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微笑🌵 微笑19950220
肉锥吧小编一枚|热爱肉锥的萌新
关注数: 128 粉丝数: 406 发帖数: 9,642 关注贴吧数: 34
感受到打工人养肉锥的惬意 养肉锥是有趣的,能缓解工作的疲惫。有几位认识一年左右的吧友小姐姐,她们大多在大城市上班且,似乎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是肉锥在陪伴着她们,她们在群里聊天冒泡总能散发着最纯粹的喜欢与热爱,偶尔在贴吧里看到她们,似乎我能看到养肉锥的快乐,不贪图庞大的数量、不过分追求昂贵与稀有,更多想着养活养好养美自己拥有的肉锥们。 深入了解肉锥植物相关联的事很痛苦。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凤毛麟角的优质商家,似乎和钱扯上过多的关系总是不会那么快乐,自己拥有的东西升值能带来短暂的情绪价值,价格大跳水也会带来失落。肉锥植物经历过这次热浪以后应该会慢慢趋于平稳,不再有那么多赚快钱的商家在这个圈子内,大棚主们也不会过热繁殖和卷价格,炒作对爱好者们不会有太大影响。价格与市场相关,无法评价,所以也不再想过多去关注价格。 深入了解与研究肉锥很枯燥。害怕好为人师。成为别人口中的“懂哥”,但是对于传播明显错误的知识又不得不说,不希望错误的知识从我们肉锥吧传递出去。我确实对肉锥的知识很感兴趣,去年还大言不惭地向哈默先生说,要成为传播肉锥知识与文化的使者,但整理文献、写文章、审文章似乎一直在龟速进行。 她们是更加纯粹的热爱,是在分享美好。一抹窗台,一个花架,承载着岁月静好,开花、生长、褪皮,一年又一年的轮回,养着有限的肉锥充满着无穷的热爱,驱散工作的疲惫,很幸运在贴吧遇见了她们~
肉锥翠光(C. subfenestratum) 翠光(Conophytum subfenestratum)是施万特斯(Schwantes)于1929年在《花园世界》(Die Gartenwelt )第33期上发表。翠光拉丁名的由来是因为它的窗面有点,中文通俗名“翠光”来自日文名“翠光玉”的简称,在日本园艺界“翠星”也是指的C. subfenestratum,“翠光玉”指的是C. subfenestratum ‘pillansii’(原为C. pillansii,后被合并,同样被合并的还有C. edithae和C. lucipunctum,同一个物种多次发表),李铉从学术的角度译为“胧窗肉锥花”。翠光通常为球形的绿色身体,直径10-25毫米,仅在蜕皮期身体灰变成淡黄色或者微红,或许昼花肉锥新头开始孕育后更容易“出状态”;凸起的半球形窗面有些半透明斑点不同的种群和个体会因为半透明斑点的密集程度导致通透度不一样,少部分种群表皮明显呈乳头状,大群生比较少见。翠光在中秋前后白天开放,花色基本都是粉色花,白花比较少见,种子较大平均长度0.5-0.7㎜。翠光分布在整个Knersvlakte平原,北至克利普兰南临比特方丹,生在在覆盖着石英岩的盐碱页岩上,身体和空卡(C. concavum)一样几乎全部埋进土里,对光照的需求较高。翠光似乎从来没有过什么热度,它的兄弟空卡在2019年曾经风靡过,流行加上高价随之而来的就是野货盗猎。 翠光播种容易且种子产量较好,所以国内存量较多价格比较亲民。翠光敦实可爱、手感柔软,园艺选拔可以考虑窗面点纹、猴脸纹和全窗,杂交目前了解亲和度不好,时园和YUAN两位园艺师使用毛做母本进行杂交,有园艺价值但是后代并没有眼前一亮的特征。 #肉锥翠光#
