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闲之
神闲之
关注数: 2
粉丝数: 25
发帖数: 1,121
关注贴吧数: 2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外婆的杨家峪》 外婆的杨家峪 【神闲之笔】 山还是深山,林仍是老林。 初秋季节,我再次来到外婆家居住的田黄镇杨家峪,捡拾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与梦想。 “峪 ”者,山中谷也。杨家峪是隐在深山老林、地地道道的峪。小时候我到外婆家,要踏着布满石块的小道,翻山越岭,路上常会摔跟头。我一直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条通向杨家峪的宽阔平整的路。如今梦想成真了,我的车顺畅地开到杨家峪,再次看到了她独特的美。 说她独特,老辈人这样评价她:村不大片不小,喝着渗山水,听着戴胜(一种鸟)叫,两年不收饿不着;也有老辈人这样评价她:把东当成南,大山矮二山,河水往西流,晌午才吃早晨饭。 杨家峪村确实不大,但占地不小,如一幅山水国画恰到好处地留了些白。有的片区,房子之间若离若合,悟不透、猜不着,如行草的连笔断了线却连着筋,呼应着;有的片区,房子之间粘粘乎乎,往往是这家的院落齐着那家的屋脊,这家的门窗冲着那家的山墙。所有房屋大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像晒粮似地散落在山膀上。没有“风水”的刻意刻板,却达到了自然天成的顺眼顺心。别看不少房屋都盖得跌跌撞撞,却像不倒翁似的,任凭风吹雨打硬是没倒下。站在高山之巅,俯视整个杨家峪,高低错落的房子与村外那涌浪般整整齐齐的梯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因祖祖辈辈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率性、本分和执着,才无意间扩大了杨家峪的外延,又丰富了杨家峪的内涵! 弯弯曲曲的石巷太窄了,窄到刚容过一头牛,窄到醉汉倒不了地。地面是用不规整的石板铺就的,早被磨得光滑可鉴,让村庄悠远的历史不证自明,让人不由地穿越时空,发出几多思古幽情。踯躅在青苔泛起的石巷里,恍若那人畜的脚步声、村妇的唤娃声,以及乡间特有的天籁之音,又在巷内不时飘起。村前的一条小河冲破了群山的羁绊,卓绝地向西流去,不知道将投向谁的怀抱。经过“美丽乡村”的整容描画,河水恢复了洁净的容颜,倚着村庄不离不弃,静默得如春光里临窗思君的娴妇。 杨家峪的村内村外、山上山下、河边路旁仍一片葱茏,空气中清晰地透着果树和青草的气息。呼吸着杨家峪的空气,不禁突发奇想:这空气,是不是也要像漫山遍野的桃、梨、苹果、栗子、山楂、花生、地瓜、绿豆一样,应该论称凭票买?“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去赶集”。小时一到暑假,我便慌慌着来这里,这里的瓜果梨桃让我垂涎。那时,表哥领着我徜徉在梨行里,在枝柯间猴似地窜上窜下,挑三拣四,一直吃到腹胀如鼓。 都说“山多高水多高”,但特殊的地质结构让杨家峪的山上打不出水井来。只是在山脚下、村东边有洞清泉,一年四季汩汩地溢着。它是从山上渗下来的,富含着岩石的微量元素、草木根须的汁液,有点甜、还没碱。人畜就这样饮着矿泉水,放心着、滋润着,深呼吸着。因山势高、植被绿化好,这里形成了一方“小气候”,相对较低的气温吸着湿热的云雨首选这里,因此这里的降雨量反倒比其它地方多些。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也来凑热闹,在绿荫中跳跃穿梭,在幽谷中婉转啼鸣,本想弄点儿动静,反倒平添了几分幽静。 杨家峪山地多,农机派不上用场,只能靠肩挑、人抬。凭着这种吃苦和节俭,倒也衣食无忧,甚至还能节济山外的亲友。这里热衷传承手艺,石匠、铁匠、木匠走村窜巷,编席、编篓、编筐手艺精良,油房、药房、孵鸡房名声很响,至今老婆婆、新媳妇、大闺女还都会绣花、纳鞋垫、做孩童的虎头鞋……真是“两年不收饿不着”! 杨家峪背依着名不副实、兄弟颠倒的大山、二山。山在村庄的西北方向,遮挡了些冬季凛冽的西北风,温暖了山里人的身心。但也造成了另一种尴尬:就是方向的迷失。本来依山而建的房门朝东,这里的人偏说是南。顺势而为、依山而建本身也是一种“方向”,杨家峪人这种不为外人所动、不跟风向转舵的执拗劲儿,不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的理念、状态和方向吗?