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两面看红楼
真假两面看红楼
关注数: 10
粉丝数: 35
发帖数: 984
关注贴吧数: 3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是什么意思? 脂批有: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黛玉和宝钗在小说中分明是两个人,都是宝玉的从小知己。为何说是一个人呢?其实这是批者提示作者的塑造用意。作者塑造这两个人,代表了宝玉婚姻观到底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是两种思想取舍的斗争。说是爱情婚姻,实际也是宝玉人生的大取舍。宝钗代表了仕途,黛玉代表了普通的生活。从书中看出,宝玉不愿仕途,就是生在世袭之家,能走仕途也不情愿。他对宝钗和黛玉的选择代表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这两个人物是自己心灵的斗争的两个方面。 从宝玉的原型看,他是曹寅的儿子曹顒,曹寅中年得子,现实逼迫他继任织造,三个春天就不知所终,莫名其妙的死了,看他的奏折寥寥,都是康熙催才应付,看出实在不愿为官。况且亏空很大,曹寅也说此地凶险,所以曹顒承担不起重任,无力补天,毅然一走了之,出家了,就是撒手悬崖。实际就是宝玉形象的反映。 所以宝钗和黛玉代表了为官和逃离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的两个取向,两个阶段。 《红楼梦探原》一书对此详解,华夏出版社出版,文化中国推荐,新浪看点。
关于女娲补天的典故 从真假两个方面来说,对贾来讲,是说映射形象是皇室的一个被抛弃的角色,口中含玉为国。从甄来说,是指曹顒无力任职,像宝玉一样,讨厌仕途,弥补不了曹家巨大亏空。
书里有林黛玉结局
林黛玉结局 林黛玉既不是沉塘,也不是上吊而亡。她是一个唯美的形象,更不能是有个调包计让她被人顶替。顺理成章的是,日月无情,病情加重,宝玉痴情,为顾全大局,林黛玉只能舍弃自己,离开贾府,偷偷离去归隐山林。所以留给宝玉和大家无限的思念。之后才是宝玉与宝钗结婚。 红楼梦探原一书,对红楼梦后半部故事详细分析,并续出后面故事。文化中国推荐。华夏出版社。
红楼梦探原,中国网推荐 华夏出版社
关于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 在贾府要达到休王熙凤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贾母喜欢,王夫人是干嘛的,还有贾政也不可能不顾王夫人情面,也不会与王家闹翻,本来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故事根本不可能这么发展,都是一些所谓大家的臆断。从判词上看”一从二令三人木”只不过是她的三个人生状态。休字与前面的从、令是一致的。从是嫁给贾琏,令是在贾府主事,休是不再主事,万事皆休之意。不应该第三个字转变为被动的含义。 《红楼梦探原》对王熙凤结局详细分析。推理后面她的故事。
曹雪芹其人 猜测而已,对应曹家抄家时间。实际曹雪芹是在内务府干过,也就是历练过。载过跟头,有罪于家庭,所以有忏悔思想。还有出家人思想。还经历了曹家富贵,见识了康熙南巡。他是一个神秘的人。从宝玉的情况看,讨厌仕途,一心出家,最后撒手悬崖。 这些都符合曹顒的特征,看看书中故事人物的对应,分明宝玉原始形象就是曹顒。 结合这些,曹雪芹的前半生肯定是模糊的。从曹雪芹资料可以看出,他实际就是隐藏的曹顒,只不过友人保守这一秘密。
文化中国推荐 华夏出版社
与网友的讨论
脂批说的历练过之人 实隐宝玉就是曹顒的形象。曹顒在内务府任过职,就是一个神瑛侍者形象。后来继任父职,也算历练过,无力承担父职,无法弥补亏空,所以是无才补天。最后也只能想宝玉一样撒手悬崖。就是看破红尘,一走了之。所以假死出家了。《红楼梦探原》一书详解,华夏出版社
宝玉是个什么形象 宝玉到底是谁的形象?要看他姓贾还是姓甄,贾府里的人物故事,实际也部分反应了甄家的人物故事。借两个宝玉的相似性过度。所以是甄士隐,真事隐。贾府故事是虚幻的,假的。有象征性的。所以它的规模,样式,形象都是高大无比的。把贾府的具体人物故事过度到甄家,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这些基本人物,实际是曹寅时期的人物无二。完全对应,宝玉就是曹顒,撒手悬崖就是他最后的结局。《红楼梦探原》解释其中秘密,文化中国推荐。
