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x无名 真人x无名
关注数: 2 粉丝数: 23 发帖数: 4,623 关注贴吧数: 9
吃煤的孩子们(莫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我们不约而同的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王脚拢马驱骡,马车离开校园。我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追赶马车,并冒着被鞭子抽头的危险跳上去过瘾。 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 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嘴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儿,他将手中的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捡起一小块,王胆也捡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 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了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了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面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 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捡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然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 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已经上过自然课,知道煤是许多世纪前,埋在地壳中的森林变成的。 我们班35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 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我们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起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块煤,说:真的好吃耶,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摘自莫言小说《蛙》,个别地方有删节,原文没有分段,题目为摘录者所加。)
镜鉴——立此为照! 【提示】劝人喝酒,付出33万余元,喝酒太多,害人害己,应该引以为戒。但反转过来说,老肖维护了自己的权利,在法律上是一个胜利者,却失去了宝贵的健康和亲情,双方没有一个赢家。 亲友云集的生日宴上,主人热情劝酒却不料致亲戚醉酒摔伤,主人是否该承担赔偿责任?重庆市开县法院近日判决,醉酒者自担责50%,主人家担责50%。该案主人家的热情换来“最贵的劝酒罚单”——要赔33万余元。   经查明,2010年12月24日是重庆开县肖婆婆69岁生日,众多亲友赶到肖家为其过生,肖婆婆的兄弟、64岁的老肖也来了。午饭时,热情的肖婆婆拿出自泡药酒待客,老肖喝了六七两。晚饭时,在肖婆婆的劝酒下,老肖又喝了六七两白酒。随后,肖婆婆的儿子扶着酒醉的老肖去了厕所,但老肖不慎摔倒在地。 亲戚们将老肖抬沙发上躺着休息,此时老肖没答话。第二天早上,肖婆婆见老肖一点反应也没有,还吐着血泡。肖婆婆当即通知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经过伤残鉴定,老肖属外伤性癫痫,以及颅骨修补后凹陷畸形构成的伤残等。老肖将姐姐等6名亲友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老肖放任自己饮酒,让身体超出意识控制范围之外意外摔伤,应承担损害后果50%责任。但同时,肖婆婆及其儿子作为主人家,应尽到组织者应尽的注意、管理和保护义务,要承担50%责任,老肖的医疗费24万余元、护理费26万余元、残疾赔偿金9万余元等,共66万余元,也就意味着肖婆婆家要赔33万余元。   此案主审法官张森提醒,春节将至,亲朋聚餐时应劝酒有度,过度劝酒致人醉酒受伤,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于母亲的回忆 母亲1958年有了老大,1971年有了老六,2006年离我们而去,享年72岁。 母亲一生是勤劳的。祖父在父亲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祖母在1973年去世,父亲又一直担任大队干部,家里八九个人的生活主要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在包产到户之前,母亲除了养牛、喂猪,还要参加集体劳动,要挣工分,虽然每年都要“补社”,但母亲都是想降到最低程度。