肉锥空卡(C. concavum) 空卡(Conophytum concavum)是路易莎·博卢斯(L. Bolus)于1936年在《日中花属及其近缘属笔记》(NOTES ON MESEMBRYANTHEMUM AND SOME ALLIED GENERA)第二册上发表。空卡拉丁名的由来是中间下凹的叶片而得名,“concave”的中文意思是“凹的”,中文名“空卡”或者“空卡佛”属于音译,学术点翻译中文名可以称为“凹叶肉锥花”,正巧朋友李铉是这样翻译。空卡和翠光(C. subfenestratum)共同构成了胧窗肉锥组(Subfenestrata Section),但是它们或许也能合并到Cheshire-feles Section?因为拉登(C. ratum)、毛汉尼(C. maughanii)和它们的相似度较高。空卡(C. concavum)叶片顶部中间下凹在整个肉锥花属中是独树一帜,叶片表面似乎蒙上了一层桃色面纱,表皮呈现米黄色、灰绿色和浅紫红色,灰白色花有淡淡芬芳,偶有淡黄色花,种子较小平均长度约0.5㎜。空卡通常群生,直径可以达到100㎜,单头直径可达到25㎜左右,群生后的单个头高矮胖瘦都会有差异。哈默先生在空卡栖息片区北部采集的SH1253或许是体型较小且较红的个体。空卡与翠光(C.subcenestatum)比较容易混淆,后者通常有一个更大的窗口,由明显的聚结斑点组成,有一朵更大的粉红色花朵,并且倾向于保持孤独,而C. concavum则严重呈青灰色,有趣的是很多没特色的肉锥杂交出来会与它们俩很相似。从外形上看空卡和白花酒杯(C. schlechteri)、毛纽扣(C. bolusiae)也会有点相似。空卡(C. concavum)的栖息地位于南非北开普省洪德克利普湾(Hondeklip Bay)东北部的里图伊斯(Riethuis)农场附近,里图伊斯(Riethuis)农场以北部和东部分布种群。。空卡与OBV纽扣(C. obscurum subsp. vitreopapillum)、B嘴(C. breve)、少将(C. bilobum subsp. bilobum)、小米锥(C. hians)栖息在广阔的盐碱石英石中。虽然空卡在栖息地是将身体埋没在土里,但是它喜欢较强的光照。空卡(C. concavum)大约在2019年迎来了一次时尚潮流,高颜值的外观和高昂的价格,紧随其后的栖息地的肉锥被偷盗进入国内市场,现在空卡的价格比较亲民但是喜爱的人似乎少了一些,曾经的疯狂喜爱可能有部分人是盲目从众。空卡的优选方向主要以红色特征为主,目前没有看到过很有趣关于空卡的杂交,朋友时园和Yuan似乎都做了毛汉尼杂空卡,去年和哈默先生交流时他说近些年做了空卡杂D毛球(C. concavum x depressum)空卡杂方碗(C. concavum x cubicum),或许也可以尝试下空卡杂流水铜壶、春传等。最有趣的是有部分杂交杂出来之后长得很像空卡,杂交目前处于火热状态,大浪淘沙最后有特色或者受市场欢迎的才能成为真正的园艺种。 #肉锥空卡#
肉锥烧卖C. angelicae Conophytum angelicae因为不规则的起伏边线形似面点烧卖皮的荷叶边,所以中文通俗名为“烧卖”,长期以来烧卖(C. angelicae)在国内比较受欢迎,普及程度较高。1925年丁特尔(Dinter)和施万特斯(Schwantes)在德国发表了烧卖(C. angelicae),拉丁名是丁特尔(Dinter)为了纪念他的朋友安洁莉卡·拉施(Angelika Rusch)而命名,同年布朗(N.E.Brown)在英国的《园丁纪》(The Gardeners' Chronicle)上也发表了该物种。1993年哈默先生(S.A.Hammer)在其著作《肉锥花属植物专著》(The Genus Conophytum A conograph)上发布方烧(C. angelicae ssp. tetragonum),拉丁名来源于它四角方形的身体,中文名“方烧”和拉丁名的命名缘由类似,相对模式亚种也可以称为圆烧(C. angelicae ssp. angelicae)。 哈默先生将烧卖(C. angelicae)单独归纳为一个组(Costata Section),凹凸油亮的表皮在夜花肉锥中是独一无二的,昼花物种里方碗(C. cubicum)、方糖(C. ectypum ssp. cruciatum)、饺子皮(C. ectypum ssp. sulcatum)与其有些许相似,但是昼花和夜花是非常大的植物特征差异,通常一般爱好者并不太在意肉锥的花。曾经哈默先生将肉锥花属(Conophytum)分为了昼花和夜花两个亚属,昼花亚属(Derenbergia)分为9个组,夜花亚属(Conophytum)分为7个组。