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山人 朝阳山人
朝陽山,碧水砦。
关注数: 81 粉丝数: 6,389 发帖数: 8,460 关注贴吧数: 32
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 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是由韩国日刊体育社主办,株式会社农心集团赞助的一项围棋比赛。由中国、日本和韩国各派5名棋手参加,采用擂台赛的方式,最后留在擂台上的队伍获得冠军。也叫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围棋最强战,或农心辛拉面杯三国围棋擂台赛,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围棋团体比赛,其前身是SBS杯三国围棋擂台赛和真露杯三国围棋擂台赛。 比赛总奖金7亿3000万韩元,其中冠军队1亿5千万韩元。从第10届开始冠军队奖金增加到2亿韩元。三连胜1千万韩元,此后每多胜1局增加1千万韩元。对局费每盘300万韩元。首届比赛自1999年开始,以后每年一届。比赛采用韩国规则,黑棋贴6目半,每方1小时,读秒1分钟1次。 【历届成绩】 届次 时间 冠军 亚军 季军 连胜 第一届 1999—2000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4胜5负 日本 4胜5负 常昊3连胜 第二届 2000—2001年 韩国 7胜4负 日本 4胜5负 中国 3胜5负 崔哲瀚3连胜 第三届 2001—2002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7胜5负 日本 1胜5负 罗洗河3连胜 第四届 2002—2003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6胜5负 日本 2胜5负 胡耀宇5连胜、朴永训4连胜 第五届 2003—2004年 韩国 5胜4负 日本 6胜5负 中国 3胜5负 小林光一/元晟溱3连胜 第六届 2004—2005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4胜5负 日本 4胜5负 李昌镐5连胜 第七届 2005—2006年 日本 6胜4负 韩国 5胜5负 中国 3胜5负 依田纪基/赵汉乘3连胜 第八届 2006—2007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6胜5负 日本 2胜5负 彭荃5连胜、朴永训4连胜 第九届 2007—2008年 中国 7胜3负 韩国 4胜5负 日本 2胜5负 常昊4连胜、睦镇硕3连胜 第十届 2008—2009年 韩国 7胜3负 中国 5胜5负 日本 1胜5负 姜东润5连胜、柁嘉熹4连胜 第十一届 2009—2010年 韩国 6胜4负 中国 6胜5负 日本 2胜5负 谢赫5连胜、金志锡/李昌镐3连胜 第十二届 2010—2011年 韩国 7胜3负 中国 4胜5负 日本 2胜5负 谢赫/崔哲瀚4连胜 第十三届 2011—2012年 中国 8胜4负 韩国 6胜5负 日本 0胜5负 檀啸/金志锡4连胜、谢赫3连胜 【第一届】 局次 日期 地点 胜方 负方 结果 第一局 1999年12月16日 上海 睦镇硕四段 山下敬吾六段 白中盘胜 第二局 1999年12月17日 上海 睦镇硕四段 邱峻五段 黑中盘胜 第三局 1999年12月18日 上海 工藤纪夫九段 睦镇硕四段 白中盘胜 第四局 1999年12月19日 上海 罗洗河八段 工藤纪夫九段 黑3目半胜 第五局 2000年01月18日 东京 金荣三四段 罗洗河八段 黑中盘胜 第六局 2000年01月19日 东京 依田纪基九段 金荣三四段 黑11目半胜 第七局 2000年01月21日 东京 依田纪基九段 王磊八段 黑中盘胜 第八局 2000年01月22日 东京 曹薰铉九段 依田纪基九段 白中盘胜 第九局 2000年3月22日 汉城 常昊九段 曹薰铉九段 白3目半胜 第十局 2000年3月23日 汉城 常昊九段 山田规三生七段 黑1目半胜 第十一局 2000年3月24日 汉城 常昊九段 刘昌赫九段 白中盘胜 第十二局 2000年3月26日 韩国 赵善津九段 常昊九段 黑中盘胜 第十三局 2000年3月27日 韩国 李昌镐九段 赵善津九段 白中盘胜 第十四局 2000年3月28日 韩国 李昌镐九段 马晓春九段 白中盘胜 【第二届】 局次 日期 地点 胜方 负方 结果
温庭筠诞辰1200周年纪念   根据乡人先辈夏承焘教授的《温飞卿系年》所记,温庭筠诞生于元和七年(81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采用了夏教授的研究成果。按此说来,今年就是这位杰出的本家先辈诞辰1200周年。作为后人,谨写一些拙劣的文字权当纪念。   这位先辈名气虽然很大,但生前性子鲠直,取憎于时,不但终身潦倒,而且身后受累。除了留下了精彩的文学作品以外,有关他的其他资料传世不多。想起两年前在百度百科编辑“温庭筠”时,基本是在原来的词条基础上修改,再增加一些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记得这个词条原版本说除了唐代的温庭筠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同名人物,是晋国丞相桓文的门客。说五代时,晋王宣桓文进御花园赏南花,即铁梗海棠。当时晋王命桓文作《南花赋》,桓文奏道:“容臣明日早朝献上。”晋王准奏。辞朝回来,作不出来。却央家中代笔先生温庭筠代作了一篇。桓文看了,大吃一惊,暗想:‘若是晋王知道他有此才华,必然重用,岂不夺了我权柄?’即将温庭筠药死,将《南花赋》钞写献上。”当时我也就按这个说法把这个词条编成两个人物。后来想想,觉得有点问题,因为五代十国那个温庭筠的故事与唐代温庭筠情节类似。上网查了一下,所谓的五代十国温庭筠,来源于《说岳全传》第十一回,说晋国温庭筠代写《南花赋》,反映的是妒贤嫉能的故事。而历史上五代十国中晋国是石敬瑭所建立的,史称后晋。但史书上未见后晋丞相叫桓文的(有必要找一下五代史求证一下),后晋时期也没有见过温庭筠的史料记载。因此我想,《说岳全传》提到的“温庭筠”,很可能就是误把唐代温庭筠当成五代十国人了,因为唐代文学家温庭筠也有为相国代笔并获罪的故事。史载:当时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而且,《说岳全传》中在这段“温庭筠”故事的前面提到商鞅和苏秦的故事,也违背了历史记载。因此说,五代十国的这个“温庭筠”,或许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上作为大才子的温庭筠,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温八叉”。   现在写这些文字,主要的依据是网上的资料。先写这些,等查阅更充分的文献资料后再作分析。