我始终不能忘记,每次在田地里分红苕、包谷时,母亲要艰难的拼命地从地上背起100多斤的粮食的情景,坐在地上,双腿分开向后,拉动背篼前倾,双膝跪地,双手着地,又单膝跪地,然后手撑着呈马步的另一只膝盖奋力向上,此时,母亲往往是双眼圆睁,青筋暴露,可以说用尽了浑身力气。我随母亲劳动的时候还小,有时也在背后提一提,帮一帮,但我事后明白,微弱的力气只不过给母亲一点安慰和鼓励罢了,根本不能减轻母亲的重负。除了这些,一家人要穿的衣服、鞋子,也是母亲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那时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一年一样,破了的要反复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白天没有时间,只有等我们都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给我们补衣服鞋子或者制作新衣服新鞋子,所以年前的冬腊月是母亲最忙最辛苦的时候,但当时我们看不见母亲的辛苦,反而觉得她很有成就感。包产到户以后,由于父亲身体比较差,母亲更像一个“男劳力”,像犁地这样的活都干,这样一直到父亲去世,在我们的劝说下,她才不情愿的轻松下来。母亲一生都没有喊过苦和累,都是那样的坚强,好像儿女就是她心中的太阳,始终鼓舞着她向前进。(一)
我记忆中的父亲 父亲个子比较高,好像是1米80,身体又比较瘦,是个慢性子。1997年,父亲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还不到70岁。 关于父亲最早的记忆,是邻居长辈告诉的,父亲在刚解放后就当上了村社干部,为人正直,不贪私利,有一年年终决算,差了两分钱,父亲硬是花了半天的时间查找原因,结果账目没问题,这才放心。在父亲看来,两分钱事小,但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关系到群众对你的态度和评价问题,所以他看得很重要。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直就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有一段时间好像应该是革委会主任,但人们还是称“书记”),大部分时间是在开会、下队——安排检查工作,调解邻里纠纷。虽然父亲只读了30几天书,但在实践中爱学习,记忆力又好,后来看书读报、开会做笔记都没有问题,讲起道理来,也往往让人心悦诚服,再加上他坚持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很多人发生纠纷,哪怕是家庭内部纠纷,都要跑老远请他去解决。不管家里多忙,父亲都是有求必应,即使是在晚上。所以母亲也经常埋怨父亲,说他只要有事,家里油坛子倒了都不管,大队的干部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在父亲看来,人家找他是信任他,作为“公家人”理应为大家办事,小家的事没有公家的事重要。那个时候,农村干部没有工资,只是每年计算定额的工分,不管干得多还是干得少。我想父亲是完全对得起那个待遇的。 在我们乡(有时又叫“公社”),父亲可以说有口皆碑,是出了名的好人、好干部,深受大家的尊敬。可是,“文革”时期,他也不能够幸免,也要在群众大会上挨批斗。现在想起太搞笑了:会前会后大家你好我好,一团和气,会上的批斗发言却振振有词、慷慨激昂、不着边际,甚至这个批斗会还是父亲亲自主持!这哪里是对个人的批斗,这完全是大气候下的一个应景程序。我还记得我们大队要例行公事——批斗公社小学的一位胡姓老师(城里人,家庭成分不好,学校没有党支部,隶属于我们大队),胡老师始终想不通,父亲就私下里给他做工作,要他“识时务”,端正态度,结果这一“程序”很顺利的完成了,假如胡老师要“顽固”的话,可能对他十分不利,所以后来胡老师一直称父亲“好朋友”“好领导”。(一)
【吧首语】 建吧者言 2013年即将到来,文武双卫吧也呱呱坠地。 “文武双卫”,系我们四兄弟名字中的一个字,依次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以此作为吧名,表示这是我们大家庭联络、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有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贴吧,同时,我们的一切都为父母所赐,包括各自的名字,希冀借此聊表我们对已逝父母的缅怀。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文武双卫”,还有“清”“华”两姊妹,还有各小家庭的众多成员,但囿于字数的限制,这里仅以点带面,并非重男轻女或“家长制”作风使然,还望有关各位理解。 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我们只打了个盹,醒来就已到中老年了。老大、老二都相继奔6,老三、老四也已跨过40,都已过了“而立”和“不惑”之年。由于多种原因,我们都先后离开了老家,有的奔赴东北,有的镇守西南,有的转战岭南,有的定居东南,有的安家中原......现实不能让我们亲密团聚,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空间”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我们的明天和未来,我们的耳闻目睹,我们的所思所感,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安慰祝福,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和倾诉。 GDP跑得太快了,CPI跑得太快了,我们不是刘翔,我们可以静下来,慢下来,努力感悟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海内存亲人,天涯若比邻”。
