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杀士
新必杀士
乐与渔父同舟,不欲与季主论道,此吾志也.
关注数: 38
粉丝数: 276
发帖数: 19,870
关注贴吧数: 13
思想吧 吧中无人了吗?怎么让我排进了前20? 好玩
现代人说话怎么都不爱讲故事 古人的谈话多么精彩,多用比喻、类比,多引典故,三言两语,便可让人茅塞顿开。 而今人的演讲、辩论、文章,吹牛打趣的权且不论,其他的要么自夸一顿、要么歪理一堆,莫衷一是。古人云“信理者无是非”,今人一直在是非中轮回,无法说服对方,也无法被人说服,尽管如此,却依然争论不休。很明显,原因就在于“无理”,无理就没有实例,想引典故、讲故事也编不出来。
一个礼拜前开始读鬼谷子 进度是三天学一篇,一个月之后回来跟你们讨论
问个问题:到底谁造业? 佛家的东西我不懂,所以问个问题。 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屠夫,一个是肉食者。 肉食者有一头猪,屠夫进行屠宰,肉给肉食者吃,那么谁造业? 换一种情况,屠夫有一头猪,屠宰之后把肉卖给肉食者吃,那么谁造业? (以上所谓的“所有权”,仅是以世俗的观点而言,莫要在此处计较。)
到底什么是“神遇”? 《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一段,先是庖丁展示高超的水平,文惠君惊叹其技巧。但庖丁说不是“技”,而是“道”。又讲“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换言之庖丁解牛是不用感官(视觉)的,而是用一种超乎感官的“神”来感知、接触(即“遇”)。 但是遇到筋节(族)的时候,又说目光凝聚(视为止),用到了视觉。由此可以推知,这里说的“神”,并不是“思考”、“灵魂”之类的意思,也不是现代人说的“反射”,而是一种与五感并列,同时又有所超越的感官。 这个“神”,能够起到放大镜的作用。如果用眼睛看,肯定能看到“全牛”,但通过这个“神”,就将视野缩小,从而能够发觉“彼节者有间”,从而“游刃有余”。其他庖丁就做不到这样,不能发现关节之间的缝隙,所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那么到底“神”是一种怎样的感官?我不理解。
本吧由此[庄子全文]链接已经失效 请及时更新 我记得这贴我以前发过一次的...
出一个上联 看谁能对的上来 当然首先要能看懂才行 上联是: 子休,庄周不可与庄语
怎样才能消除纷争?
为什么有人白天要睡觉 晚上反而不睡?
建议大伙读《列子》一书 以前见到有人说读《庄子》读不懂,我说开篇就读《逍遥游》当然很难懂,我建议他们先从外篇和杂篇中的“寓言”开始读。但是“杂篇”的这些寓言集,段落之间可能并没有逻辑性或主题。 至于《列子》一书,历来都被视作伪书,而且从文句上看,也很难断定此书为列御寇本人所著。虽然是“伪书”,也仅仅说明并非列子所作而已,其书本身还是有相当大的价值的。 《庄子》一书,寓言十七,即70%为寓言;而《列子》一书,我估算90%都是寓言。《列子》中的寓言,都非常浅近,容易理解,没有“黄帝遗珠”、“七日浑沌死”这种艰涩的段落。 另外,《列子》的八篇,虽然每篇都是寓言集,但每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比如《周穆王》篇独论梦与幻。 《列子》和《庄子》也可以相互作注。譬如“狙公赋茅”,《庄子》中的评价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我以前一直理解成“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发生改变,猴子们却妄生喜怒”,这样理解实际上就有所偏差。《列子》中也写了这一段,最后评价说“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这就说明,实际上应该理解为“顺应猴子的天性,名实没有增减,却可以改变猴子的喜怒”,看问题的角度变了,理解上就完全不同。其实《庄子》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庄子》后面紧接着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均指的是“自然的均衡”,只不过被我等忽略罢了。 我猜测,《列子》可能是汉魏之际的学者根据《庄子》的模式仿写的一部书,因此可以作为《庄子》的“增刊”。至于追究哪些是庄子本人的思想,哪些是列子本人的思想,我感觉无关紧要,毕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治经为博士”,而且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今天读到《庄子》中的一段 感到哭笑不得 今天摆摊很闲,我就读《庄子》读了一整天,发现《大宗师》一篇中有此一句: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所谓的“哭笑不得”,不是这一句,而是世俗的做法令我哭笑不得。