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孤影 深秋孤影
关注数: 1 粉丝数: 2 发帖数: 802 关注贴吧数: 9
教师应该是心胸最宽广的人 教师应该是心胸最宽广的人 玉洁冰清/文 做教师的人都经历过和学生生气的过程,但是经过岁月的磨练之后,教师生气的次数少了,级别低了,甚至不生气了,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提炼自己,在不断的升级过程中,心胸也随之变得宽广了。 我们都知道教师这个工作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最难做的,人和人不同,不像机器一个模样,人的变化的很大的,甚至是无常的,变化快过六月的天,让人捉摸不透。教师面对的还不是单一的人,一茬一茬的接到手里,再一批一批的送出去,比制造零件复杂,比面对机器变化多。 先说说面对学生,学生是变化最快的,他们在成长,他们的不断充实,提高,转变。而这一切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模型,事实往往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这时候我们不能急躁,不能埋怨周围的条件,不能埋怨外在的因素。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孩子们是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孩子们的收获是什么?和我们的预期差距很大是因为什么?当我们把问题分析清楚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是最快接受结果的,甚至可以以此为鼓励孩子们继续进步的一个契机。往往是孩子们已经不在意输赢了,而我们老师还在因为结果得不满意而大为光火。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的,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有负面作用。 再说说对待家长,家长的文化程度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接受教育观念的程度自然也不同,很多家长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育观点,不能与教师合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面对这样那样的家长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的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很生气的不管了?还是暴跳如雷据理力争,力求改变?这些都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和家长交流应该和孩子交流一样要有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一般家长都是会接受的,甚至教师要付出更多来改变家长的思想,毕竟他们是有社会经历,有一定思想模式的成人。而且每个家长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理解家长的想法,达到一种共识,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用。 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家长,还要面对同事、领导等。而这是最难沟通的,也是最有机会沟通的,难以沟通是因为同事之间有竞争性,尤其是要强好胜的教师,总是恨不得自己是最好的老师,是完美的老师,是最有能力的老师,“文人相轻”这样的现象处处可见,于是就会出现互相之间猜忌,不理解,甚至因忌生恨。这都是心胸狭窄的表现,为什么心里放不下那些名利?为什么宁愿否定他人而不愿意鼓励同行呢?我们都战斗在一个战壕里,彼此之间唇齿相依,无论教育还是教学没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论点可以不同,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心应该宽广的,宽的可以容下任何不协调的声音,毕竟人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我们做教师的就是倾听各种声音的一个容器,然后再智慧的去处理这些信息,达到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不就是我们的最后最求吗? 个人的观点也好,名利也好,恩怨也好,都是可以放置一旁不用太在意的,只要我们心胸宽广,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气。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快乐,工作是多么快乐,周围是多么美好。 做一个心胸宽广、快乐的老师吧!
教师的素质是否越来越差? 近年来,对教师的口诛笔伐似乎有越来越泛滥的倾向。   主要原因:“素质教育”的口号。   以下几方面论证此观点:   1.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于是教育部(因顶不住社会各方面压力)要求各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于是社会将应试教育看成了社会一大毒瘤,而学生突然觉得自己的好日子到来了,他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用做作业了,不用考试了,几年后,我们的学生终于不懂学习了。无可否认学生的压力确实是减轻了很多(比以前),以前的学生也确实压力过大了。但是人们却恰恰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是,那就是现如今在中国还存在着中考、高考,明眼人都能想到,只要不取缔中考和高考,中国永远也别想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可是人们更愿意忽略这一现象)。这是不是很矛盾?   2.社会对学校好坏的评定。一方面社会批判应试教育的学校,认为那是要遭淘汰的;认可实行素质教师的学校,认为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很现实的,那就是中考、高考结束后,以前“素质”学校,重点率比以前低了很多(其实人们也应该明白,现阶段中国的状况,实行素质教育,考试成绩肯定下降,以中国现在的教育政策那是必然的),人们开始骂了,这学校怎么搞的,越教越差了,可是人们却忘记了正是因为该校推行了人们推崇的素质教育才导致的原因(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而原先被人们痛骂的“应试”学校重点率提高了,于是高谈阔论出现了,这学校进步真快,才几年就超过了XX学校(“素质”学校)了,这时人们又忘记了,这学校在几个月前甚至几天前还因为“应试”被他骂过。