记者对鸡的一次采访 (转) 笑一笑十年少。 记者:听说你们这里的母鸡来例假啦?  母鸡A:你听谁说的?这不瞎掰嘛,有点常识好不好。你可以侮辱我的鸡格,但请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记者:领导说的。  母鸡A:领导说的?!呃,以领导说的为准。领导说啥我都投赞同票。他让谁来例假谁就必须来例假。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你们「被例假」了,领导说瞎话了?  母鸡A:你们记者总是曲解我的意思。我以后就当哑巴,谁采访也不说话。 记者:听说你们这里的母鸡来例假啦?  母鸡B:哼,肯定又是鸡美美那小丫头片子上网炫耀自己的「红鸡蛋」了。  记者:鸡美美是谁?  母鸡B:不就是鸡协会长那个糟老头子的干闺女嘛。这小骚蹄子,一天不在网上显摆自己就浑身发痒。这下子「坑爹」了吧,该!   记者:听说你们这里的母鸡来例假啦?  母鸡C:你说的是「赵红霞」那档子事儿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来例假」只是个委婉说法,这其实她和雷哥个人之间的事,被人利用了。开发商用她公关雷哥,狮子大开口雷哥受不了,开发商泄愤,雷哥中枪了。不过大多数领导都有这样的德行,除了钱之外,大都爱好这一口。这是我们一项世界领先的创意,叫作「先进性」。  记者:得了吧,这样的鸡不能嫁,就是嫁了也是嫁祸於鸡。「先进性」有没有延续性?   母鸡C:说多了你可能不太懂,打个比方吧。这年头,老婆像「小灵通」,经济实惠但限本地使用;二奶像「中国电信」,安全固定但带不出门;小蜜像「中国移动」,使用方便但话费太贵;情人像「中国联通」,优雅新潮但常不在服务区!赵红霞这类鸡「套餐服务」实惠,但不小心把人给套牢了。很抱歉,这「先进性」在雷哥身上只有十二秒!  记者:听说你们这里的母鸡来例假啦?  母鸡D:纠正你一个错误:来例假的不是母鸡,而是公鸡。  记者:啊,公鸡?以前有个笑话叫「公鸡下蛋」,没想到公鸡还能来例假!  母鸡D:这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你们人类的**抓了一些卖**,经查原来都是男扮女装。据说,「由於其在卖淫时方法巧妙,1年来从未被嫖客识破过」。人能做到的,鸡也同样能做到。鸡有多大胆,蛋就有多红嘛。来例假的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也。
说说四川人打麻将 前段时间,@程美信在网上猛烈抨击四川人打麻将,遭到众多网友的“围攻”,他不得不向被“误伤”的那部分四川人道歉。 四川人确实爱打麻将。广为传说的故事是,某领导乘飞机到成都,飞机还没过秦岭,就听到哗哗哗的麻将声。但是作为“独立批评家、自由撰稿人”的@程美信,把四川的“偏僻贫困”与四川人爱打麻将联系起来,就显得隔靴搔痒,牵强附会,由此推论四川人“懒”,也算罔顾事实,信口雌黄,至于“当年没清除干净”的言论,则呈现出他面目狰狞的暴徒式形象。@程美信是不是靠哗众取宠来炒作自己,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是他“独立”“自由”的地域歧视,确实使四川人大为光火——他的“挨骂”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过,在“愤怒”之后,冷静下来思考,@程美信说的也有些道理。众所周知,打麻将会上瘾,如果没有节制,可能“有空”就打,天天打,甚至每天还要打几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言之,就是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看我们周边,到处是麻将馆,一栋楼都有若干家,比小吃店、药店还多。虽说成天坚持打麻将的多是家庭主妇、退休老人和待业人员,但在麻将风的裹挟之下,上班族有时也挡不住诱惑,工作时间也要去“摸几把”,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各地在效能建设中多有发现和处理。周末本是用来休息,养精蓄锐的,可不少人抱怨,周末反而还累。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痴迷于麻将,那些该做的事就有可能被疏忽,被搁置,如锻炼,陪家人,走亲访友,会见客人,学习充电......有人说通过打麻将可以联络感情,但是“麻友”之间因为打牌过程中的小事而闹纠纷别扭,甚至反目成仇的也不乏其例。有时遇到脾气古怪或者“耍诈"的人,更有大打出手的情形。久而久之,在朋友或者同事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圈子”,人为的制造一些矛盾。特别是夫妻间一个爱打,一个不爱打,往往也会因此发生摩擦、争吵。 一般人打牌主要是娱乐休闲,但它总是有输赢的,有的人输了钱就在家庭其他方面去“节约”,赢了钱则会慷慨大方,大手大脚,麻友流行一句话,“打牌的人是头猪,舍不得吃穿舍得输”,就是最好的证明。