李白诗文全集赏析——全唐诗卷一六三 卷163_1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⑴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⑵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⑸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评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尊前集》精读 明皇 一首 明皇,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 明孝皇帝,故称。 好时光 宝宜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注释] 1.宫样--宫中流行的装束式样。 2.“眉黛”句--用汉代张敞为妻子画眉的典故。 昭宗 二首 昭宗,唐昭宗李晔(867--904)。 巫山一段云 二首 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 缥渺云间质,盈盈波上身。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注释] 1.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2.不胜--不尽。 3.阳台--传说中的台名。此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自言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典故。 4.更--更换 又 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罗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忍看莺莺又结。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注释] 蝶舞梨园雪,莺蹄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罗山又山。 1.梨园--唐玄宗曾选乐工三百人,宫女数百人,教授乐曲于梨园, 号“皇帝梨园子弟”。 2.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市南,相传为西施的出生地。 3.青鸟--汉班固《汉武故事》中为西王母传信的鸟。此处代指信使。 4.不禁--经受不起。 庄宗 四首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 一叶落 一叶落,褰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注释] 1.褰朱箔--撩起朱帘。 2.萧索--凄凉。 阳台梦 薄罗衫子金泥缝,困纤腰怯铢衣重。笑迎移步小花丛, [享单]金翘玉凤。 娇多情脉脉,羞把同心拈弄。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 [注释] 1.金泥--以金粉饰物。 2.铢衣--即五铢衣,古代传说神仙穿的衣服。这里形容极轻的衣服。 3.[享单](duo3)--下垂的样子。 4.同心--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之意。 5.“楚天”两句--典出宋玉《高唐赋》。云雨:指男女欢会。阳台:男女合欢之所。 歌头 大石调 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 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 逃烦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凋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蓠菊残时, 叹萧索。繁阴积,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旦旦须呼宾友,西园长宵, 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 [注释] 1.箔--帘 2.“灵和”三句--齐武帝萧赜曾植柳于灵和殿前,其柳枝条甚长,状如丝缕。 3.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4.东篱菊--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西园--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邺都的西园与文学侍从之臣游宴,此处借指游宴。 6.宴云谣--宴:乐。云谣:白云谣。相传穆天子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白云谣。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注释] 1.桃源深洞--指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地方。此处借指艳遇。
《花间集》精读 《花间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编。共收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夐、孙光宪、魏承斑、鹿虔、阎选、尹鹗、毛熙震、李洵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作。其中,温庭筠、皇甫松、薛昭蕴应是晚唐人;而张泌历仕南唐;和凝历仕后唐、后晋;孙光宪则历仕荆南高氏,皆非蜀人,故这部词集可以说是晚唐和五代词的总集。该书完成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四月。词集前附有叙,为当时后蜀武德军节度判官欧阳炯所写。 《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崇祚字弘基,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亦无传。案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任官,或在蜀生活),词风近似,故史称“花间词派”,作者亦被称为“花间词人”。 《花间集》叙称:“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乃命之为《花间集》……”《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中国第一个词派。