这句以前也读过,但囫囵吞枣过去了,今天一读,发现很有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大冶铸造金属器具,金属跳出来说,“我一定要成为莫邪宝剑”,大冶一定认为这是不祥的金属;[物质]将构成人形,就说“要成人了,要成人了”,造物主一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 想想现代人小时候,是不是都这样,讲“我以后要当科学家”、“我以后要当作家”等等,这跟“金”跳出来讲“我且必为镆铘”又有什么区别!可见,现代人在很小的时候,本性就已经扭曲了。有些家长动辄对孩子讲“要树立远大理想”,这是教育孩子吗,这根本就是在害孩子! 人与人的天性原本就不一样,所以圣人“不尚贤”,而是使百姓各尽其能而已。所以说,世俗所谓的“远大”,哪里是真正的“远大”。当官、赚钱、成名,却不得不消磨精力、耗损生命、以苦为乐,扰乱恬淡的自性,这能叫“大”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因造化而生喜怒,这才是“大”。
清明节烧纸跟唱国歌有什么区别? 没想到现在竟然有人说烧纸祭祖是搞封建迷信活动。烧纸是什么?就是一种仪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故去亲属的尊敬,烧掉纸钱,希望阴间的前人能够保佑阳间的后人,属于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的祈福。 现在有人跳出来叫嚣烧纸是封建迷信,那么唱国歌呢?在特定的场合下唱国歌无非就是展示一种国家标志而已,不可能因为一首国歌就让国家富强或灭亡,这样说唱国歌岂不也是封建迷信? 还有傻瓜们说,烧纸容易引发火灾,这太搞笑了。就如同在大街上,方圆五百里一个公共厕所都没有,来了一个外地人不认路,他若不“随地大小便”,就只能憋死。一些城市里,根本不提供烧纸的场所,居民当然只能找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火灾的可能性当然大了。 但我就见过有些城市,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烧纸的节日,在街边放上焚烧炉,居民有处烧纸,又怎么会跑到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烧?所以说,很明显是一些地方懒政,不为居民着想,所以搞出什么“封建迷信”的托词罢了。
夜火到底是卖什么的? 不懂诶...百度一下
与其看别人在网上瞎说,不如自己去读书 没啥好说的,书里写的都很清楚。
今天早上做了一个梦 梦见在读一本书,似乎不是《庄子》,书里讲了一段话,我现在回想,“作者”可能是当作庄子的话说的。这段话大致可以分成两句,前一句颇有“名家”的意味,后一句跟《齐物论》的主旨很相似。我读过的佛经,仅限《坛经》一部,我感觉“看”到的这一段话的境界超过慧能讲的所有话。 我感觉这一段话很好,就想记住,但突然梦醒了,我也没犹豫,立刻找了纸笔记了下来,想以后慢慢看,没想到“记录”这件事也是个梦,是梦中梦,等我真正“醒”了,就想不起整段话了,只能记住几个字、部分末节。 我现在回想,记得有“庄子欣曰”几个字,表面意思可能是“庄子高兴地说”,梦中那本书的注解上则写着“庄子欣可以看做人名,或许指庄辛”。第一句有两个分句,前半部分全忘了,后半部分的大意似乎是说“两匹马是一,一匹马是二”。梦中我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现在也忘了。但关键在于后半段,跟《齐物论》的文风很相似,其中有几个词跟佛教用词一致(现实中佛教传入初期也多有以道译佛的情况),表达的却跟庄子思想很像,可惜究竟说了什么被我忘了。
近几年的地震和其他人类活动对中国传统理论学说有没有影响? 这几次大规模的地震,每次都看到说或者震偏了地轴,或者说改变了地球自转速度。几年前似乎还听说过用飞船撞击月球,这无疑也会对月球的运动造成影响。 那么这些改变会不会对中国传统的某些理论或学说造成影响?比如二十四节气、子午流注学说等等。