肉锥花属(Conophytum)相对于生石花属(Lithops)物种构成更加复杂,各物种间叶片形态、大小、颜色的差异较大,花的雄蕊雌蕊结构、花瓣的颜色和开花的时间均有较大差异,所以分组研究和讨论更有必要性。烧卖(C. angelicae)两个亚种沿奥兰治河(Orange River)两岸南北50km内广泛分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纳马夸兰(Namaqualand)。纳马夸兰通常指的是南非西北部到纳米比亚西南部,以奥兰治河为界(Orange River)北部为纳米比亚的大纳马夸兰,南部为南非的小纳马夸兰。烧卖(C. angelicae)身体光滑,体色褐色、黄灰色、橄榄绿、灰紫色或者淡绿色,单头尺寸20mm左右,群生后单头尺寸整体会小;初秋夜里开花,5-6片萼片,花色大多棕红色到淡橙色,偶尔有深紫,夜花肉锥的花的观赏性普遍不高但是有香味,但是猴脸(C. ficiforme)和哈默(C. hammeri)不仅花香浓郁扑鼻且观赏性较强,花瓣普遍细长优美,对花的颜色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入手一些Umdaus的GM183;种子产量较高,平均长度约0.5mm在肉锥种子中略微偏小。#番杏肉锥##肉锥烧卖#
肉锥猪皮麻子 猪皮麻子(C. armianuin)这个肉锥植物的拉丁名来源于发现者安东尼·米切尔(Anthony R. Mitchell)的首字母缩写,1988年史蒂文·哈默(Steven A. Hammer)在Aloe上发表了该物种。它是肉锥花属(Conophytum)蛤蟆皮组(Batrachia Section)唯一的物种,Lithium认为音译中文名为“阿姆”(结合亚洲其他国家的起名,音译中文名争议会最小),时园告诉我中文名通俗名为“猪皮麻子”,后被进一步简称为“猪皮”,当然猪皮麻子更接近的形态特征,但为方便阅读交流,后文中统一简称为猪皮。根据哈默先生的描述,猪皮集中在斯泰因科普夫(Steinkopf)西北部乌姆道斯(Umdaus)附近一条1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内。在该地区以南几公里处,Geelvlei高原西部边缘附近有大量的植物种群,植物也生长在高原的上部侧翼。特里·斯梅尔(Terry Smale)在加卡尔斯瓦特(Jakkalswater)以北的一座小山上报道发现了猪皮(C.armianum)。近几年安迪·杨(Aady J. Young)在评估中提到科西斯伯格(Kosiesberg)也有种群的分布。猪皮(C. armianum)生活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少雨,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年降雨量100-150㎜;它生长在山的顶部边缘的石头缝隙中,属于比较荫凉的环境,所以根系浅薄,很适合养在室内的小花盆里。图片来源:www.conophytum.com 猪皮(C. armianum)通常在秋季的夜间开暗橙色或肉粉色花,开放后过2天左右就不会出现闭合的情况。他通常会是群生的状态,非常容易爆头,身体粉红色或者红铜色,顶部有麻点,单头尺寸通常5㎜左右,很难超过10㎜。种子算是肉锥花属中最小的种子之一,平均长度只有0.4㎜左右且很容易受潮,肉锥花属物种种子平均长度大多在0.65毫米左右,0.4mm可能看起来和灰尘差不多。图片来源:NINE 猪皮(C. armianum)最常见的采集编号是哈默先生在乌姆道斯(Umdaus)采集的SH462,麻点凸起较弱且身体颜色不够浓郁红中透点绿,而后来哈默先生在乌姆道斯(Umdaus)南部采集的SH676则麻点明显且特色更加浓郁。园艺选拔中,选择更偏红的体色和点纹更叫明显密集或许是两个方向,杂交方面很遗憾,我尚未了解到它与其他任何肉锥有杂交成功的案例,所以算是佐证了它被单独分到一个组的结果很科学?