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那些年 追风那些年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556 发帖数: 21,482 关注贴吧数: 38
还原神话中二郎神救母的故事,以及宝莲灯前传中的一些误解~ 前情提要:二郎救母是成功的,古代神话中二郎斧劈桃山成功救出母亲,合家团聚,并无十日晒化之说。 很多人关于二郎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十多年前宝莲灯和宝莲灯前传的影响。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二郎神这个神话人物。在该剧中二郎神的形象丰满立体,不再是一个单线条的反派角色,不过呢就是整个人生太悲催了一些,比如救母失败,婚姻失败,亲人误解,忍辱负重,等等。但这里我想说的是,与电视剧宝莲灯不同,神话中关于杨二郎的人设还是大为不同的,主要有以下3点: 1.古代神话中杨二郎救母是成功的,合家团聚,并无十日晒化之说。 2.二郎神未在天庭任职,也未当过司法天神,而是听调不听宣,以游侠散仙的形象庇护下界。 3.二郎神原本并不是宝莲灯中的反派,不存在自己救母却阻止沉香救母的双标行为,并非屠龙者变恶龙。 1.二郎救母 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被唤作“二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 不过与宝莲灯前传的改编不同, 尽管版本各异,但神话故事中,最终都是以二郎劈山、救出杨母为结局,而且最后不是母子夫妻全家团聚,就是两夫妻重回天庭、儿子女儿皆受封诰……总归这一家子之前虽然历尽艰辛,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并没有发生宝莲灯前传中玉帝派十日将瑶姬晒化的恶行。这说法的出处,或许从《山海经》这里找到答案。“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段文字见于《山海经》的“海外西经”。那个被传说中十日晒化的,乃是装扮成长满白毛、执行祭雨仪式的巫师女丑,而非瑶姬。由于《山海经》中瑶姬有“女尸”的代称,也许有人将其误解为“女丑之尸”的缩写,加上汉族民间又有“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正易混淆《山海经》中尧帝见十日晒死了女丑仍不肯回归正常、只好派神射手羿去射日的典故。 其实,杨二郎母亲叫瑶姬这种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是把云花和名曰瑶姬的云华夫人这两位仙女混淆。瑶姬的众多道教封号中虽有一个是“云华上宫夫人”,却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瑶姬本为天帝(赤帝)之女,未嫁而死。瑶姬被收编入道教体系,成为王母女,并被封为“云华夫人”。而根据明《二郎宝卷》里的说法,二郎之母为云花女,或称云华仙女。杨二郎担山赶日、采取五样香,熬成灵丹给母亲云华喂下,最终云华醒转,母子终获团聚 。所以由此也可验证,网上流传的十日晒化二郎生母乃是误传,劈山救母是以二郎成功救出母亲为结局。 另外关于担山赶日的说法,在宝莲灯前传中也存在误解。二郎神救母失败之后追杀十大金乌,被称为担山赶日。而根据《淮海锣鼓词》,玉皇大帝的妹妹私下凡间,与杨天佑结合生下杨二郎。杨二郎为了救出母亲,不远千里到昆仑山,找玉鼎真人苦学本领。玉帝为难二郎,要他肩挑王屋和太行二山。挑着二山如把太阳能赶上,他的母亲所犯罪行都赦光。自此有了二郎“担山逐日”的传说。玉帝被逼无奈,释放杨母。由此可见,宝莲灯前传把担山赶日和劈山救母的发生顺序都搞错了,自然其逻辑也就是错误的了。即,二郎担山乃是为了救母,而不是去报仇。 2.听调不听宣 在西游记中,杨二郎为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又号二郎显圣,居住灌江口,受下界香火,为万民排忧解难,帐前有梅山六友相伴,合称梅山七圣。麾下有一千二百草头神。二郎神出身高贵,但是因心高气傲不愿依靠玉帝的名声,所以平时不与天庭往来,就像富二代不愿依靠家族力量,想自己打拼一样,有一种励志的精神。于是他对于玉帝,只是“听调不听宣”,意思服从政务和军务上的安排,不愿私下交往过密,颇有桀骜不驯的风范。 二郎被描述的‘清奇秀气’,和那个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二郎神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从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 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族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根据古代神话的描述,二郎神并未在天庭有过正式的官职,更从未当过天庭执法者,他也没有那个兴趣。按照宝莲灯前传的说法,二郎神是为了改天条阻止母亲的悲剧而忍辱负重,但是神话中二郎救母是团圆结局,因此对于他来说根本无此必要多管闲事,也更未加入体制内,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3.与宝莲灯的联系 劈山救母还有另一个版本,即沉香劈华山的故事。后来两个版本合流,就出现了"宝莲灯"故事。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于是无数人提问说为什么二郎神如此双标,自己劈山救母却阻止沉香救母,这不是屠龙者成了恶龙吗?