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吧 巢湖吧
关注数: 0 粉丝数: 259 发帖数: 4,296 关注贴吧数: 0
战略评论:美日夺岛演习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图) 2005年 12月16日出版的日本《读卖新闻》宣称,2006年1月10日左右,日本陆上自卫队将与美军联合展开一场夺回被占岛屿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分为实战演习和计算机模拟两部分。时间长达3周,演习背景是,假想敌特种部队在九州岛外的某边远海岛登陆,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队普通科连队”700名士兵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一起发起夜间两栖登陆,最终夺回该岛。   需要说明的是,由日文中的汉字直译过来日军“连队”,不是兵员在100~200人之间的连级单位,而是日军师的下级单位,也就是“团”。由于日军平时官多兵少,所以一个700多人的“普通科连队”战时可以迅速补充到2000~3000人。再加上联合行动的美海军陆战队,这次演习模拟的实战背景起码是旅规模登陆战。以往日美军事演习日军通常扮演情报支援、防空、反潜、后勤补给、基地防卫等角色,这次却是直接参与一线进攻作战。回顾2005年初美日在“2+2”会议后共同发布的文件上,公开点明中国台海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变化,说明日本在美、日军事同盟中,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不仅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且在2006年年伊始已经进入了实际演练阶段。这也是美日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美、日推进军事一体化的原因  在美、日军事同盟关系中,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日本是战败国,地位敏感,而且没有核武器,军事实力不强,所以美、日两军在作战任务上有明显的区分,通常由美军担任外线打击任务,日军负责局部地区防空、反潜、扫雷、海岸防御。后勤支援等辅助性任务。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对美、日同盟的最大贡献是为美军提供了控制东北亚地区的海、空军基地。  但是,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日本的角色越来越活跃,从幕后走向前台。  从海洋和大陆的整体地缘关系来看,来自大陆上威胁减弱,是日本出笼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急剧缩减,转而奉行防御性军事学说。核威胁方面,日本不必再争论一旦遭受苏联核打击,美国的核保护伞是否有效的问题。常规威胁方面,日本不再担心强大的苏联军队从北海道登陆的现实威胁。因此,日本有了调整主要作战对象的可能性。中、日关系方面,日本不再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侧翼牵制前苏联的远东驻军。  从美、日同盟内部看,美国对中国奉行遏止战略,守住位于亚洲大陆边缘的朝鲜半岛、冲绳、台湾一线是美国奉行了一百多年的最行之有效的遏制手段。但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进步,以及美国在伊拉克陷入泥潭,需要消耗大量军费和地面部队,因此按美国的逻辑:在不放弃对华遏制战略的前提下,就必须控制台湾;而要控制台湾,则必须加强日本在美、日军事同盟的地位。加强的方法实行美、日军事一体化(甚至是美、日、台军事一体化),既增加日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又提高联军的整体作战效能。当然,这只是美国单方面机械的直线思维推理出的结论。  应该看到,在这场中、日、美三方进行的角逐中,三方都有独立的意志,而不是静态的棋子,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量变最终会转为质变,日本不但不能减轻美国的负担,反而有可能把美国拖进日本制造的战争旋涡。这一点,只要看看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的联盟战略就清楚了。  日本历史上的联盟战略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军力发展迅速,先后发动或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干涉俄国革命、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上述战争中,日本除了在后三次战争中一败涂地之外,前几次战争都以日本战胜获得巨大利益为结局。日本所以能取得上述战果,除了日本军事力量的作用外,日本的联盟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联盟战略常常被战场上的胜利所掩盖。  以下从联盟角度分析一下日本的历次侵略战争,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联盟的盟主、联盟的主要敌国、日本的作用、盟主对日本的帮助,盟主的利益,日本的利益,中国得失等几个要点。
