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圣主 中兴圣主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275 关注贴吧数: 9
幽兰蝶,请帮忙保留本贴,谢! 1 申请吧主 本人热爱明清历史,望与钦命征北大将军 大明凰德王一道,共同管理好南明吧,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漫骂,给广大历史爱好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望批准! 作者: 一代枭雄袁世凯 2006-5-22 01:4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申请吧主 同意. 作者: 中兴圣主 2006-5-23 18:5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申请吧主 同意. 作者: 监察御史 2006-5-23 19:0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申请吧主 支持! 作者: 天宝危机 2006-5-23 19:3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申请吧主 d 作者: 苍白色的幽灵龙 2006-5-23 21:5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申请吧主 有待考察。请稍侯,不介意你和中兴请先加本人QQ。5896326 作者: 钦命征北大将军 2006-5-23 23:2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申请吧主 就楼主这个名字 洒家就投反对票 作者: 鲁智深z 2006-5-24 22:11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申请吧主 只认可中兴圣主和 监察御史 作者: 摄政王多尔衮 2006-5-25 09:39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申请吧主 本人建议中兴大哥来担任吧主,因为您的人品叶兄曾经简单的介绍过。 作者: 钦命征北大将军 2006-5-25 17:1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申请吧主 好不容易给你推荐一个合适的吧主,你居然不同意.既然你让我重新担任吧主,那我现在就开贴. 作者: 中兴圣主 2006-5-25 18:58   回复此发言
从咸丰之死看鹿血的药用功能zt 清朝第9代皇帝咸丰,自幼体弱多病,面如黄土,素有咯血的痼疾。幸得御医指点迷津,说鹿血可治此病。于是在宫中养鹿一百多头,随用随取,极为便利。也因此,鹿血成了他苟延残喘、须臾不能离开的救命良药。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咸丰又怕又惊,偕慈禧、肃顺等一班人马,连夜逃离京城,赶到承德避祸。虽国难当头,但咸丰依旧终日纵情于声色之中,以致咯血突发,好似泉涌。当下,咸丰令立取鹿血急救。岂料身边无鹿,且鹿血在仓促之中也难以立即得到。不久,他便气绝身亡了,时年仅31岁。 鹿血,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血。鹿因体态健美,通达人性,能辨别牧草之良莠,故有仙兽之美誉。野生者常栖于高山、森林、草原,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 中医学认为,鹿血味甘咸,有补益虚损、和血止血的作用。鹿血含有品类齐全的氨基酸、维生素、脂类、微量元素等,可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并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功能、提高抗疲劳的能力。在鹿血中,因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较高,故服用后,不仅可激活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清除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在临床上鹿血常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疾病。取鹿血适量,以热酒调匀,乘热喝下,可治腰痛。以鹿血兑酒服,可治老人心悸、失眠。近年来,也多将鹿血用于治疗血液病:从鹿颈静脉中取血适量,放入白酒中,制成30%浓度的鹿血酒,每次饮服10毫升,日服3次,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值得提醒的是,高血压、肾炎、以及肝功能不正常者,不宜服用鹿血。
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zt 石达开在成都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 所以不以“善战名”,就是说在战术上比较平庸,非名将之材。所谓“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就是说曾国藩在战略规划上相当精明而有谋略,不易给人可乘之机,这从曾氏在后来数年的战略部署上可见一端。另外一点“识拔贤将”,也是曾国藩最大的常处之一,湘军的人材主要出自湖南,而就在这一省之内能够涌现如此众多的将才,光是其中后来任职巡抚总督者便有多位,这些人中多数都曾受到曾国藩的赏识提携。湘军“屡战屡败”后却能“屡败屡战”,也与其能源源不竭地发现补充人材有关。虽然清军中比曾国藩善战的将领虽然很多,但在“善拔贤将”和“规划精严”两方面却“起事以来所未觏也”,即清廷之中无人可及,而这两点都是统帅才略的表现。所以,曾国藩非将才,实帅才也。从另一方面说,曾国藩能利用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招降并重用韦俊,甚至能在李秀成被俘后使其一改对待曾国荃时的不屈态度而有降意,也不能不说是其过人之处。 石达开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个非常危险的敌人,他并没有低估自己的敌人,尤其没有因为对方屡败于己而轻视。应该说,清廷对于曾国藩一度也是有防范的,并没有完全信赖和重用,天京事变后曾国藩因为丁忧还籍,清廷便以为太平天国内讧,元气大伤,洪石又离异,支撑不了多久,而有不再启用曾国藩的意向。后来是因为石达开部突入浙江,难以应付,才很不情愿地重召曾国藩。1859年“宝庆会战”前后为阻挡太平军入蜀而一度欲调曾国藩进川,却吝于授其“四川总督”的职位,恐怕是曾国藩借口连篇不愿应召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直到1860年江南大营被攻克后,清廷才不得不死心塌地依靠曾国藩等人,曾氏在那之后数年中表现出的战略眼光也是为各方所认可的。 反观天京方面,自从东王被害,翼王远征后,就没有能再出现一位有统领全局才能的战略家。洪仁玕既缺乏实战经验和长远的谋略,在协调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将领方面也力不从心。尤其1860年以后,尽管太平天国取得了“二破江南大营”“东征苏浙”“大破洋枪队”等一系列胜利,但总体战略形势却并未因此有根本改观,反而每况愈下。战术胜利与把握战略主动性方面的反差,恐怕是双方战略指挥水平落差的体现。