其实这是冤枉了二郎,因为二郎劈山救母和宝莲灯起源时是两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清《太平歌词二郎劈山救母》《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等明确记载,杨二郎乃是独生子,并无兄妹。而宝莲灯中三圣母的原型是华岳三娘,其兄为华岳三郎,源于华岳神系。后来两个版本就行了融合,把杨二郎引进了宝莲灯作为三圣母的哥哥兼反派,由二郎神来当这个坏人。如果知道这个的前因后果,我们就知道真的冤枉了二郎神,孙悟空和哪吒才是加入了体制内,而二郎神在自己的神话体系中仍然是那个听调不听宣,傲性归灌江的游侠散仙。宝莲灯前传为了解决这个“双标”的逻辑问题,对二郎神的故事进行了很大的改编,把救母成功改为失败,作为后面隐忍负重,入朝为官,改天条的铺垫,这样续接宝莲灯的剧情才勉强说得通。但是我们还是要知道,神话中并非如此,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二郎神救母成功,未曾天庭为官,并非双标。
为什么不派二郎神杨戬去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杨戬自身条件更好吧~ 反正最主要的目标是取经,不是让孙悟空成佛吧?二郎神自身条件明显更好啊,首先最值得浓墨重彩的故事,应该是《封神演义》参与封神之战,作为姜子牙和周武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之一,最终伐纣成功,肉身成圣。封神有好多个影视剧版本了,每个版本都是实力担当。我小时候看的原著,杨戬他虽然只是阐教的三代弟子,辈分很低,但拥有八九玄功七十二变,而且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其综合实力不但将同辈师兄弟哪吒、韦护、黄天化、雷震子等远远甩在后面,甚至超过了师父玉鼎真人以及阐教其他二代弟子,像个战神一样基本立于不败之地。除不敌三霄娘娘的混元金斗之外,即使是对战赵云明、孔宣这样的准圣级人物,杨戬也没有吃亏,甚至比燃灯、陆压以及十二金仙这些高手更为洒脱。 《西游记》中没有过多描述,大概实力定位了一下,略强于孙悟空,个性定位了一下,强调他也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神仙,也非常具有反叛精神。这主要又是因为另一个故事劈山救母,主要记载于《二郎宝卷》,母亲云花仙女私配凡人被压山下,后来杨戬成功劈山母子终获团聚,但因此也不愿回天庭,而是在灌江口二郎神庙自由自在。港剧西游记II,封神英雄,宝莲灯前传均在此基础上有所改编,其母分别为玉帝之女雪亮,昊天大帝之妹云华,玉帝之妹瑶姬,但都有出入,尤其宝莲灯前传改成悲剧是在误导观众。因为杨戬担山赶日正是为了救母出山,并非杨母被晒死之后才追杀金乌,逻辑顺序就搞反了,另外杨戬人设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形象,这也与其一贯逍遥自在、听调不听宣的形象相违背。 总的来说,杨戬的故事很丰富,自身实力很强,背景更强:母亲天庭公主,舅舅玉帝,外婆王母,师父玉鼎真人,师伯祖太上老君,师尊元始天尊,师祖鸿钧老祖,师叔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音菩萨)、燃灯道人(燃灯古佛),可以说贯通道佛两界。 感觉此人就是仙佛两界中后辈人物里最传奇的一个,为什么不派他去取经,应该手到擒来吧~或者取经都不是什么大事了,按我上面所述,此人应该是神话故事中绝对主角,主角中的主角才对啊,就因为被孙悟空取经抢了风头?导致现在名气最大的是孙悟空而不是杨戬。
关于刘备当老赖不还荆州,有原文为证! PS:没想到讨论这么多了,我这里其实不想讨论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关羽的为人如何,只是就事论事,【演义】书中刘备确实借了荆州,刘备诸葛亮自己都承认的,然而各种老赖不还。请看原文: 原文1:孙权乃命肃曰:“汝昔保借荆州与刘备,今备迁延不还,等待何时?”肃曰:“【【文书】上明白写着,得了西川便还】。”权叱曰:“只说取西川,到今又不动兵,不等老了人!”肃曰:“某愿往言之。”遂乘船投荆州而来。----------------玄德问孔明曰:“子敬此来何意?”孔明曰:“昨者孙权表主公为荆州牧,此是惧曹操之计。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欲令我两家自相吞并,他好于中取事也。今鲁肃此来,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职,要来索荆州之意。”玄德曰:“何以答之?”孔明曰:“若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便放声大哭】。哭到悲切之处,亮自出来解劝。” 原文2: 孔明从屏后出曰:“亮听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缘故么?”肃曰:“某实不知。”孔明曰:“有何难见?当初【我主人【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川便还】。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我主人之弟,一般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时,恐被外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若不还时,于尊舅面上又不好看。事实两难,因此泪出痛肠。”孔明说罢,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鲁肃劝曰:“皇叔且休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孔明曰:“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吴侯,再容几时。”