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杀士 新必杀士
乐与渔父同舟,不欲与季主论道,此吾志也.
关注数: 38 粉丝数: 276 发帖数: 19,870 关注贴吧数: 13
建议大伙读《列子》一书 以前见到有人说读《庄子》读不懂,我说开篇就读《逍遥游》当然很难懂,我建议他们先从外篇和杂篇中的“寓言”开始读。但是“杂篇”的这些寓言集,段落之间可能并没有逻辑性或主题。 至于《列子》一书,历来都被视作伪书,而且从文句上看,也很难断定此书为列御寇本人所著。虽然是“伪书”,也仅仅说明并非列子所作而已,其书本身还是有相当大的价值的。 《庄子》一书,寓言十七,即70%为寓言;而《列子》一书,我估算90%都是寓言。《列子》中的寓言,都非常浅近,容易理解,没有“黄帝遗珠”、“七日浑沌死”这种艰涩的段落。 另外,《列子》的八篇,虽然每篇都是寓言集,但每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比如《周穆王》篇独论梦与幻。 《列子》和《庄子》也可以相互作注。譬如“狙公赋茅”,《庄子》中的评价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我以前一直理解成“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发生改变,猴子们却妄生喜怒”,这样理解实际上就有所偏差。《列子》中也写了这一段,最后评价说“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这就说明,实际上应该理解为“顺应猴子的天性,名实没有增减,却可以改变猴子的喜怒”,看问题的角度变了,理解上就完全不同。其实《庄子》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庄子》后面紧接着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均指的是“自然的均衡”,只不过被我等忽略罢了。 我猜测,《列子》可能是汉魏之际的学者根据《庄子》的模式仿写的一部书,因此可以作为《庄子》的“增刊”。至于追究哪些是庄子本人的思想,哪些是列子本人的思想,我感觉无关紧要,毕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治经为博士”,而且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今天读到《庄子》中的一段 感到哭笑不得 今天摆摊很闲,我就读《庄子》读了一整天,发现《大宗师》一篇中有此一句: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所谓的“哭笑不得”,不是这一句,而是世俗的做法令我哭笑不得。这句以前也读过,但囫囵吞枣过去了,今天一读,发现很有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大冶铸造金属器具,金属跳出来说,“我一定要成为莫邪宝剑”,大冶一定认为这是不祥的金属;[物质]将构成人形,就说“要成人了,要成人了”,造物主一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 想想现代人小时候,是不是都这样,讲“我以后要当科学家”、“我以后要当作家”等等,这跟“金”跳出来讲“我且必为镆铘”又有什么区别!可见,现代人在很小的时候,本性就已经扭曲了。有些家长动辄对孩子讲“要树立远大理想”,这是教育孩子吗,这根本就是在害孩子! 人与人的天性原本就不一样,所以圣人“不尚贤”,而是使百姓各尽其能而已。所以说,世俗所谓的“远大”,哪里是真正的“远大”。当官、赚钱、成名,却不得不消磨精力、耗损生命、以苦为乐,扰乱恬淡的自性,这能叫“大”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因造化而生喜怒,这才是“大”。
穿汉服的就是好人吗? 有人讲,华夏文明世界第一,虽然这也是事实,但不见得穿汉服的华夏人都是好人。最明显的例子,嬴政就穿汉服,但嬴政是一个野心家和暴君,他的暴政残害了当时无数的无辜民众,使百姓流离失所尚且是好的,更多的人死于战乱,变为亡魂。 因此讲,穿汉服的并不一定就是好人。同理,“科学”当然也不代表唯一的真理。 这个“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科学”运用的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微观、分科,而不注重总体、整合。如果把知识比喻成财富,那么西方人无疑是暴发户。什么叫“暴发户”?就是指一些穷人突然有钱了,却不知道怎么花,所以铺张浪费,甚至穷奢极欲。西方人的“科学”就有这样的特点,由于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使得他们的知识量快速增长,但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他们获得的这大量的新知识,而只会误用、乱用。 “超级细菌”就是一个例子,“西医们”乱用抗生素,最终创造了这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反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中医就比西医强千倍,中医的发展源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每获得新的知识,都是为了实用。中医治病就讲究分析病的“虚、实、寒、热、燥、火”等等,从根源上祛除疾病。西医则讲“对症下药”,这太可笑了,这就如同被蚊子叮了不想着打蚊子而只想着搔痒,这边不痒了,那边蚊子又叮一口。“舍本逐末”一词,显然说的就是西医。 “西医”正是“科学”的一部分,虽然我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是有可取之处,但显然不代表有“科学”之名的就是真理。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学、八卦之说、卜筮之法,运用的是华夏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显然方枘圆凿,而世上的一些愚人就因此定这些为迷信;也有一些看似开明的人,一再强调阴阳五行等等学说很“科学”,这显然也是不对的。 科学不代表真理,“不科学”也不代表错误,如果一切都以“科学”为基准,则落入愚人的行列了。
