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轷 小轷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1,005 关注贴吧数: 7
【转帖】董翠娜深情回忆恩师张君秋先生 http://www.shidaiguocui.com/show.php?id=5891——恩师就像我的亲生父亲  为纪念张君秋大师在中国京剧史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昨日起在泉城举办的“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众多泉城市民的关注,特别是众多京剧名家的莅临,更是让戏迷们激动不已。26日晚,在山东剧院进行的开幕式晚会彩排现场,记者见到了如今的张派艺术领军人、张君秋先生的七儿媳、烟台市京剧院院长董翠娜。在唱完一段张派唱段《女起解》后,和着舞台上悠扬的京胡和铿锵的锣鼓声,董翠娜在后台的化妆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教《秋瑾》的日子,  让我刻骨铭心  谈起恩师张君秋,董翠娜是一脸的虔诚,师傅在去世前半个月还在教她《秋瑾》的那段日子,让她刻骨铭心……  1996年,应张君秋先生之邀,董翠娜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录制工作,她录制了《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状元媒》、《女起解》等张派名剧。“1997年4月,师傅来电话让我去北京录制《秋瑾》,在所有的张派弟子中,师傅认为我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董翠娜介绍,《秋瑾》是张君秋先生几十年前主演的一部戏,此前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别人也从未演过,她学起来全靠师傅的口传身授。“那时师傅已经77岁高龄了,每天在排练厅里从早忙到晚,与师傅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真是让我获益匪浅。排戏之余,还像往常一样,经常叫我到家里吃饭。平时师傅老说我应该减肥,这时却一个劲儿往我碗里夹菜。每次我离去时,师傅都要亲自送到电梯口。虽说那时我拜师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了一部戏,师傅一个唱腔、一个动作,从头教到尾,这还是第一次。不曾想,这也成了最后一次……”董翠娜哽咽着说。  在我心里,  师傅就像亲生父亲  控制了一下情绪,董翠娜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块丝巾,“我现在演出时都会带着它,就好像老师就在旁边帮我把场一样。”  董翠娜回忆说,1997年,张君秋先生可能已经预感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加紧了赶排《秋瑾》的步伐。董翠娜说,她赶到北京后,就跟师傅一起扎在了这出戏中。“这出戏所有的服装都要重新置办,师傅就亲自带着我去选料子,到剧装厂定做,这块丝巾就是师傅、师娘带着我一起为《秋瑾》选的,现在成了永久的纪念。”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一个月的排演时间里,每天老师都坚持要把我送到电梯口,像一个父亲送女儿离家那样悉心嘱咐。每天如此,不管我怎么推让师傅都是如此。”董翠娜说,就是这个电梯口,成了她和师傅永远的诀别。在她回烟台十多天后,张君秋先生刚出家门准备去审录音资料时,就倒在了电梯口,这一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从1984年开始我与师傅续了十几年的师生缘,在我心里,师傅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一样。”董翠娜动情地说。  董翠娜介绍,她在1977年考入烟台艺校时,并没把自己局限在艺术流派上,而是什么戏都学。1984年她所在的烟台京剧团见她是棵好苗子,热情地推荐给正在烟台参加活动的张君秋先生,张先生让她唱了一段,觉得条件还不错,就高兴地收为弟子。“烟台离北京较远,来去很麻烦,我当时就一门心思从师傅的录像带、录音带里学习、研究张派艺术,而后利用去北京的机会到师傅家登门请教,《大·探·二》、《望江亭》、《玉堂春》等多出戏都经过了师傅的亲自指点。”  董翠娜回忆说,当年在拜师会上,师傅告诫她要学好戏,首先要学好做人,德艺双馨才是好演员。二十多年来,董翠娜说她始终牢记师傅的教诲,坚持为观众服务,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怀念大师 ——写在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孙毓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看他能否给后人带来福荫。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年了,可是剧场仍然演着他的戏,戏曲学校仍然教着他的戏,票房里仍然唱着他的戏。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台北,甚至大洋彼岸的京剧戏迷中仍然是“无旦不张”。这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人为地组织,完全靠的是他的艺术魅力和他在观众中的盛誉。  张君秋先生是怎样攀登到这样的艺术高峰的呢?一是他的博学,二是他的创新意识,三是他的敬业精神。凡是看过他的戏的人没有不被他那华美俏丽、委婉动听的新腔所吸引的。然而,没有广博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创造出那么新颖别致的唱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他面前借贬低尚小云先生而抬高张派,他就很气愤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一直是跟尚先生学习的,就是今天我还在学他,没有尚先生就没有我张君秋。”可见他对学习艺术前辈是多么虔诚,他是多么尊重传统,重视艺术上的继承。从中我也深刻地感到忠实、广泛地继承前人的艺术是我们京剧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保障。