《道德经》分八十一章是一件很坏的事 帛书老子只分上经下经,就说明《老子》只有两篇。我不清楚分八十一章的初衷是什么,但分成八十一章,就加重了“断章取义”的倾向。我曾经怎么读也读不懂第一章,即“道可道”一章,后来读了后面的篇章,才逐渐理解了,后文对道、名、恒、无欲、有欲、玄等词反复提及,论述详细,若是只抓住第一章不放,一定要理解了再读后面,就永远也读不懂。有人还胡乱断句,想“合理化”,这都是没必要的。 再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一章,就有人解释成圣人有特异功能,能隔垣观物,但后文说的很清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又比如说,有人反对“三葆”中的“不敢为天下先”,说这很消极,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断章取义。前文说得清楚,“圣人欲上其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其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不敢为天下先”表达的是通彻全文的“不争”的思想。
读了“老庄”之后,再读其他文章都索然无味 老庄的文句,寥寥百字就能让人为之一震,能发人深省,使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然而现代人写的文章,作者或被称为大师,或被称为专家,或被称为学者,洋洋洒洒数万字,却只能让人读出啰嗦、累赘。譬如所谓的“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说的确实头头是道,但我看也尽是些常识性问题。 这让我想起,汉末三国时,张松去见曹操,没受到礼遇,颇有微词;于是杨修拿出《孟德新书》炫耀曹操的学识,张松看了,说文意粗浅,蜀中三岁小儿都皆道出。这并非张松意气用事,而是说明了“新不胜旧”的道理。
《老子》对待“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考考大伙 一段经文的出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上述一段,出自哪部经书?现在是考察大伙学识的时候,若是去搜索,就没意思了。
穿汉服的就是好人吗? 有人讲,华夏文明世界第一,虽然这也是事实,但不见得穿汉服的华夏人都是好人。最明显的例子,嬴政就穿汉服,但嬴政是一个野心家和暴君,他的暴政残害了当时无数的无辜民众,使百姓流离失所尚且是好的,更多的人死于战乱,变为亡魂。 因此讲,穿汉服的并不一定就是好人。同理,“科学”当然也不代表唯一的真理。 这个“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科学”运用的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微观、分科,而不注重总体、整合。如果把知识比喻成财富,那么西方人无疑是暴发户。什么叫“暴发户”?就是指一些穷人突然有钱了,却不知道怎么花,所以铺张浪费,甚至穷奢极欲。西方人的“科学”就有这样的特点,由于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使得他们的知识量快速增长,但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他们获得的这大量的新知识,而只会误用、乱用。 “超级细菌”就是一个例子,“西医们”乱用抗生素,最终创造了这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反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中医就比西医强千倍,中医的发展源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每获得新的知识,都是为了实用。中医治病就讲究分析病的“虚、实、寒、热、燥、火”等等,从根源上祛除疾病。西医则讲“对症下药”,这太可笑了,这就如同被蚊子叮了不想着打蚊子而只想着搔痒,这边不痒了,那边蚊子又叮一口。“舍本逐末”一词,显然说的就是西医。 “西医”正是“科学”的一部分,虽然我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是有可取之处,但显然不代表有“科学”之名的就是真理。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学、八卦之说、卜筮之法,运用的是华夏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显然方枘圆凿,而世上的一些愚人就因此定这些为迷信;也有一些看似开明的人,一再强调阴阳五行等等学说很“科学”,这显然也是不对的。 科学不代表真理,“不科学”也不代表错误,如果一切都以“科学”为基准,则落入愚人的行列了。
你觉得穿西装怎么样?
古今上下,谁可担“枭”之恶名?
如何修口德?
现在社会这么乱,到底是什么原因?
你认为美国还能存在多少年?
实修的人靠什么吃饭?
