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建永恒的活火 liuchaojiann
关注数: 77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3,891 关注贴吧数: 25
原创:世界是一棵树 世界是一棵树 一一论自然的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 刘朝建 重庆金阳骑龙山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南坪西路68号(400060) 摘要:本文以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为类比,指出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同样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复杂的分布式的智能巨系统,与人工智能系统一样,自然的生物系统同样存在双重结构,即硬件,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软件,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物理和逻辑的双重进化,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生物系统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以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机械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只是认识了自然的物理结构,而自然逻辑结构的认识则需要以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为基础的现代整体论。 关键词:信息 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 还原论 整体论 中图分类号:Q1-0 1. 前言 以机械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物质是由一百多种基本元素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完全认识和理解了自然。人类思维,意识,情感,以及人类社会结构,组成,功能等这种现实存在,我们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方式去认识,而本文则从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的性质出发,以类比思维的模式,对人类思维,意识,情感,以及人类社会结构,组成,功能等这种虚拟的,抽象的现实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种对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性质和结构的全新观点。 2.人工智能的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 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己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称为硬件,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部件构成,包括CPU,南桥北桥芯片组,内存条,磁盘等物理部件,它是一种物理结构,它的物理功能,作用可以通过物理分解与重构得以认识。另一部分称为软件,是一种以信息——计算机语言按照一定逻辑规则,逻辑规律构成的指令和数据集,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是一种逻辑结构而不是物理结构,它实现的也是一种抽象的,虚拟的逻辑功能和作用,对软件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也不能通过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方式从实物形态的方式去认识。众所周知,计算机功能和作用的实现是计算机的硬件在软件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逻缉规律的控制,协调下完成,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实现的并不是计算机的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作用,而是计算机软件的逻辑功能和作用,计算机的硬件只是实现软件功能的实物载体,运行不同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将完成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例如运行文档软件,我们可以利用它撰写文稿,运行浏览器软件,我们可以浏览网页,无论是文档还是浏览器软件在计算机中都找不到相对应物理部件,物理功能和物理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非具体实物形态的虚拟的,抽象的客观存在。又例如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功能的物理器件温度传感器,固定在空调入风口的传感器被称为室温控制传感器,其获取的信号——主要用途是用来控制压缩机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室温调节,而固定在压缩机上的,则被为过载保护器,当压缩机过载超温时,则强制压缩机停机实现保护,室温控制和过载保护都是空调智能系统软件所设定或定义的逻缉功能和作用,室温控制传感器和压缩机没有直接的物理联系,它们之间的控制和调节是系统设定的逻辑对应关系。逻辑结构不仅存在智能系统内部,也存在于智能系统之间,例如无人机的编组软件,能够控制和协调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实现各种复杂的编组飞行动作,从而构成一个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分布式智能系统。一个简单的机器系统只要了解其物理结构,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作用就能够了解这台设备全部功能和作用,而智能设备则必须了解系统的逻辑功能,逻辑作用,逻辑结构。从计算机原理,智能空调,无人机智能编组等例证,可以看出,在现实中不仅存在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而且还存在以信息为基础的,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控制或显示等)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而自然界的智能生物同样是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组织的复杂的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一样,既存在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又有以信息为基础的逻缉结构。 3.1人体的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 人类是这个星球智能程度最高的生物,人体也是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恢复的复杂的智能巨系统,同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具有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以信息为基础的逻缉结构。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将人体分解为了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九大系统,这九大系统实际上只是人体的物理组成、物理功能、物理联系等物理结构。大脑是人的信息处理器官,是人体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中枢系统,遍布人体组织的神经网络负责信息的采集、传输、输出,并于大脑相联接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是在大脑的统一协调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运转。比如消化系统,食物从口到胃、到小肠、到大肠、最终排出,所有的消化组织器官都要在大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的协调和控制下,才能保证食物的传输,物理和化学的分解,以及最终吸收的功能完成,又比如人运动同样要求人的肌肉组织在大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逻缉规律统一控制和协调才能完成。