这里的人们行走在大山围就的“甏”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没有实质上的时差,只有所谓的误差:山外已日出,这里才胧明,所以山外的人夸张地说:“晌午才吃早晨饭”。山,山外是山,山外还是山。群山是杨家峪的隔音板,一切声音都容易在村内回荡、盘旋,但仅限于村内,外边听不到她的心思,不了解她的性格。杨家峪就这样,以一种罕见的抱朴守拙、执拗执着,为大山外的我们守住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本以为地上没路,就会堵了心路,少了出路,甚至没了活路。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道路宽了,心路却窄了;出路长了,活路却短了。出去进来的人顾及、谈论的多是外边的风景,不少乡村被瞬间趋了同、破了相,让人不禁纳闷:童年稚梦、乡土味道、故园本质,还有家国情怀,都到哪里去了? 外婆的杨家峪,一个遥远的尘封的梦想!外婆的杨家峪,一挂梦中的轻曳的摇床! 外婆的杨家峪,大山深处的杨家峪,您,仍能让我再次宁静、进入梦乡,那么褥贴,那么酣畅……
猪头肉还是大律的duang 别瞎说,别乱讲 猪头肉还是大律的duang 吃一回,天天想 如同余音在绕梁 又美容,又保养 血压血脂都正常 尿糖的吃了不尿糖 小屁孩吃了不尿床 打拳的吃了超武当 短跑的吃了赛刘翔 老人吃了能上墙 不孕不育准怀上 哑巴吃了把话讲 拖巴子吃扔拐杖 要问大律哪一家 嗨! 可义哥的响当当!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懂事的鸟》 懂事的鸟 [神闲之笔] 如果非要找找鸟的缺点,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 试问,那么多鸟在天上飞,有几粒鸟粪砸在了人头上?鸟整天歌唱,哪怕是夜莺的歌唱,把几个人弄成了失眠症?即便是凶戾勇猛的鸟,啄瞎了几个活人的眼?有几架飞机是因鸟的误撞而坠毁,又有几块玻璃是被鸟无意间碰碎的? 这样一想,鸟还是比较懂事的! 就拿麻雀来说吧。为了担心麻雀作害粮食、影响增产,所以六十年代麻雀被作为“四害”之一,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针对麻雀的“人民战争”。毒、网、摸、扣、枪,甚至连小孩手里的弹弓等一切手段全都用上了。结果麻雀少了,庄稼害虫多了。到底是麻雀吃的粮食多,还是吃的害虫多,还是保护的粮食多,这个问题至今让所谓的专家不得其解。“甘蔗没有两头甜”。麻雀也不例外。它确实吃粮食,至今也仍在天上飞。中国的粮食自2004年以来已实现“十连增”。看来,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关于鸟的历史冤案早该平反了。 鸟喜欢歌唱。没有歌声的鸟是孤独的。没有鸟的歌声,大地、草原、森林、海洋是孤独的,牛群、羊群、马群、人群是孤独的,爱情、亲情、友情、心情是孤独的。因为有了鸟的歌声,山涧、河流、溪水、波浪有了和弦配音,让世界上的所有声息都变成了恬静的圆舞曲,生命的交响曲,温馨的摇篮曲。“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了鸟鸣,唐代诗人王维笔下那死寂的山涧,变得多么的幽静,多么的恬美!清晨,在睁开眼的第一时间,如果听到了鸟的歌唱,我们的身心便不再慵懒,心血就会奔涌沸腾! 我聆听过鸟的歌声,除了乌鸦偶尔发出几声沙哑,鹰鹫偶尔发出几声怪音。一般鸟的叫声都是和谐悦耳的,分贝不是太高,音阶停留在低音区,更多的时候有点儿像吴侬软语、高山流水、喁喁情语,甚至还会让我们想到外婆的催眠曲,温暖中带着一丝温软。有鸟鸣的夜晚,夜是静的,晚是安的,人是松的,眠是沉的,往往一觉自然醒来,恍然发现太阳早已爬过了东山。鸟还是安全、安静、安详的象征。在丛林中,一声鸟的幽鸣,让身经百战的特种兵就能断定:此处是否有潜在危险的对手。因为鸟也是“侦察兵”,它必须首先判断身边是否有危险的因素,是否有安全的环境。 鸟是懂事的!鸟帮我们除掉了害虫,帮了不少正忙。庄稼收获前,鸟是只吃害虫的;没有了庄稼和害虫,它们才吃人们因疏忽大意落在地里的粮食粒儿,吃地堰上自生自灭的草籽儿。它们不像鼠辈,懂得钻窟打洞,提前偷盗、贮备粮食。正是因为鸟们不会算计,所以往往一到落雪的日子,冰雪覆盖了万物,埋没了食物,它们只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猫在巢里,缩着头、耸着肩、哆嗦着羽翼,梦想着冬日暖阳,梦想着丰盛的晚餐,梦想着逝去的慈祥的外婆……但,无论如何,鸟们绝不会与人争食,绝不会骚扰人们的正常有序的生活。 