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经济研究 EVE经济研究
关注数: 0 粉丝数: 29 发帖数: 6,484 关注贴吧数: 3
我也不知道这是谁没节操:呆湾人?泥轰人? 咳。。。 大早上的看看电视,大呆湾的 纬来电影 频道在放电影 看了两眼,居然看到鬼子了。。。。 嗯 再一看旁边的影片名——魔女潜艇 然后听到舰长说:你们都知道昨天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了,我们现在要防止原子弹继续炸云云 我心情就不爽。。 网上一查这个片子 又名暴风女神 电影《魔女潜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背景,1945年8月,德军已经宣布投降。日军在秘密的情况下,接收了德军的一艘战斗潜舰“伊507”号,此潜舰的战力极高,因此被喻为栖身在莱茵河的魔女“LORELEI”。此时,美军已经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并把第三颗原子弹的轰炸目标锁定在日本的心脏—东京。为了保卫日本不会遭到第三弹原子弹轰炸而灭亡,海军军令部作战课长浅仓良橘大佐(堤真一饰)决定派遣“伊507”号前往南太阳上的天宁岛攻击美军的基地。于是“伊507”号的舰长绢见真一(役所广司饰),率领其他70位士兵,展开了历史上未被记录的最后一场决战… 56上也有。。不过不算官方电视吧。。 在呆湾看到这个还是很不是滋味的 我是说 一个大陆人在呆湾看到这样一个日本电影 这电影网上说,在南京电视台放过一次,结果全国开骂然后禁播了 但是我还是能在呆湾这边看到 别跟我说什么FQ之类的。。这电影表达的东西虽然没有那么露骨,但是某些日本人骨子里让人不爽的东西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那YY没边了 同样是潜艇电影,Das Boot就显得容易接受一些(可能是因为德国佬没直接弄我们吧),主要是觉得他表达客观,纯粹的展现军事,也侧面反映了人性,影片结尾的处理表达出一种让人可以接受的情景,即表达了影片的精神也做到了对历史的客观陈述 但是小日本这个电影,从开始到中间到结尾,YY的一塌糊涂。。。起码的对历史的尊重都没有。超TM能力都出来了,潜在的还颂扬了一下Nazi的种族改造什么的。。。 最TM操蛋的是我是在呆湾看到的,居然还在播。。。 我TM不知道该说什么 看看这边的那种哈日传统(广告上特别喜欢弄几个和服人士出来做推销),商店门口时不时能看到的日语招牌,以及年轻人的那种精神状态和对历史的认知 我觉得很悲哀
科研党告诉你们什么时候用Intel/NV 什么时候用AMD 咳 一直一来大家都在喜闻乐见的黑NV和Intel,当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道理都有适用范围,一旦超出就成了谬误。 这里说一下,以正视听 先说AMD的CPU和GPU的优势。当然也就是能黑过Intel和NV的地方。其实主要的原因没别的,性价比而已。AMD不管是什么U,技术上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过半的情况都是落在Intel和NV后面的。 当年64位刚出的时代AMD辉煌过,显卡架构调整向通用运算单元和通用计算前进的时候,ATI和NV还是你追我赶的,差距不是太明显。但是进入2010年代后,情况还是不一样了 现在AMD的策略其实只能是想办法站住消费级别,尤其是影音娱乐这一块。技术上实在的东西感觉不多,从3A到APU到4A,让人想不明白他到底能靠这些形成什么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让人有点怀疑他想明白过没有 那么废话不多说,AMD的性价比优势还是不错的,这些对于家用用户来说,一些媒体,娱乐应用等等都是福音,尤其在中低端平台,AMD一直表现不错,这和Intel那种阉割完了给你点便宜货的做派,以及NV不断马甲换马甲而言还算稍微用心了 然而,实际上不是只有家用和娱乐的用途。这就体现出了NV和Intel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Intel Intel作为微处理器老大,这个不用怀疑。