手被砍伤了,却责怪医者,这样行吗? 假设现在有一个人,手被砍伤了,医者给他治疗,没能止住他的疼痛,于是这人就责怪医者,这样行吗?这显然是荒谬的。手的疼痛,来自伤口而不来自医者,如果要责怪,就应该责怪那个砍伤他的人。这种人实在是愚蠢。 然而当世不也有很多这样的愚人吗!人们整天想着如何完善法律以惩治犯罪,难道犯罪是法律能够制止得了的?人心已经坏了,而人心是犯罪的根源,不知道治理被污染的人心,再怎样完善法律也是无济于事。 那么,人心是怎样坏的?都说小孩子爱撒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小孩子有了一些“想法”,家长不能满足的,通常是用一个简单的“不行”来打发孩子,让孩子的“想法”被压制住而不是主动放弃。久而久之,孩子不得不靠“谎言”来满足自己的这些“想法”。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就被扭曲了。造成这个结果的,显而易见,是家长的懒惰、教子无方。 人心变坏也是类似,是官府的懒惰,治世无方。官府总是想如何用最简便的方式达到最有利的结果。就比如用法律来惩治犯罪。用法律来惩治犯罪比治理人心要简单,有人违反了法律,直接给予制裁,其他人就不敢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倾向于学习如何逃避制裁。人心越来越投机,越来越奸诈,社会也就完了。
“辟谷”是否可以开口? 我不是练家子,但根据我的见闻,我感觉辟谷时应该不能开口。为什么这么说?我看南怀瑾大师的书上就有这样的说法,大意是人一开口,元气就散了(还借此调侃说讲课的人都是自我摧残)。 平时人应该就有这样的经验,早上起床,没有食欲,或者说感觉不到饿,其原因就在于一晚七至八小时的睡眠,嘴都是闭着的。 还有些人,半夜就饿了,去查看这些人的情况,通常都是睡觉流口水或者打鼾的,流口水和打鼾虽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时候,这些人必然要张嘴。 我曾经举过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一个小故事。 【《涑水记闻》载李南公断案如神。大意为,河北提点刑狱知法犯法,被捕入狱,却拒不承认,绝食一百多天,狱吏不敢拷问。李南公说有办法,便对那人说“我若用东西塞住你的鼻孔,你还不吃饭吗?”那人害怕,于是开始吃饭,并认罪。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李南公,他说“此人必定擅长食气之法,若是被东西塞住鼻孔,通气不畅,则气息凝聚,因此他感到恐惧。”】 回头看这个故事,犯罪的提刑用食气法绝食,堵住鼻孔就不能通气了,可见他很可能是闭着嘴的。 我以前也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是一个人通过辟谷之法治好了重病,之后采访他辟谷的那家道観。正好有一个道士辟谷七天完毕,看那个道士精神矍铄,不像是七天没吃饭的样子,但记者一采访他,跟他一说话,立刻显得有气无力的样子,声音也显得底气不足,我猜测可能就是因为一开口所以元气散去的结果。
关于“愚公移山”的讨论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愚公、智叟。理解该寓言的人会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为什么这么说呢? 该寓言的本质不在于单纯讲一个神话故事,而在于阐述“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什么叫无限?什么叫有限?不可穷尽就是无限,可穷尽就是有限。《庄子》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说的就是类似的意思。 有限跟无限是相对的,一分钱看似没什么用,但俗话有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使平常看似不起眼的一分钱尚且可以成为无限,更不用说其他的事物了。 在这个寓言里,智叟讽刺愚公,因为相对而言,愚公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移除两座大山,二山是无限,所以愚公“殆矣”。 然而愚公却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完全逆转了有限和无限的地位。相对于薪尽火传、有无尽后代的愚公而言,家族是无限的,二山才是有限的,所以“殆”的是二山而不是自己。于是上天都害怕了,连忙派了大神将山搬走。 这个寓言同时是《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一个注释。愚公一人,“可道”、“可名”,却非“恒道”、“恒名”,人类繁衍生息之道才是恒道、恒名。 愚公知“恒”,故不愚;智叟知道而不知恒道,故不智。
