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xun jhxun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4,698 关注贴吧数: 16
解放前后吴忠地名变迁(附图) 解放前后吴忠地名变迁 《吴忠日报》 2013年6月25日 武裕民 吴忠自民国以来,地名变化非常大。解放前后吴忠地标性建筑民国年间,吴忠作为一个堡,是有城的,城的边长约半里许,周长2里多,比金积城和灵武城都要小。城的北面是北湖,西面是西湖,南边秦渠与南城墙之间也有湖,只有城东是一条水渠,这就是后来的迎门渠,城墙在建国初被拆除。现在我们只有梳理一下解放前后吴忠的地标性建筑,才可以让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更清晰,而且有助于我们回忆当年曾用过的地名。 鼓楼:建于何时不详,毁于解放后50年代末。其位置在今天的新生街与民生街交汇处南侧。它原来位于吴忠东城门,先后任教于吴忠中学和吴忠师范等多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樊华光先生曾有吴忠鼓楼的水粉画作传世。 石桥:解放前后有一条宽约2米的水渠,自今天的中华桥桥头处的渠首,引秦渠水自南而北,贯穿今日利通街。这条水渠之上有许多木板小桥连接街道与西侧各商家、铺面,其中位于鼓楼附近的一座石制小桥最有名,俗称“石桥子”。该石桥位于吴忠的东城门外,解放后被拆除。 城隍庙:位于吴忠城的西门,与鼓楼遥相呼应。该建筑与鼓楼相连,是一条当年的主街道,叫东大街、西大街,这条街道就是今日的民生街。该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 张俊府:在城的南门外约200米。由张俊府向北进南门直通北门,这就是当初的南大街、北大街。其与东大街、西大街形成十字交叉格局,交汇处应该在今日的兴教寺南侧。 西大街与北大街交汇处,北侧空旷,是西塔、无量殿、鲁班庙,几乎没有民宅。而南面则是西寺、文庙、小学校及民宅、店铺。西塔、无量殿、鲁班庙、文庙等建筑,解放后都先后被拆除。张俊府邸及花园也在建国初被拆除。 东门外石桥子北侧有关帝庙、三官庙等,也都在建国初被拆除。 东门外因无湖,有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利通街与朝阳街。 在堡城外,还有两处地标性建筑需要提及:一处是人民会场,约在今日利通一小附近;另一处是河东法院,约在今天的利通区公安局北侧。解放后都改为它用。 解放前,河东法院的南侧还有一处叫谦益店的大车马店。吴忠是水旱码头,商贾云集,为了防匪患、兵患,有钱人就修了保护其安全的寨子。此时吴忠市区的几处寨子是:大寨子,在今农牧局南;小寨子,在预备役团内;马月坡寨子,在金塔小区东;陈家寨子,在今早市南侧。解放前后吴忠地名变化 吴忠地名变化最快、最大的时期,是吴忠刚解放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1949年9月吴忠解放,年底成立吴忠市,共设4个区,城内街道开始改名、取名。吴忠的重心开始由城内移向东门外,迎门渠东侧很快发展起来了,成为主要街道。 根据吴忠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马站先生收藏的人民银行的一份贷款档案记载,到1951年5月1日,吴忠取消了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的名称,重新更名起名,吴忠市当时有街巷15条,其名称如下:利通街、朝阳街、民乐街、新生街、民生街、裕民街、复兴街、丰宁街、北马路、南马路、中信街、大同街、自强街,另有鼓楼巷和猪肉巷。 今天看来,1951年的15条街巷,已经丢失掉了一大半,只留存7条。城中的街巷名称消失了,城郊也有地名在消失,比如1952年的一份贷款资料上记载,吴忠的4区2乡是上桥乡、5乡是罗渠乡、3乡叫王国稍乡。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其来龙去脉,就消亡了,只能依据其靠近的乡村来判断。紧靠的2乡是上桥乡,王国稍大约就在上桥乡附近。 吴忠历史悠久,但文化缺失太多,地上的建筑已消失殆尽,保存下历史地名,应该是一种挽救,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任其消亡要强。但愿我们这一代能挽救和保存更多一些历史地名和文化信息。
纽约式过马路——有点像但不同于“中国式过马路”   在纽约过马路,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过马路”,因为随时随地都会看到,纽约客是不会乖乖地站在那里,等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才走斑马线的。   但是只要仔细看一会儿就会发现,如果是行人闯红灯的时候,一定是在确保没有车辆,或者车辆距离自己有足够远的距离,不会影响驾车者的车速的时候才过马路,而当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虽然车辆可以右转,但司机一定是会让走斑马线的行人优先。   所以在纽约,只要遵守这样的“潜规则”的话,行人可以安全快速地过马路,而司机也可以安心地开车,不会出现人车抢道的景象。这种规则的产生,其实说到底还是有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优先顺序。前市长朱利安尼曾经想治理,结果遭到纽约客们反对,大家说,我们自己搞得定。   但是“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在于,行人和司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于是行人红灯亮起的时候,行人可以旁若无人地走斑马线过马路,让开车的司机不得不停下车等;同样的心态,当行人绿灯的时候,右转的司机不礼让过斑马线的行人,觉得自己先行是自己的权利。在优先顺序不清晰,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出现的只有争吵,交通混乱,甚至事故。   不过,纽约式过马路,也就是在纽约才行得通。久居纽约的朋友去加州,沿袭这样的习惯,结果招致周边行人一致谴责的眼光。要是在日本,亲眼看到,路人会上前制止,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来源:凤凰博报)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