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小驴 功夫小驴
关注数: 49 粉丝数: 43 发帖数: 2,864 关注贴吧数: 36
前进:五级联动防大汛 前进农场防汛工作扎实有效,全场形成农场领导、机关科室、生产管理、片区地号防汛小组、种植农户五级防汛组织联动共防大汛的好氛围。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前进农场范围内的雨量较去年偏大,且集中在夏季,对农作物安全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威胁。   为保障全场抢农时得来的80万亩作物正常生长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农场在年初就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进入5月份又落实了有关政策,6月份又对全场进行了防汛物资准备大检查,同时出去大小机械50多台对全场的沟渠进行清除障碍和修复水毁工程,确保全场沟渠排洪除涝畅通无阻,农场防汛抗旱指挥部还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组建了防汛QQ群,对所有信息在群里发布,让全场各防汛机构及时掌握防汛形势,把农场气象台预测的天气预报及时的发送到信息平台,让农场领导、机关科室、生产管理、片区地号防汛小组、种植农户的五级防汛组织同一时间了解主汛汛情,以便及时的调整防汛工作方案和落实工作任务。7月3日,前进农场部分管理区降下大雨,降雨量较为集中,由于各种准备工作做的充分,杜绝了险情的发生。目前,农场水务部门再次对域内的闸涵、泄洪道、河道等主要度汛设施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对病险部位进行了安全除险加固。20多个单位组织近百个小分队,随时随地奔赴排除隐患等防汛现场,农场新入党的党员和优秀党员代表还进行了宣誓,誓死保护人民财产不受侵犯。
前进农场认真做好基层财务公开工作 基层财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抓源治本、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保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基础,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制基层腐败,让基层财务真正透明化、阳光化,前进农场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做好管理区财务公开工作。 一是健全管理区财务公开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区财务公开制度。落实财务公开责任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使财务公开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开展,实现财务公开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是丰富和拓展公开内容。 对财务公开采取以“张榜公开”为主,同时通过明白卡、民主理财小组会议等形式进行辅助公开。在具体操作上达到四个规范化,即:公开时间规范化,根据基层的具体情况,每个季度对管理区财务进行一次公开;公开地点规范化,统一选择公开地点和公开方式,公开的地点设在厂务公开栏上,公开的时间是十天左右;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内容全面真实,逐笔逐项公开,确保让群众看的懂。同时财务公开内容都统一经过党支部、民主理财小组及财务人员分别进行审核把关,对审核出现问题的票据一律退回不予办理;公开管理规范化,对财务公开的落实、检查、监督、信息反馈及问题处理做到环环相扣,严格每个环节的管理。 三是建立财务公开的信息反馈机制。财务公开之后,还要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公开期间群众有任何疑问都可用电话查询,由专人负责解答,力争做到在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反馈回来的同时,也让群众的疑惑在第一时间化解。 通过实行基层管理区财务公开,把集体财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了少数干部的随意支取,减少了国家资产的流失。同时促进了基层干部的廉政勤政,改善了干群关系,提高了财务的透明度,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进而化解了矛盾。
红卫农场简介 红卫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1.3万人口,辖区总控制面积101万亩,耕地58万亩,其中水田53万亩,草原20万亩,生态优良,水资源丰富,别拉洪河、挠力河环场流过,有地下水资源0.5992亿立方米。农场先后建起科技示范带20公里,科技展示园区一处。农场依托资源、小城镇、口岸、科技人才、经济五大优势,科学制定农场长远发展规划,实施“以稻治涝,以稻兴场”富民强场工程,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资金储备列建三江管局各农场之首。2010年,红卫农场粮食总产突破35万吨,国民生产总值6.2亿元,总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0%,人均纯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8%,农业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农场目前已经成为垦区水稻专业场,先后被国家授予农业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场和高产攻关示范场,并于2004年、2009年两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2005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农场共同繁育的“龙粳14号”超级稻,亩单产达到710公斤,填补了黑龙江省超级稻品种的空白。