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覺真好 回家的感覺真好
不要在乎别人指指点点
关注数: 5 粉丝数: 2 发帖数: 95 关注贴吧数: 7
全国柳氏后裔代表来西安寻找柳宗元足迹 从7月10日开始连续三天,来自全国的50多名柳氏后裔代表来到西安追寻祖先足迹。初步认定,西安市长安区司马村是柳宗元故里,但因墓园数十年前已被平,柳氏后裔感叹祭拜无门。柳宗元墓地在长安司马村7月10日上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柳忠勤、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柳娜、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办人柳哲,还有来自湖南、广西、山西、江西、安徽、浙江、吉林等地的柳氏后裔代表等一行50余人,来到长安区司马村寻访柳宗元的墓地。据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几十年前在村子南边确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占地大约百余亩,墓冢前有塑像和祭祀用的祠堂,周围还有大量的石羊石马。“大家都传说这地方埋着唐代一个大官,我们村的名字也源于这个大官的官爵司马。后来因为平整土地以及文革等历史变迁,这里就变成平地了。”司马村关主任也介绍说,当年平整土地时,地上的寺庙悉数被毁。柳哲告诉记者,按照史料记载,柳宗元于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对身后事,柳宗元曾经做了安排,在他去世8个月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朋友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往长安,还由他的至交韩愈撰写了《柳子厚墓志铭》,其中写道:“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中也称柳宗元墓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另外,根据柳氏后裔珍藏的编纂于嘉庆21年的《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柳哲表示,根据这些记载,“我初步认定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就是柳宗元的故里与卒葬地。”然而可惜的是,如今不仅故居,连墓园也已无处可寻,“我们祭拜无门啊。”柳娜说到这里,语气辛酸。柳宗元把长安视作故乡10日下午,各地柳氏后裔召开了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纪念座谈会,与会的还有与柳宗元齐名的唐宋八大家部分后裔宗亲。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伯钧和西安市诗书画艺术研究院的几位学者也参加了座谈会。然而会上柳哲却告诉记者,其实柳宗元的生辰究竟是哪一天,目前还没有定论。“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距今刚好1240年,但是具体日期可就没有记载了。在他最后任职的永州、柳州,当地传说柳宗元诞辰是农历七月十三,但这终归只是传说,还没有史料考证。”柳哲说。《西安文艺界》主编王民权说,柳宗元一生只有不到50年,但他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现在看来,我们对他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西安市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作家朱文杰说,柳宗元虽然祖籍不是长安,但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他有首诗叫《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里面写道‘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他是把长安视作故乡的。可惜我们却忘却了这位文化巨人。”柳哲表示,其实在柳宗元的贬谪地和祖籍地,都很重视对他的研究,“他们已经轮流举办了5届国际柳宗元研讨会,这个月19号山西会举办第6届研讨会。我希望柳宗元的家乡能够重视这珍贵的文化遗产,恢复他的故居或墓园,参加申办第7届研讨会。”他说。 转自天下柳家人