建议各位朋友多读汉代学者的著作 汉代的学者,虽然名为“汉儒”,但其实兼学儒道。尤其佛教在汉代还没有影响力(东汉时才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而佛教全盛则是南北朝时期),因此汉代学者的思想是十分纯粹的华夏正统思想。譬如东汉王符所著的《潜夫论》,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着力于对时代的批判,对现代人而言依然有参考价值。又比如西汉扬雄所著的《法言》,批判伪儒与世间丑恶,宣扬真仁大义。学习国学的朋友,尤其是学生朋友(有很多读书时间),应该多读一些此类著作。
老氏曰:人之初,性本善 老氏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再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三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可见老子认为婴儿的状态是最好的,好就是善,意思是是“值得肯定的”。“恶”的意思则是“应该遭到反对的”。 “性善论”的本质就是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本身具有仁义礼智的品性,而仁义礼智都是“德”的具体表现。婴儿是纯阳之体、全德之躯,有“仁义礼智”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 “性恶论”则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比如私欲等等不好的品性,因此,规章、制度、礼教、律法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东西,虽然跟现实的情况看上去符合,但以道家的观点看来,这些都是君主“有为”的结果。 因此总的来说,儒道在人性方面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也即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不应该否定、反对本性。
关于“耶稣是西方人”这种观点 某人说,“耶稣是西方人”,于是遭到了他人的反对。 反对者说,耶稣是中亚人,从地理位置上讲,属于亚洲,是东方;另外,现代流行着以经济水平定东西方的说法,经济发达的日本,虽然在中国的东方,也属于西方国家,至于中亚当然是东方----无论怎么说,耶稣都是东方人。 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反对者必定是现代人,因为他划定东西方的标准都是现代的标准。 东西南北中五方,确定了中就确定了另外四方。哪里是中?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就是中。有人还谦虚地说,中国的“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中”就是“中央”的意思。古代交通闭塞,中国东、南是海,西为高原,北为荒地,那么适宜人类生活的中国(准确地说是中土或中原),理所当然被本地人认作世界的中心。那么中国以西的地方,当然都是西方。 所以说,认为“耶稣是西方人”的人,并不是哪里搞错了,而是因循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相反,大肆鼓吹耶稣是东方人,并偷换“东方”和“中国”概念的人,才是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大家应该警惕。
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科学究竟有什么用? 科学完全没用嘛!
手被砍伤了,却责怪医者,这样行吗? 假设现在有一个人,手被砍伤了,医者给他治疗,没能止住他的疼痛,于是这人就责怪医者,这样行吗?这显然是荒谬的。手的疼痛,来自伤口而不来自医者,如果要责怪,就应该责怪那个砍伤他的人。这种人实在是愚蠢。 然而当世不也有很多这样的愚人吗!人们整天想着如何完善法律以惩治犯罪,难道犯罪是法律能够制止得了的?人心已经坏了,而人心是犯罪的根源,不知道治理被污染的人心,再怎样完善法律也是无济于事。 那么,人心是怎样坏的?都说小孩子爱撒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小孩子有了一些“想法”,家长不能满足的,通常是用一个简单的“不行”来打发孩子,让孩子的“想法”被压制住而不是主动放弃。久而久之,孩子不得不靠“谎言”来满足自己的这些“想法”。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就被扭曲了。造成这个结果的,显而易见,是家长的懒惰、教子无方。 人心变坏也是类似,是官府的懒惰,治世无方。官府总是想如何用最简便的方式达到最有利的结果。就比如用法律来惩治犯罪。用法律来惩治犯罪比治理人心要简单,有人违反了法律,直接给予制裁,其他人就不敢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倾向于学习如何逃避制裁。人心越来越投机,越来越奸诈,社会也就完了。
唯物主义者为什么会认为有“意识” 若是有了“意识”的概念,还哪里唯物?“意识”究竟是什么“物”?