考证和索隐的失败之所在 所以考证和索隐都是源于对红楼梦的错误认识。没有看到红楼梦之假。考证本来是考察现实的东西,却拿书中的贾府故事去类比,所以人们看到问题所在,曹家与贾家不可同日与语。而索隐本来是找到红楼梦中隐藏的真故事,也被虚假的象征皇宫的贾府所迷惑,索出一些皇宫秘闻。而忽视了曹家的现实一面。因而也就找不到红楼梦中的真东西。 只有分清真假,甄就是真,贾就是假,才能考证出现实的真东西。看清红楼梦写贾府的真正含义。
红楼梦解析派 从红楼梦的一些基本故事线索进行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红楼梦的小说本质。 通过对故事的深入分析,论述红楼梦的真假两面性。故事的表面是一部假故事,是一个虚幻的形象,依稀有皇宫和圆明园的影子,但它并不是皇宫秘史,是借鉴历史形象的集中塑造,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政治艺术作品。红楼梦的写作基础是作者的原始家族生活以及作者对整个社会现象的认识。以上两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假与真两个方面。红楼梦一部故事反映了贾和甄两个家族故事,就是假和真的两个方面。 指出了主流红学对红楼梦考证的错误之处,就是把红楼梦的表面假故事作为现实来进行考证了,因而出现一些死结。照此分析,这些做法都是显而易见的南辕北辙、以假为真。 拂去那些虚幻的文学塑造再对现实进行重新的认识,突然发现一个隐藏的曹家秘密……通过对曹雪芹的再认识,也认识到曹雪芹不是四十而卒,而是隐姓埋名四十年!这是找到了红楼梦之根! 代表作品:《真假两面看红楼》《红楼梦探原》
红楼梦故事的意义 表达因果关系。无非是说,自作孽,不可活。红楼梦的贾府寓意假府,是个虚幻形象,映射皇宫。贾家是由甄家演化而来,所以甄家故事隐含在贾家故事中。故事含义是表达对皇家认识的.。今天你抄了曹家,明天你自己也完蛋,如果六亲不认,看看败落后还有没有像刘姥姥那样的旧亲救你。为你打下天下的家奴你都这么对待,就像焦大一样 。真是一帮不肖子孙。 《红楼梦探原》一书详解,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林黛玉绝不是吊死的 林黛玉怎会吊死,侮辱美人形象。原书绝不会这样。她是因病主动离去,就像西施貂蝉一样,神秘离开消失,才才成全了宝钗和宝玉。所以空守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珠寂寞林。所以才念木石前盟。两者顺利成章,并不是排斥相矛盾。 《红楼梦探原》一书分析后面故事,续补后三十回,文化中国推荐。
也说贾府能不能救 从故事本身来说,故事就是故事,能救就是改写。 如果深入到故事中,从意义上讲有救,就是要照看风月宝鉴的反面。红楼梦故事本身就是一面镜子。贾府惨状就是风月宝鉴的反面。这故事映射高层的。红楼的形象就是故宫。这就是贾府假府的意义。红楼梦还有作者故事隐在其中,所以是真事隐。作者家就是甄家,也就是曹家。作者的梦幻经历就是宝玉的结局,见《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不是明朝故事的明显证据 说红楼梦是明朝事纯粹是胡说八道。红楼梦是隐去时间地点的书,不着边际显然是回避当朝。服饰官衔全部采用古制,也是模糊时代背景。有些人就傻傻的认为是清朝以前了。红楼梦只取故事的寓意,意在警示世人。映射的是当时的最高层。贾府假也。 除了李纨读前朝明朝书外,说明时间的还有一处,说一个绣娘的仿前朝元明图案,也是定位了故事的清朝背景。 红楼梦探原一书详解时代背景。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风月宝鉴的意义 风月宝鉴就是提示整部红楼梦作用的。红楼梦是一部贾假故事。是一付幻象,结局很惨。这幅太虚幻境是警示世人的,所以有警幻仙子。这就像风月宝鉴的反面,这提示就是提醒读者要看清这点,而不要只留意表面故事。陷入表面风月故事就诲淫误人了。红楼梦还有隐藏的甄家故事,隐藏了作者的秘密。参见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作者是 是曹顒。红楼梦既不是完全自传,也不是完全与曹家没关系。以往是找错了作者,没看懂红楼梦的真与假。贾府假府也,是虚幻形象,隐藏的甄府才是作者故事。所以是真事隐。如果拿贾府考证,就出现错位,认为是北京的曹家故事,作者就是曹寅孙。这种错误许多人认识到,所以否定曹家说,看贾府形象就认为是皇室的真故事,实际没领会其中的假的含义。假的,是虚幻的,是太虚幻境,警示世人的。 请看,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尤氏是个什么形象 不过尤物一枚,宁府是红楼梦后加的,所以取名贾府,假府也。象征映射皇宫形象。区别了原来故事,所以还有一个甄府。红楼梦一声两歌。 宁府人物自然也有映射意义。与荣府不同,宁府女人的形象就是婢贱。秦氏,美女形象称谓,尤氏,玩物形象称谓。 红楼梦探原一书具体详解,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好书
