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台饮茶 清台饮茶
关注数: 0 粉丝数: 45 发帖数: 3,874 关注贴吧数: 106
【俗茶二三事】不定期更新,想到哪写哪,基本文字 这是一个茶知识帖。要声明一点的是,以下观点都是我学茶以来自己总结的,本身就是一个新茶人的一家之言,可能会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 关于为什么开这个帖子,原因之一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做一个总结;之二便是发现主吧里关于茶知识的帖子错处颇多。为了避免给各位造成误导,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这就是这个帖子的由来。 首先要解释的是俗茶二字。关于标题,我想了很久,也跟朋友讨论了一下,我们认为,现在中国茶艺分为两种,一种是表演性质的,一种是实用性质的。普遍来说,根据我的经验,目前表演性质的中国茶艺泡出的茶基本上是不能喝的(原因是表演时间掌握不够到位,侧重点在表演方面)。而实用性质的中国茶艺通常都不是很注重表演。当然,把一泡茶泡得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如日本茶道,是一件非常需要功力的事。所以不管是日本茶道还是韩国茶礼,茶艺师皆是中年或老年居多,少有像中国一样几个小姑娘在台上翩翩起舞的。 题外话,不知为什么,虽说大家基本都是这个认知,可是到比赛的时候基本还是中国队拿奖比较多(这也是我们比较困惑的一点)。这一点就跟明明琴师知道哪怕用九九八十一套指法弹奏一套曲子也不能证明弹奏得百兽起舞,可是在考试的时候还是依据使用指法的多寡来评价一样。 当然本人对于表演性质的茶艺不是很有兴趣,所以今天要普及的是实用性较强的生活泡茶。相对于表演系列来说,确实下里巴人了一点,所以我称之为俗茶。主吧里普及的茶知识大多都具有表演性质,我想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缺失。 最后,鸣谢跟我一起讨论的杨同学、婷同学等等等等等等等。
【资料】酥·酥山·冰淇淋 听说,西方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如今欧洲人大吃特吃的冰淇淋原本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元朝的时候,由马可·波罗把它的做法带回了欧洲。这些年来,不止一次地在一些中国人写的文章中读到这个说法,那么,马可·波罗在中国看到和尝到的元代“冰淇淋”究竟是什么呢?有的文章说,就是刨冰。刨冰,我见过,是把刨碎的冰碴放在一只小碗里,再浇上酸梅汤,这也和冰淇淋差得太远了一些吧。所以,我对“刨冰即冰淇淋前身”一说一向深表怀疑。 可是,在马可·波罗来到之前,中国有没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约略近似今日冰淇淋的食品呢?答案是有可能。我们都吃过冰淇淋,知道冰淇淋至少有两个大特点,一是它是一种冰冻的冷食,二是它的主要成分是牛奶、奶油。要说一种食物可能是冰淇淋的前身,它恐怕至少应该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能算作是有了冰淇淋的影子。 在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入主中原,给长江以北地区的生活风俗带来很大变化,反映在饮食上,就是奶制品的食用一度非常普遍和流行,奶制品在饮食中地位很高。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不厌其烦地细细介绍如何养牛、马、羊,如何挤奶,如何做酪、做酥,就说明了奶制品在当时的普遍和重要。其中,通过贾思勰对“抨酥法”的介绍,可知当时所说的“酥”,与今日我们所吃的奶油、黄油大致相近,可视为同一类奶制品(当然在制作工艺上不一定完全相同)。 这种与奶油、黄油为同类的“酥”,在当时,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唐代的医家都把它作为保健食品而大力推荐,如孙思邈就一再建议:“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千金要方·食疗》);“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千金翼方·养老食疗》)。而具体加以运用的例子,见于白行简所作唐传奇《李娃传》里,故事说,男主人公在沦为乞儿,“枯瘠疥疠,殆非人状”之后,李娃良心发现,收留了这位旧情郎。她让这位落难公子先喝些汤粥“通其肠”,然后又以“酥乳润其脏”,过了十多天,才让他吃鱼肉。经过这样一番的精心调理,不出几个月,落难公子果然就渐渐胖了起来。 从上面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酥实在不陌生,不过,对那时一般人来说,酥的妙处,首先倒不在于保健,而在于它的滋味滑润细腻,吃起来异常可口。唐代文人常常拿酥的质地、色泽等等来打比喻说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韩愈的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了。 “酥”的吃法在唐代有多种多样,例如,唐德宗就好以酥、椒添入茶中,李泌曾为此戏作诗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这样点出来的茶水,恐怕与藏族所吃的酥油茶更多相近之处,而与我们今天的喝茶方式相去甚远。另外,酥还可以加入糕饼中,做成可口的点心。不过,当时有一种最生猛的吃法,就是拿酥来直接吃。这种吃法是从西北少数民族那里传入中原的。如《新五代史》“晋高祖纪”中记载,石敬瑭曾经在危急中为后唐庄宗解围,“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啖以酥。啖酥,夷狄所重,(石敬瑭)由是名动军中。”这是说的五代时候的事,而实际上,早在唐代,这种吃酥的方式已经在中原流行了。唐人王泠然有一篇《苏合山赋》,就详细讲了唐人如何吃酥。 赋中首先介绍了吃酥的场合和背景:“英髦俊彦兮揽辔结辙,华堂洞开兮绮馔齐列。”一开场就说明,这一次宴会的档次很高,参与盛会的都是些社会精英,主人家门前一时车马云集,连带地也就暗示出宴会主人的身份实在是不低。宴会的场所是宽敞的华堂,堂上珍馐罗列,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在作者看来,“虽珍膳芳鲜,而苏山奇绝”,在各式各样的众多美味中,最让人称奇叫绝的就是“苏山”。“苏山”,其实应当写做“酥山”。古人常将酥写成“苏”,如五代和凝《春光好》一词也提到“酥山”,在有的版本中就写做“苏山”(参见《花间集校注》,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赋文接着介绍了这种“酥山”的制作工艺,说: 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冱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露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于四明。 可知作为原料的酥中是加了糖、蜜一类的甜味剂的,因此就像蜂蜜一样甜。其制作工艺,看来是把酥加工得松软,甚至让酥近乎融化,然后,由妇女们拿在手里,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造型。在其他文献中,也提到过这种“滴酥”的工艺,但是说得都不详细,让人无法了解到具体的做法。不过,它多少让人联想到今天向蛋糕上挤奶油裱花的方法,不知二者之间是否真有什么传承关系。
【转】中国古代的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H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H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H 3、十时辰制。 H T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H 4、五时辰制。 H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H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H T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H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H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H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H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资料】命字方法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宋大夫的汉式生活  姓名:宋玉 职业:医生状态:已婚 爱好:华服文化交友要求:所有华服文化热衷者来信请寄:[email protected]   宋玉是个医生,理智、严谨,能够为病人移植器官,做精密手术。宋玉又是个华服文化热衷者,日常在家会穿上棉麻质地的直裾,上衣下裳两袖清风,暖一杯清茶,听一段古琴……白大褂和汉服,他穿在身上都能合身。   三年前在友人的影响下,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收藏古玩、欣赏古画、学习传统仪礼,吸收老祖宗的精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亦开始扮演一个文化传播着的角色。   成立“华夏红莲”工作室之后,宋玉开始在网上开店出售华服。也是通过网络,他结识了若干同好与之共事。在他看来,华服是最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也能够满足时尚新鲜人“吐故纳新”的前为理念。时尚界“复古”是永远的王道,华服又非仅仅复古,实为复兴。复兴一种理念,复兴一种生活方式。他的心愿是,能够聚集都市中乐于欣赏传统文化,追随这种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的人们,随后中华文艺复兴可以指日矣。   对于中华仪礼的复兴,宋玉做了很多。