真、至、圣、贤 四种境界 各种典籍多读才能互参,只读一本虽然也可以,但容易出现偏差。 比如真、至、圣、贤四种境界,黄帝内经里说得就很明确,可以参考阅读: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学了就会有忧虑 学了就会有忧虑,而且越学越忧。事实是很明显的。 比如有人喜欢洗冷水澡,用冰水泡脚,之后很快乐;后来他知道了这样做会伤及五脏六腑,甚至减损寿命,他会非常后悔自己之前的行为,而且之后想再用冷水洗澡洗脚,却又担心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两难,“忧”就这样产生了。 再比如,有人特别喜欢喝水,每天要喝很多水,不渴也喝,而且感觉应该这样,于是感觉很快乐;后来他知道,应该渴了再喝,不渴就喝会伤肾,长此以往甚至能引起早衰,他就不敢再多喝水,担心害怕的,“忧”就这样产生了。
禅宗六祖慧能若是在世 不知要受到多少专家学者的质疑 六祖慧能是公认的禅宗大师 但若活在现代 不知道要被多少所谓的专家学者质疑 最开始肯定要叫嚣慧能禅师的理论不科学 说慧能禅师是炒作 然后鼓动一些群众演员 诬蔑慧能禅师是骗子 说他骗钱 接下来的一幕必定是质疑慧能禅师的身份和资格 把慧能禅师不识字的事到处宣传 最后一步 把慧能禅师的钵盂打碎 让慧能禅师没了饭碗 这之后 专家学者们就保住了权威性
绝学无忧:学是万忧之源 老氏曰“绝学无忧”乃是阐述至理。所谓“正言若反”,正言并非反话;然而,若是牵强地往“正”解释,却也同样是扭曲原意。 就拿最常见的“吃饭”一事来说,一般人吃饭在意的是什么?在意的是色香味,只要看着好,味道好,就满意了;但是厨师却不是如此,而更加会倾向于思考这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若是想不出来,必定要去询问,若再无果,则无论这道菜多好吃,做厨师的也不会吃得开心,这就是他的所学给他带来的忧虑。 电影也是同理,普通人看电影觉得剧情、画面效果很好就满意了,而且看完很开心;但是职业电影工作者,甚至狂热的电影迷,由于他们知道的关于电影的知识有很多,所以看一部电影时,会更加倾向于思考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创意是怎么得到的,剧情安排有哪些巧妙之处,而不会用心享受一道视觉盛宴,通常一部电影看完,还在苦思冥想其中的一些“玄机”,这是劳累自己的行为,而他们的“忧”,也正是源自“知之甚多”,正应老氏之言“多则惑”。
“辟谷”是否可以开口? 我不是练家子,但根据我的见闻,我感觉辟谷时应该不能开口。为什么这么说?我看南怀瑾大师的书上就有这样的说法,大意是人一开口,元气就散了(还借此调侃说讲课的人都是自我摧残)。 平时人应该就有这样的经验,早上起床,没有食欲,或者说感觉不到饿,其原因就在于一晚七至八小时的睡眠,嘴都是闭着的。 还有些人,半夜就饿了,去查看这些人的情况,通常都是睡觉流口水或者打鼾的,流口水和打鼾虽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时候,这些人必然要张嘴。 我曾经举过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一个小故事。 【《涑水记闻》载李南公断案如神。大意为,河北提点刑狱知法犯法,被捕入狱,却拒不承认,绝食一百多天,狱吏不敢拷问。李南公说有办法,便对那人说“我若用东西塞住你的鼻孔,你还不吃饭吗?”那人害怕,于是开始吃饭,并认罪。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李南公,他说“此人必定擅长食气之法,若是被东西塞住鼻孔,通气不畅,则气息凝聚,因此他感到恐惧。”】 回头看这个故事,犯罪的提刑用食气法绝食,堵住鼻孔就不能通气了,可见他很可能是闭着嘴的。 我以前也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是一个人通过辟谷之法治好了重病,之后采访他辟谷的那家道観。正好有一个道士辟谷七天完毕,看那个道士精神矍铄,不像是七天没吃饭的样子,但记者一采访他,跟他一说话,立刻显得有气无力的样子,声音也显得底气不足,我猜测可能就是因为一开口所以元气散去的结果。
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 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也就是告诉人们,无为不代表无能,有能也不要总想着有为,有为虽然能成就功名,也能够招致祸患。 京城名医张悟本,他的医堂开了很多年,誉满京城,却仍不满足,还想要追求更响亮的名声,上了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节目后,更是人气飙升,虽然他的目的达到了,但祸患随之而来。无数的诋毁、污蔑顺势而至,无端的质疑、猜测随风而来,他本人则是百口难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虎想保住性命必须掩藏身上的花纹,猴子想不被束缚必须节制身形的灵巧。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太过于张扬。被人说成“不科学”、“伪中医”、“骗子”,难道纯粹是害红眼病的人蓄意的人身攻击吗?虽然也可以说是,但其实更是张悟本自找的。
申请与庄子吧互加官方Hi群 也就是庄子吧将本吧的1007074加成官方Hi群,那么相应的,本吧也把庄子吧的1295573,多多互动交流。
人把碗摔碎了,应该怪谁?