好书推荐
【活动】
好书推荐
红楼梦探原
红楼梦作者的积怨成愤 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作者因抄家产生的情绪。讨厌皇室的后来人,所以描写贾府一代不如一代,不肖子孙。阐明一损俱损,不能内部自相残杀。通过刘姥姥表明旧亲,旧联系的重要。 同时,作者因无奈出家,又具有看破红尘,讨厌官场的情绪。 这些情绪的来源于从大富大贵跌落贫贱的经历。是作者经历职场的体会。这些表明了作者是曹寅的子辈。 见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的意义 故事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就是表明腐朽必然导致没落。也阐明不能自相残杀,内部不能混乱,也表明贾府的子孙不如先祖勤勉,是不肖后代。这是抄家后曹家人的固有认识,阐明了因果关系。同时又通过刘姥姥形象,表明自己还是皇族的旧亲,不能不管,为将来留条后路。这是贾府故事的用意。 红楼梦还隐含的写了自己家族的故事,定位在隐写的甄家,所以是真事隐。隐写了作者就是曹顒最后撒手悬崖,出家的秘密。 红楼梦一个故事反应了真假两个方面,戚继生说是一声两歌。 红楼梦探原一书,详解,文化中国推荐。
石头记之思路 写贾府之幻象,结局警示世人,所以是太虚幻境。 写甄家的故事,具体人物是曹家原型,隐写,所以是真事隐。最大的隐笔就是撒手悬崖,象甄士隐一样,一走了之。实际宝玉原型是曹颙,他没死,是依然出家了,所以对家族造成危机。因而忏悔。 假死的事,红楼梦中就提到一个葫芦案,实际就是映射曹顒的糊涂案这种事的存在,薛蟠打死人,报个暴病身亡,一走了之。 参见红楼梦探原一书,文化中国推荐。
妙玉结局 被匪虏去,失身后纵火自尽。参见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好书,文化中国推荐
【活动】文化中国
文化中国推荐
文化中国推荐 华夏出版社
周汝昌的错误多多 周对红楼痴迷不悟,根本不懂红楼梦。红楼梦一声两歌,有真有假,甄和贾。周把个贾当真来研究,说是曹家在北京的生活。明显以假为真。 还不如,红楼梦探原一书讲的好。 还有把个珍儿考证为曹寅的幼子,误解”伶仃催亚子”是伶仃把亚子催折死。胡说八道,死前怎是伶仃,伶仃的是留下的那位。所以亚子是生者,与”孤弱例寒门”一致,都是说珍儿死后的情况。珍儿死后,使亚子剩下伶仃一个,孤单弱小的情况出现在家门。
红楼贾府结局 贾府假也,就像一部太虚幻境。是以幻象警示世人。这与风月宝鉴一致。看到结局,看到累累白骨,就能治病疗人。所以说贾府的结局就是一场大火烧个净光。大火的含义很深刻,比如,阿房宫,楚人一炬化为无有。贾府是红楼的形象,这红楼映射的正是故宫。大观园其实就是圆明园的缩影。
红楼梦探原 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一声两歌 红楼梦一声两歌,既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部分反应了作者需忏悔的奇特举动,用甄暗示,又写了一个没落的假形象,用贾暗示。所以是真真假假,假中有真,贾明写,甄隐写,所以是真事隐。 参见红楼梦探原一书,华夏出版社,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的真作者 石头记的真正作者其实就是一个无才补天的自诩人物。是一个有奇特经历的人物,是一个隐藏的人物,是一个翻过跟头从职位上跌落下来的人物,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人物,是一个经历过繁华的人物,是一个受皇恩承祖德的人物,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人物,是一个在皇宫做侍者的人物,是一个埋名的隐藏人物,是一个因过失而忏悔的人物。 曹顒在曹家小时就像宝玉一样,上有祖母孙氏,还有中年的父亲曹寅,母亲李氏,也就是李煦的妹妹。 曹顒是一个魁梧健壮的人,继任父职三个春天,没有弥补父亲的亏空,讨厌为职,奏文寥寥,康熙一再催促。后来莫名其妙的死了,就像宝玉讨厌职场一样,最后撒手悬崖。是隐晦的表达了曹顒的假死出家。所以作者是个谜。红楼梦开头甄士隐就是一走了之,是个毅然举动,脂批也暗示的明白,是出走出家。 红楼梦前面作者的忏悔,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作者分明就是曹顒。 红楼梦探原一书,详解。文化中国推荐。