人体只有在大脑的统一协调控制下才能正常运转,才能维持生命的正常存在,人的死亡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消失,是大脑失去了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死亡并不是物理层次上的消失,而是逻辑层次的消失,即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的崩溃,生命是一种逻缉存在,人体的物理结构是生命的物质载体。因此,人体不仅存在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组成、物理功能、物理联系等物理结构,即人体硬件,而且还有以信息为基础,以控制和调节为目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逻辑功能、逻缉联系等逻辑结构,即人体软件。人体这种动态的、时变的、非线性的、虚拟的、抽象的逻辑结构同人工智能软件一样,无法通过物理分解与重构的方式从物理层次上去认识。人是具有自我感知能力的智能生物,因此人体的逻缉结构可以通过人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以及医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去认识,而中国的传统医学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比如对气和经络的认识就是建立在对人体的自我感知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气功修炼——精神内守就能够感知气在人体内按照一定的线路流动,这里的气并不见得是物质,也可能是一种状态、调节在人体内按照一定的规律流转,就象计算机控制的流水灯一样,灯的明暗状态在程序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线路流动。中医的脏器功能同样是一种抽象的逻缉功能,同现代医学的脏器既有联系,也存在本质区别,中医的脾和肾和现代医学的脾和肾存在本质区别,中医的脏器之间,脏器与情志之间,脏器与人体表面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物理联系,而是象智能空调的室温传感器与压缩一机一样的以调节和控制为基础的逻辑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器功能的调节和控制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人的情绪能够影响人体脏器功能的调控,而反过来人体的脏器功能是否正常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人体脏器器官的调控会影响表面组织器官的调控,通过表面组织器官的状态观察就能够推断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状态,这就是中医的表里关系,这些逻辑对应关系是可以通过医学实践观察经验总结得以认识和验证,不仅是中医,其它传统医学也有类似的经验总结。中医的阴阳五行论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种朴素的以控制和调节为目的的平衡论和协同论,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论,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气候、饮食、情志等破坏了人体内部控制和协调的平衡,因此中医治疗的本质是纠编,使失衡的人体控制和调节恢复正常,人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智能生物,维持人体功能的平衡和协调,同样有助于人体生理机能的恢复。如果将现代医学视为从物理层次认识人体,认识的是人体的硬件,治疗的是人体的硬件,而传统的中医学则是从逻辑层次上认识人体,认识的是人体的软件,治疗的是人体的软件。人生病的原因不仅仅是由病毒、细菌等物理因素引起,同样也可能来自于人体内部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失衡,也就是人生病不仅存在硬件故障,同样还存在软件故障。有很多秉持现代科学理念的人不能正确对待传统中医学,其根本原因是他们错误地用认识硬件的思维模式认识软件。 维持人的生命正常运转,控制、调节组织器官的人体系统功能性逻辑结构,其功能作用类似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就象一支无形的手控制、协调、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的所有软、硬件资源,从而维持计算机的正常运转,如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崩溃,则整个计算机系统就不能正常使用。传统中医学将这种人体系统功能性的逻辑结构称为元神,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脑是元神之府。元神是人先天而生,是百神之汇,负责人的生长发育,维持人的所有生理机能,元神存生命存,元神失生命败,元神无思无虑,自然虚灵,独我自主。传统中医学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是形神俱备的,这里的形指的就是有形实物构成的人体的物理结构,而神则是以自我控制和调节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而失去生命的人体,则是有形无神。人类的知识和技能、技艺等也是一种逻辑结构,是人通过后天学习,训练获得的,而不是先天而生的本能,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并不会影响人的生命的存在,其功能和作用类似与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中国传统医学称其为识神。人类的知识是以文字和语言为载体的信息,文字是一种物化、形象化的语言,与语言相比,文字更容易保存、传承、交流。文字和语言都是人后天学习和掌握的,全世界己知的语言有5651种,文字有上千种,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长就学会和掌控相应的语言和文字。在现实中,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客观存在,是以无形无象的声音作为媒介,所携带的信息内容是虚拟和抽象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样也是人类逻辑思维的载体,人类逻辑思维的本质就是人的大脑对获取的外界信息处理,如果说人工智能用计算机语言进行处理的,哪么人类的逻辑思维就是以人类的语言进行信息处理的。逻辑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意就是言语,因此逻辑思维就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我们每个人在思考问题都是在用自己的母语在思考。人们常说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究其本质而言也是以人类语言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计算机的信息的处理首先是将需要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再通过算法得到需要的结论,而人类的逻辑思维对信理处理类似,先要将感知到的现像、数据等感性认识用人类语言表述,再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得到新的结论——理性认识,再通过演绎的思维方式在现实中验证完善,人类的所有理性认识,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杜会科学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与简单的计算机相比,人类处理信息的内容更丰富多样,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人类的感性认识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像,而逻辑思维能够认识到客观事物表象背后的客观事物更为本质的、一般的性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使人类能够更加主动地、创造性地、能动性地适应、利用、改造自然,是人与其它生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技能、技艺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信息处理采用的形象思维,与逻缉思维采用人类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方式不同,形象思维真接以人感知的图象、声音等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又称为直感思维,是人生来就无师自通拥有的一种本能思维,其思维方式包括模仿法、想像法、组合法、移植法等。