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种桂花 菏泽祎祎桂花园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23 粉丝数: 126 发帖数: 5,162 关注贴吧数: 35
桂花的文化意义(转吧名sdtazzy之贴内容) 中国古代人广植桂花,究其根源是在其具有丰富文化意义。 (一) 美妙神奇的传说 桂花树早在西汉时就被视为神仙之树。西汉时汉武帝喜好神仙,《汉书?郊祀志下》载:“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说明汉武帝造桂馆是给神仙作居所。刘向《列仙传》提及传说中的象林人桂父,就是常食桂实之人,后来得到成仙。《天地运度经》记载,泰山(传说中神仙之山)北有仙桂七十株,九色飞凤与宝光珠雀常鸣集树上,其实如橘,人食之能成仙,有天神青腰玉女守护。六朝时萧绮《拾遗记》载,暗河之北有大片的紫桂林,所结桂实如枣,是仙家享用之物。韩终有《采药》四言诗谓:“暗河紫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不老。” 《神仙传》中的神仙离娄也是饵桂成仙的。在各种神话传说中,桂花树就被视为一株天上长生不老的仙树而受到崇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著者说是依据“异书”(当是神仙志怪类的书)录载,说明早有流传。但“月中有桂”之说,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一书,中有“月中有桂树”之载,汉晋六朝时期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载:“陈主为张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设素粉罘罳,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株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梁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有“桂宫袅袅落桂枝”诗句,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则有“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诗句,这里“桂宫”、“桂花”皆指代月亮。 唐代产生了“月中落桂”之传说。《唐书?五行志》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三月,有月桂子降于台州,十余日乃止。古人把此事视为祥瑞而载于正史。但“月中落桂”传说最多之地则是杭州天竺寺(又称灵隐寺),《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月中种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寺僧亦曾拾得。”[7] 因此,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名句。《杭州府志》也载:“月桂峰在武林山。宋僧遵式序云:天圣辛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浓华,云无纤翳,天降灵实。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有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好事者播种林下,一种即活。”[2]等等。都是古代人在联想中产生对桂花树的神话。自宋之问之后,历代都有诗人赞美桂花树这种不凡的来源。如唐白居易《庐山桂》有“偃蹇月中桂,结根移青天;天风绕日起,吹子下人间。飘浮委何处,乃落匡庐山”诗句;宋杨万里《月桂》有“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句;宋吕声之《桂花》有“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诗句;都是对桂花树这种美妙神奇传说的描述。此外,还有《镜花缘》中的桂花仙子、《绿野仙踪》中的峨嵋桂仙、《幽怪诗谭?桂花传馥》中的人桂相恋,等等,为桂花增添了神秘的异彩和气韵。 (二)桂花树是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征 桂花被古代读书人士子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晋书?郤诜传》载:“(郤诜)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郤诜在这里谦称自己只是群才之一,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异出众的人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却诜对策东堂,自云桂林一枝呀也,自唐以来用之。”后来“桂林一枝”被比喻为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者。古代乡试、会试一般例在农历八月举行,时值桂花盛开季节,八月又称桂月,人们因把考生考中喻为“折桂”,并与神话传说挂上钩,美称“月中折桂”、“蟾宫折桂”;登科及第者则美曰“桂客”、“桂枝郎”,科举考场则美称曰“桂苑”等。相传唐代大诗人白记易得知其堂弟白敏中考中进士第三名,写有“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诗句称贺。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钟先辈》也有“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雾尚飘蓬”诗句称颂友人及第高中。《诗话》载:“窦禹钧有五子俱登科,冯道赠之诗。曰‘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香’。”[2] 宋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下半阙曰:“携酒独挹蟾光,问花神何属,离兑中央。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词中用攀桂、折桂来比喻科举及第的头、二、三名。宋林洪《山家清供》载,每当考试之年(三年一次),应试者及其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因此,古代人喜爱在书院、文庙、贡院种植桂花树,取“双桂当庭”、“两桂流芳”之寓意。安徽歙县雄村是曹氏宗族聚族所居之地,村中建有竹山书院,清乾隆时户部尚书曹文埴父子曾出自该村。宗族曾立有规约,凡是中举之人可在书院里种一棵桂花树,取“蟾宫折桂”之意。 书院中原有桂花树52株,为雄村曹氏弟子中52位中举进士者亲手所植。《歙县曹氏明清举人进士一览表》记载,从明成化辛卯到同治甲子年的三百余年间,雄村曹氏中举52人、中进士29人。现书院的清旷轩里留有古桂花树几十棵之多,因此又有“桂花厅”别名。安徽青阳县朱备乡西马村今存的古桂花树,就是当年村中牛姓贡士赶考前栽种,取意“蟾宫折桂”。 古人根据桂花特别繁盛或有变异现象发生而产生联想视为祥瑞,并与科举有关联。明初宋濂《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是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周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家中院内有株桂花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又发新芽,不几年就郁郁葱葱。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明《重庆府志》载:“涪州南长滩里内岩下有古桂花不常开,其年有士登科则花。” 明《祁门县志》也载:“永乐癸未明伦堂西桂树丛生,挺二枝高绝,花先众枝,香清殊常。是秋黄汝济、汪宗顺二人充贡,并领乡举。” 明《余姚县志》载“龙山朱氏庭中有白木犀忽吐丹花。占曰:此状元兆,巳而王海日华宅,其果中状元。”[8]这些都是古人因天人感应现象而产生的祥瑞之说。 (三)高洁品性之象征 古人喜爱桂花,把之作为忠贞之士的化身。《三余赘笔》载:“曾端伯以岩桂为仙友,张敏叔以桂为仙客。”[2] 姚宽《西溪丛话》则以木犀为岩客。桂花被古代文人视为超凡脱俗之高洁品性的象征。因此,古人们赞赏它不与众花争春、不与群芳为伍;敬重它“胜寻常木”的芳直不屈;感慨它生长山崖,不为人知,甚至被伐为薪的命运;称颂它虽不为人知,仍不废其香的气度。唐王绩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春桂问答》诗:“问春桂:桃李正芳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否!”春天百花齐放,但难持久,只有在风霜凌厉众花摇落时独放,才能显示独特的风格气度。宋朱淑真《木犀》诗“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宋吕声之《桂花》有 “独占三秋压众芳”诗句,都是对桂花品性之赞扬。南宋陈亮《桂枝香》词则把桂花这种高洁品性作了高度概括,词曰:“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嫌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胜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傍,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2] 是说在天高气肃、秋容新沐的季节里,桂花怒放,一树开花,十里闻香。因它是天上余香、仙界奇花移到人间。说桂花之所以在金秋开放,是担心与众芳同时开放,会使群花相形见绌,自觉俗气,故独于秋晚开放。秋晚因有桂花盛开,就不显得萧条冷落,而感春意盎然。因此,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喜桂爱桂、植桂赏桂、咏桂赞桂,是在于其高洁的品性,是他们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物比德的符号象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