然而相对鸟,人们倒像是不懂事的孩子。让鸟们整天处在不安全、不安静的状态,甚至常常命悬一线间。人们虽衣食无忧,却老是与鸟们过不去。小时候,顽皮的我有时拿着一根轧碾棍当“枪”,对着树上的鸟作瞄准状。鸟们见状,以为是真枪,纷纷惊恐窜飞。而我则喜得哈哈的。鸟们早就被人们“坑”怕了,“害”怕了,它们似乎打从小就接受了防人的启蒙教育。因为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扰、破坏着鸟的宁静祥和的生活。六年前,因为我家阳台最东边的一扇窗户是封死的,从来没有开启过,所以就有一对斑鸠在窗外的防盗棂上筑了巢。它们整天咕咕咕地卿卿我我,很快就产下了两只卵,开始轮流地孵化。但是,就在小斑鸠快要孵化出来时,楼下邻居装空调用电钻打墙时,发出了连人都难以忍受的刺耳的声响。也许鸟对这种巨响实在不堪忍受,也许认为环境凶险,便舍弃了卵离家出走。十几天后,两只斑鸠回来看了看家,也许出于母爱,那只母斑鸠还爬在卵上又孵了很久很久。最后发现实在孵不出来,才依依不舍地远走高飞了。当时,我们一家都为这对斑鸠难过了很长时间。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宁静高远的天空,有了鸟轻快矫健的身影,会引多少诗人诗情大发,恋人鸿雁传书,驿人驻足仰望。要知道,它们从遥远的地方飞来,满身风尘,满面倦意,实属不易。它们不希望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掉队、落伍、殉难。唐代诗人白居易心怀悲悯之情写道:“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首诗,还让我想到一位朋友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邹城作家孙继泉先生在孟庙的古柏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白鹭,便抚摸着它长久地痛哭起来,别人劝都劝不住。我相信这不是文人的矫情,而是真善的性情、本能的悯情。对于鸟,我们应该像对待放蜂的人那样,心怀钦佩、敬意和感恩,提供一切尽可能的人性关怀。因为鸟飞在天空,天空没有驿站,天路充满凶险,因为懂事给我们帮忙而没有添乱! 鸟是懂事的!如果鸟有思想、又不懂事,它们吵架时也许会相互谩骂:什么“人”鸟! 写于2014年国庆节长假期间的一个有鸟鸣的早晨
求助各位吧友,谁有雍正铜钱两枚,本人愿意高价购买。
都说上石墙镇上九村值得一看,我明天想去看看,谁跟我一起去?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一顿难忘的盛宴》 一顿难忘的盛宴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 神闲之笔 ] 打记事起,俺特别喜欢爷出差。 从七十年代起,爷就在大队办的企业里任推销员,负责向外推销粉笔。俺之所以喜欢爷出差,是因为爷每次出差都会给俺带回好吃的东西。 三伏的一天,爷又出差了。俺兴奋异常,将爷一直送到村口。然后,俺象盼过年似的,又盼着爷赶紧回来。 爷总算回来了。爷刚进屋门,凭着俺敏锐的嗅觉,就猜到爷肯定没给俺带好吃的东西——以前爷出差回来一进屋门,俺就能闻到糖果、熟肉等食品的香味。而这次,俺只闻到了一股子臭味。 俺问爷带什么好吃的了吗?爷苦笑一下,带着点歉意回答俺:没有。俺生气了,再也没理爷,带着一脸的失望跑出去玩了。晚饭时,娘到街上拉俺回家,边拉边神秘地对俺说:孩哩,赶紧回家,有好吃的东西! 回到家,俺看到饭桌上盛着一盘子黑乎乎的东西,爷说:吃吧,是辣椒炒肉。听说有肉,俺的食欲顿时如涛涛江水。俺一看才知道:说是肉,其实应该是肉沫沫。虽然是用钻天椒炒的,特辣,但是俺吃得还是很香,接连卷了两个煎饼都吃了下去。 吃完后,天黑了下来。俺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地到床上睡觉去了。那顿晚餐,对俺来讲简直就是一顿盛宴! 那天夜里,爷到俺房间里去了好几次,还喊醒了俺:问俺尿尿吗?俺睡得正香,嘟囊道:不尿! 第二天吃早饭时,爷问俺:肚子难受吗?俺答道:不难受。爷告诉俺:能吃上这顿辣椒炒肉可真不容易。接着,爷便讲起了这肉的来历。出差的路上,爷遇到一个老客户,那人请爷喝酒,买了二斤牛肉。喝完酒后,还剩下了半斤多,实在吃不下了。爷想带回家给俺吃。爷的那个客户说:这大伏天,带回家也变质了。爷觉得扔了可惜,说这么好的肉,吃了不痛扔了痛。爷的那个客户说:扔了不痛吃了痛,小心食物中毒!爷还是没听进去那客户的话,用火纸将牛肉包了起来,决定带回家。 爷上了客车,那肉的臭味便在车上洋溢开来。