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5 发帖数: 685 关注贴吧数: 15
关于这两天讨论相声叫好方法之正解 相声中“噫”的含义: 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天津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志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在园子里,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自那以后,经常能够听到那声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说,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回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听到有的人在茶园里模仿他的喝彩声,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平心而论,那样的嗓音,那样的理解,还有那样的真诚,别人是很难兼备的。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故此有人乐道,此君来听节目,定是事先在家喊过嗓子的! 十几年前(十一二年左右),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那个高亢激荡的喝彩声终于成为绝响,而那位已经从茶园里消失的普通听众,知道他的人应该也是寥寥无几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