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成瓦
关注数: 5
粉丝数: 16
发帖数: 823
关注贴吧数: 144
最近想到的一个观点 最近突然想到一个观点,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在藏地会认为中观理论是最究竟的。 就我了解吧!藏传很多宗派都是学中观的,(如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其中虽然掺杂唯识(如寂护论师的瑜伽行中观派)但大部分都会认为中观比较究竟。 最近感觉忽然想明白了。产生这么一个想法。中观虽然比唯识出现的早,大概是佛灭后五六百年左右(此处尚有争议)唯识大概是佛灭后1千年左右出现的(亦有争议,有些认为是900年) 按照汉地法相宗的理论,唯识应该属于比较究竟的了,因为解释了很多中观里存在但没有具体解释的问题。(如果按叶少勇教授的观点,唯识的逻辑理论比中观更严密,严谨。) 而就我个人对唯识理解,唯识应该属于以小乘的理论推导出大乘,以此证明大乘的正统性。成唯识论中列举最多,如以早期的四部阿含推导出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观点,并论证出此二识在不同部派的异名(成唯识论中称作密意说。) 我个人看吧,这种以小乘理论推导出大乘理论的行为很可能和世亲论师早期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后期皈依大乘瑜伽行派有关。因为精通小乘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理论,所以在推理论证出唯识理论时颇具优势。 而我的观点就是,瑜伽行派是小乘部派到大乘中观派的一个过渡理论。 因为对阿赖耶识这个概念是否实有,瑜伽行派的不同论师所持观点可能也不大一样,但以玄奘的成唯识论来盖棺定论的话,那至少护法论师这一派(或说玄奘这一派)是认为执着识是真实有的,和执着外境实有同样都是法执(法执分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这其实已经很接近中观的不执两边了。(不过严谨点说玄奘的理论是识是依他起性,所以不是恒常存在,这和中观还是有区别的 (个人理解。)) 而小乘认为有一个法存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而在这种理论发展600年左右,突然出现了一个一切法空的理论(此处用突然出现肯定不恰当,因为按《异部宗轮论》的观点,大小乘是同时出现的,不过是因为大天五事而产生分裂。) 这种理论定然是很炸裂的,是小乘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中观理论发展几百年后,有些大乘论师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调和矛盾,于是就发展出瑜伽行派的一系列理论,如先假立一个阿赖耶识(此处认为阿赖耶识假立应该属于安慧论师一系的无相唯识)在此基础上用小乘自己的理论论证出阿赖耶识的存在性(成唯识论中有明确论证) 如果小乘认可了这一套理论,那就必然要接受唯识里讲的唯识无境这一概念,在接受这一概念的合理性之后,就慢慢的往中观去了,因为就我理解,至少在安慧论师的观点中是认为阿赖耶识并非是实际存在的,而只是假名安立。(属于无相唯识的范畴)(具体出处是我最近在听的吕新国老师讲的唯识30论) 至于护法论师的观点虽然偏向阿赖耶识是实有性的。但是在上边也说了玄奘认为的识是依他起性,所以不恒久。执着识实有性也是法执。 因此,我个人认为瑜伽行派应该属于小乘部派到大乘中观学派的过渡理论。先接受唯识无境的概念,然后渐渐契入一切法空的理论。 当然,以上这些可以理解为是佛的三时教法,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套思想体系在不断扩大延伸的过程中进行更细致的逻辑理论体系完善。 最后,以上仅我个人的观点(其中可能有误)和藏传本地的说法不一样。
实在理解不了了,想批判一下。 最近买了本日本学者写的《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盗版,正版不好买)还没看完。虽然其作者已逝,但我还是想批判一下,因为其内容实在让我费解。(或许有我理解能力的问题,但有些内容真的让我难以理解。)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汉地的译经由于受到时代,语言,环境等局限,译的内容并不是特别严谨。比如一本经书可能有四五个译本,我知道的例如《楞伽经》的译本就有求那跋陀罗的,菩提流支的,实叉难陀的。而这本书开篇作者提到汉译经典不够严谨的时候,我起初还能接受,但一个开篇提了三四次,让我莫名有种感觉,感觉作者有轻视汉地译经的嫌疑。 再往后,就是让我质疑自己理解能力的时候了。