有的乘客说:谁带的么?咋像死人味!还有人说:像死老鼠味。爷坐在车上,始终没有搭腔,就这样如坐针毡地一直到下车。怪不得爷一进家,俺就闻到了臭味呢。 爷回到家,偷偷地将牛肉交给娘。让娘将牛肉在水里反复地淘洗,最后都洗成了肉沫沫,才用钻天椒进行了爆炒。为了怕俺中毒,爷先作了尝试,吃了半小时发现没事,才让娘到街上喊俺一块分享。俺恍然大悟:怪不得爷那天夜里老是到俺房里转悠,原来是怕毒死俺了。 后来,日子过得好了,俺再也没有吃过变质的肉。爷却一直后悔不该吃那顿辣椒炒肉,说要是把俺毒死就麻烦了。 现在俺一想起那顿辣椒炒肉,还不由地流口水,感动之后仍觉得那是一顿难忘的盛宴,一个字:香!香到骨髓,香到心里。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温暖的雪》 温暖的雪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 神闲之笔 ] 今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要晚一些。 没雪的冬季好长、好凉,身子冷,心里寒。冬天就要像个冬天的样。有雪的冬天痛痛快快,象模象样,心里反倒感到温暖。所以我一直认为:雪是温暖的! 迟来的雪,象过了预产期的胎儿,铆上了劲,吝啬着早该赐予人们的那份惊喜。羸弱的老人、活力的娃子,浪漫的诗人、稼穑的农夫……似乎都在盼着第一场雪。眼巴巴地仰视苍穹,像心急的婆婆,时不时窥下儿媳那如鼓的腹部。天,终于阴下来了。希望的天空如一口锅扣在了人们的头上。雪,就这样临盆了。 当第一片雪花落下的时候。老人的心踏实了,开始念想历史,历史被拉到了眼前,幸福如同天使般的降临。娃子的心激活了,纷纷跑到院子里追捧精灵般的雪花。诗人的灵感来了,围上沾满情字的围巾在空旷的原野转悠,似乎在找回那干涸的激情与朦胧。农夫的心醉了,掰着指头估摸着未来的收成。情人的情漾了,脸颊溢满红晕,温暖的心事只是想着送出一件御寒的情物。哦,雪,原来就是一场温暖的心事! 雪,气势磅礴地下起来了。人们猫在屋内。屋内的一切都分外的温暖。窗上的剪纸更加鲜艳而灵透,喜庆一下子变得流光溢彩。摸一摸被褥更加温软而蓬松,睡意带着惬意一古脑地袭来,让人不由地躺上一会儿,闭上眼所有的心事便不再心事。狗呀猫呀温顺得如同大妮,柔情脉脉地看着主人,眼里有很多的内容。炉火似乎更旺了。室外千里雪飘、银装素裹,室内阳春三月、一派详和。母亲想起了远方的游子或襁褓中的孙子,开始戴上老花镜,拉出针线筐,端坐在床头上,穿针引线,引出了满心满屋的慈祥。此时,若是温一壶老辣的烈酒,酒味儿喷香,香到能让你分辨出原料的本质的香。沽上一口,一股热流从口暖到了胃,感到生活是如此的惬意,有滋有味。下雪的光景,喝酒无需菜肴,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年青的时代。即使有菜,哪怕只是一碟沧花生或藕片,那香味都变得清晰而深刻,盈满室内,齿唇留香。 雄鸡一声长啼,打碎了山村的宁静,也预示雪已经停了。走出室外,一派的朗朗乾坤、风清云静,美丽得如同童话里的世界。田野的麦苗隐去了绿色的本质,被雪盖得严严实实。乡亲们说:没雪的冬季,麦苗反会冻伤;有雪的冬季,麦苗如摇篮里的婴儿盖在雪被之下沉睡一冬,来年定会蓄势待发。村外的老井象开锅的蒸笼,氤氤着梦幻般的汽儿。几行深深的脚印延到那口老井,让人顿悟到同饮同井的浓浓乡情。早起的人们开始清扫院内的积雪,一直扫到大街上,彼此嘘寒问暖,彼此传递着浓浓的暖意。远看乡村炊烟,从农家的烟囟袅袅升起,鸡鸣狗吠如同画外音,为寂静的原野平添了一丝鲜活,一份灵动! 有雪的日子真好!有雪的日子,围巾、棉衣、鞋帽,还有被窝似乎更加温暖,温暖了你的身心,感动了你的灵魂。太阳似乎更加温暖,更加新鲜,更加灿烂。有雪的日子,窗外的明月不再清冷,黑夜变得不再漫长。 雪是温暖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写于 2014年 1月 9日
今天到底有没有雨? 求解。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牛堂》 牛堂 [神闲之笔] 俺村北一里多路是牛堂。 大集体那年头,牛堂的牛最多时有三十多头。听大人们讲,在盖牛堂前那地很“紧”。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那地有点诡异,好出邪事。最早以前,那地是狼食岗子,谁家死了婴孩,用布一裹,都往那儿扔。后来,那地一直没有种庄稼,草长得比人还高。月黑头时,那里常会传出婴孩的哭声。后来,为牛堂选址,支书说:那地紧,紧地只有用牛魔王们才能阵住,为了节省点好地,就在那儿盖牛堂吧。就这样,那地盖成了牛堂。