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uka2008 遥haruka2008
关注数: 7 粉丝数: 59 发帖数: 2,855 关注贴吧数: 15
不存在的“非瑜背诺,天不假年” 这句话似乎是某篇策瑜CP文的创造,然后黄维德演周瑜时自己想要加进去,扭三的编剧明智了一回,给否定了。 这句话当然是子虚乌有的,如果从史书的角度而论,连这个逻辑也完全讲不通。策瑜的关系,在孙吴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从孙策的角度来说,周瑜是他的发小、连襟,两个人又都是大帅哥,把他们写得像连体婴似的确实很有戏剧性。但是孙策的性格就是极爱交友,在统事之后交往的虞翻、太史慈等姑且不论。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竟然跑到张纮的家里,一定要跟他“生死相许”: 《吴历》:"策曰:"一与君(张纮)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要知道张纮不但文名满天下,而且比孙策的爹还要老,可谓齿德俱尊。而在孙策看来,只要他看中的人,年龄根本不是问题。而且也不管张纮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竟然把老娘弟弟都一股脑塞给人家。这就是孙策的热烈奔放的天性,无论是才子名士或是勇猛骁将都无法抗拒。这样的孙策,遇刺之后满脑子自然都是事业未竟的不甘和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不会顾得上回忆童年伙伴,自然也不会有三国演义里的特别托孤。 在周瑜来说,也不会到死还想着一个孙策。别说他对孙策没有什么承诺,就算有,他也顾不得多想,因为现成有一个孙权已经完全占据了他的脑海。 孙氏是周瑜毕生的政治投资所在(《赤壁之战研究》作者张靖龙语)。孙策遇刺身亡,以汉末时人对谶纬之学的迷信和对人物点评的喜好,周瑜是一定会想到刘琬对于孙权“大贵之表,年又最寿”的评语,以及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东南有天子气”的传说。周瑜对于选择自己的君主虽然从来没有过一丝愚忠的观念,但是二十六岁的他已经不可能跑到北方去投奔谁,他的政治生涯的存续完全系在孙权身上,这就是他甘于冒着被怀疑的危险,自作主张回到孙权身边,并且“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的原因。他“攀龙附凤”的需要比谁都强烈,所以孙权对于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