作者在书中说“汉译并没有对梵文两个识的概念进行区分,而是将其统一译作“识””然而在后文,却又说:少数汉译将vijnapti翻译成“了”或“了别”。玄奘翻译为“内识”。即使只是少部分,但这也是明显做了区分的。显然可以反驳前文所谓:汉译没有对梵文两个识的概念进行区分,只能说受到某些局限,区分的不够严谨。 再然后,作者又举了好多个例子解释了梵文vijnapti现代的译意。确实更精准了。然而,我仔细寻思了半天,感觉这个释意其实还是没有离开唯识无境的范畴。在后文与玄奘和真谛两位大德的译文做比较的时候,说实话,我选取前两段,真看不出来玄奘,和真谛两位的译文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我怎么理解,都觉得“唯表识”和玄奘的“内识生时”意思一样,都表示“唯识无境”真谛的译文连起来看翻译的也没啥大毛病。所以我真没理解作者写了这么多页的内容为了把“表识”概念讲清楚,怎么我越看越觉得是把一些简单的概念复杂化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者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我看到最后,实在理解不了的一个片段,作者认为:“唯识教学的真正精神可以说就是最好的获得真宗信仰和教育上的传承。也可以看到在法相宗义研究中始终没有达到的真阿赖耶识的证得,在真宗信仰上却已获得。”依旧不知道是我的理解问题,还是翻译这本书的人翻译的有问题,这两句话前一句我还可以勉强理解,但后一句的“真阿赖耶识”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我却怎么也搞不明白。总觉得如果翻译的没问题的话,那这个作者的这句话太怪异了。就好像净土真宗的信仰者乱解唯识(法相)一样。(实际上我看到现在,总觉得这书作者个人太偏向浄土真宗的理论了) 最后再说比较冷门的一点。这本研究世亲论师唯识思想的书出版前因是20世纪初法国学者西勒万·列维(书中译作莱维)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文本《唯识二十论》。以此梵本为基础,才有这本书的作者新译的唯识二十论。 然而,在《20论》梵本发现之后,民国学者吕澂先生就很快收到消息,并拿到了梵文本的资料,新译了《唯识20论》。 吕澂先生和《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这本书的作者生卒年代相差不远,甚至吕先生还要早很多,所以很难说清是谁的新译本最先译出。
都建议学佛应该首先看金刚经,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学佛一开始尽量避开金刚经,和一些般若部的经典。(注意尽量一词,我不想得罪人,所以只是个人建议。)虽然大部分人都说学佛初期要看金刚经,但就我的理解,如果不了解中观,而看金刚经,或者般若部经典,很容易走向断灭论,和虚无主义。现在网上大把大把的人说看了金刚经后就悟到了一切都是空的,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这种就属于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偏向断灭论(是否属于邪见,我无权定义……)因为不了解中观的“空,假,中”三谛,很容易把般若类的经典理解偏。所以在看金刚经和般若部经典之前,我的建议是先了解中观里的一些理论概念。
今天忽然又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首先我要承认我这是遍计执…… 叶少勇教授在讲空时,引用了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的内容。说宣传色无常,五蕴无常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多。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说自性空是不存在。 而问题来了,五蕴之中包括识,按叶老师的说法,那般若经里的这段话也指出了识是不存在的。 那问题又来了,同样是玄奘翻译的经典,在大般若经中说识是不存在的(按叶教授的理论推理的)那为什么在成唯识论里又说了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是不对的?
【西哲】有没有一套理论可以让全世界人接受 rt
下辈子要当野干了 没有开悟,却总是喜欢跟同学探讨佛法,其中的错误之后才后知后觉发现。下辈子可能要变野干了
请“大乘非佛说”的支持者回答一下 请某些“大乘非佛说”的支持者回答一下,古印度F教第一次集结,史称五百集结,也就是说有五百多位阿罗汉参加。然而释迦在世时弟子有一千二百人(阿含里也记载是这么多人)那么五百集结时剩下的那么多声闻弟子去了哪里?