盖牛堂的前期工程比较顺利。上梁时,虽然按正常风俗放了火鞭、挂了红绸子,但是没想到一椽子落了下来,砸死了一个壮劳力。紧地就是紧地! 俺从小就怕牛,怕牛的原因,是怕它们的那双大眼睛。是迷茫,还是绝望?是艾怨,还是愤怒?是淡定,还是恐惧?……总之,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盈满了太多的心事。牛是有思想的。身强体壮,劳苦功高,自命不凡,傲视一切,一句话:很牛! 老家人常讲,一个槽上不能拴两头叫驴(公驴)。实际上,叫驴也不能和牛们拴得太近。当时,牛堂里还真有一头叫驴、一头母驴,几头半大不小的驴——它们是公驴和母驴的后代。叫驴有事没事地露露自己的硬件——鞭,先扭头看看那些牤牛(公牛),再扭头看看那些牭牛(母牛),显摆之后,呲着牙又是一阵哗众取宠的**,眼角里还流露出一丝得意的坏笑。当时,为了防止谈恋爱,就像太平天国的规矩,牤牛与牭牛被分成了两大区域。对叫驴这一粗鲁的举动,牤牛们恨得直咬牙。你想想,牤牛的老婆孩子一大窝,叫驴时不时地犯“露阴癖”,叫牤牛的脸面何以堪?牛们想:骑着驴看唱本——走着瞧,早晚得教训一下你这头不懂礼貌的叫驴。牤牛们肯定经过了商量策划。有一回,叫驴拉了大半夜的磨,累得晕儿咣当,不一会就睡着了。牤牛们一看:时机来了。几头牤牛挣开缰绳,悄无声息地围上来,用它们那长长的尖锐无比的牛角,对着驴子就是一阵乱捅。瘸子伸腿——猛一登。叫驴被牤牛顶得措手不及,痛得尖叫不已。叫驴的老婆、孩子也都吓得一起叫唤。被吵醒的喂牛人冲进牛堂一看,好家伙,牛和驴打起群架来了,吓得嘴张得老大,半天没缓过神来。喂牛人怕把叫驴顶死了,一边用皮鞭打牛,一边喝斥:你们都疯了!你们都疯了!从那时起,叫驴再也不敢放肆了。 牛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你对它们好孬,它们心里明白。羊有“领头羊“,牛有“牛工头”。每到耕地前,那头顶长长尖角的“牛工头”总是扭头扫视一圈牛众,发出一声低沉的长哞,算是招呼一下,然后第一个威风凛凛地踱出牛堂。一看这阵势就知道,牛们肯定干不孬。喂牛人常讲,人下辈子托生什么也别托生牛,一辈子吃草喝凉水,风里来、雨里去,拼死拼活、没黑没白地干,到头来干不动了还得卸犁杀牛,那是一个惨啊!一头牛老了,或者病了,其它的壮牛是不会与它争食的,甚至这些壮牛下地走出牛堂前,还都会不约而同地扭一下头,看看那头老牛或者病牛,眼里满是柔情和留恋,像是在说:伙计,保重,等我们回来昂!是啊,壮牛再壮,早晚也有老有病的时候。 那时,牛堂里的一头牛老得实在不能再下地了。支书说:杀了吧。杀牛必须先到***备案,否则就要被判刑。备了案,就算下达了“死刑判决书”。当那头牛被牵出牛堂时,牛众似乎知道那头老牛即将成为“终结者”,发出了阵阵长哞,像是对临刑前的壮士打气:伙计,一路走好!支书让喂牛人来杀牛。喂牛人头摇得像货郎鼓:不行、不行,你就是杀了俺,俺也舍不得杀这牛。支书知道喂牛的人早就与牛产生了感情,只好找李大胆来杀牛。那牛似乎知道了下步意味着什么,一行浊泪滴到了李大胆的脚面上。李大胆后来说:那泪滚烫,竟还是红的,带着血丝儿。为了自欺欺人,李大胆用一个破布蒙上了牛眼,然后才下了刀。牛发出了一声无力的哀鸣。牛血只接了一小盆。喂牛的人流着泪说:血早就被榨得没多些了。李大胆杀完牛,不由地朝牛堂这边张望,发现窗口上一双老大老大的眼,正望着自己——那是“牛工头”圆睁的怒目!李大胆吓得杀牛刀掉到了地上,嘴张得老大,半天没说出话来。 那晚,喂牛人照常给牛众添草,却发现牛槽里的草还都满满的,牛众都没有吃。借着明晃晃的月光,喂牛人看到牛众眼里都亮晶晶的,脸颊早已湿透。喂牛人心猛一紧,顿时知晓:那是泪啊!喂牛人蹲在地上,吸着烟袋,哭得像牤牛一样。 第二天拂晓,喂牛人又去给草料,见还是满满的。他摸了摸“牛工头”的后背,劝道:再难过也得吃料啊。“牛工头”毫不领情,头朝后一摆,看都不看喂牛人。那天,耕地的人来牵牛,“牛工头”上窜下跳,死活也不出牛堂。“牛工头”不出牛堂,牛众都不会出。没办法,耕地的人只好把支书叫来。支书进去牵了一阵子,也没牵出来。后来,耕地的人一咬牙,用皮鞭抽。牛众被抽得直蹦,还是不出来。最后,还是支书有办法,他让喂牛人到牛堂里去劝劝牛众。喂牛人先摸了摸“牛工头”的后背,又分别摸了牛众,才叹口气说:俺也舍不得杀牛啊!这是你们的命,没法子啊!死的死了,你们活着的还得吃饭干活啊!你们没怎么吃草,俺已交待耕地的人,今天让你们少干点,去吧,听话!“牛工头”似乎听懂了喂牛人的话,像往常一样,扫视了一下牛众,发出了一声长哞,威风凛凛地踱出了牛堂。 李大胆见了支书说:你以后可别让俺杀牛了,自从杀了那头牛,“牛工头”见到俺就瞪着眼想抵俺。李大胆不会游泳,只敢在水库边上洗把脸。一个热天的深夜,李大胆实在热急了,来到牛堂西边水库边擦洗身子。正是那天晚上,李大胆淹死了。第二天早晨,喂牛人与村民们一起将李大胆的尸体打捞了出来。喂牛人回到牛堂,猛地发现:昨晚那“牛工头”的缰绳明明拴得很结实,不知啥时候挣开了…… 分田到户后,牛堂里便空空如也,再也没有了牛众,院子里的草又都长得比人还高。有一次,俺到那院子里去解手,猛一回头看那窗户,竟发现有一双大眼正瞪着俺。吓得俺提起裤子,冲出了院子。 月黑头、加阴天,特别是电闪雷鸣的深夜,村民们还能依稀听到从牛堂那边传来的:婴孩的哭,牛众的哞……