他自己,还有工作室同事的婚礼、孩子的百日礼都严格遵照传统方式。他参考了《礼记》(内则、射义篇)和《诗经》(小雅),以及民间的仪式,为女儿办了一场百日礼课程,他用射礼——用弓箭射天地四方,表达对孩子长大后志在四方,成就事业的期望。“来宾无论中外都用毛笔签到,签到簿是用裱好宣纸的传统卷轴,来宾们尤其是外国朋友,都用毛笔书签到;现场的背景氛围是汉代风格的,有宫灯、纹饰等;所有参礼人员和部分来宾着华服。小宝宝穿的百家衣,用了88块不同色彩图案的织锦缎拼接而成;彩色丝线的长生缕也是手工编织而成。”宋玉说,“这有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梦幻感觉。我们祖先的这些礼仪,意义深厚、精神浓烈,反衬出当前社会的虚浮。对于年轻人来说,穿上华服,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未尝不是一个树立民族自尊的途径。”从了解美丽的汉服开始,到热爱悠远的汉服文化礼仪,再到身体力行地去继承华夏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医生宋玉过着一种崭新的、复古的、传统的、时尚的汉式生活。一种他想要的生活,一群他想要的朋友。   
【转】带有谐音的古诗 1、天气晴朗谐音为人有情。在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这么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边出太阳一边下着雨,复杂的天气造成了东是晴天西是雨天,你说晴天和雨天都可以,但是刘禹锡其实是把“晴天”的晴谐音为了“感情”的情,配合前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这样的意境顿时使得诗词增色无尽的美感,也颇受大家喜爱。 2、春蚕吐丝寓意为人思念。在李商隐的《无题》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春蚕一直到死去才不会继续吐丝,一生都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能量。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个应该没有谐音把,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前两句就知道了。前两句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时候在回过头来看就很容易懂了,前两句表达了相见离别的思念和不舍之情,主人公把自己对比为春蚕,春蚕可以倾其一生去吐丝,而主人公则可以那一辈子来爱伊人,相思之情缠绵一生一世,蚕丝的丝谐音为思念的思,唯美的爱情永远不会终止,真正的爱情可以相守一世。 3、围棋谐音为违期。在诗人温庭筠的《杨柳枝》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这句诗词其实有两处谐音,一处是把蜡烛的烛谐音为嘱咐的嘱,第二处是把围棋谐音为违期,还是对恋人的含蓄表达,看来古文人对于表白都很含蓄,文化人的爱情诗词也别有风味,而正是这些诗词让伊人觉得真正幸福和甜蜜。 4、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这个算是经典了,抬头看到大桐树,感到到桐树特别的可怜,真希望上天再无霜雪使其凋零落叶,这样梧桐的子就可以生长千年不至于随风散去。表面意思是这样子,但是仔细品味或发现,梧桐的梧谐音为吾就是我的意思,梧桐子的子就是你的意思,解谐音为结的意思,整体就升华为,我和你要生生世世在一起永不分开,又是多么美丽朴素的爱情意境! 5、诗人和和尚相互调侃的有趣谐音。一天苏轼到和尚佛印家里去玩,看到佛印光知道念经也不说陪自己喝酒吃肉,自己就喝闷酒喝的晕晕乎乎的,这时佛印劝他别喝了还是念经好,苏轼一看就明白佛印在说自己不是,就想着说句诗来调侃佛印这看着呆头呆脑的和尚,突然看到门前河里有一条死狗在啃骨头,河里面还有一只死鸭子。苏轼就指着门前的河边的死狗说和尚你看那:“狗啃河上骨”,佛印一看就知道这小子在骂自己,就说是呀“水流东坡诗”。苏轼一下子差点没呛着,想不到这和尚厉害呀!我是说狗在啃和尚的骨头,他给我来个河里飘着东坡俺的尸体,河里是死鸭子呀!这和尚对的放苏轼无话可对,本来想调侃和尚却自己被调侃了,从此再也不敢小看和尚了。 6、目前不舍孩子的诗词谐音。现在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都去学校住了特别是大学生,很多都背井离乡在外求学,有甚者毕业后也不再回老家而在别的城市落户。这样无论孩子在哪里生活,母亲的心都会时时刻刻被游子牵着。有句诗“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莲子当然是苦的,鸭梨的心是算的。莲子其实是怜子可怜儿女自己在面担心受苦受累,梨儿谐音为离儿离开儿女,是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呀!目前在诗歌面前更伟大。
【转】中医的别名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转】中国古代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