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冶熔 任冶熔
镇定自若,从不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脾气古怪,放屁也要放出自己独特的响声。
关注数: 872 粉丝数: 635 发帖数: 15,161 关注贴吧数: 81
【诗歌鉴赏】《你的名字》纪弦 《你的名字》 纪弦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棵树长成了参天古树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鉴赏理由】 台湾现代派旗手纪弦的代表作 一首感情热烈的爱之歌 充满意象与旋律之美 【作者简介】 纪弦{1913-}出生河北,祖籍陕西。 出版诗集有《易士集》,笔名路易士。 《行过之生命》、《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夏天》、《三十前集》、《槟榔树甲集》、《槟榔树乙集》、《槟榔树丙集》、《槟榔树丁集》。 散文集《终南山下》、《园丁之歌》等。 【作品赏析】 《你的名字》是赠人之作,全诗一连用了十多个“你的名字”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并不显得冗长罗嗦,反而自然紧凑,充满深情。 在这首充满意象与旋律之美的诗篇中,纪弦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诗的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结构。抒情主人公形象于诗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他用第一人称的呼告语呼唤恋人的名字。诗人并没有把“你的名字”具体化,而是用抽象的“你的名字”的泛指,将个人的情感经历提升到普遍性的层次,引起读者对自己阅读经验中不同名字的美的联想,从而引起共鸣,共同参与审美再创造。 在第一、二两节中,“呼唤”有声,是听觉意象,“写画”有形,是视觉意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则应时梦觉意象了。随后诗人以一系列比喻来比拟恋人“发光”的名字,连用七个比喻,虽然都是“如”字构成明喻,但却无单调之感,“日”、“星”、“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等同为“发光”,但光亮的程度各异,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可以看到同中有异的变化,形成复沓的情感节奏。第三节也颇为精彩,“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至死不渝的恋情,在这里获得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第二节写“发光”之“亮”,第三节写“长成”之“大”,角度各有不同,但像箭矢都射向一个靶心,诗人多角度的赞美都是缘于一个芳菲的名字 这首小诗虽然不讲究脚韵,但它却追求旋律的优美,宛如一曲悦耳清心的轻音乐。它的旋律美的形成,一是由于复沓。第一节的“最轻最轻”和“轻轻地”乃至“每夜每夜”,形成反复语词复沓;在十八行的诗句中“你的名字”和“发光的名字”类语反复十四次;“刻你的名字”是短语复沓;结尾一节七个“轻”字的连用,是同一词语在句中的复沓。如果取消了复沓,此诗即失去动人的旋律。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回环,第一节和全诗最后一句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构成了首尾的重复与呼应,即整篇美学结构的大回环;诗的第二、三节构成近距离节与节的回环;最后一节首句“大起来了,你的名字”,与上一节末句“你的名字也大起来”,构成连锁式回环,第二行“亮起来了,你的名字”,则与第三节构成遥应式回环。有了这种变化而统一的复沓与回环,我们读这首诗“每夜每夜”,和每句后面反复的“你的名字”不仅不感到重复、啰嗦,反而有音乐的旋律美。
【诗词曲赋】“水晶之恋”,“恰似你的温柔”——QQ好友昵称连缀 “野云居士”赠“梦洁蝶衣”,“浅唱属于我们的小幸福”——题记 “南帝”站在“穆春峰”上 怀着“坏孩子之海洋一样的心情” “用美瞳掩饰眼中的悲伤” “绝望滴”“倾听,呐一丝心痛的声音” 我在“天空”“迷茫~等待” “等待,花盛开” 你说:“我是单身小鸭蛋” 其实,“小女人的霸道,你不懂” 你说“彼岸花美” “若不离、我会相依到老” 可“星辰坠落雕文” “你的承诺还能信么?” 我要“抹淡那份爱” 从此“雪不再温柔”。 我知道你有“完美的演技” 我也知道“呐痛,很虚伪” 可“嘴在逞强、泪在投降” “水银泻地化作你心口的朱砂” “岁月静好” “思念~长久” “年轻无极限” “琴弦断情弦连” “依依不舍”化作 “巴黎脚下的一抹苦涩微笑” “有星星的夜晚看不到的云” 那是“影的告白” “心不在焉”的我 总是“强颜欢笑” 我真的不知“幸福在哪里”? 打开“鱼、的记忆” 虽然你说过我们要 “钟爱一生” “风雨同舟” “永不言弃” “爱即理解” “爱可复制” 可随着时间的“流徙” 你已“成长、兑变” “丢失那份纯真” “如今形同陌路” “咫尺天涯” 我一个人“独唑、浅唱” “睹物思人,可是物是人已非” 我不是“野蛮女孩” 在“碧海蓝天”“赤色火焰”下 我是一只“快乐果果”般的“紫精灵” 在“末冬之光”“微雨轻风”中 我常常“梦幻”成为 一只“暖暖”的“白天鹅” 我也想“快乐一生” “喜洋洋”地成为一个 “开心姐姐”、“开心女孩” 但作为“江湖人” 我实在猜不出 将来我“左边该是谁”? 我的爱“有谁来疼”? 我知道我“不能,失去你” 可“苍天有泪” 我“冰冷的心” “爱在下雨天,花花”直流 “跌跌撞撞迷失在你的年华” 从此“爱断天涯”! 卸掉“淡妆” 我要“沩你锁芯” “给心上把锁” 抹去“失忆的痕迹” 在“初柇、凄凉”中 在“蓝雪”“彩虹”的映照中 “面向阳光”“采菊东篱下” “磐若”“百灵云中飞” “吉利”“沫沫”地“剪爱” “继续兼直” “穆如珍”的“所谓知足” 带上“小妞”“阿萝”、“小蕾” 在“幽兰”的“梦幻”谷中 采几束“紫葡萄” 和千年“灵芝” 我要看“梦蝶幻影” 在“寒雪”中成为 “街角那霸物” “醉卧美人肩”...... “幸福的雷同、悲伤千万种” 这不是“闹剧人生” “指间、幸福” 这是“扯淡的幸福” 我最后“转身数悲伤” “妖夜”,“忧思满,孰能无动于衷”? “晚安,我的爱”!
【诗歌鉴赏】《乡愁》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了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鉴赏理由】 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反映了海峡两岸数代人的团圆心声 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作品赏析】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然而,将之作为一个长期写作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余光中恐怕还是第一人。在他众多写乡愁的诗中,《乡愁》一诗毫无疑问是流传最广、最为委婉动人的一首。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炼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用音乐般的语言唱出了心中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余光中的诗使得台湾诗坛的现代诗臻于成熟。