打一场麻将,一般要四五个小时,坐姿相对固定,又没有一个“牌间操”,这对腰、肩、颈是极为不利的,再加上有些人长期憋尿,那就更惨了。 仅就以上看来,打麻将不但会输掉时间、金钱,更可能输掉健康、亲情、友情和事业。麻将本是为人服务的,不料人却成了麻将的“奴隶”,被囚禁在一张桌子上。当然,并不是说麻将就不能打,我认为要少打,小打,回到休闲娱乐的本来面目。 就四川人打麻将,我思考了这些,或许就是善于“夸张”的批评家所要的效果吧。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由此,我也才有机会创建这个贴吧。看到“文化人吧”这个名字,可能有人惊叹“无聊”,然后嗤之以鼻,是的,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洪流中,谈“文化”的人往往被视为 OUT 、迂腐之流,如果还自称“文化人”,那更是自作自受,自讨没趣。 但我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文化人”不是指某种人,而是指一种行为的过程,即“以文化人”,途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提升人的品位和素质(当然,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另外,对于“文化”,我们无需过度“仰视”,认为它高不可及,我们也无需过度“俯视”,认为它毫无用处。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个人,不论职务高低,职业贵贱,财富多寡,都沐浴在“文化”的世界里,“文化”就像自然界的空气,它无孔不入,人人也都需要它,少了它,会影响健康,没有它,会危及生命。当然,我们不只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我们还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构建者、推进者。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处境是“卫星上天、人心落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应有的幸福感,反而好像人人都在“骂娘”,以致央视“你幸福吗”栏目一度成为国人的笑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上世纪特别是有几十年,传统文化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很多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被“打倒”,被作为工具使用的也遭致严重扭曲。二是最近 30 多年,我们在一切向“钱”看的过程中,虽然也提出“两手抓两手硬”,但另一手始终都没硬起来,“物质”把“精神”打得遍体鳞伤,狼狈不堪,使“文明”成为一个尖锐的讽刺,更是斯文扫地。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但社会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你我他组成的,所以,我们除了抱怨、指责和谩骂,还有更好的选择: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的累积、扩散、光大,一而十,十而百 ...... 总体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应该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如果你有点兴趣,就请你不吝赐教;如果你毫无兴趣,只能表示抱歉,道声“慢走”;如果没人光顾,就权当我自娱自乐,也没有什么损失。
【杂谈】打老鼠VS反腐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买了一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小品咀华 . 》(甲种本),所收文章至多千把字,少则二三十字,比《古文观止》中的短多了,是名副其实的“短而精”。近日再读,更觉得有些文章好像就是专门为我们今天的人写的,既有趣又有味,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里不妨推荐柳宗元的一篇《永某氏之鼠》。 说有一个人生肖属鼠,自己就爱老鼠,既不养猫,也不准小孩打老鼠,粮仓和厨房都任由老鼠折腾,不管不问。于是老鼠奔走相告,鼠友都跑到他家里来,饱食终日而无后顾之忧。以致家里的器具、衣服都没有完整的,家里人吃的喝的也都是老鼠没有享用完的。老鼠白天一路路跟着人跑,晚上就在家里“窃啮斗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让主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但是他始终不讨厌老鼠。几年以后,他迁居到别的地方,房屋有了新主人,老鼠还是原来的样子。新主人想:老鼠是阴类的恶物啊,它为什么就嚣张到如此的地步?于是就借了五六只猫到家里,然后又关上门撤掉瓦,用水灌注老鼠的洞穴,请人用网捕捉,如此一来,杀死的老鼠堆成小山。结尾作者感叹道:“彼以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我们不得不佩服文人含蓄的智慧。