第三次开塔是宋朝至道年间(公元995年)距祖师圆寂一百七十年,当时只见塔内堆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出观宝镜中。大家更加惊奇,便虔诚地将塔门封妥,把塔墓修茸完整。后人便称此塔为“舌镜塔” 还有传说后来有一个县官不相信此事,打算第四次开塔看个究竟。怎知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平地光焰冲天,吓得这位县令叩头求饶,从此,便没有人再开塔了。 来 源: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之《汕头民间故事选本》
『传述』平安赢大赚(俗谚故事) 话说阴府大鬼、二鬼回阳投胎之前,阎王问其所求,大鬼要求大赚,二鬼要求平安。阎王一一应允。 大鬼投胎于小贩之家,父亲给他取名大赚。童年期间,父亲便教他记账、学算盘和斤两法,向他灌输“商贩自古无入忠臣庙,七抢八掇不过分”的生意经。十来岁,父亲叫他一起到邻村摆地摊,学算数收钱。刚出花园,他独立营销,赚钱虽不亚于父亲,却不过瘾。他说:“挑担叫卖,生意再好也不过是鸡仔啄米碎,日啄日食;要发财,必须开杂货店,把生意做大。”父亲觉得有道理,立即筹办。 杂货店开张,货物连续三日八折优惠,老顾客登门祝贺者,送纪念品致谢。人们闻讯接踵而至,货如轮转。 三年发展,家有余资,大赚成亲,妻子也是“生意脚”,主管门前,生意火红。翌年,增开一间分店,由妻子经营,财源广进,小贩弟变成大老板。 有道是财多身弱。见流氓地痞经常上门光顾,大赚只得拉关系,找保护伞,送礼、宴请、陪进妓院成了寻常事。未到一年,入不敷出,自己还染上花柳病。刚过而立之年,便呜呼哀哉。 二鬼投胎于山区农家,祖母给他取名平安。因家贫,父亲种田、垦荒、砍柴,日日早出晚归。农忙将至,急须母亲帮忙,平安提前断奶,由祖母管养。祖母少时当过大家闺秀贴身婢女,陪读期间,读过几本蒙学册子,深知书多人贤;见孙儿聪明伶俐,从孩提起,就教他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向他讲“五伦”、“五常”。平安心记身行,自觉相辅祖母料理家务;六岁起,就随父母上山学耕种;刚过十岁,他向父亲提出:“祖母年迈,应该让母亲在家理家务、饲养牲口、陪伴祖母安度晚年。”父亲见儿子年纪虽小,却懂孝道,满心欢喜,一口应成。 旧社会,山区无医无药,婴儿夭折、中年离世者计不胜计。平安为此萌发农闲学医救人的念头。祖母获悉,向亲戚借来一本祖传草医草药书。平安如获珍宝,利用闲暇时间潜心研读并上山寻找草药,很快熟悉病理药理,热心为病者义医义诊,众口皆碑。 平安20岁结婚,先后生三男二女,一家四代十口,上慈下孝。儿女长大以父亲为榜样,自爱自重自强,全家和谐美满,福寿双全。 平安仙逝回归阴府,阎王传他与大赚一起上殿,问其本世经历。听完汇报,阎王判决:“平安厚德,来世荣华富贵;大赚利欲熏心,地狱服役三年,以观后效。” 消息传到阳间,众口一词:“平安赢大赚,天道公正。”从此,“平安赢大赚”便成俗谚。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林淑扬 时间:2013-04-14
『传述』大峰建桥存古迹 在潮阳区和平镇的和平古桥头东侧,有一座七圣古庙,是大峰建桥遗存的古迹。据《潮阳文物志》载,庙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规模虽不大,却供奉有十余位神明,主奉的是七位夫人,民间称“七圣妈”或“七圣夫人”,右侧配祀大峰祖师及两位童子,左侧配祀三位“建桥老爷”。 七位夫人以姐妹相称,然而,在庙中七位夫人并不是以大妈排大位,而是五妈,余者才依次而排。据说,七位夫人中因五妈法力最大,所以坐主位。现庙中除五妈是武服装扮外,余者为文服装扮。从庙中的记载可知,七位夫人的成道日均是农历四月初八。