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正骨 气功正骨
田希龙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7,017 关注贴吧数: 4
按摩耳朵也能补肾 按摩耳朵也能补肾 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经·素问》早就阐述了人体衰老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中医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按摩耳朵可起到健肾养身的作用。 按摩耳朵的具体方法 1、拉耳屏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拉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并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2、扫外耳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3、拔双耳 两食指伸直,分别插入两耳孔,旋转180°。往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叭叭”鸣响。一般拔3~6次。此法可促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4、鸣天鼓 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 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而且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5、摩耳轮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疾病。 6、摩全耳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复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健身防病:五步曲 健身防病:五步曲 五步曲 :1.以指代梳干梳头2.按揉迎香穴3.搓脖子4.扩胸运动5.双手交替抡打肩井穴 做五步曲的好处:预防清早起来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清早起来人的血压最不稳定,血液最粘,血液流速最慢,血管壁最薄弱,心脏功能最差。因为人在休息的情况下大部分血液都集中在肝脾脏当中。可以说肝脏是一个血库,当我们需要时,他能够供给我们各个器官,主要是供给心脏,让血液输送到我们身体各个器官。如先动哪血液就首先供给哪,如果早晨突然起床会造成脑供血不足。综上所述,清早是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所以说清早起来我们躺在床上,先醒心后醒脑,闭目养神,先实施五步曲,让头部血液充足,避免发生意外。 五步曲每步的具体做法与好处: 第一步:作法:躺在床上,闭目养神,采用侧卧体位,把手成弓形,以指腹代梳从额头前发际慢慢的梳向后发际,一侧一侧的梳头,每侧梳18次,两侧共计36次。作用:(1)头轻眼亮,改善头部供血,防止早晨起床因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2)改善发质,防止老年人的脱发、白发、发质干枯、秃顶、头皮痛、头怕风、头皮屑、头发出油   头晕、头昏、头胀、头痛等,增强记忆力。注意事项:(1)力度适中;(2)手指保持弯曲状态一直梳到后发际;(3)整个头部都要梳到。 第二步:作法:仍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用大拇指指关节按压鼻两侧的迎香穴,内旋三四下,外旋三四下,顺着鼻梁两侧轻轻的往上推,一直推到两眉毛中间的印堂穴,按一按,顺着额头一直向上推到发际当中去,共做36次。作用:(1)针对鼻部疾病,防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流鼻涕、鼻子辨别不出味道。(2)可疏通鼻泪管,防治迎风流泪、眼干、眼涩、视力模糊、老年白内障、青光眼等。(3)增强免疫力,防治感冒。注意事项:(1)不宜过快;(2)力度适中,要有渗透力。 第三步:作法:从床上慢慢坐起,先把双掌搓热,顺势将手搭在同侧的后脖子上,来回搓,一侧一侧的搓,速度适中,稍用力,搓红搓热为宜,一侧25下,共做50下。作用:(1)防治颈椎病,改善头部供血供氧,防止风湿、落枕、耳鸣、耳聋。(2)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注意事项:(1)搓的时候速度宜快尽量把脖子搓热;(2)次数可根据自己情况适当调整。 第四步:作法:穿衣下地站稳,两脚与肩同宽,双臂弯曲平齐抬起,做三次扩胸运动,第四次自然打开,共做九组(36次)。作用:(1)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防止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哮喘、咳嗽。(2) 防止弯腰驼背,防止衰老退化,增强体质,强筋健骨。注意事项:(1)两臂持平,动作连贯协调;(2)初次做用力不宜过快过猛,以自己舒适为标准。 第五步:作法:双手半握空拳,交替自然抡打肩井穴,可以上打肩井穴,下打命门。可以坐着做,站着做,也可以边走边做。共做36次。作用:(1)防治颈肩综合症、腰肌劳损、闪腰岔气等要不疾患。(2)增强关节弹性,解痉挛、防止肌肉粘连。
空劲气功免疫功法作用机制探讨 空劲气功免疫功法作用机制探讨   气功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视心身统一的实践创造,其功法理论与中医学一脉相承,现代医学所说的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正气强弱”和“扶正祛邪”的能力,气功之所以能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正是具有“扶正”和“祛邪”作用。即:通过气功锻炼,一方面能培养人体的正气,增加抗病能力,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使人免于患病;另一方面,在已经患病的情况下,能调动人体潜能,使机体自我调、自我修复,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调节免疫功能。   