技能、技艺等与人的本能有关,因此技能、技艺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是不能被完全传承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类大脑处理外部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人的智能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人的大脑的物理机能,更重要的是后天学习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教育与学习对提高人的智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的七情六欲同样是一种逻缉结构,是人生而有知的本能,是人类维持自己生存繁衍对外部的需求,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医称其为欲神,认为是元神的外部表现,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人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来自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仍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我们意识尚未察觉到的本能的信息交流、潜在地影响着我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中医的气与经络、阴阳五行论、三神论都来自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中国道家的气功修炼方式——精神内守,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化自我感知、自我体验的修炼方式,因此,中国的道家文化对人体逻辑结构层次上的认识有独到的理解。 3.2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 人类社会是以人为基础的相互眹系、相互影响的分布式智能系统,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是一种逻辑结构,社会的组织分工是一种逻辑层次的分工,杜会的组织、单位、机构、个人的社会职能是一种逻辑功能,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象无人机的编组软件一样,控制、影响、规范、制约所有社会机构、单位、组织、个人的行为,使整个社会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协调运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是一种逻辑层次的演化,我们所有的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等都是在研究人以及人类社会的逻辑关系、逻辑功能、逻辑规则、逻缉规律等逻辑结构。 与人类相比,自然界的动物是智能程度相对较低的生物,与人类一样,也有信息处理的器官——大脑,其内部组织器官和外部行为也是在大脑的支配、控制、调节下按照一定逻辑规则、逻辑规律运行,其信息处能力较低,大多数动物依赖的是一种简单的生理本能,不少动物也具有简单的、相互配合的、分工的群体行为,比如蚂蚁的觅食、蜜蜂的采蜜、鸟群的飞行、狼的集体狩猎等等,不同的生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比如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生物的食物链就是一种典型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物理结构。构成生物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元是细胞,而细胞的细胞核中则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生理机能的遗传信息的DNA,而基因就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影响生物发育、生理机能并不是细胞的物理结构,而是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内容,因此生命的本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而生物的物理结构则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整个自然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都是以信息为基础,以控制、调节为目的逻辑结构,而生物的物理结构是逻辑结构的物质载体。从单细胞生物的应激反应、到动植物对环境的被动适应、到动物意识、再到人类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进化不仅仅是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的进化,同样也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的进化,是物理和逻辑的双重进化,而人类知识的进化则是一种纯粹的逻辑进化,进化的方式不仅有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方式,还有更加主动的,以信息为基础,以控制调节为目的,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认知更好适应自然环境的学习式进化方式,这种主动学习式进化不断地促进生物的智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并最终产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智能生物——人类,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是人类而非其它生物站在了这个智能高度,也有其必然性,自然演化必然会产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智能生物。 4.对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认识的两种认识方式——还原论与整体论 自然具有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对自然的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的认识可以建立在还原论的认识方式上,而对非线性的、动态的、时变的、虚拟的、抽象的、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的认识则必须依靠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功能学说、属性说等整体论的认识方式。还原论是以实物系统为基础,通过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方式认识系统内部的物理组成、物理功能、物理联系等物理结构,而整体论是以虚拟的、抽象的系统的信息、逻辑功能、逻缉作用、逻辑关系为基础,从系统宏观的逻辑功能去认识系统内部的以信息为基础,以控制调节为目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逻缉组成、逻缉功能、逻缉关系等逻辑结构,简单地说,还原论认识的是系统的硬件,而整体论认识的是系统的软件。在现实中,要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就要采用还原论的认识方式,而认识软件则要采用整体论的认识方式,要认识人和生物的物理结构就要采用还原论的认识方式,而以信息为基础,控制调节为目的逻辑结构的认识则同样采用整体论的认识方式。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的认识方式,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认识的经验总结上,科学的认识不仅包括科学认识本身,同样还包括科学的认识方式,还原论是建立在对自然实物物理结构认识的经验总结上,是对实物物理结构认识的科学认识方式,而整体论是建立在对系统的以信息为基础的,以控制、调节为目的逻辑结构认识的经验总结上,是对系统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认识的科学认识方式。科学的进步不仅是认识的进步,同样也是认识方式的进步,还原论和整体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主流科学界对还原论和整体论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是因为他们将科学的认识方式、途径、手段唯一化、绝对化,而不清楚对自然的不同性质和规律的认识要采用不同的科学认识方式、途径、手段。 