图片来源:时园(字真的好看,一说到肉锥杂交似乎很容易和他关联起来) 哈默先生认为猪皮(C. armianum)最接近的肉锥可能是B嘴(C. breve),与康菩提(C. comptonii)、安珍(C. obcordellum)和荧光玉(C. uviforme)可能也会有一些亲密关系。它的主要栖息地乌姆道斯(Umdaus)分布的肉锥物种很多,最为出名的或许是大枪少将(C. bilobum 'umdausense'),曾经的大枪少将拉丁名正是由乌姆道斯(Umdaus)而来,当然猪皮(C. armianum)和它杂交成功会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如果要尝试杂交,或许选择亲和度最高的毛汉尼(C. maughanii )最容易成功,但畅想下成功后代的模样似乎不会漂亮。 #肉锥中文名##肉锥科普##肉锥学习小组#
充满“热”“爱”的周末 连续几天深夜整理翻译一些文献资料,似乎有点缺乏对这份爱好的思考。最近最开心的一件事来自一位吧友,他告诉我准备画肉锥图鉴,我和他共同协作完成,我们计划按肉锥的分组(分类等级接近亚属)来进行,如风铃组、少将组、褶皱组等,当然我会习惯将这种分组称为亚属(Subgenus,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亚属”(Subgenus)这个分类等级比“组”(Section)更容易理解,按组梳理肉锥花属的架构或许会更加清晰,同组类比会更直观。今天白天上午打扫卫生,给积满灰尘的风扇清理尘埃,随后给部分肉锥拍写真照,我给肉锥拍照的水平目前可能还处在能看清的阶段,熟悉的花友中NINE和拉面两位小吧主拍摄肉锥更有水准,近几年我拍的肉锥照片主要还是使用苹果8P加上外置的亿色微距,这款微距是两年前风什园艺的罗哥推荐的,当时才二三十块,现在价格翻了5倍以上。中午时光,阅读谢维荪先生的《多肉植物栽培原理与品种鉴赏》中关于肉锥花属的部分,发现拉登(C. ratum)的配图为开花的毛汉尼(C. maughanii),该书涵盖较多科属难免会有少量问题,应该也很难有人了解全部的多肉植物。文字中提到肉锥花属植物大多是褪皮完成后开花,开完花后进去主要生长期,而生石花属植物大多开花后褪皮,褪皮后进入生长期,这种跳出单一属的约束得出的结论,或许会更加适合大多数人快速懂得一些种植规律。有个小插曲,今年经花友天门冬推荐后,我花了三十多(包含邮费,这本书定价不到30元)买了一本二手的最初印刷版,今天突然发现我在三年前买到过一次这本书,当时为了凑单花了13元购买到一本全新按需印刷版。最近,在吧主的支持与建议下,我们初步成立了肉锥学习小组(Conophytum Study Group),初衷是一起热爱肉锥,友好平等,共同学习、探讨、研究肉锥花属植物。目标是共建高质量肉锥图库,编写优质内容;探讨肉锥的分类养护与培育;研究肉锥的历史与起源,记录肉锥花属点滴。看起来有些偏“学术”,将会是一些更为枯燥的事情,小组的成员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方面,激发小组灵魂的似乎是360度溅射那位吧友。目前我在小组里和Lithium或许聊得更多,他正在整理肉锥花属的世界历史和音译中文名,他的英语很好,同时乐于研究,给我的感觉他像是“机器人”,想起雪碧经常说我是“机器人”,这成为了一个相对概念。肉锥在国内,从引进到发展不到30年,并且环渤海区域和江浙沪区域早期是两个独立发展的区域,我们吧务组在一次次的拜访中了解中国肉锥史,目前了解到的最早时间是1998年,大熊大神的两位上海朋友带着他开始玩肉锥。希望我能一直留在这个9人小组,并能发挥一丝微薄的作用。傍晚,传来了一些吧务组秋季系列行动的好消息,同时和几位资深爱好者聊了许多(还去朋友家蹭饭),围绕肉锥需要做的、能够做的事情很多,养肉锥、构建肉锥生活的小环境、了解肉锥花属等等,一个迂回上升的过程。 回归主题,这两天确实燥热。#肉锥随笔##肉锥吧#