日美军队9日开始进行夺岛联合军事演习 从9日起,日本陆上自卫队开始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演习场实施夺取岛屿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预计于本月27日结束。据称,日本防卫厅为这次军演筹备运作了足有一年半的时间。  日方参加演习的是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军普通科连队的一个中队,人数为125人。该连队在2002年被整编为应对游击队攻击岛屿的特种部队。美方参加演习的是海军陆战队第一 海军远征部队。  2004年日本新防卫大纲指出,“防范针对岛屿的侵略是防卫力量的新任务”。据日本媒体称,以2004年11月中国核潜艇在日本先岛群岛周边海域潜航为标志,中国海军在日本近海海域频繁活动,此次军事演习就是为向中国展示日美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存在。  目前,主管九州、冲绳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军的辖区内岛屿很多,配备在岛屿上的部队只有驻扎在冲绳岛上的第一混合团和对马岛上的警备队。“西南诸岛易攻难守”,日本军方人士这样形容该海域面临的安全困境。  与此次军事演习相对应,从本月下旬开始,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军还将与美国陆军第一军团在日本熊本市的“健军”驻地进行为期10天的电脑模拟“日美共同方面部队司令部演习”。 本报驻日本记者 裴军 东京1月9日电
【醒悟】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1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宏印法师讲 壹、人生的探讨及剖析 人生的探讨及剖析,就是站在宗教、哲学立场上,对我们生命及生活作一番 形而上的探讨。 我们从生至老死,都在走人生这条路。人生的真理意义、价值究竟如何?这 是知识分子最关切的问题。若能知晓人生的真理,就能得到解脱安乐。从古至今, 多少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对这个问题,都做各种层面的剖析及探讨。 一切学术思想离不开讨论人生问题。 莎士比亚说人生像舞台,每个人在这人生大舞台上都在扮演一个角色。而宗 教使我们了解各人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谈宗教思想,离不开人生问题。 而关系人生最密切的就是生命问题。为何到现代,宗教还能存在。而且受一 般知识分子热心追求。就是宗教探讨到生命问题。一般知识、学术所提供的领域 做在今生,著我们探讨到此生以后的问题,就非一般学说思想所能解答的了。 一切宗教都谈到来世来生。接触此种思想,会给予吾人心灵很大震撼。因为 人类都有要求无限存在的追求、存在的幸福、快乐和解脱。而宗教说明了人类死 后,灵魂不灭,生命并未消失。还有幸福快乐的境界可以追求。这□予吾人很大 欣慰感。人们不会感到死了以后的迷失和空虚。这是宗教提供的层面,因此可说 宗教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尽管在现代这个物质文明时代里,许多人高喊宗教是迷 信、落伍。但是宗教探讨到生命的由来及去处,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生命之谜 虽然从古至今很多宗教、学术思想,对生命作很多层面的剖析。但是生命始 终是个谜。现代也有宗教家、哲学家说已发现生命的真理,但始终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定论。对生命真相不了解,在佛家来讲就是谜。研究佛学 就是要打开这个宇宙人生的大谜。 今天想以生命问题跟各位研究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著重在生命活动的过程 形态,首先说明一般社会上对人生所抱的态度。 1.生命之爱悦 有些人从生到老死,对生命活动过程都感觉幸福快乐,这种人称之为生命之 爱悦。就是一般人所说乐观的人生观。这种人从小无论家庭、求学、作事都很顺 利。没遭受什么重大烦恼挫折。因此对生命的感受是顺利、爱悦,发诸于情绪的 表现就是乐观进取。 这种乐观人生观,是否正确?又是一个问题。不过,社会上包这种人生观的 人不少。其实说乐观或悲观,消极或积极,这是与环境遭遇有关的。 2.生命之哀悲 此种与第一种刚刚相反。就是悲观。这种人的环境悲惨,或者遭受过重大挫 折打击和痛苦。客观来说,这种人不是不奋斗,而是环境带有一种重大影响力, 使他回天乏术。因此在这重大苦打击之下,对生命过程的要求及突破就有了限制。 对生命的领受、体会,觉得是束缚、悲哀、痛苦和消极。  这种人也很多。例如许多文学家就很悲观。因为遭受痛苦,而用文笔表达出 来。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感动读者,就是他们透过内心真实的感触。而一些同样 遭遇的人看到言些作品,就会有深得我心的感觉,也就会跟随著抱同样态度。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