关于官方倡导的“净化网络环境” 人长得难看,想照镜子照出一张好看的脸,可能吗?不可能!镜中之相是人的样貌的反映,想改变镜中相,必须先改变自身。 社会黑暗昏乱,还想让互联网干净,可能吗?不可能!互联网可以说是社会的反映,社会肮脏,网络上必然会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若是不改变社会现状却想改变互联网,就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症不治病,最终必定失败。即使能够看上去取得成功,也不过是扭曲网络使之变成行尸走肉、空壳子罢了。 要治网络的病,必先治社会的病!
关于“愚公移山”的讨论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愚公、智叟。理解该寓言的人会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为什么这么说呢? 该寓言的本质不在于单纯讲一个神话故事,而在于阐述“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什么叫无限?什么叫有限?不可穷尽就是无限,可穷尽就是有限。《庄子》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说的就是类似的意思。 有限跟无限是相对的,一分钱看似没什么用,但俗话有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使平常看似不起眼的一分钱尚且可以成为无限,更不用说其他的事物了。 在这个寓言里,智叟讽刺愚公,因为相对而言,愚公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移除两座大山,二山是无限,所以愚公“殆矣”。 然而愚公却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完全逆转了有限和无限的地位。相对于薪尽火传、有无尽后代的愚公而言,家族是无限的,二山才是有限的,所以“殆”的是二山而不是自己。于是上天都害怕了,连忙派了大神将山搬走。 这个寓言同时是《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一个注释。愚公一人,“可道”、“可名”,却非“恒道”、“恒名”,人类繁衍生息之道才是恒道、恒名。 愚公知“恒”,故不愚;智叟知道而不知恒道,故不智。
书生与蚊子 一只蚊子见有一书生坐于堂上,便叮咬了书生。书生正读书入神,没有反应。蚊子见状大喜,不多久又来叮咬。书生一个巴掌把蚊子拍死,说道:“我刚才正读到妙处,被咬了一口没发觉。现在又来,岂不是自寻死路!” 童子正好端茶过来,听了这些话,便说:“蚊子固然愚蠢,但人难道不同样愚蠢吗!投机的商人,今日赚钱,长久必然赔本;偷盗的贼子,一朝得手,屡犯必定被擒;与人私通,得片刻欢娱,日久必将受辱。积祸者若不知收敛,大殃即在明日。” 书生听罢大惊,一时语塞不能言。
蔬菜生吃,是否等于杀生? 新鲜的蔬菜都是“鲜活”的,有很多“活性”物质,有益于身体健康。 如果这样的话,生吃蔬菜岂不等于杀生? 即使不生吃,放到锅里烹制的过程中,那些蔬菜也就死了,难道不同样是杀生?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至乐》 汉代有一个老人,没有儿女,家里很富有,但他吝啬得要命。他自己穿着破烂的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早晨天不亮就起来,晚上到很晚才休息。经营自家产业兢兢业业,不知餍足地积累财富,自己却舍不得用。如果有乞丐实在打发不走了,他就去屋内取钱,拿了十钱,从堂上出来,走一步就减少一个,到乞丐面前,手里只剩下四五钱了。由于心痛付给别人银钱,就闭着眼睛递给乞丐,接着还嘱咐说:“我倾家荡产资助你,千万别对别人讲,以免别人学你的样子再来。”老人死了之后,其田宅全部被收入官府,财物也全都充公了。 ----语出《笑林》
关于人的“三魂七魄”参看这三个视频【徐文兵】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playlist%2Ff4280505o1p1.html&urlrefer=448abb4443cd0cf32cc717ab38587a36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playlist%2Ff4280505o1p2.html&urlrefer=93d3e605250cf57a72bfbd46b5e12f38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playlist%2Ff4280505o1p3.html&urlrefer=39ff3a53c2bb376ff245053eb3a23bb4
