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大鸡腿🍗
大雄在1918
关注数: 271
粉丝数: 241
发帖数: 7,681
关注贴吧数: 16
友华是不是男的? 突然冒出这么个想法
三十话以后的发展 远藤最后还是找到了开司家门口,一帮人正在围堵的时候老太太过来解围,说这里面住着两个经常吵架的夫妇,越描越细,最后远藤以为是普通民宅于是得以活命。没准有一话名字就叫神风。
想看新作的漫画啊!! 请问有人有第6话的生肉吗!!想要去把终末的索鲁特汉化出来!!!但是找不到公开的第六话了!
汉化漫画两张 wps做的玩意真是累死人……早知道下个ps什么事都没了
请问一下有人可以分享一下青文的少年sf完全版吗 网上好像我只找到了前两册的,有吧友有后6册的扫图吗,或者照片什么的也可以
稍微说几句关于为什么出木衫不能进入主角的冒险团 本来是回复在其他人的贴子后面的……后来发现写的有点长,于是还是单发一个帖子吧hhhhhhhhhhh 个人感觉来言 在这个作品中,出木衫是不能被看作“人物”的,出木衫在这个作品中是作为一个最完美的形象而出现的,导致其没有独立的性格和特质。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特定的性格和行为(或是由于行为的过于单一化),导致这样的一个扁形人物在几乎全都是圆形人物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视角。仔细地观察这部作品我们能发现出木衫本身几乎不存在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出木衫只存在在大家观察的空间内。这也就是说,出木衫的存在地点是别人的视角,当他出现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中,这也就给这样一个扁形人物的存在找到了第一个理由,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在其它人物眼中显然和长辈的说教不同,这个形象是客观存在在这个小镇的,于是他便代替了说教,作品内人物就不会出现质疑如“这种人真的存在吗?”一类,这也就使“优秀的人”的原型变得单一而朴素,省去了许多其它的辩论,在作品中这种功能的形象也包括着老师和神成先生等等。 当出木衫跳出作品出现在读者的视角内的时候,就产生了另一种结构上的功能,即反讽。事实上在除了像《胖虎的可怕聚餐》之类的少数作品中,出木衫出现的很大一部分都有着同样的叙述模式:出木衫某一方面引起大雄嫉妒(或其他)(引发)——大雄向出木衫实施报复(行为)——大雄失败(结果),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让出木衫睡觉》。这种时候,因为出木衫本身的形象就是不会出错,就使得在出木衫出错和使出木衫出错这对矛盾行为中有着明显的偏向性。于是,读者在发现大雄的意图时几乎就能判断出他失败的结局,而大雄本人并不知情,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反讽结构,这种反讽结构的最大好处或许在于寓教于乐,同时也能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出木衫的完美是否是藤本先生认为的绝对完美?我想答案是含混的,或者说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明确的空间。 第一个例子,从大的结构来言(非个体叙事),出木衫从未有过机械降神的功能。而藤本先生把这个功能(多出现在剧场版中)分配给了其他的东西:T.P.、失效、奇迹、造物主、偶然与巧合、想象力。这个问题不仅在于结构的可读性,还在于作者一个基本的价值,作者从未用个体去代替神,即反英雄叙事(从其他的视角看也可以是对科学主义的反驳,这点不谈)。所有的拯救者功能都不是个人,就算主体作为人的时候,也是一个组织或组织的代表。最明显的例子是哆啦美作为个人来拯救被石化的大雄和哆啦A梦,虽然看似是机械降神,但哆啦美的出现并没有解决问题。而依然是作为下一个活动的引子而出现。那么出木衫本身不能进入冒险团队中,也就是这样的原因,即作为个体英雄的出木衫和个体失效的大叙事这二者的固有矛盾。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藤本先生很注重个体的意识和价值,这点从无数篇章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知到。但在作者的眼中个体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想大雄和出木衫这两者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大雄是生活中的理想,而出木衫则是理想中的生活。两者的差距是大雄是可以实现的而出木衫几乎不可以实现,这也就是所以说为什么出木衫不应该被看做一个“人物”。 