【回收】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1   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立贴为证:战庄周 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不是和稀泥理论。 为了证明老庄是不同的,并且是相对立的,列御寇才是解老的。 庄周完全是说大话,胡吹八道,夸大其词。 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关系与不同。庄周的说法是顺应人的作为,是放任,这种放任是完全跟老聃不同的,并且是对立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周的做法只会让世界毁灭。 庄周的学说是很阴毒的。里面很多人物讲的话真的是本人讲的?还是庄周编上去的? 如果是编上去,就是莫须有,并且把一些不好的东西栽赃到别人头上, 编个故事,再把你想诬陷之人的名字编进去,毁坏别人名誉,诬陷别人。这种做法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所为啊!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庄周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把正确的事进行否决了。鬼话连篇。 庄周不知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而一味讲究自然,孰不知人之道的本质就是不自然。 完全如科幻小说般虚假,不真实。 鬼谷子:为大无外,为小无内。 孔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谓之太极。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作者:老庄对立 1位粉丝 2010-4-24 12:56 封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孔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谓之太极。 那么,以大欺小,恐怕名不仁。 那么,以小负大,恐怕入不义。 战的是什么东西,俺还未曾想清楚。望理解。            作者:58.254.39.* 2010-4-24 13:19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3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我看你不是老子吧的,你是老子吧的            作者:某某莎拉 74位粉丝 2010-4-24 14:2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4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lz我问你,何为天道?天道何在? 自古至今,天道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吗?如果是,那么历史是在进步吗? 人类是在走向进步,还是走向毁灭? 你的所作所为,是推动了天道,还是阻碍天道?人类最后是毁于自己的先进,还是毁于自然的进化? 何为对?何为错?你能分清吗?            作者:感谢恩典 1位粉丝
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混为一谈 我个人的观点。 不同地域的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不但思维不一样,文化更是有很大的差别。 但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探索真理。我很赞同“登珠峰”的比喻,探索真理就是攀登珠峰,可以从北坡,也可以从南坡,但最终都会到达顶峰。这个比喻可以解释道佛之别,可以阐述中西之异,然而看似完美的比喻,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关键就在于,“登峰”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以某个人的观点作为基准,则其他人看到的都是错的,但这并非实际情况。 譬如中医说的“穴位”,史书上关于残王暴君的行径,经常有剖活人找穴位的记载;西方人也学着剖开活人找穴位,却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因为“穴位”只是一种理论,知道的不剖活人也能认出,不知道的再怎么剖也看不见。如“丹田穴”,道家丹士称作“下丹田”,说此处可结丹,但西方人剖开之后看到的是大肠,储存粪便的。 再比如说计数, 有十进制 0、1、2、3、4、5、6、7、8、9、10 有二进制 0、1、10、11、100、101、110、111、1000、1001、1010 这两种计数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表现形式却完全不同,如果把十进制中的10对应到二进制中的10(实际是2),则完全错了。 现在国人就很不对头,总是想着用西方的标志衡量一切事物,以西方的观点批评国学,看国学中有根西方观点一致的就说正确,不一致的就反对。其实看上去一致的反倒是最不一致的,思考用的是中国的思维,评价用的是西方的标准,这很明显会方枘圆凿。动辄把“科学”挂在嘴边上,说国学是“迷信”;即使偶尔有赞扬国学的,也是因为国学是“科学的”,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从起点开始,能够达到终点的,就是有道。国学(主要是《易》的思维),能察变于未发之时,能止乱于大噪之世,所以有道。西方很明显做不到有始有终,只会掩盖现象,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无法达到目标,所以无道。所以说,扬中抑西亦非昏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