【诗歌鉴赏】《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 《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 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 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 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 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 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 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 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 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 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鉴赏理由】 海子著名的抒情诗篇之一 意境高阔深远,语句刚柔相济 内在的情绪真挚、深沉而自然 【作品赏析】 《祖国》是海子著名的抒情诗篇之一,意境高阔深远,语句刚柔相济,纵情而舒展,内在的情绪真挚、深远而自然,荡气回肠,散发着殉道者悲壮的生命激情。 全诗共八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读。 在第一部分,诗人以现世的身份表达了对祖国、对诗歌和对永恒精神的真诚情怀,但其中充满着理想精神和世俗生存之间相互矛盾的情绪体验:“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但是“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这样的选择使诗人内心痛苦而矛盾,世人所面临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呵护和放纵理想和高贵精神的世界。“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他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理想和永恒精神的意义所在。在充分认识到祖国的永恒、精神的永恒之后,海子反观生命个体,发现了作为肉体的生命“易朽”的本质——“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意识到了生命的速朽,更加坚定了诗人的信念:“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 第二部分中,诗人通过来生的选择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忠诚的信念:“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诗人所理解的永恒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因为诗人坚信“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易懂,诗人在全诗中一步一步地推进自己的情感,一步一步地深化自己的信念,表达了对祖国和永恒的诗歌精神的绝对忠诚之情。
【诗歌鉴赏】《青春》席慕蓉 《青春》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鉴赏理由】 独出机杼的青春咏歌 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人称“台湾诗坛女旋风‘,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心灵的探索》、《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三弦》等。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文字典雅幽丽,宁静平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赏析】 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40岁、60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 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器中的一首,也是著名的一首。 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多。席慕蓉这首《青春》却是独出机杼之作。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结局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流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都已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 青春已经过去,它日今已成回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 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很匆促短暂;“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 惆怅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感情被形象地表现出来。 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出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蓉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得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