她们原来都实有其人,在世时个个本领高强,成道后成为玉帝的七个女儿(俗称七仙女),仍继续保佑着百姓。 主座右侧的大峰祖师,是潮阳著名高僧。宋宣和年间,他从福建云游到现今的和平,见乡民往来常遭舟厄,遂发愿在练江建起了一座石板桥,纾解民难,后来大峰被民众奉为潮汕慈善事业的祖师爷。而左侧的三位“建桥老爷”,中间的手执“墨斗”,两边各执“罗庚”和“丈竿”,他们是大峰祖师建桥时的得力干将,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绘图师”、“风水先生”、“司工师”。 然而,七圣夫人与大峰祖师有何联系呢? 传说当时创建灵山寺的大颠祖师已在天界,他听说大峰禅师为筹备建桥四出募捐,就托梦激励大峰说:“我建灵山寺的木材不用从陆上水上运输,你建桥的石头能不能同样不从陆上水上经过?”大峰不示弱,就在梦中答应与大颠赌咒斗法。他正思考着如何与大颠斗时,耳边传来观音菩萨对他说:“要斗大颠,须找石母!”正想开口问声“石母何处寻”时,突然一个趔趄,摔进了练江里,他刚叫声“菩萨拉我一把”就从梦中醒来。第二天,大峰出门去找“石母”。 大峰在石尾歧村化缘时,见一老姆家中一块灶橱石甚奇异,他突然灵光一闪,便要求说:“你家这块石肯不肯捐送?”那位善良的老姆眼见灶橱石又小又脏,既然是建桥需要,就是有十块八块也尽管拿去。大峰当即十分高兴,马上把“灶橱石”包回和平。 原来这块灶橱石乃石母,有了它,就能生出石仔来。大峰施展法术,使石母生出条石,要以条石架接桥墩铺成桥面。可是,正当石母在生石仔时,一名民工见状说,“哇! 生这么多,足够用了。”谁知这么一说,石母生出的条石长度不足,无法连跨架接两个墩头,而石母生出石条后就不会再生了,大峰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玉皇上帝被大峰的精神所感动,知道他正为条石短而纳愁,有心帮助大峰,于是,派遣七个女儿下凡帮助。一个雨天,建桥工地突然来了七个衣衫破裂的麻疯乞丐,脚穿的草鞋沾满污泥,民工一看,吓得远远避开。这七个乞丐坐在条石上,脱下草鞋在石上敲击,样子是要把鞋上的粘泥敲脱,敲敲击击,把所有的条石都敲遍了,也使条石沾满污泥。人们远远看着,眨眼间,这七个麻疯乞丐不见,只见七只白鹤向天边飞去。 人们仰望着远翔的白鹤,低头看时,却发现条石都已变长,量其长度,每一块条石都正好架接桥墩(今和平桥尾东侧仍有大峰建桥遗存的一条长约七米的万斤巨石,据说该石染有仙气,因而不时有乡民到此祭拜)。 大桥建成后,乡民为了纪念七圣夫人帮助大峰建桥的功德,就在桥头建了一座七圣妈庙,配祀大峰祖师及三位“建桥老爷”,并在七位夫人圣诞日分堡社进行纪念。还传说庙建成后,玉帝下旨,官员过桥“文官下轿,武官下鞍”,有一官员不信,不愿下轿,江面顿即起旋风,将轿刮倒,于是乎,他才信七圣妈威灵显赫。 来 源: 《汕头日报》2012-04-22
『传述』“门楼郑”摆安仔灯 潮汕方言将泥塑等形式按一定比例缩小的人物造型叫“安仔”。“安仔灯”是用泥捏成玩偶一样的小人形,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摆放在灯橱里,组成一幅幅历史、戏剧人物故事的屏灯。每年的元宵节前,位于榕城北环城路的郑厝门楼,都要摆灯屏,从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一连五天,夜以继日,成为古城揭阳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门楼郑”摆安仔灯这个习俗起于明朝,迄今为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朝初年,有一位叫何野云的著名法师云游至揭阳榕城,他受郑厝族人的邀请,为其设计了一座门楼,该门楼三进厅,因堪舆属“离”位,离在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能盖顶,因而这座郑氏建筑看起来并不完整,人们称之为“破门楼郑”。 