当年Intel AMD和VIA三足鼎立的时代,Intel就是绝对的老大了。这个老大的地位不是白来的,而是靠实力换来的。这不是比怎么制造性价比高,怎么让你开核这些小伎俩,而是从软到硬的实力。 硬实力不用多说,最简单看看nm工艺级别就知道了,当然相比之下,AMD在软件上拉的更远。 当年64位和双核时代,AMD就出过乌龙。当年可能有人还记得,如果你用AMD的双核玩CS,会出现非常BT的现象比如加速什么的。这就是当年AMD闹出的著名的BUG——这个BUG是因为Windows系统中的一个相关文件有问题。暂且不提这个事到底是泼脏水还是别的,但是相比Intel当年的假双核这些,AMD的软肋暴露无遗——驱动和软件支持等后续软实力不足。 同样的情况,ATI当年也是如此。催化剂玩家都知道。 另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他系统的支持性。 比如当年Linux系统下ATI的驱动一直非常麻烦,AMD时代也没好多少。相比NV,这一点做的太差。要知道国内XP盗版横行,国外的操作系统就丰富一些了。尤其是干正事的机器,很多都不是Windows系统。你驱动都装不上,让人家怎么用。 系统支持性是一个,开发性也是一个问题。这里编程的人或许明白——编译器问题。 AMD虽然CPU做了这么多年,但是一直一来拿不出一个出色的编译器。相比于Intel这一点太差了。Intel的编译器还是相当不错的,C,C++,以及Fortran 。 当年Intel从owerstation这个Fortran编译器一直做到现在,可见用心。Fortran是最早的高级语言和科研数值计算语言,代表了高端计算和应用的一个方向,至今无数的超大型机和集群上都在用这个做计算。你AMD有吗?没有。。。那你让人家怎么选择? Intel C也是一样。这一点尤其表现在,Intel的CPU只有也必须用自己的编译器才能得到更高的效率上。也就是说,如果你用Intel的CPU,再用Intel的编译器,你能获得至少10%以上的性能Buff。原因,有人怀疑是Intel对自己的CPU做了点保留,外人不知道的一些微指令或用法之类。 这一点我们用我们研究中心的集群做过验证,Xeon 56XX系列CPU,用最新的GCC编译器和非最新的Intel C/Fortran 编译完全一样的源代码,结果是Intel效率胜出20%以上(分子动力学和微分方程组数值解)。这相当惊人。。。 同样的情况也出在AMD的GPU上 AMD收购了ATI,一直想和NV的CUDA对着干。但是软件上的软肋不是那么好该得 这不,CUDA都已经应用了,Telsa都出来好几年了,CUDA4.X都成为OpenCL的通用计算业界标准基础了,OpenGL都倾向于NV的规范了,AMD还在忙着给他的通用计划改名字,改叫APP了推倒重来也没多少起色。 当然,玩家和普通消费者眼里,AMD或许不错,他们只关心性价比,对于高端使用和类似多个物理效果觉得没什么 确实,对他们的确没什么,但是对有些人,太有什么了 所以什么时候用AMD,什么时候用Intel和NV 相当明白清楚了 不同的应用,不同的对象,就像无脑黑也把自身摆在某个层次上一样
TC这状况,让我想起当年我接手计算集群的时候 嗯。。。 记得当年,我虽然对一般的什么网页服务器,FTP这类小儿科还算会一点,Linux下操作也还熟,可是当时第一次接手我们那个计算集群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很麻烦 现在回想起来乱七八糟的,之前那个人出国走了,于是咱就在只有一点资料和几乎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摸索。。 10多台服务器要整合成一个集群,同步工作。。。还好没什么复杂的数据库,主节点共享\home而已。。。 当年出过的问题好多啊,现在看看和TC居然有点如出一辙 有一次操作失误,把权限给弄错了,直接导致主节点系统锁死 = =b 那倒霉的主节点还没光驱,还不支持U盘启动,最后想了想,反正帐户信息和用户数据都备份了,与其一点点找错误,不如重装了。。。于是偷偷抱了光驱和变色龙安装盘进机房,门一关,闷在里面一整天就是装系统,装各种包,终于是给恢复了。当时我们那群用户问我服务器怎么登陆不了了,我跟他们说——网络部说我们服务器有点问题在检查线路。。其实我在重装系统。。。。 还有一次很搞,一进办公室,几个人问我他们的程序在服务器上无法并行,而且任务的资源和时间分配出问题,有些任务卡死有些用户一直在排队。。。