我印象作者说过,不过我忘记了出处于是不可考:“大雄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大雄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者倾向,艺术家气质的有缺陷的人。尽管什么艺术种类都不擅长,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关键,即想象力,大雄的想象力是极度的旺盛的。比起胖虎的庸俗,小夫的现实。似乎只有静香的想象力可以和大雄相比,甚至于大雄依然强于静香。大雄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不过并不那么致命,他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人。 出木衫则不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就导致他不仅不能产生矛盾使结构完美又不真实。出木衫不是生活中的人,而只是一个单纯的最高形象,缺乏意味。 正是因为大雄和出木衫都有着和理想相关的东西,所以大雄和出木衫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出木衫出差时小英正是给大雄一家照顾的,而大雄的单身汉告别仪式上只有三个其他的人:胖虎、小夫、出木衫。 一堆比较废的话,非要有一个总结句的话,那么只能说,哆啦A梦是一部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的作品。
关于小a的事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我的印象里曾经的猫吧是反对标题前加上括号标签的,所以还是按照习惯来发吧……不过这也无所谓…… 写着一半学年论文的时候偶然点开猫吧,才知道这个已经是大约一周前的消息了。我不太与他相识,但是我看到他的头像时我想起来了他,我才发现原来我经常看见他,我感觉就像我身边的人。我看到有的人截屏的关于他的想法,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神经被逐渐破坏掉的人,一点点的对生活的质疑促成了他最终的选择。这是不幸的。 我一直质疑抑郁症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至少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在于思想。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关于人的困境,20世纪以来,人对自己的存在和身份产生开始产生了质疑。他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不正常的,它被诸多的问题所扰乱,人们在做着荒诞的事情,社会和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异化,人之间具有着强烈的隔膜,家庭也不再那么温暖与包容,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偶合家庭”。人被自身创造出来的物所束缚,变成了精确的手表和一张张的火车时刻表,如同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毛猿》,艾略特的《荒原》。整个的现代派文学全是如此,人的焦虑与不安,处在强烈的困境之中,人又如何确立自身的存在。于是就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就像假如上帝存在,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恶?我们等待了弥赛亚的降临等待了两千年,但却为什么上帝还是不出现?(《等待戈多》)。这些疑惑撕裂了人,就像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也大抵因为如此。 所谓的抑郁症,无非是因为他们某一天醒来,发现了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的陌生。他们并不是被一种什么病症和细菌侵蚀,而是头脑意识到了这些,但却又看到眼前的现实,又被一切的怀疑,恐惧,痛苦所萦绕。他们想不通,不理解,变得对这个世界冷漠,做不到去爱这个世界,在这种痛苦之下,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于是斯人已逝,吾等独徘徊。 但是,我所想要与大家所分享的是,即使世界上有如此的苦难与不公,但它依然是美好的。在快乐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同时,苦难依然具有着强烈的意义。