相传明代隆庆年间,郑厝门楼为了祈求财丁兴旺、子孙发达,定于正月在门楼内摆灯屏,祭祀祖宗。凡族人中新婚的、添男丁的人家,正月里都要在门楼内摆座灯屏。添男丁的人家在祖厅上挂上一棚“安仔灯”,旨在保佑儿孙吉祥平安,繁衍昌盛,未产男孩的人家则为其创造“安丁”的环境,以祈新的一年添丁生男孩。摆放“安仔灯”的人物橱高约半米,宽约2米,以竹架为框架,用彩色纸或金箔进行装饰,亮丽迷人。橱分为三层,上层陈列有“功名财子寿”字样的剪纸或木雕屏,中下二层则陈列各种“安仔”,如《仙姬送子》、《蟠桃会》、《桃园三结义》、《郭子仪拜寿》、《回寒窑》《海瑞打严嵩》、《宝莲灯》等等。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开始,门楼郑的“安仔灯”从天井排到后厅,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厅堂内外张灯结彩,灯烛辉煌,许多海内外游客争相前来观看。据说,观看的人越多,郑氏宗族就越兴旺。一些未曾生育男孩的人家,借此机会,前来索取泥人,冀望新的一年早获麟儿。 门楼郑泥人屏灯会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古风民俗,寄托着人们对新生活美好的愿望,这种风气自明清二代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相演几个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郑氏族人更新观念,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摆的“安仔灯”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是兆吉祥,诵和谐,与全城人民共同庆祝揭阳的发展,共图兴旺发达。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诸事遂顺,幸福安康。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2-17
【文化】潮阳郑氏三系之金浦郑 潮阳郑氏三系: 金浦郑、神山郑,平湖郑 (曾在网络传播中,“潮阳郑氏四大分岐之一”内輋郑;后经百度吧友交流提供得知,内輋郑属于平湖二世二房松轩公桂龙,始祖愚翁公之次子,始创胪岗,后移创揭阳竹林;传至达彬公北渠公转居内輋定居为始祖;故,潮阳郑氏四大分岐为误传信息。) 自始祖郑桓公,国世系传至郑升公已有67世,而第64世僖公有两子,即徽公与衍公,且有“衍→夔(葵)→升” 金浦郑的始祖郑升是神山始祖郑徽的胞弟衍公之孙,而网传的“平湖系始祖郑愚翁是神山系始祖郑徽的堂哥的儿子”为错误资料,从国世系看,郑徽为第65世,而愚翁公已排到第70世,所以称呼上的“叔侄关系”明显不存在。 郑氏金浦系辈序 朝国真云 道伯子仲 弘文邦世 正思淑立 启奕茂上昌 端修学可则 建相名宜兴 善继迎新命 敦仁树厚基 (“善”字辈,有些资料常用“承”字替换,二字难以断定结论。) 更多关于“金浦郑”内容请点击http://tieba.baidu.com/f?kw=%D6%A3%CA%CF%BD%F0%C6%D6%CF%B5 诚邀您热情关注,创建此吧意向:提供一个交流郑氏金浦系文化汇聚的平台。当口述也能成为历史时,那么我们便是离历史情缘最接近的传承者,因为团结才是最有力量的路径,所以加入吧!!(请大家帮忙扩散一下消息,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个贴吧的存在,谢谢!!!!)