空劲气功免疫功法是空劲气功初级功法的主要内容,黄仁忠大师在多年传功、教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空劲气功初级阶段的学练过程中,最常见的练功效应是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效应和抗病康复效应,而这些效应大多与人体的免疫既能有关。为了取得进一步的科学论证,黄大师先后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上二医微生物教研室、深圳市华强医院等合作,进行了空劲气功对抗体产生干扰素的观察和免疫功法对免疫球蛋白变化的观察等免疫学实验。另外,健身院下属的一些辅导点亦与当地医院合作进行了免疫学方面的一些实验。如山东德州市水利电力部第13工程局、德州空劲气功辅导站与当地卫生防疫站合作,进行了空劲气功对人体体液免疫影响的观察等等。各项观察结果表明,空劲气功免疫功法对提高和调整人体的免疫机制,特别是增强中、老年人的抗病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练功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经过这样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充分地科研探讨之后,黄大师正式将这套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空劲气功初级功法定名为免疫功法,以突出其医疗健身气功的特点,并于1992年3月正式向全社会和海外推广,其中主要功法内容已由日本等国家译成日文和英文向海外推广普及。   空劲气功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除一般气功原理外,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功法内容:   一、 站桩:站桩是免疫功法的基础功法,也是空劲气功的基础功法,免疫功法和空劲气功的中高级功法都是在站桩的基础上进行的。站桩的作用除了增强体质外,主要是调动内气,加强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启动带脉,从而带动“整体脉”(任、督、带)。使阴阳调和,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文中所说的“肌肉若一”就是气功中的某种状态和姿势。   站桩时,全身的骨骼及肌肉在自然松的状态下保持一定的张力,从而激发或改善了骨骼、肌肉、器官等组织的功能活动,骨骼是主要的淋巴器官之一,其受到激发后,骨骼内细胞增值加速,免疫活性提高,从而增强了抗病能力。因此,站桩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 调动内气,启动带脉带动整体脉,使全身气血调和,增加了免疫细胞的活性。免疫器官(如骨髓等)内环境改善,免疫细胞增殖提高。   2、 增强了体质:站桩时的抬臂下蹲,是有一定是姿势要求的,其本身就有一定强度的体力付出,站桩的时间越长,体力消耗越大,耐受性不断提高,体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站桩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更不是体操运动或竞技运动。它的姿势要求是根据特殊的经络理论来设计的,因此,站桩可以从疏通经络,调和表里内外,平衡阴阳诸方面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   二、 反馈疗法:反馈疗法又称生物回授疗法。反馈疗法是空劲气功的一大特点,反馈的含义就是把送出去的东西又收回来(即回授)。   人体是个开放的巨系统(即大系统),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向周围环境散发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最简单的交换例子如人体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冬天,在人多的房间比较暖和,这是因为每个人由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发散热量,其热量的大小相当于一只300瓦的灯泡,我们把这散发出去的物质和能量权作一种低能量的“外气”,气功学认为,外气是由内气——真气发出来的。   练气功的人,体内的真气集聚得比较多,质和量都与不练功的人有差别(尽管我们现在还不了解是一种怎样的差别),散发出来的“外气”也必然与不练功者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场”。空劲气功认为,人体所自然散发出的“外气”如果不加以利用,就成为一种浪费。一壶水在其将沸腾时也在散发热量,如果在壶外绕上几圈管子(称为盘香管),管中灌以冷水,则水壶散发的热量被管中冷水所吸收,冷水逐渐变成热水而使热量得到了有效利用。空劲气功就是利用这种能量反馈的原理,通过本身的功法把练功时散发出来的“外气”再回送到体内。如双臂揽月,就是在站桩后气血旺盛的基础上,将手上所散发的外气反馈到曲池、膻中、迎香及中脘等穴位中去。   其结果,一是增强了人体的内气(中医学称为“扶正固本”),二是通过局部的“外气回授”理疗了相关的疾病(自我理疗)。并且由于回授部位本身都是些免疫器官或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的穴位。如双臂揽月时回照胸腺,滚球是的脾区滚动以及膻中、关元等穴位的反照等。这些反馈疗法的内容能对这些免疫器官、穴位等有直接的调整作用。   三、 扳指疗法:扳指疗法是空劲气功独特的功法内容。人体四肢分布着十二条主要经脉:上肢内侧为手的三条阴经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外侧为手的三条阳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下肢内侧为足的三条阴经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下肢外侧为足的三条阳经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而指(趾)端是这些经脉的始端和终端。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把人体构成了一个整体,空劲气功免疫功法通过扳指,能够调动和调整与之相关的十二经脉的经气,从而引导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气血调和能使人体内免疫分子得到调整、趋于平衡。在练板指功法时,未稍血流量增加,小血管扩张、血管溶积增加,这种状态下的血液检查往往可见白细胞上升,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吞噬作用加强,从而有利于免疫功能发挥正常作用。   