尽管说我们可以去选择摆脱苦难,改良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痛苦是没必要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我就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为善”——《浮士德》。包括着19世纪俄国的文学。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伟大作家的思想中都曾经发觉恶的价值。人是能够在苦难中变得坚毅的。生命是一个体验的历程,去接受生命乃是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几点之一。人们自杀无非是以为死去能比在这世界中更好,却不知在这个世界已经是至福。又或者说,按照印度教的说法,人活着是为了完成天神给他们的使命,去演出自己的人生给他们看,梵天创造、毗湿奴维持、湿婆破坏又再度繁育。这些想法都很好,生命是值得去珍视的。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我写这些是想要给那些活着的人看。最后我引用我的老师王志耕先生翻译,托尔斯泰所写的《生活之路》的最后一章里的几段吧,这本书非常好,是托尔斯泰死前的最后一本书,其中分成三十一章去记述托尔斯泰所想或者引用他所收集的别人的话,推荐大家闲下来可以买来或者下载pdf看一看。 “我们常常忽视现世的幸福,而是算计着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得到一种更大的幸福。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一种更大的幸福。——这就是生活,更高的幸福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 “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不知道他是幸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个哲人说过:我为了寻求幸福,走遍了整个大地。我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寻找这幸福。有一次,当我已完全丧失了找到它的希望时,我内心的一个声音对我说:这种幸福就在你自身。我听从了这个声音,于是找到了真正的、始终不渝的幸福。” 在初二时进入的猫吧,那时我也曾经为这些事务烦扰,当时面临着学校悲惨的环境,家人的不理解,周边极少的朋友,这里让我有了归宿感,这里是一个温柔的地方,我始终会感谢这个地方。现在已然大三将要大四了,内心比起之前或许坚毅了一些,从高中时意识到网络世界毕竟只是逃避就不太常发言了,前两年删除了歪人的qq好友也是想摆脱网络对于生活的影响吧,尽管我是对他不住的。我想我还是会一直在这里隔两天看看有什么新的事情。如果各位有什么觉得心中不快甚至痛苦的事,如果想的话可以和发发帖子和吧友聊聊,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和我说说之类的,我很愿意为大家排解一些心中的愁闷。只是切记,去爱自己的生命,去爱这个世界。
1111 纵向对比:出版、流行时间 横向对比:作品自身与其他作品流行程度 环境论证:媒体、大众娱乐、丧文化 理论:大众接受理论、文学与时代精神 脉络:丧文化概要、太宰治精神(时代、民族特征、个性、文本)、太宰治作品的流行来印证丧文化、丧文化成因及解决问题 文献综述:作者生平、无赖派与无赖派关系、破坏性、罪感、软弱性、颓废、女性视角、基督教救赎意识、与自杀现象、鲁迅观、侵华文学 文献综述: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 太宰治与当代中国“丧文化” 摘要:随着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近年的流行趋势上升,太宰治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同时,在当代流行话语之中,“丧文化”也有成为一种显学的趋势。大众读者对于文学的接受作为一种社会气象的体征,对于解读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阐释价值。本文拟从太宰治出发,通过对其特征和对于其它近似文化体征的探讨,阐释其与当代大众精神的关系,并作出解读。 关键词:太宰治;《人间失格》;“丧文化”;大众文化 一、
[水]人工智能的情感化是否应该得到实现呢? 各位是怎么想的呢?