讽刺的是:在几个月甚至是几天之后,同样的情况以同样的过程和同样的结果又再重演。这是不是很矛盾。   3.社会对教师素质高低的评价。首先你所说的素质到底是什么素质?社会认同的“素质教育”承认差异,不用成绩看学生,但是用来评定教师素质的时候却用教师所上学校是否一流,还是二、三流学校。虽然一流学校和二,三流的学生确实有差距,但是承认素质教育却用成绩来评定教师的素质,不知道这是不是很矛盾。(还有一件事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现在浙江中学教师录用的一个必须条件是“本科”,现在本科生多少,专科生多少?不知道那些用这个理由来说明教师素质差的人作何感想呢?)如果用素质教育的素质来评定教师呢?那些二、三流的学校出来的教师,恰恰多数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矛盾。   4.不知道哪位“教育大师”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ZF大力宣传此口号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老师,老师什么都可以帮我教好的。教师确实有着把孩子教好的责任,这是“教师”这个称号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但是社会对教师的了解有多少呢,我可以把教师比喻成伟大的艺术家,一个班级50多个人,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50个孩子有50种性格,他们都是不同的,在青春期这个叛逆的年龄难免会发生这样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心里问题。一般语、数、外、科学教两个班,社会一般教4个班,思品6个班,那要多少种性格,教师是一个人,他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成长,甚至会有一些学生出现滑坡。在以前,记得我读书时,如果孩子没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总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努力,也不给我争点气。而现在,家长们会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那老师真差。   5.关于教师法中规定,教师的工资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给教师涨工资这话不知道喊了多久,不知道多少人喊了,于是社会上的人们,认为教师的工资已经高到了极点,他们就觉得纳税的钱都给了教师了,这不能怪他们,中国纳税人的钱对于纳税人来说永远不知道是用在哪里的,于是社会普遍的仇富心理使人们对教师职业有一种偏见。对于这个大家可以去"教师心声"里看看,先不说有些地方对于工资这方面的法律还没兑现(中国现在人治还是大于法治的),即使兑现了那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就工资这方面,教师大多数都在1000-1600,新教师700多点,(有些贫困地区只有200多),即使多了那10%,那是多少?就算高两百吧。可是有些地方的公务员可以设置6个名目补贴信息费,教师那是没有的,国家规定的菜篮子补贴300块,我们这里的教师那是没有的,我们这里的事业单位工作补贴400块,教师只有200。真实的大多数地区,教师工资只有公务员的1/2,1/3,甚至更悬殊。有些地区的教师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大家还是不要相信这些ZF糊弄我们的所谓法律了。只是为公务员工资高而转移大家的实现罢了。
“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冻的!” “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冻的!” 这是一个遭震灾围困80个小时的20岁左右男青年被救助出来所说的第一句话。 (2008年5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播出画面。) 我不知道,当时现场救助者在听到这句话时是何感受? 总之,在我而言,我不希望我的捐款用在这样的人身上。救助者费尽千辛万苦,将你从废墟里抢救出来,将你从鬼门关门口把你拽回阳间。“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冻的!”,这样的话怎不叫人心寒!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 什么叫“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叫“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的训导,这样的教育,我们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做人“德”为先,做事也要“德”为先。 人生间,生命最可贵。别人将你最可贵的生命挽救出来,连“谢谢”两个字都不会说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 诚然,你已被困80小时,身心憔悴,但“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冻的!”,这句话能说出来,证明你当时的头脑非常清醒,很清楚地说,要“喝可乐”,顿了一顿,还“要冰冻的”。真的,当我看到这一幕,我是怒不可遏:不救你,阎王殿多一鬼魂;救了你,人世间多一白眼狼。唉,这样的人,国家还能期望他为他人做些什么??一心索取,不想回报,没有丝毫感恩之心。 我又想到,鲁迅先生当时为什么“弃医从文”,孙中山为什么“弃医从政”了。身体的残疾,好救助,但心灵残废了,那这个人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劝这位被救助者,好好养病的同时,静心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良心发现,对当时的心境,对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好好忏悔,痛定思痛“痛身体之痛,思心灵之痛”,修补心灵的残缺。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 教育,乃第一要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谢谢你,这位小伙子,是你让我知道了部分国民的素质还有待很大提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