驳斥“口头禅” 磨瓦虽不能成镜,不过磨的久了,至少可磨出一个相似于镜子的东西。然而,没有瓦片,以尘求镜,纯靠空想,妄想有一个镜子,不管过多少万劫都不可能有镜子的。
破斥“大乘非佛说”之邪论 偶有所感,特发此贴。 因楼主尚且年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尚有诸多问题,但欲破“大乘非佛说”邪论之发心,诸佛菩萨尚可见证。若文中有误,还望指点。 逻辑破。 (1)释迦传法49年,难道只讲了四部阿含,和某些小乘经典吗(四部阿含里还有好多内容是重复的)这显然不合理。 我个人的理论即是大乘是佛说,只是其中或许有增添和修改(或许迫于翻译原因)然有历代诸大德作见证,即使有补删亦不偏离正法。 (2)我曾经不知从何处听一位修习小乘的贤者说佛反对持咒,早期佛教并没有密咒。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何时提起的,不过在应当是小乘经典的《摩登伽经》中,有明确的咒语记载(摩登伽经的内容似乎与大乘的楞严经有不同点,所以我觉得他应当就是一部小乘经典) 如果按照佛教史来看,释迦灭度后,僧团后几次集结修订佛经时,可能添加了外道婆罗门的咒语秘术。 然而,按照此理论,小乘佛法也非世尊之教法,而是二次创作的产物,那么“释迦在世时反对持咒”这个说法又是从何处来的? (3)大乘经文为何有矛盾? 这也是大众经常会产生质疑的点,若按世俗逻辑来看,大乘佛经与佛经之间确实有矛盾。 但是,我个人有这样的理论:首先,大乘佛法真正兴起是龙树菩萨在世的时候,之前可能有大乘佛法,但大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龙树菩萨是真正做到弘传大乘的圣人。 而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主张就是破一切,分世俗谛和胜义谛,其理论在我看来与言语道断相似。大乘佛经是用世俗谛的语言解说胜义谛,其中必不可少会产生矛盾,这也与龙树菩萨的理论不谋而合。 (4)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有支持大乘非佛说的人破斥龙树菩萨为外道。 这是我最想反驳的一点。在我看来,龙树菩萨的理论与智慧不亚于小乘佛法中的释迦世尊。 如此智慧的圣贤,为何不能自成一派,成为小乘佛法所谓的外道之一?而甘心屈居于释迦之下,归纳于佛教之中? 或许我的这个想法有些偏激,但在我看来,佛法真正兴盛,绝不能离开龙树菩萨,也不能离开大乘佛法。 如果没有大乘佛法,佛教很难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不可能拥有上亿的信众,数以万计的出家僧众。 佛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广大包容,以探求真理为目的进行种种探索。释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开创了这样的先河,让无数人去探求真理。 其实,小乘并不应该毁谤大乘,站在小乘的角度,有多少信众是先通过大乘了解了佛法,最后由于理念不合而投入小乘。 (5)佛也是阿罗汉,对于这个观点,我没有找到什么理论依据(或许是我翻的经书不够多)佛的名号中有一个叫应供,而阿罗汉的名号中也有一个应供,或许这就是有人认为佛也是阿罗汉的依据。 然而,要搞清楚,应供是否只能带着阿罗汉。应供指的是应该接受供养。佛绝对应该接受供养,所以这个名号并没有什么不对。 不能因为佛十大名号中有一个与阿罗汉的名号一样,就把佛也认成阿罗汉。就好像不能因为两个国家中都有同一个名字的城市,就把这两个国家当做一个。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翻译问题,以及古印度语言及文化的差别。 曾经似乎有过这么一个争论,薄伽梵这个称号和世尊这个称号是否是一样的。但争论来争论去好像依旧没个结果。因为古印度的语言学本来就很复杂。 耆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也称大雄,然,大雄这个称呼早期似乎也能称呼世尊。 难道释迦和筏驮摩那都可以叫大雄,释迦就等同于筏驮摩那吗?这显然很荒谬。
大菩萨攀不攀缘? 如果菩萨不攀缘,为什么还要乘愿再来
真的有这种帽子吗? rt
吴先生是否把舍利和金丹搞混了? 关于原著第八回,很多人说如来降伏孙悟空后就涅槃了。然而原著压根不是那个意思,所谓的寂灭……不过是如来在讲法。唯一难以解释的就是如来后来放舍利之光。 不过,原著31回,奎木狼口中有一颗内丹舍利,一般来讲舍利是高僧的遗骨,怎么会有内丹舍利这种东西。所以有一个可能,吴老先生把道教的金丹和佛教的舍利搞混了。又或者西游记里的舍利与现实中的舍利定义不同
菩萨化身的居士,会起淫心吗? 菩萨化身的居士,会起淫心吗?正淫也算淫
去年冬天即兴作词,如今突然翻到,求点评 天大寒,雪落枝稍,行路难。 足步踏雪,险跌倒,雪落满额,发丝粘。 思愁天下单衣者,寒风中独只阑珊,念至此,无奈力薄空悲叹。
即兴作了首诗 我本凡俗小儿,深受红尘缠缚,欲要脱身而去,奈何牵挂满腹。 妄想念念不断,总欲攀缘离雾,常见世间苦难,悲叹力薄难助。
佛有意识无?