各地柳氏字辈大全之湖北柳氏字辈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文学宗孔佳云有益”。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堂”。   湖北孝感柳氏一支字辈:“世守宗本忠厚继存”。   湖北孝感柳氏一支字辈:“永传祖顺乐育英贤”。   湖北黄冈柳氏字辈:“天地元(玄)黄世泽久长荣华永禄富贵刚强”。   湖北蕲春柳氏字辈:“清千同(年)崖(岩)轩(良)五爵文思中昌必世希元日邦高百子荣永远珠联壁时至太和春俊彦逢时起贤能志壮宏升平民欢乐万代景淳风”。   湖北黄陂柳氏字辈:“永世克孝 长发其祥 贻谟广远 振绪维纲”。   湖北麻城县高竿堰洗脚河柳氏字辈:“一世修行 廷帮万年 宗道兴隆”。   湖北建始柳氏字辈:“兴朝扬德明景祚沐光信誉宗贤孝同开甲第堂”。   湖北荆州柳氏字辈:“长士为宜谷宝忠再笃新”。   湖北汉川柳氏字辈:“国光大兴朝杨德会”。 湖北武汉、新洲、黄陂、麻城等地字辈:“懋德延宏祚 文英学士家 有开方可泰 名誉世光华”。新添世派二十字 继述辉先绪 相传重守成 贤才徵焕发 凤藻锡恩荣   湖北黄梅、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 程仁秉直 素正孝忠”。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长发麒祥 祖幼列康 国家永盛”。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仕启韶先声 文章楚汉卿 天开逢润德”。 湖北麻城县高竿堰洗脚河迁四川高邑县左丁山一支字辈: “国仕文朝学 天德大廷儒 纯兴善继祖 永诗玄承道”。(同重庆梁平)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学无有关世忠孝承先志”。 湖北监利县柳关、龚场、蚌湖、桥市、三洲等地派行字辈: “兴朝扬德惠,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秀,载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旺,洪谟表国章。” 湖北监利县红城、黄歇等地派行字辈: “祖宗泽绵远,学文有光世,忠孝承伟志,诗书以传家,贻善斯隆盛,哲嗣为国华”。 湖北监利县汪桥、红庙等地派行字辈:“名留于国正,一统定家邦,克继先人绪,维思祖德光。” 湖北长阳磨市原定字辈:“应宗贵宏文运昌,家振传兴世泽长。学纯可希朝廷选,成人有德万年光”。 今定字辈:“崇奉仁孝作根本,礼义自好式多邦。积善贞祥必益庆,敬守先宪扬余芳”。 湖北云梦原定字辈:常荷国恩,世守宗本,忠厚继存,道义(德)维新。 圣泽远大,和光咸钦,人文绍起,祖德绵延。 今定字辈:祥步楚天,尚慕紫云,教谕廉洁,贤助美称。 襄阳谷城县茨河的字辈是:启发长安明 富(付)贵万年春 还有一支是:万家杰义 治国安邦
为和圣正名 柳哲、展广植 为和圣正名 近年来,和圣的后裔展氏,柳氏在全国各地相继组建了百多处学术研究团体,对和圣的故里、生平、事迹、思想、道德和矢志爱国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取得的共识和成果是有目共睹和令人兴奋的。为此,有一种“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的感慨。 对于和圣的诸多研究,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需要认真纠错补漏。因为我们同是和圣的后裔,不论展氏、柳氏,也不应分长支和次支,应提倡亲亲而尊尊,牢记祖功宗德之恩;常思报本追远之志;做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在对和圣的学术研究中,必须以和圣展氏族谱和柳氏族谱为主要依据,如道听途说一些不实之词,必将造成大的错误,例如:将始祖展获与其子展喜记作兄弟,就是典型的一例。既然是和圣后裔展氏和柳氏在敬心研究始祖的文化和精神,就应当通力合作,民主协商,切忌主观武断,霸道行事。在开展研究和征集族谱过程中,应互通有无,资料共享,切忌只伸手索取,而不做任何贡献。并防止说空话失信于族人行为的存在,由于和圣后裔展氏和柳氏与始祖血脉相承,尤应倡导和谐,不得自恃高傲和狭隘固执,对于历史的真实面目,一定要有“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虚事”的崇实态度。 其一、、、、、 其二,始祖和圣姓展而不姓柳或柳下。 、、、。《展氏族谱总序》载:“展无字,邑则以名为氏,。展生公孙,公孙生夷伯,夷伯生无骇、无骇生获,字季禽,谥曰惠。”姓氏由起肇自季禽。由此可知,始祖姓展名获,字季禽,尊和圣,谥为惠。和圣卒后,门人将诔之。圣祖夫人曰“将诔夫子之德,蔽间二三子不如兮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历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鸣乎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圣祖夫人在评述始祖展获的生平功德后,十分准确而哀。的指明:“夫子之谥宜为惠兮”。请注意在诔文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只是记为“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因始祖展获生前曾食邑或称采邑于柳下这个地方,故当地的百姓为感其德,怀其恩而称他为“柳下惠”,以致2700多年后的国人仍以“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怀念心情称他为“展大人”、“大好人”和“柳下惠”,绝不能因为人们称他为“柳下惠”,而始祖展获就姓了柳或柳下,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更是歪曲历史真相的错误行为。 