自食其果 某甲杀了一个乡中恶霸,为民除害。 不久官府就来人将甲抓去,以杀人罪将他判斩刑。 甲说,我若不杀他,不知乡中有多少人会遭到他的毒手。 县尉说,法律无情,杀人偿命。 临刑时,来了一个老神仙,问甲说,若是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杀人吗? 甲说,即使全县人都被杀,我也不管了。 老神仙使了个法术,让甲回到了杀恶霸之前。 于是甲不敢再理会恶霸的暴行,逃往外乡。 恶霸一如既往无恶不作,凌辱妇女,抢夺财物。 乡人义愤,找到县尉,要县尉派出捕快灭了恶霸。 恶霸听闻风声,当天集结了附近的地痞流氓,趁夜冲入县尉家中,将县尉一家老小全杀了。
新三国今天开播,去看个热闹
道士升仙 http://tieba.baidu.com/f?kz=760063237
道士升仙 庐山九仙使者庙里有个道士长得魁伟高大,又能喝酒又能吃肉,一顿能吃几个人吃的饭,晚年服食丹药,急着成仙。镇守浔阳的魏王,在公寓里养了两只鹤,随风飞到庙里,落在庭院中歇息,鹤飞落时,叫声清厉嘹亮,像从天而降一样。道士又惊又喜,烧香持简,望着前方缭绕的烟雾云霞,自以为就要成仙上天了。他命令山童按住鹤自己骑上去,鹤载不动道士,羽毛脱落,骨头折断,血洒了一地,当晚就死了。第二天,养鹤的人问知实情,告到官府。处士陈沆听说后,作了一首诗讽刺道士,诗中写道: 啖肉道士欲上升, 黄云踏破紫云崩。 龙腰鹤背全无力, 传语麻姑借大鹏。 (语出《南唐近事》)
食气之法 《涑水记闻》载李南公断案如神。大意为,河北提点刑狱知法犯法,被捕入狱,却拒不承认,绝食一百多天,狱吏不敢拷问。李南公说有办法,便对那人说“我若用东西塞住你的鼻孔,你还不吃饭吗?”那人害怕,于是开始吃饭,并认罪。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李南公,他说“此人必定擅长食气之法,若是被东西塞住鼻孔,通气不畅,则气息凝聚,因此他感到恐惧。”
【回收】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1 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立贴为证:战庄周 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不是和稀泥理论。 为了证明老庄是不同的,并且是相对立的,列御寇才是解老的。 庄周完全是说大话,胡吹八道,夸大其词。 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关系与不同。庄周的说法是顺应人的作为,是放任,这种放任是完全跟老聃不同的,并且是对立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周的做法只会让世界毁灭。 庄周的学说是很阴毒的。里面很多人物讲的话真的是本人讲的?还是庄周编上去的? 如果是编上去,就是莫须有,并且把一些不好的东西栽赃到别人头上, 编个故事,再把你想诬陷之人的名字编进去,毁坏别人名誉,诬陷别人。这种做法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所为啊!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庄周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把正确的事进行否决了。鬼话连篇。 庄周不知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而一味讲究自然,孰不知人之道的本质就是不自然。 完全如科幻小说般虚假,不真实。 鬼谷子:为大无外,为小无内。 孔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谓之太极。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作者:老庄对立 1位粉丝 2010-4-24 12:56 封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孔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谓之太极。 那么,以大欺小,恐怕名不仁。 那么,以小负大,恐怕入不义。 战的是什么东西,俺还未曾想清楚。望理解。 作者:58.254.39.* 2010-4-24 13:19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3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我看你不是老子吧的,你是老子吧的 作者:某某莎拉 74位粉丝 2010-4-24 14:2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4 回复:立贴为证:战庄周(老子吧) lz我问你,何为天道?天道何在? 自古至今,天道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吗?如果是,那么历史是在进步吗? 人类是在走向进步,还是走向毁灭? 你的所作所为,是推动了天道,还是阻碍天道?人类最后是毁于自己的先进,还是毁于自然的进化? 何为对?何为错?你能分清吗? 作者:感谢恩典 1位粉丝