查来查去,发现是因为新开的几个用户的分组没有归类,用的是默认组,导致排队管理程序对他们用了默认的优先规则而不是后来定义的,于是调度策略就乱了。。。。结果重新分组,重新启动排队进程,重新让他们把算了一半的程序Down掉再提交,还好大家只耽误1天的进度而已,要不被人骂死。。。 TC这次接手,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完全是两眼一摸黑 而且国内的网游水平也是堪忧。。从GT,CDC到现在TC,技术上来看,一个比一个不堪。。。 希望TC对EVE服务器的集群上手后能好点。。不过目测他们是把数据库给搞乱了? 这个似乎有点悲剧。。。
很怀疑所谓黑客把服务器黑了的说法 作为一个服务器管理员,我来说几句。。。 虽然不太清楚具体的内幕,不过仅仅从技术上猜测。。 首先说OF,OF业曾经被攻击过,但是没搞过这么长时间恢复不了;另外说说GF 从GF的登录器来看,这个东西会把账号密码发送到一个专门的登陆服务器IP,至少TC这么说,那么有可能TC采用的服务器架构是,一个登陆服务器,作为外部接口,然后整个真正的计算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作为内网,真正的EVE服务器不直接暴露出来,这也是一般大型集群的常规做法。 如果是这样,那么大规模的当机和无法恢复就有点问题了。 因为黑客如果是攻击,理论上只能攻击这个接口服务器,是无法直接攻击内部的EVE服务器的。 那么DDOS理论上应该是只搞瘫痪这个登陆接口,而不是游戏集群。这种情况重启就行了,理论上应该不影响内部服务器,尤其是不太可能搞得那么夸张还要维护这么久 如果说真的有黑客有本事进入内部想破环集群,奇怪的就是TC之前好像有舅舅爆料说用的赛门铁壳的防火墙什么的。。这就很有趣了。。 所以我猜测另一种可能性大。 因为EVE不同于其他网游,是真正的集群化服务器。对这样的服务器进行管理和维护是比一般游戏那种分区,分单服要麻烦的,尤其还有数据库的问题。海量的数据。。。 从很多人丢人物,丢交易记录,丢装备等等,看得出来,肯定数据上存在问题的。具体出在哪里不清楚,但是肯定是哪里有。 所以我猜测,估计是TC的运维人员对集群化管理的技术不行,数据库的问题又没解决,导致多重爆发。。。 黑客说什么的就歇歇吧 当年GT和CDC都玩烂了
野猫真幸福啊——他们还不是最悲剧的 当年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去喂野猫。后来有一次,眼睁睁看着路边一个女同学走着走着倒了,几个同学老师围上去。刚好一个是体育老师,发现这孩子症状是低血糖。 当时就喊谁有糖或者巧克力之类的赶紧拿过来。 当时我就在不远的地方,大概20多米外吧,喂猫呢。 韦嘉猫粮。。。 其实我口袋里就有几个伊口莲,但是我没敢立刻拿过去。。 我不知道他们看着一个喂猫的人跑过来喂人是什么心情。。 或者说我自己是什么心情。 好在围过去的一个女生也有糖,刚从学生超市回来,那晕倒的女孩后来缓过来了,被送去校医院 后来听说那女孩是贫困生,每天在学校里不吃早饭省钱,中午和晚上就是免费粥+榨菜 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拿猫粮去喂野猫了。偶尔吃剩下的肉会拿过去。但是猫早就变叼了,不是猫粮不吃。而且偶尔被爱猫人士发现用一般的肉去喂还要被教育,说对猫不好之类的。 所以后来我逐渐的连剩肉都不去喂了。 后来有一次出去玩,在一个城墙遗址上发现一只小野猫。很小很小那种,在那捉虫子玩。周围看了看没有大猫,而且那遗址公园四周都是马路,也不像有大猫住,估计是人丢的。。 周围的人也没人管这小猫,这小猫也不怕人,但是那小猫已经很瘦了,就在草地里找人丢下的残羹剩饭吃。估计这样下去会挂,本着做点好事,我把这拣回去学校丢花园里了。 一会野猫就过来了。两个母猫,围着小猫转悠,主动示好,但是这小猫居然躲。。人不躲,躲猫。。也不懂怎么向大猫示好。那几个大猫又是过来碰鼻子又是地上打滚,一个母猫都爬下做出喂奶的姿势了,这小猫居然挠人家。。。。。 和人太亲近了,不知道怎么和猫相处了。。。 后来路过一对情侣,把这小猫捡走了 后来就不知道了,反正我责任尽到了,给它提供了机会 不过当时也觉得很感慨。这要是一个人倒在地上会怎么样?会有扶么? 那些乞丐,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会有人去调查或者救助么。 感觉自己有时候对人都麻木了,对动物反倒会有点爱心,真是觉得自己好悲剧。 上个贴吧,看着一群人在那6字真言,我顿时就觉得——原来我还不是最悲剧的