【文化】潮阳郑氏三系之金浦郑 潮阳郑氏三系: 金浦郑、神山郑,平湖郑 (曾在网络传播中,“潮阳郑氏四大分岐之一”内輋郑;后经百度吧友交流提供得知,内輋郑属于平湖二世二房松轩公桂龙,始祖愚翁公之次子,始创胪岗,后移创揭阳竹林;传至达彬公北渠公转居内輋定居为始祖;故,潮阳郑氏四大分岐为误传信息。) 自始祖郑桓公,国世系传至郑升公已有67世,而第64世僖公有两子,即徽公与衍公,且有“衍→夔(葵)→升” 金浦郑的始祖郑升是神山始祖郑徽的胞弟衍公之孙,而网传的“平湖系始祖郑愚翁是神山系始祖郑徽的堂哥的儿子”为错误资料,从国世系看,郑徽为第65世,而愚翁公已排到第70世,所以称呼上的“叔侄关系”明显不存在。 郑氏金浦系辈序 朝国真云 道伯子仲 弘文邦世 正思淑立 启奕茂上昌 端修学可则 建相名宜兴 善继迎新命 敦仁树厚基 (“善”字辈,有些资料常用“承”字替换,二字难以断定结论。) 更多关于“金浦郑”内容请点击http://tieba.baidu.com/f?kw=%D6%A3%CA%CF%BD%F0%C6%D6%CF%B5 诚邀您热情关注,创建此吧意向:提供一个交流郑氏金浦系文化汇聚的平台。当口述也能成为历史时,那么我们便是离历史情缘最接近的传承者,因为团结才是最有力量的路径,所以加入吧!!(请大家帮忙扩散一下消息,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个贴吧的存在,谢谢!!!!)
『传述』潮汕特产歌谣 敲起竹板笑呵呵, 手敲竹板口唱歌, 歌唱家乡潮汕美, 山明水秀绿满坡。 潮汕四季如春天, 春夏秋冬瓜果香, 韩江两岸花似锦, 年丰物阜唱细详。 潮汕蕉柑最优良, 潮汕抽纱名传扬, 潮汕刺绣甲天下, 潮汕木雕最特长。 揭阳出名香豉油, 达濠出名本港鱿, 凤湖出名青橄榄, 南澳出名甜石榴。 鸥丁出名鸥丁鸡, 潮州出名义成鞋, 南澳出名老冬蛴, 桑田出名大赤蟹。 葵潭出名大菠萝, 苏南出名好卤鹅, 海山出名大虾脯, 溪口出名甜杨桃。 邹堂出名青皮梨, 石狗坑出鸟梨畔, 潮州出名鸭母稔, 梅林出名大红柿。 下湖出名好荔枝, 达濠出名鲜鱼丸, 樟林出名大林檎, 隆都出名落荡糍。 海门出名大红螺, 月浦出名狮头鹅, 潮州出名姑苏腐, 浮洋出名打铜锣。 凤凰出名凤凰茶, 内垄出名酥杨梅, 石马出名石马柰, 东湖出名大西瓜。 靖海出名鲜鲍鱼, 达濠出名钓鳗鱼, 水吼出名槟榔芋, 后陇出名好番薯。 枫溪出名烧雅缶, 赤沙大蚶鲜又肥, 汫洲出名鲜薄壳, 庵埠出名大菜蕾。 榕城出名乒乓馃, 汕头出名炒糕馃, 澄海出名猪头粽, 峡山出名放烟火。 桃山出名芥蓝花, 榕城出名做大吹, 鸥丁出名好铰刀, 金石出名种雅花。 神泉出名白腹鲳, 金浦出名种稚姜, 洪阳出名酥竹蔗, 溪口出名好弓蕉。 潮州出名椪桶柑, 山门城出好束沙, 大长陇出好南糖, 流沙出名浮豆干。 海门出名乌糕囝, 和平出名好葱饼, 沙浦出名好酥糖, 贵屿出名浮劳饼。 东津出名好缶涂, 潮州出名做大豉, 普宁出名好豆酱, 新亨出名老菜脯。 棉湖出名冬瓜丁, 澄海出名做纱灯, 苏南出名麻豆薄, 榕城出名麻油精。 潮汕物产实在多, 好编诗歌千万箩, 唱到香港共泰国, 唱到日本新加坡, 唱到澳洲欧罗巴, 唱到美国墨西哥。 来 源: 《潮汕歌谣新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