他所以能超越前人,把京剧旦角的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绝不是简单地在前人的唱腔上加几个弯。早年他曾拜梅兰芳为师,尊尚小云为义父,又得程砚秋亲传,有人说他独没有向荀慧生学过,可我就发现《望江亭》中“杨衙内又来”的唱腔就吸取了荀先生在《霍小玉》中的“十郎到”旋律。有时我喜欢刨根问底,就问他:“张老师,您这句是河南梆子吧?那句怎么跟我们荀派的《红娘》差不多呀?”他听了就笑着说:“还真让你听出来了。”所以我认为他是集四大名旦艺术之大成,又从老生、花脸等行当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等曲调中汲取了营养,因而他的唱腔中有荀派的嗲味儿,裘派的厄音,还有谭派的柔劲儿和马派的帅劲儿。有时他加半个老生腔,有时他借用两小节胡琴过门的旋律,由于他用得妙造自然,又出其不意,颇为新颖。所以他学四大名旦却不像四大名旦,学什么都不露痕迹地融化变通为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他的演唱技法大为丰富,从梅尚程荀四位大师的肩上又攀登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进而演化成风格独特的张派唱腔。他是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移步不换形”,他的新腔不仅为今天的观众所欢迎,也使老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近几年,张君秋先生以年老多病之身而为之操劳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为比较全面地保留下京剧前辈的宝贵的艺术资料以供后人学习、借鉴。为了这一工作,他长期在录像现场监督指导,审听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进行细致的加工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因为参加了荀派剧目的“音配像”工作,对他的苦心孤诣是很受感动的。1 9 9 6 年,他因操劳过度,心脏病发作,医生几次发出病危通知。当他病愈后出院不久就又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为什么把这一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呢?回顾他的艺术创作经验,我认为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几盘录像带,而是为今后京剧事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具体有效的艺术宝藏和指导后人学习艺术经典的老师。他是希望后人像他那样博学,像他那样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人民日报》(1 9 9 8 0 6 0 5 十版)
转帖 张君秋先生的“宽”与“严” 大众网-大众日报 张君秋先生在山东的十几位弟子传人中,薛亚萍、董翠娜都获得过“梅花奖”,其他的几位也都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过大奖,成为在全国卓有影响甚至影响到海外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能不断精进,纵然有天赋的成分,但与张君秋先生严格要求也密不可分。张君秋容不得弟子们在艺术上有丝毫马虎。  严格,常常让人感觉冷若冰霜,不近人情。恰恰相反,谈起生活中的张君秋先生,弟子们又都不约而同地用“平易”、“细致”等词来形容。   “拜他为师,很好”   程青1962年曾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在1979拜张君秋先生前,她专门到尚先生家,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时尚先生已经去世,尚先生的夫人和尚长麟、尚长荣在家。听说要拜张君秋为师,他们都很支持,“我记得师娘说,君秋小时候就住咱家。拜他为师,挺好,拜吧。”  虽然有了师娘这句话,第一次去见张君秋先生,程青心里还是挺紧张。“第一次见面,张先生就和气地夸了我一句,我听过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得好。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程青说,张先生待人特别谦虚、谨慎,对人客气。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亲切。学生们到他家里,他都非常高兴,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现在担任聊城京剧院院长的鲁霞,是张君秋先生的关门弟子。她1995年12月拜师,一年多后,张君秋先生就去世了。但这短短的时间里,鲁霞还是对张君秋先生的平易与细心有了深刻的体会。“每次去先生那里学戏,先生都会特意叮嘱琴师,别把调定太高了,别把嗓子吊哑了。”   “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   省京剧院的翟萍是1987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的。翟萍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说起来挺有渊源。张君秋先生的母亲,就是翟萍的爱人李宗华的祖父的干女儿。一直喜欢张派艺术的翟萍就有了拜张先生为师的想法。“婆母看我的嗓子、扮相、个头都还可以,于是带我去拜访张君秋。当时,我唱了《苏三起解》,唱了几句,老师觉得还行,就收下了我。”  翟萍说,张君秋先生在艺术上严格自己体会的非常深刻,为了学戏,抱着录音机学,不知听坏了多少个录音机。然而,生活中的张先生又非常平易近人,待人也很热情。“老师经常留我们吃饭。还特别要我嘴壮些,就是什么都要吃,不能挑食。他说,只有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冬天的时候,还不忘提醒我们围好围巾,不要感冒了,注意保护嗓子。”  在翟萍的记忆中,张君秋先生也非常细心,“每次送我到公共车站,车快来的时候了,他都会提醒把包的拉链拉好,把零钱拿好。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往事,听上去似乎有些琐碎,但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弟子印象中的张君秋先生,可敬,亦非常可亲。