岱庄医院雪景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不远的“饥”忆》 题记:我想以一个作者的良知和善心,写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让人们特别是后来者知道,世上还有“饥”这个字,否则就会吃饱了就不认得粮食,饱汉不知饿汉的“饥”。让所有读过我文章的人们,都来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感恩供给我们粮食的劳者吧! 不远的“饥”忆 [ 神闲之笔 ] 听说冯小刚最近拍了部反映 1942年饥荒的电影。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饥饿的文章。我得赶在这部电影公映前头写出来。不然,相形那些震撼的镜头,我要么不好意思写,要么就像“鬼引路”,折腾了一夜,天明一看原来是围着块地转了一夜——我怕转不出冯导的圈圈。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丁二爷有事没事地问一帮子小孩:你们知道世上么最恶?有的答:狼恶!有的答:虎恶!他抽口旱烟,吐口痰,头猛一沉:胡扯八道烟,虎恶狼恶,不如“饿”恶!他六七岁的孙子也在场,接过话巴:俺不知道么是饿。丁二爷听了看样子很生气:今儿个非得让你知道么是饿不行!据说,丁二爷让孙子一直饿到天黑叫唤难受时,才给了块煮地瓜。等孙子狼吞虎咽后,丁二爷问:还难受么?孙子摇摇头:不了。丁二爷的眼顿时一红:孩哩,这就是饿! 爷在世的时候常讲:看一个人走路,就知道是饱是饿,是富是穷。富人吃得腚大腰圆,炸爆得很,走起路来——晃;穷人呢,饿得前胸贴后背,佝着身子低着头,恨不得路上捡起个窝窝,走起路来东眼西眼的——瞅! 那时,俺们一家人吃饭时,爷啦的最多的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逃荒要饭的事了。俺不知道为什么爷总是在吃饭时啦那些事,好像不仅仅是忆苦思甜,似乎那些事如果不装进俺们的脑里,就会被埋进土里,时间一长就烂了,再也扒不出来了。爷爷的老家是泰安山口镇。旧社会天灾人祸就像“走马灯”。这天灾,就是旱年、涝年、过蚂蚱;这人祸,就是兵痞、马匪、转转子(盗贼)。爷说一过蚂蚱,就像乌云似地遮住了太阳,大人、小孩都哭着叫着,没命地往田地跑,用烟熏,用扫帚拍,但无论怎么驱赶,都赶不走,比无王的蜂还要多、还要凶。那时俺虽然还小,但知道蚂蚱好吃,便猛登地插嘴:这么多蚂蚱,不会逮了吃?爷不与我计较,说:那蚂蚱就像癞皮虱子,饿得只剩层皮,嘴比剃头刀子还快,所到之处片叶不留,吓人哪。 爷爷眼看着一家人没活路了,靠在家里只能等死,只好带着爷、大姑和二叔到南方去逃荒要饭。过了淮河就是南方,那里可是“鱼米之乡”。去之前,按当时爷爷的话说:秤钩子往水里一搭,都能钓出鱼来。实际上呢,逃荒逃荒,越逃越饿、越逃越心慌。走到南方才知道,逃荒要饭的人多得像蚂蚱。地主家再有东西,也打发不了所有的穷人,所以很多时候要饭是赶不上门的:要么不开门,要么狗把门。为了多赶门,爷爷让全家人分头赶门要饭。爷一生不怕狗。爷说:要饭的要是怕狗,只能饿死。不是不怕,挨咬才不挨饿,挨饿比挨狗咬更可怕。俺小胆,怕狗,便问爷:你就没挨过狗咬么?爷说:会会地挨咬。俺说:你不会用要饭棍打。爷说:宁可挨咬,也不能打,打狗要看主家的脸,打了狗把给你的东西扔给狗不说,弄不好还要挨主家的打。爷啦过被狗咬得最恨的一次。那是冬天的一个中午,爷走到一户人家,一看房顶覆得都是小瓦,能盖起小瓦屋的主,都是有钱的主。爷心里不由欢喜起来,要知道,爷已是一上午没要到一口吃的啦,又冷又饿。那家的几个儿媳妇正在烙煎饼。爷哀求了句:大娘、婶子,行行好,给口吃的吧?爷告诉俺:地主家找的儿媳妇也大都是穷人家养的闺女,往往相中的不是容貌,而是吃苦能干的大身坯。其中一位媳妇看到爷的可怜相,也许想到了娘家的弟弟,也许是因为当家的不在家,便舀了一瓢面条,倒进了爷的瓢里。爷谢了那位媳妇,正要往大门走,一条牛犊子般大的狗冲了上来,爷正摆动着棍子与狗周旋,又从身后窜出一只大狗来,冲着爷的腿撕扯起来。