5.总结 自然是整体统一的,自然生物界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恢复、自我适应的、自我平衡和协调、按照一定逻辑规则、逻辑规律运行的复杂的智能巨系统,自然的这种逻辑规则、逻辑规律中国古代的老子称其为道、谷神,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即道常无名,无物之象,唯恍唯惚,认为道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源,即无名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的功能和作用是维持万物的平衡和协调,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老子提倡认识道,遵循道,从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生物界演化的产物,是自然界有机组成的一部份,人和人类社会从未脱离自然生物界而单独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类似于自然生物界的一个细胞,从诞生、发育到衰亡,正如北欧谚语所言: 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
原创: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一智能系统具有的物理与逻辑的双重结构 刘朝建 重庆金阳骑龙山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南坪西路68号(400060) 摘要:本文首先以计算机原理为例证,指出无论是人工或自然的智能系统(生物)都具有双重结构,即硬件一一以实物为基础的物理结构,软件一一以信息为基础的逻辑结构..而以物理分解与重构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认识方式一一机械还原论只能认识系统的物理层次的结构,而逻辑层次的结构的认识则需要建立在整体论上.其次,指出中医的理论体系符合整体论,是对人体逻辑结构层次上的认识,并对中医现代化和现代医学的完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路径. 关键词:中医 物理 逻辑 机械还原论 整体论 中图分类号:R2-03 1. 智能系统具有的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 现代科学理论,包括现代医学都是建立在机械还原论上,这种认识方式将系统分解成若干物理部件,通过对部件物理性质,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物理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系统性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方式能够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的,线性的,时不变的系统,也能够认识系统的物理结构和组成,但是这种认识方式对动态的,非线性,时变的复杂系统,如智能系统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系统一一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例,通过物理分解可以把计算机系统分成若干物理部件,如中央处理器,内存条,南桥,北桥芯片,磁盘,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甚至我们可以将部件分解至最基础的电子元器件,如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元件和部件的物理性质,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的物理关系,哪我们是否就能够了解这台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呢?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计算机的硬件一一各种物理部件和元件在计算机的软件一一计算机程序按照一定逻辑规律协调运行完成的,运行不同的程序,则计算机将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方式,只能认识计算机的物理层次上结构,组成,而计算机的程序是一种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构成的指令集,它们是无法通过物理层次的分解和重构的方式去认识的。计算机的功能作用是通过运行计算机程序实现的,不同计算机程序实现的计算机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计算机功能和作用己经不再是物理层次上的功能和作用,而是一种逻辑上的功能和作用,计算机物理功能和作用只是为了实现计算机逻辑功能和作用的物质基础。 与计算机工作原理类似,其它以计算机控制为基础的智能系统,如空调系统,锅炉控制系统 它们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也是按照一定逻辑规律(控制率或算法)协调下运行,如果改变设置的参数,传感器状态不变情况下执行机构的状态也会根据参数的更改而变化,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之间不再是一种物理层次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象这样的智能系统,如果只了解系统的物理结构和组成,而不了解系统的软件一一计算机程序,是不可能了解这台设备的工作流程和原理,这是智能系统设备和传统的机械设备的本质区别.,与计算机这样简单的智能系统相比,我们人类自身是一个更加复杂,从微观到宏观,分布式,交互式,多层次智能巨系统,人体的众多系统,如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体温系统等,它们的器官和组织也是在以大脑为核心的控制下,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一定逻辑规律相互协调地运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物理分解和重构同样只能使我们认识人体物理层次的结构和组成,而逻辑层次的结构和组成一一能够使人体物理器官和组成能够协调运行的逻辑关系,功能,作用,规律是无法认识的,不仅如此,我们的思想,情感,意识,这种抽象的逻辑存在,我们同样不能通过物理分解和重构的方式去认识.试想一下,我们的双手能够在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协调下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我们仅从我们双手的物理结构和组成能够认识这双手完成的动作吗?因此,不仅是人工智能系统,还是生物智能系统都存在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人工智能系统的程序是人为编制的,人工智能的逻辑关系,规律等逻辑层次上的结构和组成是可以事先知道的,而对我们人类自身逻辑结构和组成一一协调人体器官和组织的逻辑关系,规律等的认识,则只能建立在人类自身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上. 从单细胞的刺激反应,到动植物的本能适应,到动物的意识,再到人类思维的产生,生物的进化不仅仅是物理层次的进化,更重要的还是逻辑层次的进化,是物理和逻辑的双重进化,生物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其根本特征不是物理层次上 而是逻辑层次上,即智能,智力的进化,我们人类知识的进步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逻辑进化,即脱离了物理层次束缚的,纯粹的逻辑进化.现有的基因研究表明,植物籼稻有四万到五万左右的基因,而我们人类只有三万左右的基因.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更多的通过物理层次上的进化去被动适应自然,而动物和人类则更加侧重于逻辑层次的进化去主动适应自然.生物存在的逻辑层次上的进化表明生物的进化不仅存在优胜劣淘的进化,而且还存在更加重要的主动式的进化——“学习式”进化,生物通过对自然的 “学习”能够更加主动适应自然,就像人类社会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一样。人以及人类社会究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生物演化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能够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能够更好适应自然的智能生物,人类的一切话动,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科学研究等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一部份,是自然生物逻辑层次的进化.