前者因为自己属鼠,就喜欢老鼠,甚至达到溺爱、宠爱的程度,简直就是养“鼠”为患,令人不可思议。后者认识到老鼠是“恶物”,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又是借猫,又是灌水,又是人捕,终于使老鼠无处遁形。老鼠的命运发生由嚣张到丧命的“逆转”,愚以为关键在两点:一是要能在思想深处认识到老鼠是无恶不作的“恶物”,纵容它的存在就是与人自己过不去,后果相当危险,不能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借口,对老鼠的胡作非为视而不见,或者寄希望于老鼠的自律、自省。二是要有“打七寸”的制度措施。猫是老鼠的天敌,是打击猫的常态化工具,但能用到五六只,其力度实属罕见。猫也不是万能的,它要打盹,不能钻鼠洞,有时只有望“鼠”兴叹,所以往洞里灌水,就是致命的一招,近乎斩草除根。老鼠也是狡猾的,它不会坐以待毙,其最佳选择就是狼狈逃窜,可它哪里知道,四周已布下天罗地网!可能有人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要撤瓦呢?其实很简单,防止老鼠情急之下,躲藏在房顶的瓦缝里!你看,环环紧扣,步步设防,何等严密! 反腐败的呼声,一片高涨,不知河东先生打老鼠的故事能否带给我们启示。
读《论语》心得 (一) 【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新得】 这几句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有的人只知道其中的“习”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却不知其所以然。“习”的繁体字是上边一个“羽”,下边一个“白”,它的本意是鸟儿反复飞(锻炼自己的翅膀和飞行能力)。另外这个“朋”,一般都解释成朋友,但据陕西师大一位教授的研究,“朋”的本意是手持一串钱,引申为有钱人,由此所在的那句话就变成:如果有很富裕的人从远方来拜你为师,这不也是一件令你很快乐的事吗?因为他有“两手抓,两手硬”的远见和追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引用了这句,很符合这个意思:你看,连那么多发达国家都到中国来“朝拜”,中国人不是感到骄傲和自豪吗?当然,也许开幕式的撰稿、导演还只是泛泛的理解为“朋友”。第一句是学有所成的快乐,第二句是推广于人的快乐,第三句是说,如果有人不了解你有前两种快乐,你还不恼怒,你不就是德行高尚的人吗?这就是宽容之乐,为人之乐,君子之乐。 【原文】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新得】 顺从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只要人人都能处理好家庭关系,那么社会也就安定了。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儒家的“愚民”思想,现代社会应该摒弃。菜刀主要是生活用具,不排除有人用它去犯罪。其实任何社会都需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生态”,如果年幼的、晚辈的、下级的对年高的、长辈的、上级的没有尊重敬畏之心,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社会就会乱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它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度:尊者应该有君子之风,严于自律,为“悲者”作出表率,不能倚老卖老;如果自己有缺点错误,应该心胸开阔的接受“卑者”的谏言,努力完善自己。作为“悲者”的劝谏也应该注意时间、场合与方式方法,不能“得理不让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平等”,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等,而且主要指人格的平等。 【原文】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新得】 巧言,就是话说得好听;令色,就是假装满面笑容。孔子历来都以巧言令色为耻,因为巧言令色是虚伪的,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人随时满脸堆笑,油腔滑调,你需要白,他能把黑的说成白,你需要黑,他能把白的说成黑,始终都能让你“满意”。高明的人当面怎么说,背后也怎么说,把真话烂在肚子里;低劣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快就被人识破。这种人往往有权财色之虞——或欲得到,或患失去,不得不靠巧言令色来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现在这种人往往很得势,成为了坏的榜样,值得思考。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善言健谈,是天赋性格,真情流露,并无势利求索之心,不能与巧言令色之徒相提并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