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1234556 以后1234556
关注数: 5 粉丝数: 23 发帖数: 1,316 关注贴吧数: 17
《二逼双木志·我们这帮老男孩》 走着走着,不觉我们也成了歌声唱里的老男孩,日子开始不停地重复那一句句歌词……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我们这帮老男孩还没有为人父,为人夫,是一群为了基本的一日三餐而努力奋斗将慢慢走向中年的人…… 刚刚离开校门,离开象牙塔的庇护,离开“大学生”这绚丽光环的庇护,就这样忽然平凡了,好像大学课本里没有写过,我们毕业后生活好像不是这样………… 到现在还在很清晰的记着一群小男孩在宿舍谈论未来的景象,好像一切很美好很顺利的样子…… 毕业后咱六个一定要牛逼哄哄的混,一定得做咱们几个班里最牛的那几个。那甜甜涩涩的青春岁月在这些小男孩心里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迹,我们一定会…… 春夏秋冬,宿舍楼前的空地绿了又黄,这帮男孩,穿了棉裤穿裤衩,穿了棉拖穿凉拖啊…… 回复 收起回复 最后,最后还是毕业了…… 喂,兄弟现在怎么样啊 上夜班呢,在一家酒吧 还行吧 一个月一千块钱吧,刚够吃的 夜班岂不很辛苦 还行吧 …… 喂,兄弟现在混得咋样啊? 在一家广告公司当小业务呢 不错啊 ,广告公司可以。 就那样吧,一个月底薪800还有提成,只是老是拿不到提成,还被老板骂。 怎么会呢 业务不好拿,真没有逃课那么简单 呵呵 呵呵 …… 哎,兄弟,最近咋样啊?
吐槽下 《笼子里的“六一”》 就是2012年的六月一日,一个儿童节。社会上为孩子们举办所谓的各种活动,打着条幅喊着口号,把一年的力气都积攒在今天爆发。幼儿园也为此放假一天,365天里也只有今天的孩子们才是真正的儿童。而不是拖着儿童的躯壳,带着成人强加的思想,过着半成人的日子。 孩子们可以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充当着主角,不必接受来时社会或自己给的世俗重和压力。孩子们的生活像想睡着的诗人一样,只有想象没有感伤。只不过这梦随时都有醒的可能,醒来就是长大,成所谓的人。 世上有妈妈的孩子当然是无比幸福的,无论什么年代,母亲疼孩子形式不一,但爱是一样的。所以,为了突出不一样,为了响应社会道德的号召,今年六一儿童节,我跟着一家栏目组的镜头到了某市最大的儿童福利院。不用提栏目组的用意,也不要管每年只有六一才去探望,只要能去就证明社会舆论还起着作用。 这座福利院还是挺大挺干净的,从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上看确实与外面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他们浑身脏兮兮的,衣服多有些破裂,最主要的是没有孩子特有的天真烂漫的眼神。这里的孩子眼神里多透漏出呆滞与麻木感,看不出有生的迹象。 不知道福利院里的领导是怎样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或许是工作人员自己的无奈之举吧。有些孩子在笼子里住着,有些孩子被绳子拴着。工作人员说这都是些脑子有问题不正常的孩子,这样养着安全。 在这个世界上,像这样的孩子究竟还有多少呢。他们在福利院享受的真的是福利吗,这样的孩子生活下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人标榜的人道主义,这叫不叫把自己的幸福践踏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呢。一个不知道自己还活着的生命体,如果他尊严的生活,这是生命的本质,是社会与爱应赋予的。如果不是,我相信他的活着是在为一些人的利益而活。 现场内有人流泪,现场外就是九霄云外。这些事情永远不可能得到好的解决,这样一个大铁笼子永远也不可能被打开,谁也不会关注到这笼子里小小的世界的春夏秋冬。难道这些不正常的孩子就没有世界吗,有,他们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是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观念世界,甚至比大多数人的世界要缤纷。如果有人正确指导,正确的去爱,这些孩子也许会走出他们的铁笼子慢慢接触小小的世界慢慢生活。这些 铁笼子把所有的可能变成了不可能,这些孩子的世界只能是冷冰冰的铁笼子。 这个铁笼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存在的呢,是人心还是社会弊病。难道仅仅是福利院里的这些孩子在笼子里关着吗,外面的孩子不也是吗。有几个孩子不是被家庭与社会套了一层又一层的金箍,在他们与外界接触时设了一个又一个笼子。如今的孩子们很少能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只是在既有的人类“文明”笼子里,重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孩子的灵魂不属于肉体而应归属于漫无边际的大自然,等有一天这句话从理论中走向现实,这大铁笼子才会消失,才不会出现笼子里的“六一”。
这些年对家的感受………………《老屋》 ………………………… 走了那么久,还是舍不得村里的那间砖瓦屋舍。 已经是几十年了,为我们一家子遮风挡雨的老屋,也开始破败,砖瓦斑驳不成样子了。 这间屋子,是爷爷为我的父亲结婚张罗盖起的,这也算是我们一家有了安身之所,乃至以后有了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先前谈起老屋,我总会提起一些关于祖母,外婆的故事,以及一些儿时的美好记忆。是的,这一间屋子,父母亲住的时间不太多,他们年头年尾在外奔波,在家的时间是屈指可数的。 和老屋一起的有院子里的几棵树,槐树,桐树,楝树,椿树,还有后来母亲从镇上买来的三棵桃树。别看院落不是太大,有了这几棵树的落脚,却也显得分外有致。 树和那间瓦房相依为命几十年,记录了我们家三代人的成长,也以老者的身份见证了有我以来家里的“油盐酱醋”。 一直到我十二岁之前,院子里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画面出现:屋檐下呢喃的小燕子,两个小家伙的打闹,祖孙三人下棋,雨打树叶滴在屋檐 …… 是祖母去世那年,我们搬家到县城上学。从此便与老屋一别十多年,期间逢春节的时候回老家看过几次,那时候感觉,老屋也没有那么老,关于老屋的那些记忆还清晰的在着。 听母亲说,也就是最近几年,老家里的院落好像经受不住岁月的催促,开始衰败了。老屋前的那棵大椿树被风吹倒了,枝干砸在屋檐上,瓦片碎了许多。灶屋的墙有了两道大裂缝,看着屋顶的状况,好像也被院子里的老树伤过。灶屋里面的锅炤早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一屋子邻家的柴草。院墙也开始有些裂缝与倾斜。 因为是冬季,院子里长满了枯草。这些枯草淹没了院子里的砖路,横七竖八的躺着。门上的锁环已经锈到不能再锈,锁上字迹早已无法辨认。窗台上的白灰掉落殆尽,上面还能依稀看到,儿时写来当时并不太明白的骂人的字句。 这次我是专门带着照相机回来看老屋的,想着趁老屋还有些模样多留些照片,再等下去不知道它还能否经得住考验。 从大门到里屋,到院子里仅有的几棵自己发出的小树,从屋檐下空空的燕子窝,到墙边模糊的字丫,一边依着的农用架子车。我给老屋里的每一件记忆做一个特写;小学练习册,书本,曾学习自行车时被我摔坏的自行车残架,过年蒸馒头用的草簰子,破旧的碗,小衣服 …… 。 我相信这些东西一经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了,它们给我的不再仅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或好感。这些东西,这间老屋早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伫立在我的心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