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不存在天然壁垒,从广义上讲,人文科学也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自然界中生物逻辑层次的演化.生物具有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哪么对生物特性的认识,包括我们人类自身特性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物理层次上,还应该包括逻辑层次上的认识.认识到我们人类以及人类自身活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为了使人类在自然中更好的生存,我们也需要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协调.保持我们人类自身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受现有机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的束傅,现有的生物理论和医学理论更多是从物理层次,而不是逻辑层次去认识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的进化.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适应等逻辑结构和组织.生命的根本特征是逻辑层次上的存在,人类的死亡是以人类思维停止,意识消失,自我调节的丧失为依据.而不是人的物理存在上的消失.活体与尸体的区别不在物理结构和组成上,而活体姡终存在自我存在 自我协调,自我适应的逻辑结构和组成. 正是认识到机械还原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科学界提出了整体论的观点,整体论的系统论,控制论,平衡论,协同论,功能说,属性说,不再单纯地从物理层次而是从逻辑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生物具有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哪么我们对生物和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就不在局限于物理层次上,还可以建立在逻辑层次上,这为中医理论的体系的认识,以及对现代生物学,医学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途径. 2. 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探讨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逻辑结构,功能,组成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对中医的认识应该从逻辑层次而非物理层次去认识,中医的阴阳五行说,从现代整体论来看是一种朴素的平衡论和协同论,中医脏器功能说是一种逻辑上的功能,属性说,中医的八纲:表里,虚实,寒热,阴阳以及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对应也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同样,对气和经络的理解,也可能是一种状态,自我调节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在人体中运动,就象一台计算机控制的流水灯,灯的状态在计算机控制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亮或灭,改变计算机的程序,则灯状态流动的线路和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气与经络的认识并不是我们古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的体验上。在黄帝内经中有内视之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内守的修炼,就会产生气感,并能感知气在人体内按照一定规律和线路流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功修炼,用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认识针炙治疗,在日常生活,看黄片能够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和生理勃起,试想一下,与人体没有直接物理接触的信息内容都能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哪么对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引起相对应具有逻辑关系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相应的生理反应从而达刭治疗的目的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现代科学理论,包括医学是建立在分解和重构的机械还原论上的,对人体的认识更多的建立在对人体物理关系,结构和组成上,而忽视了人体还存在着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规律协调运行的,逻辑层次上的功能,结构和组成,正是现代科学这种认识和认识方式局限性,使现代科学理论不能正确认识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发展必然是建立以平衡论,协同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整体论的基础上。 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对病的理解存在根本区别,这来自于它们对人体认识方式的差异,以机械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西医学对病的理解必然是建立在物理层次上,在西医看来,病是人体的组识和器官功能出现了损坏,对病源必然建立在细菌,病毒,遗传,基因等实物形态上,治疗的手段也是物理方式,消灭或抑制细菌,病毒或者使用手术。而中医则是从逻辑的层次上认识人体,把人体看成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一定逻辑规律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整体。在中医学看来,人生病的原因是外界气候,饮食,人的精神,情绪等导致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失衡和失调。例如中医学的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就是外界气候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失调,风热和风寒是两种不同的气候,它们使人体机能失调的影响各不相同,所表现出症状也不相同,治疗的药物和手段也各不相同,如果用风热感冒的药治疗风寒感冒,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中医治疗的本质是纠偏,使机能失衡和失调的人体恢复平衡和协调。维修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大部分计算机故障是逻辑故障,是计算机程序出现了紊乱,而不是物理元器件一一硬件出现了损坏,而硬件故障可以通过仪器仪表检测排除,而软件则需要通过计算机所表现的总体现象,在结合软件自身逻辑功能加以排除,是重启系统,重装系统,运应杀毒软件或是重新设定参数等,软件的故障的排除是无法用仪器仪表去检测。我们人也是一样,大部分的疾病也是因为饮食,气候,情绪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失调和失衡,对这样疾病的诊断也更多的是通过症状和对人体内在的相互平衡,协调的逻辑关系,逻辑规律认识的结合去判断,而无法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直接去诊断。因此中医更加依赖于医者经验的积累,而西医则更加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技术进步。 人体具有物理和逻辑的双重结构,哪么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就不能仅限与物理层次上,还应包括逻辑层次上,只有从物理和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才能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才能采用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引起器官和组织的病变的病源认识,不仅仅考虑细菌,病毒等物理因素,同样要考虑机能的失调和失衡等逻辑因素,人体机能的失调和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时间长了同样会引起器官和组识的物理病变,因此在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即在机能失衡和失调时治疗,而不是在发生器质性损坏时治疗。