这几个罐子对吗? 个人看不对,但是底仿的感觉有一眼
南传中阿罗汉能接受天人供养吗? 如果能,那是用色身接受供养吗?另外听说阿罗汉可以到天人道说法,也是用色身吗?
为什么会有负罪感? 每次买些稍贵的东西时,我都会想到那些无家可归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孤寡老人。从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出门在外老是被叫做道士,怎么办? 好苦恼,原先穿着道袍配庄子巾被叫做道士,后来换成东坡巾,改成黄色道袍,又加了个比甲,还是依旧被人叫道士
结个善缘,将来渡我一渡 我就是个假修行,口头禅,下辈子也不知会落到何处,吧里肯定有真修行的圣者,如果看到这帖子,也算有了缘分,将来如果诸位成了大菩萨,有了神通,不要忘了来这娑婆世界渡我一渡。
人生好虚无 忽然感觉人活着好虚无。如果没有轮回,人生就一辈子的话,真的太虚无了,莫名其妙的来了,莫名其妙的走了。 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虚无。 所谓的找一个人生的意义,应如何如何的活着,不过就是主观思想上对死亡的妥协。 古来多少看透生死的圣贤,哲人们,如今也不过一捧黄土而已。所以我觉得人活着真的很怪异。
光绪万寿无疆小盘 到代吗?
瓷片,对吗? rt
友友们,这样的底对吗? rt
这罐子到代吗? 8友们,这罐子对吗?
这碗对吗? rt
能到晚清吗?底胎好像被磨过 rt,底胎看情况应该是被打磨过。
这只盏老吗? rt,实物底胎比照片色浅一点
淫欲戒不了,苦恼啊! 我深知:“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的道理,可难除啊!今年17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是一遇恶缘就逐境而生不好的念头,止也止不住,而后就易破戒。 我也尝试修过白骨观可没有什么用。苦恼啊!
入不了定,怎么办? 打坐却入不了定,苦恼啊!
怎么参话头 如题
线下心理咨询摆摊 我准备在公园里摆个摊,做心理疏导。两个折叠凳,一个硬纸板就能做。周五晚上去试试,诸位觉得怎么样
这道题,如果选A会怎么样?
阿赖耶识到底是不是如来藏?是不是真心自性? 这几天我才知道,原来阿赖耶识还分真妄二性,我以前一直以为阿赖耶识就是真心自性
如何理解一切唯假,是为真实
写了首诗,诸位给评评 寂寂无名本来空,争名夺利属本性。 闲时迷茫长苦叹,庸庸碌碌又觉难。 艰辛一生终有闲,又悔当初有遗憾。 去时长呼不甘心,大梦一场终得醒。
吧内有没有开悟者 能不能讲讲到底悟到了什么,如何印证自己开悟了?能做到不起妄想分别吗?
虚无的定义是什么 没有意识是虚无吗?虚无由谁定义
虚无是否也是一种存在状态 如果死亡后是一片虚无,是否只是换了一个活着的状态
20块钱,值不值? rt
我觉得世界的本质是定义! 世界是矛盾的,而矛盾的原因是定义不够清晰所以定义是世界的本质
如何评价这样一个人 一个人,一个被洗脑的人,他在临死前坚定认为自己能上天堂做神仙,所以很满足。 那么他觉得自己没有遗憾,很满足的死去了。而如果死亡后意识会消失,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可能会后悔,也不可能再有遗憾。 如何评价这样一个人。或者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看自己?