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向日葵》 向日葵 [神闲之笔] 八岁那年,我第一次吃到葵花籽。 葵花籽是邻居家一个半大小伙子给的。他把刚摘的葵籽盘掰给我一半后,告诉我:这是他在自家菜园里种的。我摘掉一颗葵花籽就往嘴里塞,他笑着提醒:剥了皮才能吃。当我将剥了皮的一颗小小葵花籽,放进嘴里一咬,一股子清香溢满齿颊,隐隐约约地,还有一股子太阳的味道。我咋巴了下嘴,由衷地赞道:真香!那一刻,我油然萌生了要种向日葵的想法。我只吃了几颗葵花籽,其余的全都晒在了窗台上,作为来年的种籽。 第二年开春后,我经常问父母,么时才能种向日葵。父亲答:光知种庄稼,还真不知么时种向日葵哩。不过,父亲最终还是从别人那里探听到了种向日葵的节气。 我想将葵籽种在菜园里,父亲开始不同意。那时,土地归集体,生产队分给每家的菜园比一间屋大不了多少。别看菜园小,那却是一家人全年的“菜篮子”。父亲之所以反对,一是怕高大的向日葵会拔了青菜的肥力,说就像大男人与小娃子争嘴;二是怕向日葵容易吸引小娃子,偷了向日葵还会偷青菜。可是除了菜园和自留地,我们家就确实没有自己的地了。就说自留地吧,远在北山根,干枯子掉墒,不好管理,根本不宜种植向日葵。所以我只能缠着父亲,央求种在菜园里。也许是被我缠烦了,也许是我精诚所至,父亲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种在菜园当中,只能种在畦埂上。 按照父亲的指点,我每半米挖个浅坑,浇上水,等全部渗到地下后,再将葵种籽放到坑中间,用潮湿细软的土覆上。从种上那天起,我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向日葵。父母见了,笑得合不拢嘴:这孩子种地切,将来准能过份好日子!三天后,葵芽儿顶着潮湿的泥土,像顶着红盖头的新娘,羞答答地露出了地面。我兴奋地跑回家,告诉了父母。父亲调侃地说:菜园不种菜,种向日葵,真是“卖孩子买猴——图个乐哈”啊! 半个多月后,我漠不经心地走进菜园,发现向日葵全被拔掉,扔在了畦埂上。我一路哭着跑回了家。母亲心疼我,一边替我抹眼泪,一边嚷嚷着要去骂街。父亲挡住了母亲,说我一天好几趟地去看,肯定让调皮娃子盯上了,搞了破坏。父亲扔下一句话:算了,实在不行,咱就重新种! 和上次一样,我和父亲又将葵籽种上了。从那以后,不知怎的,我的梦多了起来。我常常梦见向日葵:茎干粗壮,葵叶硕大,金黄的葵花始终向着太阳微笑,我欢笑着穿梭在葵丛里……好几次,我做着做着梦都会笑醒。 几天后,当我走到菜园后,发现葵苗再次被人拔掉,扔在了地上。母亲一气之下,跑到街上骂了几句。父亲从坡里赶回来,将母亲从街上拉了回家。心胸开阔的父亲不停地劝我:行了,孩哩,咱明年再种还不行么?! 那天晚上,大喇叭里传出了支书威严的声音,要父亲抓紧到大队院。父亲很晚才回到家。回家后,一个劲地说:么事也,真窝囊……事后才知道,为母亲骂街的事,支书狠狠地训了父亲一通。当时,我就想:为了父母,来年说什么也不再种向日葵了! 但是第二年开春,下坡时的一次偶然发现,却让我再次萌生了要种向日葵的想法。那次,我在村西水库大坝上歇息,发现水库中央有块土地被草覆着,比我家菜园子还要大。记得上年夏天游泳时,我曾游到那上面歇过脚。而伙伴们没有一个能游到那上面去。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在上面种些向日葵呢。若种了,是没有小娃子能够游上去搞破坏的! 我将这想法告诉了父亲,他立刻怒斥我:你想找死?!但是我并没理会。那天中午,我草草地吃了饭,趁着坡里没人,带着镢头游到了水库中央的那块土地。三天后,我硬是将那平整成了一块地,一直到种上向日葵竟没有人发现。到向日葵尺扎把高时,才被社员们发现。好事之人将这情况报告给了支书。支书调查来、调查去,才知道是我种的。晚上,大喇叭里再次传出了支书威严的声音,要父亲抓紧到大队院去。那晚,我贴在大队院的后窗户下,听支书训父亲:现在还是大集体,你胆子不小,竟敢私开荒、种私田……要是有娃子去摘向日葵淹死了咋么办?!你抓紧给我铲除! 那晚,为了怕挨打我很晚没敢回家。在母亲的拉扯下,我很晚才回到家。父亲瞪了我一眼也没说什么,吸了袋烟,叹了口气,就歇息了。第二天,父亲游到水库中那块土地上,将向日葵全都铲除了。那次,我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没有哭,也没有闹,就站在大坝上,看着父亲将那片向日葵全都铲尽。 一年后,父亲当上了村支书,亲手组织了“分田到户”。次年,我在自家菜园里种了一片向日葵。入了秋,我常常坐在满是露水的草地上看旭日东升。身后,那即将采摘的向日葵都齐整整地向着朝阳,如同的我的脸,溢满了憧憬和希望…… 其实那年我才十三岁!