四、“16字决”体现了空劲气功自行调节气血,主动吸收能量的特点。   (一)、自动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理疗。 “无须意守”是空劲气功与其它气功流派的不同点之一。从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本身就是一台高度灵敏的自动调节器,空劲气功通过“功法”使气血“循环如常”,使机体达到自协调、自稳定。以“外气内收”来增加抗邪能力,这以系列的功法和特点,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层度上调节了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起到自我修复、自我理疗的作用。   (二)、主动吸收能量。   气功与体育锻炼的差别之一在于“贮能”和“耗能”上,一般的功法以“静”、“守”为主,以减少消耗,但方法难于掌握而易于出现偏差,空劲气功动静相宜,有驰有张,动作要求松、软、园而又别于不用意念的体育锻炼,其以独特的功法内容,调动人体潜能,利用生物回授(反馈)原理,主动吸收能量,使其在“贮能”上更主动、更积极,而且更可靠安全。贮能的结果,必然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得到增强或改善。因此,空劲气功既不同于一般用意念的气功,又别于不用意念的体育锻炼,它是一种比一般气功更简单,更安全,又比体育锻炼更合理、更有效的医疗健身气功。而其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是祛病强身的基础所在。   综上所述,空劲气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和一系列的免疫学效应,基于其独特的功法内容,它是一种以自我锻炼为主,实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理疗的医疗健身功法。                                                                                                 (摘自免疗知识)【转】
如何养阳气 如何养阳气 中医认为,阳气受损就会导致疾病发生。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维护阳气来避免疾病的发生。下面介绍几种固护阳气的方法,从饮食起居、常见的非药物疗法以及膏方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养生保健与防治疾病的目的。 饮食助阳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寒凉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菜、马齿苋、茄子、藕、豆腐、紫菜、海带,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 介乎寒凉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黄豆、豌豆、芝麻,包心菜、胡萝卜、土豆、淮山药、木耳,猪肉、兔肉、鸭肉、鹌鹑肉、燕窝、鲈鱼、泥鳅,无花果、椰子、花生、苹果等。 阳虚人群常用食疗方 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寒怕风、流清涕、后脑疼痛者,可用生姜30克,葱白3段,红糖30克煎水温服,以助阳散寒。 食用生冷腹痛腹泻 表现为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清稀者,可用生姜15克,胡椒30克,猪肚200克炖汤,以温中止痛。 妇女月经量少痛经 遇温则减、四肢冰冷者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炖汤,或鲜艾叶15克,生姜10克,炒鸡蛋,以调经散寒。 夜尿频多、腰膝酸冷、四肢乏力 可用巴戟30克,杜仲30克,乌鸡半只煲汤,以固肾缩尿。 起居保阳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一天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阴阳交接的时候,就是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在这个时候睡觉是让阳气潜藏,就能达到护阳之效。养生学上称这两个时段的睡眠为“子午觉”。睡眠除了要有日周期,还有年周期。春夏之时,阳气升发,适宜晚睡早起,外出吸收阳气。秋冬之时,阳气敛藏,应该早睡晚起,收藏阳气。 晒太阳 晒太阳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变为自己的阳气。晒太阳也是有技巧的,在红日初升的清晨,适宜把两个手掌心(劳宫穴)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心、肺之阳。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无动欲望,养护肾气。” 夏季养生 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阳气最虚。人亦应之,此时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空虚于里,若此时因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易发生面瘫、胃肠炎、心肌炎等疾病。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之时,须时时固护。本身体虚之人,在夏天可用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人参(生晒参)炖瘦肉汤益气生津;淮山莲子芡实汤健脾益气,或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方法,顺应季节补养阳气。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从中医角度讲,冬至是阴气盛极而减退,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故此时养生以静养为主。可以遵循“养肾固精”的原则进补(例如膏方)。 艾灸壮阳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等作用。《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故艾灸是阳虚人群顾护阳气的好方法。(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