同样,细菌和病毒既会对组织和器官带来物理损伤,同样也会影响人体内部机能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对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组织和器官物理功能,结构,组成的修复,同时还时维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医疗实践表明,很多病症通过中医和西医相结合治疗方式比单纯使用某一种效果更好。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在演化过程中人体早就形成了对环境的自我适应,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机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能,人类早就灭亡了,比如病毒,我们人类并不是消灭病毒,而是通过适应病毒来到达治疗的目的。因此,从逻辑层次上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能够使人体的自我适应,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机能的充分发挥,避免人体因“异物”而引起过激反应,异致无意识”自杀“。对于病因未明,或者缺乏必要治疗手段的疾病来说,通过症状,釆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使失调和失衡的人体机恢复平衡和协调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这就能解释在SARS治疗中中医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中医针对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恢复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避免因病毒引发过激反应,从而能使人体更快更好的适应病毒。很多疾病导致的死亡都有一个共同现象,不可控制的高的体温,最终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坏,尤其是大脑器质性损坏,然后引发人体机能的自我平衡,协调的崩溃。是细菌或病毒杀死了我们,还是我们自身对细菌或病毒不恰当的过激反应无意识杀死自己?这值得我们深思。在如何维护和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中医学己经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是一个真正值得开发的宝库。 参考文献 1. 王鹏伟,王金子,系统彻底论证中医药学科学性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580-581 2. 邵雷,烟建华,从历史的角度论中医的科学性[J],医学与哲学(A),2007,28(9):54一55 3. 陈允成论文,论中医的科学性[J],长春中医学大学学报,2011,27(6):892一894
原创:狭义相对论七问(论文) 狭义相对论七问 刘朝建 重庆金阳骑龙山庄物业公司,重庆南坪西路68号(400060)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光的运动与实物机械运动的对比分析论证,指出光的运动不是实物机械运动,将建立在实物机械运动基础上的力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光学中缺乏事实和理论根据,其真实性,合理性令人质疑:其次,从光学角度讲,光速不变原理与伽利略坐标变换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狭义相对论之所以认为光速不变原理与伽利略坐标变换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因为狭义相对论把光的运动等同于了实物机械运动,把光速等同于了实物机械运动的惯性速度:第三,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是实物机械运动,而光学的适用范围是光的运动:第四,对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科学合理的解释是应用经典光学理论,所谓经典物理学万里晴空的一朵乌云并不是经典物理学存在问题,而是把光看成是“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并以此为依据验证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实验方法和原理上是错误的:第五,自然存在的空间并不会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着参照物的改变和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第六,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变换在现实中是不能自洽的:第七,现有的物理实验不能确证狭义相对论的物理结论。 关键词:力学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   洛伦兹变换 中图分类号:0412.1
原创:关于超导完全抗磁性的一种解释 关于超导完全抗磁性的一种解释  在 没有外加电场和磁场等约束力的情况,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是自由运动,其朝任意方向的运动是等概率的,因此可以认为理想导体内任意方向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和为零,其产生的磁通量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和为零,当外加磁场时,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将受到外加磁场力——洛伦兹力的约束,在理想导体内,切割磁力线理想电子将遵循电磁场的左手定则作螺旋运动,从而形成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场,根据电磁感应的焦耳————椤次定侓:在理想状态下,感应磁通量与外加磁通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具有零电阻的特性,因此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形成的感应磁通量也与外加磁通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物理直观也不难理解,当外加磁通量大于感应磁通量时,在理想导体内将存在剩余磁通量,将会使更多的理想电子受到外加磁场力的约束,从而使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场增大,剩余磁通量减小,直至为零;当感应磁通量大于外加磁通量,将有一部分理想电子不再受到外加磁场力的约束,恢复为自由运动从而使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场减小,直至剩余磁通量为零,因此,在没有其它约束条件下,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形成的感应磁通量始终于外加磁通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理想导体内的剩余磁通量始终为零,当外加磁通量为零时,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不再受到外加磁场力——洛伦兹力的约束,恢复为自由运动,此时理想导体内的剩余磁通量保持为零,理想导体表现出完全抗磁性,即理想导体也是理想的完全抗磁体,由于超导体具有与理想导体相似的零电阻的特性,因此超导体也应具有理想导体相似的完全抗磁性。  那为什么经典物理学从经典电磁感应定侓得不到超导完全抗磁性的解释呢?因为经典物理学根据经典电磁感应定侓认为当外加磁通量为零时,理想导体应维持初始磁通量,这显然与观察到的外加磁通量为零时,超导体内的磁通量为零是矛盾的。  经典物理学对超导完全抗磁性的认识误区在于,首先,如果理想导体的完全抗磁性来源于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将受到外加磁场力——洛伦兹力的约束形成的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场,那么,在没有其它约束条件下,当外加磁通量为零时,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恢复为自由运动,所产生的电流和磁通量为零,而不是维持初始磁通量,其次,如果在理想导体内存在这样的初始磁通量的话,那么,理想导体内的理想电子同样会受到这个初始磁通量的约束,从而形成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场直至理想导体内的剩余磁通量为零,因此,当外加磁通量为零时,理想导体内的磁通量依然为零,而并不表现出对初始磁通量的维持。  