普及一个金融知识,割肉的“神话”——EVE里也有效哦 普及一个知识——割肉的洗脑神化 什么是噪音交易者   最早提出“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概念的是Kyle(1985),Black(1986)。进一步将噪音交易者明确定义为无法获得内部信息(inside information),非理性地把噪音当作信息进行交易的投资者。  市场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Fama和Friedman认为噪音交易者在市场的预期收益为负,总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无法长期存在。而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De Long,Sh1eifer,Summers和Waldman(1990)提出的DSSW模型证明了噪音交易者可以获得正的预期收益。但是,某次或某几次交易中能够获得正的预期收益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长期财富,具有长期生存的能力。迄今为止,De Long等人(1991)建立的资产组合配置模型和Kogan模型(2003)较好地说明了噪音交易者的长期生存能力问题。 噪音交易者的预期收益   早在70年代,弗里德曼Friedman和法马Fama就讨论了噪音交易者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对市场的影响问题:他们认为,当噪音交易者抬高了股票的瞬时价格使其高于基本面价值时,理性套利者就会卖空股票、打压市场价格,直到价格回复价值为止,此时,套利者低价买回股票,赚取高卖低买的差价收益,这使噪音交易者所获投资收益水平比与之进行交易的套利者要低,所以经济利益的选择机制会把他们逐渐淘汰。而这种套利行为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任何价格偏差都将被市场迅速纠正,价格始终贴近基础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选择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噪音交易者在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就连噪音交易理论的代表布莱克(Black,1986)也认为,由于噪音交易者总是高买低卖,所以噪音交易者作为一个整体将是亏损的,相反,套利者则在财务上处于强势。而且, 噪音交易越多,套利者就有越多的获利机会  1990年,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建立了DSSW模型,证明了噪音交易者可以获得正的预期收益,并且他们的收益可能比套利者更高。 =========== 在股市的一类对策模型中,噪音交易者和趋势交易者(或者套利交易者)是最典型的两类人 噪音交易者,虽然定义中会定义为不了解内幕或消息——或者更广义的,不了解真正的趋势的交易者都可以归入其中。他们的交易策略表现为随机性,即有时候低价买高价卖——套利,有时候高价买低价卖——这就是俗话说的割肉 那么割肉为什么成为了最大的迷信呢 因为任何策略,只要你加入了割肉的成分,那你就部分成为了噪音交易者,一旦你具有噪音交易者的特征,那你的预期收益就成问题了。上述说的比较清楚,虽然有研究表明他们的获利可能更高(可能是在某种特殊情况或加入其他对策的前提),但是整体而言他们的预期收益和长期生存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可以看到很多人伴随着割肉而离场。。 那么那些真正了解内幕或趋势的交易者,他们从来不会陷入高价买低价卖的割肉陷阱 那么既然股票市场是个0和的游戏,那么套利者的交易从哪里来? 答案就是 低价卖高价买的 割肉者 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