开悟之人用什么思考呢? 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开悟的人是否证得阿赖耶识?那开悟的人在思考时,会用意识吗?如果用了意识,会堕入妄想吗?实在不解
人的本质是什么? rt
元龙泉,对否?
阳光底下真漂亮 更喜欢武盘的,但是文盘的也不错
这单只,到底是白狮子还是老款狮子头? 虽然打了眼,又被磨了,没必要盘了,但还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品种
张少帅会玩假货吗? 今天逛少帅旧居,忽然看到一只元青花,离得太远,拍不清楚。有疑问,少帅会玩假货吗?
这个该如何辩?
开悟后是不是无所不知了? 开悟后是不是无所不知了?如果不是,那肯定会升起疑惑。
吃饱了吗? 之前和一个外道辩论,希望他正信正念,那外道说人饿着肚子就不会想学佛!都是吃饱了才学,他还说他最开始学了rb的密部,他觉得密部歧视穷人,所以我应该如何和他辩?让他皈依三宝,起正信正念
万法唯心,三界唯识 三界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但无色界是没有物质的世界,没有物质的世界会有意识吗?或者说虚空中人能有意识吗?
为了修白骨观,我特地写了首偈子 如观美女形(自己身),犹如腐烂骨。 或弃shi荒野,或葬于泥土。 弃shi于荒野,风吹加雨淋, 皮肤泡脓肿,野兽争相食, 留下烂肉骨,日晒长久后, 仅剩具白骨,若再过几年, 白骨已不全,散落于世间, 若葬于泥土,时间长久后, 虫食加鼠咬,shi骨已不全。 文化水平有限,就只能写成这样,这还是我挠破了头才想出来的
若修成白骨观,能否成就阿罗汉? 观身不净即破我执,若破我执即无烦恼,若无烦恼即成罗汉
野鸭子飞过去了 有野鸭子在空中飞过 马祖问:“是甚么?” 百丈答:“野鸭子。” 马祖又问:“甚处去也?” 百丈答:“飞过去也。” 然后马祖就捏了百丈的鼻子,百丈禅师吃痛大叫一声。 对于此公案有解读说百丈禅师着了来去之相,祖师捏鼻子是截断百丈的来去之相。如果这个解读成立,那这个公案我会解了,马祖问“甚处去也?”不是也着了来去之相吗?如果马祖问我:“甚处去也?”我会大叫一声“咄!”截断马祖禅师的来去之相。
这是什么骨头? 山里捡瓷片时捡到的,不知道是啥骨头,有些地方已经玉化了,瓷片都是宋元的,这骨头应该也有年份了
顿悟顿悟,实则未觉(自我反思篇) 顿悟顿悟,实则未觉。 我常反思自己,某些时候看似恍然大悟,顿悟万法皆空,却只在刹那间便灭尽了。 祖师曾言只言见性,不言邪淫。我常认为已经顿悟见性,但邪淫现前却又把持不住,终归还是顿而未觉,误把妄心当做真性,把妄想当做见性。 我见到美女时还是会起妄想分别之心,想断,却总是越想越乱,到最后由妄想生出淫欲。 若论贪嗔痴,我全占,除了偶尔看到世间苦痛会生慈悲心,出离心外,我就是一个凡夫,或者连凡夫都不算。 我常幻想自己真正觉悟后能解救众生出苦海,但这终归只是幻想,虚妄不实。 我能感受到娑婆世界众生皆苦,但我作为一个凡夫什么都做不了,我有种身为凡夫的无力感。 对于娑婆众生,我能做的只有发大愿愿诸位实修者早日觉悟,觉悟后能不舍众生,度化众生。若我下世转成昆虫动物还望诸位觉者能渡我一渡
“我”到底该不该存在 很多时候我看到别人受苦会升起怜悯,但看到有钱人享福又会升起嫉妒。看到受苦的人我感觉我很没用,帮不了他们,看到享受的人我又会感觉自己超越不了他们,很无奈。那么我的这个怜悯心和我的这个嫉妒心都是因为有我而产生的,包括我对很多事物的感受也是因为有我。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不存在,是不是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公平
顿悟之后还用修行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