2007年水稻高产攻关田亩单产突破996.9公斤,创造了世界寒地粳稻高产新纪录。农机总动力达8.57万千瓦。目前,全场插秧机达1975台,大中型收割机230台,亩均农机动力1616千瓦/ 万亩,农业机械化率综合程度达97%,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全面推进农场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改革成果居民共享。农场自2009年开始实施整体搬迁战略,第一批搬迁的5个居民点420户已顺利入住河韵风情小区。2010年,农场将整体搬迁1363户,撤掉居民点11个,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是建场42年来建筑总和的3倍。农场大力实施场区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畅化工程,投资80万元用于场区绿化,植树1.02万株,栽花3万棵,铺设草坪1.2万平方米,做到树、花、草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搭配,打造街灯亮、路面净、绿地多、环境雅、人气旺的现代生态园林式小城镇新形象,全面提升城镇品味,彰显文化底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镇绿化率达34%。 科学用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过去,农场种植水稻都是采用地下水灌溉,地表水大部分都顺着排水渠流走。随着水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在春季用水高峰期,部分地块曾出现过渴水现象。为破解水资源瓶颈,保障水田可持续发展,2008年,农场投资300万元兴建橡胶坝水利工程,把过去的排水渠改为蓄水渠,这样每年春季排放掉的桃花水和间歇灌溉时的多余本田水以及雨水就都储存在了别拉洪河上游。除橡胶坝水利工程外,农场还通过建设各种节制闸同步拦蓄地表水,地表水利用率由过去的0.05%达到现在的21%,达到了“利用地表水,蓄住天上水,利用过境水,回归废弃水,节约地下水,涝水旱用,闲水忙用,一水多用,循环使用”的目的。全场有10万水稻全部改用地表水灌溉,使地下水得到了有效置换和补给,水田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新阶段。 水丰鱼肥芦苇荡,万亩湿地鸥鸟飞。农场拥有湿地15万亩,生态环境优美,每当进入夏季,就成为天鹅、灰鹤、白鹭等夏季候鸟栖息的乐园,种类达30余种。由于农场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持了湿地的原始风貌,安静祥和的环境吸引了野鸭、野鸡、黑头鸥等前来觅食、繁衍后代。广阔的水面上,时常可见各类水禽扑食鱼虾,追逐嬉戏,成群鸥鸟掠水划过,只在水面留下一道淡淡波痕,任凭赏景的游人划船来来往往,荣辱不惊,怡然自得,构成了一幅人与鸟友好共处的和谐画面。 路通财路畅。为加强农场交通运输能力,给百姓生产生活提供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农场逐年加大道路建设投入力度,2009年投资1799万元完成了通村公路建设19.4公里;投资190万元,完成通达公路建设17.4公里。2010年,投资4110万元,建设骨架路45公里,橡胶坝水泥路2.1公里,场区外环砂石路19公里。工程竣工后,农场各管理区、作业站之间田间循环路全部实现白色硬化。路好了,腰包鼓了,如今在红卫农场,农户开着轿车往返于住宅楼和田间地头忙着备耕种水稻,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农场私家轿车拥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全场私家轿车仅有87台, 2010年超过了460台。 真抓实干,百业兴旺。红卫农场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为工作理念,以建设“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农场为目标,全场各行各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不断迈出新步伐,党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干部群众精神饱满,关系融洽,公益设施日臻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
【转】“三江”之美 “三江”之美 自得(2009.9) “大农业、大产业、大事业”,人们这样描述黑龙江农垦总局麾下的建三江分局,也是上市公司北大荒集团的组成企业。大农业,是指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耕地;大产业,是指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和纽带的完整产业链条;大事业,是指这里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环水绕的建三江分局由十五个县团级农场组成,自成体系。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素有“小三江”之称。江河环绕,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铁路、公路横贯,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垦区的22%。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友谊等市县毗邻。