隔壁狼大发帖 在贴吧,如果说肉锥吧的吧主对我实质性帮助最大,隔壁生石花吧的狼流风是对我精神上影响最强。起初我是养了几盆生石花,然后在生石花吧看到肉锥吧,入坑初期狼流风写的一些关于生石花的审美以、一些生石花中文名的溯源阐释等等帖令我受益匪浅。慢慢我也开始整理一些关于肉锥的知识在肉锥吧发帖,奈何知识水平和文字功底很有限,目前也没写出几篇满意的帖子。 关于肉锥的审美,我一直认为肉锥的美与波普艺术或者与形式美法则有许多共同点的,年初我给哈默先生写信时得到了他的肯定,他说我正是因为欣赏扎哈的建筑才会喜欢肉锥植物。扎哈是我的第一位偶像,她的建筑和她的人一样酷炫,哈默先生是第二位,巧的是哈默先生的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师。肉锥的中文名我个人更喜欢贴切得符合肉锥的形态特征(小葫芦、大葫芦、猴脸等)或者能呼应肉锥拉丁名(莉莉安勋章、克里斯纽扣等)的由来,当然音译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能避免许多争议。肉锥通俗中文名中有不少属于照搬日文名(安珍、清姬、少将等),出于祖辈名族影响我不太喜欢照搬日文名这种用法,更难受的是照搬后还用错别字,安珍和安贞最具代表性,我曾试图发帖,发现安贞通过许多卖家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习惯,当然江南在这方面确实更为严谨。存在即合理,对于我来说能够溯源或许更重要,没有必要去纠结和刻意去纠正爱好者的使用习惯。 商家的不专业不严谨行为对广大爱好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无良无底线的行为更加是毒害。在抵制无良商家和拒绝野生肉锥贸易方面我认为吧主们做得很好,做宣传办活动,今年还向“药锦”骗局开战。但是,吧主们对贴吧内一些商家号的不专业不严谨行为引导不够,我个人倡议吧主们对商家号的发帖专业性进行把关,避免传播更多的错误信息与知识。去年看到半糖自行做了种子分享活动后有所触动,我提议我们肉锥吧让热爱漂流,低价出售一些种子,目前去年和今年种子的单价上限是1元/粒。活动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热心爱好者和组织的支持,我自己也捐赠了一点点种子,我们几位吧务共同打包种子,种子整理分类、列清单、分装、贴标签,其实最终也卖不了多少种子,目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感受播种的乐趣。今年有一位吧友令我比较动容,她的订单满足了包邮条件,但是她又特意拍了一份邮费说不能让我们倒贴太多,由于我们没什么经验和技巧,很多人也不会看那么冗长的销售说明,所以今年无论买多少都免邮,没有退邮费的也会订单完成后退。我最担心的是出错和怠慢,本来贴吧就不能有商业行为,我更担心出错漏发给吧友带来不好的心情与体验。其实这份事情如果可以“外包”就好,但是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只能靠热爱来弥补收益。 明年应该会换其他吧务负责,我们只能尽力做好。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好? 想做想说的滔滔不绝,希望遇见更多同好吧#肉锥随笔#
肉锥空蝉(Conophytum regale) 入坑几年,空蝉的热度似乎一直都还可以,养了几株,写写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空蝉(C . regale)目前已经仅分布在Ratelpoort地区,生长在岩石缝隙中,哈默先生在其Dumpling一书中提到该物种并不喜光,所以我们看到一般大棚养出来的没有室内养出来的状态好、眼睛大。一般大棚进行遮阳后的光照大多在20000-30000勒克斯,室内灯养照度大多在12000-18000勒克斯,所以室内的光照环境空蝉(C. regale)会更舒适,室内灯养普遍照度低但灯照时间长,给水较为充足,所以空蝉的叶裂透明部分会更明显,但是大棚光照强更容易出现红色的状态。总之各有优劣。