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MZD 明月清风MZD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243 关注贴吧数: 1
老庄堂先生请进----   老庄堂先生,你好。你所说的“沛之南”在《庄子》里是这样记载的:“孔子****乃南之沛见老聘”。 我们姑且认为确有其事。但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庄子》是一本什么书?我们能把它看作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专著吗?它说孔子要到老聘的家乡见老聘了吗?老聘是位学者,他不可能一生守在自己的故乡的。他要去游学,讲道,就像白求恩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了中国。当年王震将军到河北拜见白求恩,难道可以这么说,白求恩的家乡是河北???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生喜欢做梦,梦里喜欢化蝶。他把自己生活中得不到实现的抱负,带到梦境里来大展宏图。于是他化作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想来老庄堂先生也学会了庄生化蝶,把一个爱做梦的人说的话当成了香饽饽。   称自己专读二十五史的那位专家王振川先生,却是一位“上海高级工程师”!我不知道工程师的职业是做作什么的?或许是搞航天工业的?或许是搞两弹一星的? 或许是搞人造鸡蛋的?但我佩服王老先生的博学,在历史学领域也拼得了一方天地!他不但研究老子,而且研究西施,说西施四十九岁和七十四岁的范蠡同沉于涡阳南的涡水里。如此看来,王振川先生还擅长揣摩美女的心思,还是一位描红专家!   我看,王先生不过是为涡阳构筑老子故里的工程师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孩子今年11岁,已经读初中一年级了。开学第一天,孩子用稚嫩的双肩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堂。看着他神彩飞扬的样子,做父母的也由衷地感到欣慰。然而,好景不长,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原来的兴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整天的心事重重。看看孩子的时间表,你就知道这些祖国的花朵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中:早6点半准时起床,7点半准时到校,中午11点50放学。吃过午饭,利用饭余时间还要做作业,背课文。夏令时14点到校,18点30分放学。现时13点10分到校,17点40分放学。吃过晚饭,即刻进行作业大战,挑灯夜点到22点左右才能上床休息。本来用于孩子们休息的星期天,却还有大量的作业等着他们。粗略计算一下孩子每天在校的时间为将近9个小时,用于学习的时间每天要超过12个小时!这对于才只有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是怎样无法理解的戕害啊!繁重如山的课业,拥挤不堪的课堂,严厉无比的师长,望子成龙的父母,无不象泰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孩子柔弱的双肩!我们可怜的孩子才只有十一、二岁的年龄啊,正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却遭受如此不堪的重压!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脸庞,和整日萎靡不振的神情,作父母的心象刀割一样难受!难受又能怎么样呢?这是现行中国式的教育,我们不希望孩子的将来一片灰暗!我们只有忍受着无言的痛楚,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和天性为代价,来默默地承受着这无法承载的重荷!尽管我们知道这样的代价是惨烈而又不可逆的!在这里,我只想问一下我们的教育专家: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孩子来说是利大还是弊大?中华民族明天的脊梁难道要一些弯腰驼背、高度近视的“病夫”(实在不想用这个词,无奈)来支撑吗?在这里,我只想对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用来衡量你们政绩的升学率而不顾一切地残害学生了!你们这样做太自私了,你们舍本求末,抛开课本,强行要求学生购买繁多的课外资料,你们把学生当成用来换取你们奖金和升迁的学习机器。若干年后,你们所培养的令你们引以为豪的天之娇子手无束鸡之力而只会埋头计算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被你们这些庸碌的教育者害得裹足不前的时候,你们这一代教育者就会沦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你们的良知就会无时无刻地被历史和后代所拷问和鞭挞!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看看这个开学才一个多月的初一数学试卷中的题目吧:某股民小王周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每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周一:每股涨跌+4,周二:每股涨跌+4.5,周三:-1,周四:-2.5,周五:-6。问:1、周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2、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价是每股多少元?3、小王买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付成交额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费,如果小王在周五收盘时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效益情况如何?这题孩子没有做出来,乍一看我也懵了,因为我从未涉足过股票。仔细看看才弄明白。真是太难为孩子了,这么小的年龄,除了学习知识,还要明白股票是怎么回事。真太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学习不好不要紧,学会了炒股将来也可以发大财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单是我们所特有,在全省甚至更大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本文仅代表个人的感受和观点,欢迎大家交流指导!)