都已习惯了,为什么乱改版,真是鸡巴子嗑瓜子——逞吊能! 都已习惯了,为什么乱改版,真是**子嗑瓜子——逞吊能!
假期谁组织活动,抓紧通知一声!
神闲之笔原创作品:《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神闲之笔] “生态邹东”是一片净土、一方乐土,其中的一隅更是“世外桃源”、“邹东蟠桃园”——她,就是名声鹊起的城前渠庄! “桃花依旧笑东风”。这样的日子,身心轻松舒泰,感触、惮悟美丽的渠庄也就愈加的敏锐细腻。走近渠庄,桃花迷眼,但仍能清晰感受到:宁静恬静洁净纯净是最浓重的色彩,是最高远的境界。渠庄四面环山,南依绵绵不绝、郁郁葱葱的十八趟,北靠燃过抗日烽火、可歌可泣的尼山。因地处洼处,高山阻隔了外面的喧嚣,这使渠庄如熟睡婴孩般的沉静,如耄耋老者般的安详。 进了村,只见平房、瓦屋错落有致,院墙方方正正,墙体刷得雪白。墙面上“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植树”等口号彰显着新的价值观念。“路路通”让大车小辆可以一直通到村里和山上的桃园。走在村里,房前屋后会冷不丁地冒出一棵桃树来。那些桃花开得如火如荼,妖艳无比,引得蜂起舞、蝶恋花,让你不由地感叹:桃园结义原本就是一种缘分!偶发的鸡鸣狗吠牛哞单调而清晰,反衬、剥离着山村的一种透彻心扉的静美。大街上行走的公鸡气宇轩昂,矫健无比,羽毛艳若肩后披挂彩旗的京剧舞生,神若抖擞的斗士。狗卧在厦檐下,看见生人,叫上几声,而后又将头垂到地上继续酣睡,像是在为守夜积攒精神。街面都修了水泥路,建起了垃圾池,所有街面上找不到一片杂草树叶,显得洁净而平整。 站在村头向山坡眺望,只见漫山遍野的桃花彩如霞、浩似海,在黛山的大背景下浓淡相宜、浑然一体。滤过千树万树桃花的春风,浸溢着一股子胭脂味儿,醉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山体是一层一层的梯田,梯田是一抹一抹的桃花。远观一片、一坡、一山桃花像胭粉在沉浮,又像彩云在翻飞;近瞻一树一枝一片桃花分外妖艳,沁人肺腑,引人痴迷。这,是一种梦幻般的舒畅和唯美! 桃园里的桃树等规等矩,据部这样桃子才能结得硕大,而且树下还能生产地瓜、花生等作物。由于今年墒情好,土质疏松,牛万迈着矫健的步伐,拉着犁钯,在桃花丛中穿梭,轻松而又自如。片片花瓣落在牛的头上。牛感到了痒,不时地晃晃硕大的头颅,样子有点儿憨态可掬。耕夫脱掉鞋子,役使着耕牛,叱咤风云的吼声打破了山村的沉寂。鸡像是听到了号令,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桃园,在新翻的耕土上扑扑腾腾地争食着昆虫。春日暖阳,让人勤快而又懒惰。常见农妇用毛衣蒙着头在地头酣睡。渠庄没有生活的节奏,似乎一切都是睡与醒之间的小事! 村外四处一转,到处是一派春和景明的详和气象。条条溪流叮咚作响,座座塘坝碧波荡漾。溯流而上,溪中的鱼虾蜗蟹清晰可见;“春江水暖鸭先知”,塘坝里早已聚满了鹅鸭。它们悠然自得的嬉戏捕食,有的竟在水中玩起了倒立,只露出了肥硕的尾部和黄黄的爪子。翠鸟也来到这里觅食,一次次地像箭矢般地射向平静的水面。 邹东多是山岭薄地,水就是命根子。渠庄,渠庄,渠中有水是渠庄人的最朴实、最殷切、最美好的期盼!如今的渠庄河渠条条清水常流,塘坝座座碧波荡漾。每到春种时节这些水都会成为“救命水”,解了燃眉之急。有了水,才有了这“世外桃源”,才有了这万亩“蟠桃园”,才有了红红火火的“桃花节”!今年首届“桃花节”可谓“开门红”。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观光、购物、休闲、就餐等各取所需。这里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有机菜,吸的是天然氧,晤的是真纯人。只要你愿意,随便到哪家都可以就餐,绝对让你吃到真正的笨鸡、笨鸡蛋、野鱼,价格之廉、口味之正、环境之幽,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若是春雨霏霏、雨润烟浓,三五知已坐在棚子下,把酒临风,促膝长谈,真正地放下心事、放松心情、放宽心胸,那是一份多么珍贵的奢侈和享受啊! 桃林、河渠、畜禽、行人等等,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渠庄人心态是最平静的、淡定的、从容的、满足的!他们不观星象风云,抱朴守拙,以愚公之精神栽植桃树,以夸父之执著等待春天。 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个美丽的村庄叫渠庄!
昨天练健身把腰带撑断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