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在东的西边 耳朵在东的西边
关注数: 8 粉丝数: 171 发帖数: 511 关注贴吧数: 8
【讨论】吧内文学青年写作建议 首先,请无需在意我是否有资格提出建议,我只讨论我对于吧内多数文章写作者的建议。文学创作应聚焦与技巧性而非名气一类的光环效应。 文学吧有近120万吧友,900万条贴子。虽然而今活跃的人数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但仍旧是非专业写作爱好者一个庞大的聚集地。880万条贴子中绝对有明珠蒙尘,但发掘过去不是我的想法。 我意在讨论目前热门及最新中能看到的贴子,这部分贴子几乎不能说良莠不齐,实际上属于矮子里拔高个。如有冒犯,私信建楼指责我都可。 闲言少叙。 第一点,我个人时常评论的多是“散文,小说”一类标题的文章。现代诗的贴子我并不翻看也更加不置评论。因为现代诗的好坏太过主观,纠结音律,纠结意象,纠结美感都可以。 但其实有非常多的同好,喜欢写的文章,分分段回车敲一敲都可以丢进现代诗的标题。前言不搭后语,彼此独立存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出现在了同一个图片里。使用本身颇具氛围感的句子,组成句子,一个个连接。几乎都是孤芳自赏的状态,不知所云。如果喜欢写这样的东西,建议了解一些现代诗的历史与规范。而不是将其定义为散文,小说一类。 还有一些文章并不了解文体的界定,散文是什么样的?小说是什么样的?甚至其本身是在写一篇议论文,记叙文,打上散文,小说的标签。 重要的建议就是:先定义出自己在写什么。散文有散文的技巧,小说有小说的要求。其余的诸如文笔,语感,故事,核心通通都排到后面,先想清楚你在写什么。 多数贴子,能清楚的看出只是单纯的使用文字宣泄情绪,手法低级,直抒胸怀。意思是,这样的写作,压根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写作时作者就没有思考到读者的存在。 能想象到这类作者多是初高中,乃至大学生朋友。 一般的文学写作都是从这一混沌状态开始的,先写再思考。无可厚非,但不要将自己套死在这样的孤芳自赏中。不要觉得自己写的那些意义不明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意识流,象征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这些看起来都很混乱朦胧的文学作品,是经得起思考与推敲的,是可以被读者解读阅读的。 因此第一条总结:学习文体之间的差异,确定作品的文体,不要忘记学习。 第二点,文字美感与语感。单独的文字有单独的意义,而它被组成句子时就要服务于句子所传达的意思。许多同学爱用成语,因为成语简洁明了,意思强烈,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看到都能解读,但这样优秀的辅助,正是杀死文笔的致命弱点。它会让作者的写作越来越省力,越来越简单,当禁止使用后,你甚至无法写一段能为读者带来成语那样的感觉。 许多作家都在讲,少用形容词,就是因为如此。明确的文字内容丧失留白,丧失作者展示个人风格的机会。 再提语感。 村上春树的翻译者,青岛大学教师林少华先生,前几年在个人视频中提及。多看俄国文学,少看日本文学。被热议相当一段时间。 这个建议无可厚非,俄国文学从沙皇时期苏联时期到现在的俄罗斯文学。追随着时代的脚印,一直聚焦与宏观问题,当然现在的俄罗斯文学也在聚焦个人。因为宏观已经难以看清与总结了。 而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也造就了日本文学的内涵,那种对个人的深度挖掘。所以林少华说,俄国文学越看人越大,日本文学越看人越小。这是思想聚焦点的问题。 但初高中的写作爱好者更多应看国内文学作品。语感的培养最容易的阶段就是初写作的阶段。国外文学如是译本,那或多或少都有偏颇,自己语言上的损失。也就是翻译腔,虽然现在的译者都在避免这个问题,但总归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先学清楚中国人如何行文,如何对话,如何将思想用文字进行表达。当确定下写作风格后再去看国外作品也不迟。毕竟我们要在国外文学作品中学习到的更多应是思想与写作技巧。 初高中仍推荐先看曹文轩,后是主流大家。最后是杂志上的青年作家。 第三点,核心思想。 按本人写作习惯来说,这是文章创作的第一步。 我要表达什么,我想让读者知道什么。 然后再用文字技巧去为此服务。 没有核心思想,文章或许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许就是一篇废话,但绝不会深刻。这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条,一篇文章的好坏几乎就定在这一点上。而后才是技巧,内容。 所有的艺术,我认为都最忌孤芳自赏。 说你不好不认,要你说那里好,也没有所以然。我问你想讲什么,你又能列出一二三,那应该在文后附上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一篇文章在写完以后,真正属于作者的最多只有百分之八十剩下百分之十五要交给读者,百分之五留给未来解构你的读者。 不要认为我说要让读者看懂是什么可笑的事,读者看不懂,你写什么又关读者屁事?(执意孤芳自赏自欺欺人的可以跳过全文,特意放结尾恶心你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