鸡鸣一地听三省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函谷关镇王垛村,西依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克”。函谷关建于公元前1000年西周康王时期,是我国最早的雄关之一。函谷指东起渑池,陕县交界处的崤山,经灵宝西到陕西潼关这段天然通道。因道路多在峡谷之中,深险如函,而名为函谷,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之说。   千古雄关函谷关负载着沉郁深厚的中华文明,因为老子于此著下了那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还被世人称之为道家之源。   “紫气东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春节时不少人家贴春联,横批就是“紫气东来”。人们希望紫气带来吉祥、带来财富,带来好运。“紫气东来”的典故就起源于函谷关。  相传春秋时周大夫尹喜为函谷关令,尹喜喜好道学,通晓阴阳。一日清晨尹喜发现东方紫气缭绕,祥云集聚,知有真人到来,嘱咐守卒清洁关楼,大开关门,以待真人。果然老子骑青牛悠然而来,尹喜大喜,待为上宾。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相传其母怀他八十一年没能出生,一日其母在李树下吃了颗李子,将其生下,因其双耳硕长,故名李耳。老子做过周王朝藏书室之史,所以后人称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馆长。随着周王朝的衰退,李耳暂起隐居之心,辞官西行云游。经尹喜极力挽留,老子写下了彪炳后世的《道德经》五千言。  《道德经》原名叫《老子》或《老子五千言》,主张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后人有诗说:“三元包括五千字,八藏何须亿万言”,道家称天、地、人为“三元”,“八藏”指道家经典。西汉初年,河上公为《老子》作注,分上下篇,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后来就把《老子》叫作《道德经》。  老子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当时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力图用“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等人生哲学思想,来约束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反对无休止的战争,因此最受老百姓喜爱。在豫西灵宝,陕县一带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老子的故事,人们将其神化,誉为太上老君。函谷关有老子著经处,老君塬上有老君观及老君冢。老百姓热爱老子,除了不少传说和纪念建筑外,还有不少特殊的风俗也因老子而起。如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老百姓以黄表剪牛,贴于门首,写上“正月二十三,老君过函关,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鸡鸣狗盗出函关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朱门不善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这首诗说的就是妇孺皆知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名田义,为齐国公子,善养士,是当时著名四君子之一。齐泯王时,孟尝君应秦昭王邀清,入秦拜相。当时有人疾妒孟尝君就向秦昭王进言,孟尝君自齐国而来,“必先齐而后秦,秦真危矣”。昭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先软禁起来,欲择日处死。  为了逃生,孟尝君不得不求助于昭王宠妃燕姬,他托人向燕姬献上一对白玉壁。但燕姬最喜欢狐白裘。狐白裘是用狐腋下的毛皮作成,价值连城,天下无双。但孟尝君已将其献于秦昭王。燕姬要求用狐白裘交换今牌文书。孟尝君门客中有善狗盗者,装扮成狗,从狗洞爬进王宫,学狗叫骗过看守,偷得狐白裘。孟尝君将狐白裘献于燕姬,换来令牌文书后,仓惶出逃。  孟尝君一行急急忙忙,飞车东奔向函谷关而来,秦昭王发现后,派人急追。孟尝君夜半至函谷关不得出关,当时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紧急时刻,孟尝君手下一门客学鸡叫,引得周围雄鸡齐鸣。孟尝君得以出关。   现在,函谷关一边的坡上修建了鸡鸣台,古朴典雅的亭子里彩绘着孟尝君鸡呜鸣狗盗出关的故事。鸡鸣狗盗的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站在鸡鸣台上,当晨曦初露时,你可以听到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的鸡叫,正是“鸡鸣一地听三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