[十年之约] 迷路人的自白 12年到的本吧,总共活跃时长也就是不超过2年,基本能说是一整段中二时光都在猫吧里了,头像加一块换过4个,最长的是用的手冢治虫画的佛陀。初三中考基本就没看过贴吧了,后来一直保持着兴起就看看的趋势。至今收藏栏里还是一直有猫吧的。发言少归少,但是基本偶尔会翻翻。很庆幸渡过了可以说是基本一整段宇宙时代,红龙宇宙梦子,宇宙在德国据说已然是把账号密码给忘了,于是在天文学道路上继续漫步,梦子神隐估计找是能找到的,红龙每年来发一个剧场版评测,每次看时倍感亲切。混过一段hi群,凭借着我毫无爱好的特点,跟谁都没混熟,现在大约也就刹那还记得我吧。12年时他们打D1,我基本不玩游戏,高中入了DOTA坑,他们早一起打D2去了。高三一年认真学习,凑凑合合的混进一所大学。回来一看hi群已然散去了。 尽管是跟谁都没熟还是挺喜欢当时的hi群的,实话实说人都不错。现在回忆一下成员当然未必想的齐,梦子,巨蛛,神殿,A,猫娘,小夏,星语,友谊,影子,刹那,侦探,弹簧,阿虚,高级,稀饭,后进的艾克。啊真的是未必想的齐,忘了谁我就只好道歉了。约乎一直在猫吧里坚持发帖的只有小夏吧,见到面真的感到很亲切,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一直关注着这吧并怀有着一种好感,挺难得可贵的。我真的觉得每个人人都不错,梦子嘴有点损其实也挺可乐的。后来拆分出来的qq群,人员变动一些了也就。尽管说吵架什么的,至少当时挺快乐的吧,把一切都忘了重新回去也挺好,可能不可能这就另说了,但“这样想想不也挺好吗”。在hi群实话实说待的时间比猫吧长,但我毕竟是外人,无论在哪也是外人。他人家事少提为好,但愿不犯众讳。就当自言自语吧,其实人长大了就变了真的不是个什么理由,可能唯一的变化也就是自己学会强行找一个理由了而已。 当时跟歪人混的挺熟的。他人直至现在我依然感觉不错。当然去年把好友删除了我确实挺抱歉的,但我给你的理由也真的是实话……愿不记恨吧…… 十年挺快的,我觉得十年后我依然能维持现在的状况,时不时看看贴吧看看qq群,我不知道10年我能变成什么德行。至少这六七年由中二班患者过渡到AC宅,之后是短暂的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直到现在基本快变成一个犬儒。思想变化挺大的。我很难继续想象我的未来。看吧,且行且过,十年后如果顺利的话我那时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了。但愿能在大学里教教书吧,但这些都无所谓,至少在这里提不提是无所谓的。 很感谢这个地方。初中的时候和一群**在一个学校里实在很难受,至少初中的两三年里这里基本是我极少数几个能够感到幸福的地方,依然很怀念当时的老页面,把一个个贴子从蓝色点成红色、过年时点一下刷新就会重新出现的小鞭炮的感觉。人在往前走,每个人都应是不愿停留的浮士德。但同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这里我相信会一直成为不停成长的少年或者青年的精神依托之一。 再多的话依然能够说出,可是该到了留白的时候了。
【复习型水贴】各位对日本文学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从最初的古事记开始,日本文学走进了古典时代,诗学方面万叶集奠定了和歌的最初一笔,再经过和歌连歌,最终是连歌的发句形成了俳谐这一隽永的形式,进入了松尾芭蕉的时代,也进入了古典诗学的高峰,同时日本的物语文学也逐渐发展,最初的源氏物语开始,物语文学经过了贵族化再到世俗化的过程,各样的草子与日记也为古典主义文学填上了重要的一笔。在文学世俗化的过程中,日本的古典戏剧同样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最初以世阿弥为代表的能乐和狂言,再到战国时期市井间歌舞伎的诞生,以近松门左卫门为代表的人形净琉璃的一点点发展,又使古典戏剧达到了一个高度。之后的近代开始,从白桦派到新思潮派,日本的私小说开始茂盛的发展,夏目漱石到司马辽太郎,之后到达现代的诸如村上春树,东野圭吾之类的作家。近年轻小说的发展也是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现象。 日本的文学一直以营造一种物哀,幽玄,侘寂的风格为目标,他们不常写像平家物语一样的大场面战争故事,而是善于塑造一种微小的氛围,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意识流作为一种西方文学手法在日本小说中的应用也是一种与他们独有的文论符合的证明。 so,大家对于日本的文学有什么看法呢? ps:此贴还是有一定的复习功课之嫌,我终究没想到什么更好的水的话题,算是专业复习型水贴吧,另,此贴基本观点采于王向远著的东方文学史通论,b站上有这课的视频,可以闲着看看。我一直觉得文学这个专业不像别的专业,需要太多的辅助知识,聊文学要求的真的最重要的是感受力,换算作本居宣长的观点的话,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解物哀之情。 此贴沉就沉了吧。
给老郭写了首诗,永远支持老郭! 骨扇一把上下翻,醒木手绢置手边。 朱唇银齿夸妙语,铁口铜牙点江山。 称王唯其非夸口,穷有何惧志苍天。 利齿愧煞东方朔,灵牙可笑诸葛惭。 郭中大德谁可比,诸小龄童怎称贤? 西征梦下文章会,保镖径走汾河湾。 济公再世谁可度?结巴话唠皮凤山。 英雄仍有不意时,曹何二贼气尚狂。 能耐本自祖师得,何有脸面夸自强? 欺师灭祖非人为,我辈钢丝有兵钢。 有朝一日逐贼走,老和部队是家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