【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如此哀痛,只得应允。】 原文3:孔明曰:“曹操统百万之众,动以天子为名,吾亦不以为意,岂惧周郎一小儿乎!若恐先生面上不好看,我劝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此论如何?”肃曰:“孔明待夺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曰:“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闇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肃无奈,只得听从。【玄德亲笔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保人诸葛孔明也押了字。】孔明曰:“亮是皇叔这里人,难道自家作保?烦子敬先生也押个字,回见吴侯也好看。”肃曰:“某知皇叔乃仁义之人,必不相负。”遂押了字,收了文书。 原文4:却说东吴孙权,知玄德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遂召张昭、顾雍商议曰:“当初【刘备借我荆州时,说取了西川,便还荆州】。今已得巴蜀四十一州,须用取索汉上诸郡。如其不还,即动干戈。”张昭曰:“吴中方宁,不可动兵。昭有一计,使刘备将荆州双手奉还主公。”正是:西蜀方开新日月,东吴又索旧山川。未知其计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原文5:瑾求了书,辞了玄德,别了孔明,登途径到荆州。云长请入中堂,宾主相叙。瑾出玄德书曰:“皇叔许先以三郡还东吴,望将军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见吾主。”云长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 原文6:权乃令瑾取回老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尽被逐回,告孙权曰:“【关云长不肯相容,连夜赶逐回吴。迟后者便要杀】。” 孙权大怒,差人召鲁肃责之曰:“【子敬昔为刘备作保,借吾荆州;今刘备已得西川,不肯归还】,子敬岂得坐视?”肃曰:“肃已思得一计,正欲告主公。” 原文7: 酒至半酣,肃曰:“有一言诉与君侯,幸垂听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肃于吾主之前,保借荆州暂住,约于取川之后归还。今西川已得,而荆州未还,得毋失信乎?”云长曰:“【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肃曰:“吾主只区区江东之地,而肯以荆州相借者,为念君侯等兵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则荆州自应见还;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从,恐于理上说不去。”云长曰:“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肃曰:“不然。君侯始与皇叔同败于长坂,计穷力竭,将欲远窜,吾主矜念皇叔身无处所,不爱土地,使有所托足,以图后功;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所耻笑。惟君侯察之。”云长曰:“【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 原文8: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 -------------------------------------------------------------------------------------------------------------------------------------- 各位骂我的请看原文,原文2里面诸葛亮自己都说是刘备借了荆州,还商议等鲁肃来就哭,鲁肃只好作罢,这行为不是老赖?原文3里面刘备和诸葛亮更是亲自签字画押: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这总是白纸黑字了吧?到了诸葛瑾那会儿,关羽说就算有文书,我就是不还,这行为不是老赖?单刀赴会,被鲁肃说的没办法了,就说这都是我大哥的事,跟我没关系,我就是不还,这行为不是老赖?最后孙权求亲,你不答应就算了,为什么要说立斩汝首这么凶?各位骂我的咱们就原文就事论事~
刘备真是个狠人,诛杀我几十个将领,还把我老婆貂蝉给杀了。。。 我玩三国不太想杀这些名人,中途曾经放走刘备两三次,结果他可劲杀我的俘虏,杀了几十个,气惨了。 我的思路比较简单,190开档,前期在曹老板手下当差,我不参加打仗只到处结绊,所以剧情基本按史发展,一路推剧情到211刘备入蜀之前,登上都督之位,靠20几个基友反叛自立,兵不血刃拿下北方。捉住曹老板之后攻打刘备,第一场在汉中就把刘备捉了,不想杀就放了,真是后悔,没想到后面他关张赵马黄+刘备魏延关平组队居然那么厉害,5w兵马暴打我25w,还一路不停的捉了我好多将领,然后不停的杀我俘虏,我大老婆貂蝉和二老婆的爹,老丈人审配也都被杀了。 最后气的我连打了一整天,靠北方人海战术推了才通关,然后回去用修改器整理了一下,我被刘备杀的文臣名将包括:李典,于禁,郭淮,曹真,张秀,曹洪,高览,文聘,张燕,审配,李严,李丰,张虎,乐就,孙乾,刘辟,阎象,公孙康,公孙度,吕岱,梁兴,李恢,逢纪,陈群,孔融,杨松,韩馥,王粲,其中还把归降我的曹氏母女卞氏和曹节杀了,我真是吐了,刘备TM的真是够狠,跟我和曹操都成了不共戴天之仇了,可惜最后就剩他一个城,打下来直接游戏结束都没机会砍他了。气死我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