经典物理学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经典物理学只是纯粹从物理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超导完全抗磁性,而没有将物理理论与物理现实结合起来考虑。  从超导完全抗磁性的推导可以看出,要得到的超导完全抗磁性,应存在一个二维的零电阻平面,仅仅存在零电阻并不一定形成超导的完全抗磁性。  如果能够从经典电磁理论的角度去解释超导完全抗磁性,那无疑会简化对超导的认识,即人们只需要考虑超导的零电阻的特性,而不再需要考虑超导的完全抗磁性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原创交流:狭义相对论七问 狭义相对论七问 一问:光的运动与实物惯性运动有何区别?光程与位移、光速与惯性速度在物理性质上有 何区别?对实物惯性运动的描述是以参照物为基准的,与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有关 ,而光的运动描述也是以参照物为基准吗?与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有关,还是无关 ?将牛顿力学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惯性系等价原理)推广到光学中有什么事实和理论 根据吗? 二问:在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与伽利略变换之间的矛盾的根源是伽利略变换是错误 的,还是把光的运动等同于实物惯性运动、把光程等同于位移、把光速等同于惯性速度 的认识和认识方法是错误的? 三问:科学理论有适用范围吗?科学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还是真理吗?牛顿力学的适用 范围是什么?光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能够用牛顿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去解释光学现 象和实验吗?如果用牛顿力学定律和以实物惯性运动为基础的伽利略速度变换法则不能 解释光学现象和实验,这能说明牛顿力学定律和以实物惯性运动为基础的伽利略速度变 换法则是错误的吗? 四问: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有什么理论和事实根据吗?以此假定 为依据用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去证明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实验方法和原 理上是正确的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为零的结论是因为经典理论——牛顿力学 和光学存在问题?还是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并以此假定为依据 用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去证明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实验方法和原理根本 上是错误的?对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的正确认识是用经典光学理论去理解,还是 用牛顿力学和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去解释?经典理论——牛顿力 学和光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的分析和归纳上的,还是某种假定上的?如果用 经典光学理论也不能正确解释迈克尔 逊——莫雷光学实验,我们是否可以以此断定牛顿力学存在问题? 五问:参照坐标系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主观设定的?参照坐标系与自然存在的空间 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是自然存在的空间决定参照坐标系的性质,还是参照坐标系 的性质决定自然存在的空间?自然存在的空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 变吗?如果自然存在的空间的大小不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那么参照坐标 系的坐标空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吗?如果参照坐标系的坐标空 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符合自然存在的空间的性质吗?对空间 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观测上,还是建立在某种假定上? 六问:洛伦兹变换的时空变换是自洽的吗?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吗?如何解释一个时钟相 对于另一个时钟又快又慢的结论? 七问:如何用实验去证明理论的真实性、客观性?能够用对实验结果的先入为见的解释 作为实验证明的依据吗?现有物理实验能够证明狭义相对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吗? 对上问题的思考,无疑会加深对狭义相对论、牛顿力学、经典光学理论的认识,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敬请各位物理爱好者提出不同见解和主张. ? 科学需要多一些理性的批判和怀疑,少一些盲目的崇拜和迷信
原创假说:以理想周期势场为基础的超导原理的探索 以理想周期势场为基础的超导原理的探索 ——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 内容提要: 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将经典能带理论——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由理想周期势场理论推导得到的布洛赫电子与超导电子都具有零电阻、电子配对、不负载熵、呈凝聚态的相同物理特征,而且理想周期势场也符合长程有序的物理条件。本文是将超导状态视为经典量子状态,而常规状态视为非经典量子状态,划分的物理标志就是电子配对的产生和破坏。电子配对是经典量子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典型物理图景,与经典的电——声作用机制的BCS理论相比,将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在理论上更为成熟、可信。其次,本文提出的超导原理建立在原子与原子之间能级的稳定叠加基础上,不仅适合于常规超导体,也有利于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认识,在理论上更为普适。第三,本文以能级的稳定叠加为前提,以经典固体理论为基础,对同位素效应、热容跃变等现象也作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同样,超导的零电阻、电子配对、不负载熵、呈凝聚态的物理特征也可以看成是对经典能带理论——理想周期势场理论的最佳验证。在温度极低,晶格(或离子实)振动很小的情况下,是有可能产生原子与原子之间能级的稳定叠加,有可能产生符合理想周期势场的物理环境和条件。因此,将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的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是有相当的现实和理论的根据的。由于无法上传附件,若对此话题感兴趣,详细内容请见水木清华bbs或水木社区科学版相同主题的附件。