(2022年11月24日拍摄,开花)(2023年4月19日拍摄,刚褪皮结束)(2024年2月22日拍摄,正在褪皮) 空蝉(C. regale)一般深秋初冬的白天开花,相较大多数肉锥来说算开花较晚,花色通常为粉紫色,当然也有极少数变异的会开白花。刚褪皮时,“眼睛”普遍小,秋冬季褪皮前“眼睛”最大,所以它还有个很形象的中文别名“大眼睛”,但是拿着“盲僧”叫大眼睛似乎有点尴尬,所以中文名叫空蝉(C. regale)更合适,“眼睛”大不大就看个体咯。空蝉(C. regale)白花变异空蝉(C. regale)播种和养护相对比较容易,发芽温度在15-20℃,基本24小时内开始发芽,72小时基本全部出芽,种子平均长度0.65㎜,点播也比较方便。出芽后建议照度控制在5000-6000勒克斯。空蝉一脱是个紫色带短毛的球,养得好二脱可以有明显的耳朵和眼睛,三脱以后部分开始成年开花。播种一脱二脱
C10究竟是什么? 今年肉锥吧热议话题之一,直接说定义。C10是指日本优选的大体型、翻窗、白花的Conophytum friedrichiae。现在被商家广泛指代为好看的风铃,德系C10、粉C10、绿C10分别指来自德国的好看的风铃、粉色的好看的风铃、绿色好看的风铃,当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滥用。有人说C10来自韩国,但是韩国肉锥的兴起时间与国内接近,我认为可能是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现在国内流通的经典园艺种肉锥(杂交玉优选)大多数来自哈默和日本、英国的园艺师,当然国内的园艺种也正在不断涌现更值得期待。(以下图片来源于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tsy.com&urlrefer=b08e74cc0eeae507727fe9a874bd86b7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ge.auctions.yahoo.co.jp%2F&urlrefer=bee95c3d90d3a38cecd4d0cbd6ef6d5d)关于C10这个名字的由来,我观察近两年的雅虎从未发现过C10这样的名词(见上图),基本都是Conophytum friedrichiae。推特上日本骨灰级肉锥爱好者须藤浩(conocono)曾问过Sarah Sun Kan Kan什么是C10,得到的回回答是Friedrichiae CM10。笔者认为现在的C10有部分可能是来自CM10的优选,日本距离肉锥大流行时代过去了将近70年,几十年的优选,风铃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国内一些爱好者也对C10在做进一步的优选,好的母本生产出来的后代也会更优良,当然买特征稳定明显的成株是最靠谱的。(图片来源推特和脸书)C10可能出现紫花的后代吗?根据母本的优选程度不同,或许会出现少量紫花的后代,毕竟Conophytum friedrichiae这个大型红风铃物种就有很多紫花的种群。 几个月前笔者曾向英国的克里斯(CR)和日本的须藤浩请教过关于雅虎上这款大型红风铃(C10)有什么特别之处,两位大神表示C10的尺寸大于我们常见的大型红风铃的尺寸,这是日本园艺选拔出来的物种。国内大神平静的漂流在肉锥吧友交流群里提醒:C10后代五年时能与母本特征相似的个体不会特别多,而且还要开白花,则更少。(另外C10灯养和大棚养出来的状态差异也会很大,详细可见漂流大神的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8609846860?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52.1.0&st=1703338486&is_video=false&unique=E6011C7385029E4F1B393BC8C3495A05)。 还有更多问题可以留言讨论,如果说是让我辨认C10小苗是否对版,很抱歉我没能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