公元八百三十五年唐文宗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唐朝后期,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发展,宦官掌握禁军,干扰政事,进退大臣,乃至拥立、弑杀皇帝。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所杀,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于宦官之手。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成为朝政的一大弊端。文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大和四年,文宗任命宋申锡为宰相,令他谋划诛除宦官,但事机不密,宦官先发制人,诬陷申锡结连漳王■(文宗弟)谋反。次年,申锡被贬,计划失败。大和八年秋,郑注、李训(原名仲言)得当权宦官王守澄引荐,郑注以医术、李训以讲说《周易》成为文宗的亲信。文宗因为他们均系宦官所推引,与之密谋诛除宦官,可免宦官猜疑,故以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先后将与杀害宪宗有关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要诛除掌握禁军实权的宦官,就必须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李训举户部尚书王■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镇之前,先召募若干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刑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由他们罗致一些吏卒以诛宦官。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真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一作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时,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这个计划失败。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但这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地上,抬着文宗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王涯、贾■、舒元舆、王■、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明朝楚王府-武昌的城中之城 明朝楚王府-武昌的城中之城 在武昌老城墙之中,历史上还曾经有一个楚王城,形成独特的“城中之城”。   今天的武昌,古名曾叫江夏,蛇山曾叫江夏山。江夏的字义在当时如同今天的江汉二字,源自有条夏水在与汉水相汇后入江,所以汉水也称为夏水。《三国志·吴志》记载:“黄武二年(223年)城江夏山。”这条信息就是指武昌建城历史的发端,迄今1781年。   历史演变曾使武昌的城墙几次扩大,最后一次的城墙定型,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由江夏侯周德兴主持扩建而成。这座城墙之后虽不断有过局部维修,但城垣的大小规制始终没变,一直沿用到1928年才被拆除。   据史料记载,楚王府兴建历时8年,于1379年竣工,老百姓称之为“王城”。其城墙高2.9丈,设4门,门以丹漆底色加金涂铜钉铆固,门上建有城楼。王城砌的是砖墙,按现在的地名定方位,其城墙大约是北至蛇山南麓,南至紫阳路,东至阅马场,西至解放路。王城的正门在紫阳路与复兴路交叉处的北边,面对着武昌城的保安门方向。王城的正门匾额镌刻着“镇楚门”三字,老百姓俗称“公衙门”。   王城内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建有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分别是:重檐歇山顶面阔11开间的“承运殿”、重檐攒尖顶的“圜殿”、重檐歇山顶面阔9开间的“存心殿”。穿过后三宫即是王城的北门,门上匾额镌刻着“后宰门”三字,面对着蛇山的主峰龙床台。王城内的大殿宫室共有800多间,外加一些与之配套的宗庙、寺观、社稷坛、御菜园等设施,从而形成了在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封他的第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戍武昌。1381年朱桢来到武昌就藩,当上了楚王府的第一位主人。他坐镇武昌,统兵拱卫京师上游,征讨南方各地,成为了镇守湖广的一方雄藩。从朱桢开始,先后共有九代楚王住在楚王府。他们的子孙中,还有15人受封为郡王,郡王的封地虽散在湖广各地,但郡王府却都建在武昌城内。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岁月里,武昌城一直是楚王府把持的天下。   1644年,张献忠从保安门和文昌门攻破武昌城后,随之又攻破楚王府的镇楚门,将最后的一位楚王朱华奎抓住装进竹篓沉入了长江,同时,楚王府及其城墙亦被全部毁坏。   楚王府的辉煌虽然是过眼烟云,但它却留给了武昌城一段厚重的历史。现在,从武昌城内还在使用的王府口、梳妆台、九龙井、后宰门等地名上,还能寻找到一些与楚王府相关的历史印痕呢。
[推荐]千古帝陵--秦始皇陵真相 秦始皇陵之迷   秦始皇陵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以东5公里处的宴寨乡,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从空中看秦始皇陵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秦始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 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陵园的内城和外城象征着咸阳的宫城和外郭城。 陵园和从葬区总面积达66.25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西安城区的面积还要大一倍多。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桶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死后2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人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人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这种说法广为流传。 但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写《史记》,距秦始皇人葬仅百余年。司马迁《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毁一事,却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哪道元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马桶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周围打了两百多个探洞,只发现了2个盗洞,一个在陵东北,一个在陵西侧,盗洞直径约 90厘米,深达9米,但离陵中心还差250米,都没进人地宫。现在,这两个盗洞部己被探埋地层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来了。至于封土层,除当年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几个战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根据封土层未被掘动、地宫宫墙无破坏痕迹以及地宫中水银有规律分布等情况,可以得出地宫基本完好、末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班固、郦道元所说的项羽掘墓、地宫失火之说是不可靠的。据估计,当年项羽盗毁的可能是陵园的附属建筑。如确实如此,始皇陵又将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地下宫殿,对秦始皇尸体能起防腐作用,所以,发掘之时人们很可能还能一睹显赫一世皇帝的真面目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