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混为一谈 我个人的观点。 不同地域的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不但思维不一样,文化更是有很大的差别。 但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探索真理。我很赞同“登珠峰”的比喻,探索真理就是攀登珠峰,可以从北坡,也可以从南坡,但最终都会到达顶峰。这个比喻可以解释道佛之别,可以阐述中西之异,然而看似完美的比喻,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关键就在于,“登峰”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以某个人的观点作为基准,则其他人看到的都是错的,但这并非实际情况。 譬如中医说的“穴位”,史书上关于残王暴君的行径,经常有剖活人找穴位的记载;西方人也学着剖开活人找穴位,却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因为“穴位”只是一种理论,知道的不剖活人也能认出,不知道的再怎么剖也看不见。如“丹田穴”,道家丹士称作“下丹田”,说此处可结丹,但西方人剖开之后看到的是大肠,储存粪便的。 再比如说计数, 有十进制 0、1、2、3、4、5、6、7、8、9、10 有二进制 0、1、10、11、100、101、110、111、1000、1001、1010 这两种计数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表现形式却完全不同,如果把十进制中的10对应到二进制中的10(实际是2),则完全错了。 现在国人就很不对头,总是想着用西方的标志衡量一切事物,以西方的观点批评国学,看国学中有根西方观点一致的就说正确,不一致的就反对。其实看上去一致的反倒是最不一致的,思考用的是中国的思维,评价用的是西方的标准,这很明显会方枘圆凿。动辄把“科学”挂在嘴边上,说国学是“迷信”;即使偶尔有赞扬国学的,也是因为国学是“科学的”,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从起点开始,能够达到终点的,就是有道。国学(主要是《易》的思维),能察变于未发之时,能止乱于大噪之世,所以有道。西方很明显做不到有始有终,只会掩盖现象,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无法达到目标,所以无道。所以说,扬中抑西亦非昏瞀。
本吧视频区会陆续上传一些国学相关视频 多了解传统,从实用开始,第一批上传一些中医相关视频,内容都不“玄”,都是大众能理解的,大伙多看看,绝对有好处。
法律越完善越好吗?刑侦手段越先进越好吗? 我今天看了一个外文节目,他们鼓吹自己拥有多么先进的刑侦手段,说一个人杀了人,焚尸灭迹,但最终通过“科学”手段找到了证据,并将嫌疑人绳之以法。这难道是值得骄傲的吗?根本不是!不但不值得骄傲,反而十分可悲。 那帮外国猴子,整天想着如何发现、惩治犯罪,却不想着如何消除人们“犯罪”的欲望,以至于刑侦手段越先进,未来的罪犯采用的犯罪手段越会出乎意料,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说,“刑罚”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目的是应对“突发状况”。真正文明且安定的社会,应当是老氏所言之“小国寡民”之境,民“无知无欲”,人无相害之心,这才是大安之世。 现代的愚人,却整天想着完善制度、发展科技、积累财富等等,这些都不能安定社会,反倒是社会动乱的本源。
世事是不是注定的? 思考明白了下面的问题,就能回答标题的问题了: 比如今天,2010年4月2日,中国体彩大乐透的开奖结果是19 25 28 31 33 + 01 08。 假设有某种力量可以使一个人穿越时空,让你回到3月31日开奖之前,那么等到开奖,你看到的究竟会是哪个号码? 如果你说号码不会变,那么你就可以被称作“宿命论者”,因为你认为“随机”产生的号码并不随机,而是确定的。因此“预测”就有了可能。 如果你说号码会变,那么你也就认为“随机”真的是随机,也就认为世事无常,瞬息万变。因此“预测”是不可能的。吃了很多却很饿,火上能结冰,最后出发反而最先到达,今天才出生但昨天已死去。
天灾是否跟正治有关?
“子午流注”究竟是什么原理? 关于对时辰的解释,我也就不多说了。但如果跨越了时差则怎么办?比如洛阳的一个老中医到美国给人看病,应该依照哪里的时间?
佛徒怎么看道教之《素女经》? 阴阳交合乃是自然之理。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交汇处,而造化生焉。阴阳不合,则四时不顺;四时不顺,则人命不可久。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