平阳林景熙《蜃说》赏读 蜃说 林景熙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选自《林霁山集》) 【注释译文】 注释: 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 晡:申时,黄昏时分。 阿房:与以下“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 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译文: 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了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叠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那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往往像这样。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走进作者】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号霁山,平阳腾蛟泗源大林邸(即今林泗源)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蜃说》、《粼说》和《鞍山斋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他的散文文字精炼准确,叙述简洁生动,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依次叠进,结构完整,文笔豪迈,挥洒自如,耐人寻味,引人人胜。
更愿意编辑冷门词条的理由 一般人都是喜欢编辑热门词条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有更多的人分享,其实我也不例外。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遭到破坏,自然就不乐意了。比如这个 秋胡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diff%2F%3Fvid1%3D21281905%26vid2%3D20408670&urlrefer=36d618ebcaf8df08df294280493506d6这还只是开始。 前段时间因为我的投诉导致大规模数量的版本被删除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update%2Fid%3D129509%3Foffset%3D25%26%26vid1%3D0%26vid2%3D0&urlrefer=e4a2e3eae7d7413b87d7df0201429ff0 其实我也矛盾,不投诉,词条惨不忍睹;投诉,大规模屠楼也是触目惊心的。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完善词条,这在我,做一次不会很难,因为我有绿色通道的特权,说删除就删除,免审通过,但大多数用户是不能的。即使我有特权,我觉得要长期去这样维护也是很难的。因为破坏的速度有时是难以想象的。 而冷门词条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冷门词条虽然浏览量少,但是一旦有人看,一般是有目的性的,会看得用心些,因此对人的帮助并不差,这可以从词条的浏览量与好评数的比例看出来,所以我更愿意编辑冷门词条。 我有个建议,就是热门词条通过严格的优质评审后,在这个吧里公示一段时间,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锁定,以有效避免遭破坏。 不知可行否?
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鉴赏 望海楼晚景五绝⑴ 宋·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⑵。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⑶。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⑷。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注释】 ⑴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⑵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言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 ⑶时:时时。掣(chè):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⑷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译文】 海上波涛像直线一样滚滚而来,望海楼前指点顾盼的瞬间波涛便成了一堆堆的白雪。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鉴赏】   这组诗共五首,作于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当时苏轼被派遣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院试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其中第二首(“横风吹雨入楼斜”)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开头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
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鉴赏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生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鉴赏】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这一联,就对仗来说,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  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  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  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  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  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