原创假说:以理想周期势场为基础的超导原理的探索 以理想周期势场为基础的超导原理的探索 ——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 内容提要: 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将经典能带理论——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由理想周期势场理论推导得到的布洛赫电子与超导电子都具有零电阻、电子配对、不负载熵、呈凝聚态的相同物理特征,而且理想周期势场也符合长程有序的物理条件。本文是将超导状态视为经典量子状态,而常规状态视为非经典量子状态,划分的物理标志就是电子配对的产生和破坏。电子配对是经典量子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典型物理图景,与经典的电——声作用机制的BCS理论相比,将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在理论上更为成熟、可信。其次,本文提出的超导原理建立在原子与原子之间能级的稳定叠加基础上,不仅适合于常规超导体,也有利于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认识,在理论上更为普适。第三,本文以能级的稳定叠加为前提,以经典固体理论为基础,对同位素效应、热容跃变等现象也作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同样,超导的零电阻、电子配对、不负载熵、呈凝聚态的物理特征也可以看成是对经典能带理论——理想周期势场理论的最佳验证。在温度极低,晶格(或离子实)振动很小的情况下,是有可能产生原子与原子之间能级的稳定叠加,有可能产生符合理想周期势场的物理环境和条件。因此,将理想周期势场作为超导模型的共有化自由能带假说是有相当的现实和理论的根据的。由于无法上传附件,若对此话题感兴趣,详细内容请见水木清华bbs或水木社区科学版相同主题的附件。
论学术自由与学术平等是科学创新的保障 论学术自由与学术平等是科学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进步体现在科学思想的创新上。科学创新是一种创造新思想,新认识的智力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成简单正比关系不一样,科学创新作为一种智力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科学的历史表明,伟大的科学成就,伟大的科学家不是能够由金钱简单堆砌出来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脑。因此,建立能够培养、发现、选拔创新人才的学术机制和营造能够使科学创新思想生存、发展的自由、平等、宽容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比简单的金钱投入更为重要。 科学真理最初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科学创新思想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新思想的诞生,同时也是对旧思想的否定。科学创新思想处在思想的最前沿,站在时代的最高峰,是历史的超越,而大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原处,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科学创新思想总是离经叛道,违反常识,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不可能的,人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用陈旧的观念去衡量科学创新思想,因此科学创新思想刚诞生的时候经常是反对者多,支持者寡。受传统的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科学创新思想这种新生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人们对伽罗瓦的群论、孟徳尔的遗传学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而对日心学说的宣传使布鲁诺成为科学的殉道者,无理数的发现使希帕索斯被扔下大海----科学创新思想从诞生、发展、到被广泛认可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思想上的战斗有时比肉体上的战斗更为残酷。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科学创新思想是稚嫩的,它宛如一个新生的婴儿,一粒火种,只有在自由、平等、宽容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专制和垄断的学术环境只能将科学创新思想扼杀在摇篮中,只能使科学的火种熄灭。
狭义相对论七问 [讨论]狭义相对论七问狭义相对论七问一问:光的运动与实物惯性运动有何区别?光程与位移、光速与惯性速度在物理性质上有何区别?对实物惯性运动的描述是以参照物为基准的,与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有关,而光的运动描述也是以参照物为基准吗?与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有关,还是无关?将牛顿力学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惯性系等价原理)推广到光学中有什么事实和理论根据吗?二问:在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与伽利略变换之间的矛盾的根源是伽利略变换是错误的,还是把光的运动等同于实物惯性运动、把光程等同于位移、把光速等同于惯性速度的认识和认识方法是错误的?三问:科学理论有适用范围吗?科学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还是真理吗?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光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能够用牛顿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去解释光学现象和实验吗?如果用牛顿力学定律和以实物惯性运动为基础的伽利略速度变换法则不能解释光学现象和实验,这能说明牛顿力学定律和以实物惯性运动为基础的伽利略速度变换法则是错误的吗?四问: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有什么理论和事实根据吗?以此假定为依据用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去证明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实验方法和原理上是正确的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为零的结论是因为经典理论——牛顿力学和光学存在问题?还是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并以此假定为依据用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去证明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实验方法和原理根本上是错误的?对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的正确认识是用经典光学理论去理解,还是用牛顿力学和把光假定为以“以太”为介质的物质机械波去解释?经典理论——牛顿力学和光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的分析和归纳上的,还是某种假定上的?如果用经典光学理论也不能正确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光学实验,我们是否可以以此断定牛顿力学存在问题?五问:参照坐标系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主观设定的?参照坐标系与自然存在的空间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是自然存在的空间决定参照坐标系的性质,还是参照坐标系的性质决定自然存在的空间?自然存在的空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吗?如果自然存在的空间的大小不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那么参照坐标系的坐标空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吗?如果参照坐标系的坐标空间的大小会随着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符合自然存在的空间的性质吗?对空间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观测上,还是建立在某种假定上?六问:洛伦兹变换的时空变换是自洽的吗?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吗?如何解释一个时钟相对于另一个时钟又快又慢的结论?七问:如何用实验去证明理论的真实性、客观性?能够用对实验结果的先入为见的解释作为实验证明的依据吗?现有物理实验能够证明狭义相对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吗?对上问题的思考,无疑会加深对狭义相对论、牛顿力学、经典光学理论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敬请各位物理爱好者提出不同见解和主张.?科学需要多一些理性的批判和怀疑,少一些盲目的崇拜和迷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