转帖 “我很喜欢听张君秋的戏” ——京剧名家张春秋谈张君秋先生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是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的女弟子,特别擅长演出《贵妃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木兰从军》等梅派戏。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张春秋老师作为我们山东本地的京剧名家,又与张君秋先生同拜于梅兰芳先生门下,那么这位耄耋之年的梅派名家又是怎样看待张派创始人的呢?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张春秋老师。  张春秋老师坦言,自己很喜欢听张君秋先生的戏。不过对于因姓名一字之差引得外行人联想的“亲戚关系”,张老师笑言,自己跟张先生有过几面之缘,至于亲戚关系那只是“空穴来风”。  “我唱过他的《西厢记》”  张春秋是梅兰芳先生的女弟子,张君秋也曾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学艺,虽同是梅兰芳先生的弟子,两人却鲜有机会见面。谈及张君秋先生,张春秋老师表示,自己曾多次唱过他的《西厢记》,“上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看过他的一出《西厢记》,当时他扮演莺莺,叶盛兰扮演张生,杜近芳扮演红娘,是中国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合演的,当时感觉张先生唱得很好,就录了下来,回到青岛后就趁热打铁也排了这出《西厢记》,自己饰演莺莺,并且全部借鉴了张君秋的唱腔。据说这个剧本是由田汉改的,以前的《西厢记》以红娘为主角,这出戏则以莺莺为主角。‘文革’结束后,恢复老戏,手头没有资料,就去电台等部门找,正好他们说有张君秋版的《状元媒》、《西厢记》,就立马取来又排了一遍《西厢记》,也还是采用了张君秋的唱腔,带着这出戏去枣庄演了几十场,观众都很喜欢。”  至于和张君秋先生后来的几次见面,年过八旬的张春秋老师已经记不得具体时间了,“有一次他在北京给我们讲过一次课,印象还挺深刻。后来他和夫人路过济南时,我们又见过一次面。大家都太忙了。”  “他的唱腔比较花哨”  张君秋先生的嗓音条件极好,甜、脆、润、圆,音域宽广,高低自如,功底深厚。他的唱腔,早中期刚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显示出华丽、舒展。他尤其注意通过唱腔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如,同为皇族成员,《状元媒》中的柴郡主端庄活泼,绝不同于《赵氏孤儿》中的庄姬之庄严凝重;同属大家闺秀,《诗文会》中车静芳的飒爽流丽又有别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婉顺典雅。他的唱腔还可以在同一剧中根据人物心情、地位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设计,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前部凄婉而后部流畅,体现了张派因人而异设计唱腔的特点。他在板式方面较前人有较大的突破,如对二六板、南梆子等传统板式的重新组合,在散板中创造出浓重的吟诵色彩等,都使唱腔新颖、优美。唱法上,他在晚年减少了高音区的行腔,在中音区增加了跌宕、险峭的旋律,节奏也趋向自由和自如,充分显示了驾驭声、腔的功力。  对于独具一格的“张派”唱腔,张春秋老师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张君秋在唱腔方面,有独创性,很有新意,不管是青年演员、中年演员,还是票友,都比较喜欢学他,因为他的唱腔比较花哨。过去常听他们讲,‘十个旦角,九个姓张’,‘张派’在北京广为流传。我也很喜欢听他的戏。”  “他的扮相非常俊美”  张君秋先生一生演出剧目众多,代表作也是多不胜数:《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三娘教子》、《苏武牧羊》、《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锋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珍妃》等,而张君秋先生在剧中的俊美扮相也都是众多戏迷、票友的心中情结,如《秦香莲》里的秦香莲、《望江亭》里的谭记儿、《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状元郎》里的柴郡主……都令广大戏曲爱好者倍感惊艳、记忆犹新,人称其“扮相似梅,如窈窕淑女”。  谈起张君秋先生在戏中的扮相,张春秋老师说她特别赞赏他年轻时的扮相,“非常俊美。1952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看过他的一出戏,是《昭君出塞》,扮相很漂亮,他拍电影《秦香莲》时的扮相也很漂亮。”本报记者 秦娟 实习生 卢刚
王全有的陈士美很帅滴~ 以前也看过评剧秦香莲,不过没太注意陈士美,谁让他是这么个不是玩意的反角呢.某天戏曲频道演电视剧版评剧秦香莲,加了一段陈士美连升客栈夜访香莲,俩人拉着哭,吼吼,还挺煽情的~这时我妈突然惊叫,这不是亮剑里的老丁吗!!! 我没细看过亮剑,说,扯呢么?这是唱评戏的好不好。我妈非常肯定,细看两眼说,肯定是!你看那眼睛,那眼窝儿~连说话的声音都像!我还是不大信,这是中国评剧院演出,专业唱评剧的,那也是那么好一电视剧,会请一评剧演员客串吗?可是我妈能从人陈士美带着胡子的脸上看出是老丁来,太神奇了吧。到底看看是不是,评剧,一看演员表,王全有。亮剑那会也老演,一看,王全有!真是还~我后来决心细看看亮剑,老丁演得很专业啊,根本看不出是戏曲演员。还有眼窝真的很有特色,哈哈,难怪我妈一眼,哈哈~后来再看见演秦香莲,准特别关注陈士美,要说王老师那可是资深的陈士美啊,吼吼,不能说活陈士美哈哈。甭管是他那老搭档王冠丽演,还是有一回连大带小仨香莲,陈士美准是他。扮相也好看,化舞台装带髯口,也能看出那眼窝来,我妈的最爱~~迷人啊。演的也好,不象有的陈士美一见香莲跟俩孩子就吹胡子瞪眼的,陈士美再次也还是人嘛.我喜欢那点,儿...儿...抱着孩子哭,哭得越傻越好。吼吼,可惜还是学坏了啊~有机会一定去看王老师的现场~ 带我妈去,哈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