因地处祖国最东方,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面,又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临近勤得利、东安2个江运码头,相邻富锦、同江、饶河、抚远4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有洪河、挠力河等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万亩沼泽湿地。耕地800余万亩,年生产的粮食可供两千万人口口粮。还有可垦荒地300万亩,林地196万亩,牧草地70万亩,水面76万亩。年无霜期120天以上。 这是一方热情好客的人们。我们到了建三江下属的勤得利农场,一位周姓副场长一见如故,把我们当成了贵客,给与了我们朋友般欢迎。远古的历史,今天的变迁,他的介绍,脉络清晰,简繁得当,重点突出,张弛有度,偶尔不乏几句诙谐幽默。 我望文生义,根据字面解释了“勤得利”三个字,结果贻笑大方。原来这是一个古老民族 “乞列迷”称谓的音转。“乞列迷”也称吉里迷、乞烈宾,吉烈迷、乞里迷、济勒弥等,是满族先人部落。据考证,早在6000年前,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是我国北方一支著名的少数民族,远古称肃慎,秦汉称挹娄,魏晋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之后称女真,清改称满州。 这片古老、神奇、广袤的土地上,正在散发着勃勃生机,展示着现代农业的魅力。勤得利农场有近百万亩耕地,其中50%是水稻田。旱田亩产在500斤以上,水田亩产在1200斤以上,农场总人口2.4万,但农场农忙时节外地打工者数千人。这里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他们对国家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说:“国家粮食安全,我们有直接责任。”每每提起他们能够解决200多万人吃饭问题时,自豪之感刻在了脸上。 用他们自己话说,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经武装到了牙齿。职工购买农业机械,国家给一块,农场贴补一块,职工自己自筹一块,所以职工购买机械的积极性非常高,上千户耕种专业户,家家设备齐全,在本场之外出劳务已经成了一项收入来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机械化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成百倍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推动了人的素质的提高,现在我们这里的农业生产者大多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中专以上学历,70%以上的子女都上大学。”听他们介绍,我们领略了现代农业文明的含义。 这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地经营机制,把耕地分成三种情况进行经营,“工资田”,定量让职工耕种;“规模田”,支持有经济实力的农耕户耕种;“机动田”,推向市场,竞价寻求耕种者。在此基础上,各种保障措施一应俱全。“我们既要保证农场的土地经营效益,还要保证耕种者利益。”“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呢?”听他们介绍后我们问。他们毫不犹豫回答:“我们的办法是,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然后解释:“农业是弱势产业,我们通过农场支持和合作社互助方式提高种地户抗风险能力;用提高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程度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目的。”我们一路看到,农场的耕地与相邻农村农民自己耕地作业质量,确实存在明显的差距。
洪河农场 洪河农场属国营农场,总面积985201亩(657平方公里)。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同江市境内,别拉洪河以北,浓江河以南的地区。 洪河农场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同江市境东南部,场部距同江市政府驻地75公里。洪河农场,以别拉洪河名的后两个字命名。别拉洪河,赫哲语,意为“低洼小河”。1980年初,根据中日双方合作开发洪河农场的协议,以补偿贸易形式建立农场,日方贷款1350万美元,购置先进农机具;中方自1981年11月至1986年4月,向日方供应大豆6万吨,平均每年交大豆1—1.4万吨。农场规划远期规模为100万亩耕地。农场总局从5个管理局所属部分农场选调职工,5月10日洪河农场正式建立。由管理局组织会战,当年开荒26万亩,并播种大豆8000亩。1981年开始大面积生产粮豆。1983年耕地面积达到43.57万亩,占全场总土地面积99.5万亩的43.8%。农场下设9个作业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063人。洪河农场场区地处三江平原北部,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1983年播种只完成16.5万亩,1985年完成26万亩。后经兴修水利,治理河道,1990年播种面积达到40.9万亩,粮食总产量3.67万吨,农业总产值3092万元。 按照现代化小城镇规划,集中建设居民区。农场已有耕地42万亩,兴修水利1150万亩,大部分耕地已形成以排水为主的水利配套网。1981年开始大面积粮豆生产。农业生产田问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年产值达1.2亿元。场部所在地布局呈长方形,东西走向,西部为中小学教育区,向东依次为:文化体育活动区,生活服务区,场部办公楼、宾馆、居民住宅区,粮豆处理、仓储中心区,现代化农机设备库存维修区等。农场周围几十公里处,均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有珍贵鸟禽146种、两栖动物3种、鱼类16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8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