对此,柳哲先生在来信中说:“柳下是古地名(即不是姓氏),先祖展禽食邑柳下,我发现的柳氏家谱多有记载,史书也可考证”。 说到展、柳不分,是因为四代祖展卓,字孟立,因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蒯之判,被诬陷而遭灭门之灾,其二子展溱,字子野,因在外戚家,闻变携子如心,念祖避于齐国,并改姓为“柳”。对此后人是理解和同情的,但当南蒯之判平息后,六代祖如心由齐国返回鲁国,并复姓为展,而其弟念祖继续姓柳,并远迁河东。但因六代祖展如心和柳念祖本是同胞兄弟,虽选择了不同的姓氏,并分居两国,但他二人都与始祖展获血脉相承,故后世称展、柳同祖并是一家。此说当在情理之中,并为后人所承认。 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只要有和圣展氏、柳氏的族谱为凭,并从始祖展获起,缕清世系脉络,应承认我们同属始祖和圣的后裔,同是血浓于水的宗亲族人,更应和谐团结,需知“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其三,受人之恩,应当如何报答。 为开展对和圣文化的研究工作,山东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庆奉先生斥巨资、购良田,兴建多处古典宏伟的建筑物,为弘扬和圣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其功不可泯,我们将永记不忘。受人之恩,和圣后裔应该如何回报?鉴于夏庆奉先生弘扬和圣文化和精神的功德,我们是要回报的。 《跨越五代人的和圣情结》(见《泰安日报》2007年6月7日)一文,记述了光绪二十八年时任泰安知县的毛徵捐银千两,重修和圣碑,亲题“和圣墓”三字,刻石立于墓前。光绪二十九年,泰安民众在和圣墓前立《毛老父台德政碑》,以纪念毛公修复和圣墓的惠举。在毛徵重修和圣墓百年之后,1987年,其孙毛登沂、毛铸伦父子又专程来新泰,并捐资1万美元,发起重修圣墓,毛登沂先生额题“和气弥纶”正面镌刻“于今日四海为家矣,幸文物重光,丘垄尽复,亿载圣哲延道统;当年一行作吏耳,乃去思永怀,丰碑无恙,百年陌巷续讴歌”的楹联。2007年5月17日,毛铸伦先生又携其爱女毛彩楣同来凭吊和圣墓,深情鞠躬,敬献花篮。自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公元2007年,在长达115年之久的时间内毛老先生五代人与始祖和圣的情结,可谓“礼之用,和为贵”。和圣后裔为毛老先生立功德碑,可谓“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 以上浅见,愿和圣后裔和世人共鉴之! 柳哲、展广植 2008年3月8日
姓氏来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 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孙,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为第一代鲁公,下传至春秋鲁孝公时,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孙无骇以王父字为氏,始姓展。无骇生子展禽,名获,字禽或季,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食邑于柳下。据说他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死后,因其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淮南子》说展禽门前种有很多棵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孟子赞之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和圣 柳下惠(前720~前621),又称柳下季(《国语·鲁语上》、《吕氏春秋·季秋纪》),姬姓展氏,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采于柳下,故称柳下惠,为柳氏得姓始祖。   姬姓周朝(前1046~前256)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前722~前481)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比他稍晚的至圣孔子(前551~前479)和亚圣孟子(约前385~前304)皆对其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孔子家语·贤君》),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论语·微子》)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此即“和圣”这一至上尊号之由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