红楼梦正确的理解 红楼梦----红楼是大富大贵的地方,所谓红楼一梦不过是虚幻的太虚幻境。演绎一段从大富贵到悲惨结局的故事,阐述自残内乱腐败将导致败落,所谓警幻是也! 红楼梦有多重性,他基本的故事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一个故事你既能看到基本的生活情节,含甄家故事,又能看到塑造的虚幻贾家故事,所谓“一声两歌” 作者“虽我之罪故不能免,经历一番梦幻”以及宝玉“撒手悬崖”的结局,你能看到作者真实的一面。曹雪芹谜一样的人物,红楼梦中宝玉的基本人物关系,隐藏着事实。曹顒谜一样的去向。这些都是一致的。
红楼梦是一部警示书,也是一部讽谏书! 是站在曹家被抄家的角度写成的,塑造的贾家是一部没落史。先用警幻仙子预演,就是用幻像警示。贾家就是假形象。
想为本吧红迷赠书 不知这个帖子是否违规?
关于秦可卿 关于秦可卿 很多人疑惑这个怪怪的名字。因为删去的“淫桑天香楼”一节,更吸引大家的关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兼美仙子云雨一番,宝玉竟叫“可卿”的名字,让许多人产生联想。刘心武根据对可卿寝室的艺术描写,臆断她是一个高贵的公主,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实际秦可卿不过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可能根据现实中的一个具体原型,但却不是与书中的完全无二。很多人犯这个毛病,将书中的全部描写,理解为现实中的真是存在,连寝室的烘托描写都想象为真实!完全忽视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不用说是一部真真假假并存的小说了! “卿”,古代的高级官称。很多人大多理解为这个意思,对女人起这个名字感到疑惑不解。实际在清朝时期,对女人称卿的很多,是“卿卿我我”之卿!比如一个女孩子叫竹芸,可能叫她:“竹卿”或者“芸卿”,对女人的凡称大多为“芳卿”。顺便说一句,据说发现曹雪芹的遗物箱子上有“芳卿”周汝昌就说:是一个叫:“兰芳”的女人与雪芹续弦,红学家就会意淫! “可卿”之可,应该做“可心”“可人儿”的意思。书上说她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女人,所以起名“可卿”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看清红楼之真,先知其假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作者开头就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脂批也一再点明:作者是用虚用幻。这无非都是表明红楼梦是在现实基础上艺术塑造的产物,有虚假夸大的成分。现在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往往是真假合做一处,将艺术也做现实来看,说曹雪芹家族当年就是这种生活,完全比对书中的故事,因而得出的结论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曹雪芹究竟是曹家的谁人?好像越研究越不合适。在此基础上,各种观点纷纷出现。看到红楼梦描写的一件事、一句话不分真假就附会出一个观点,严重脱离了红楼梦所描写的历史背景基本面。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作者究竟是谁?在红楼梦的大量描写中,基本反映了故事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我们拂去那些琐碎的带有文学艺术的虚幻描写的成分,结合具体的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探索研究。
大观园在哪? 大观园的“大观”是大观万象,那里都有可能,吸收了皇家园林的各种精华要素,一个塑造的虚幻映射形象而已。是曹家人写的,但不是曹家的,是书中贾家的。
红楼看明白其实很简单 用红楼一梦这一幻像警人!表面是爱情风流,实则隐藏着作者的这一真实目的。 贾府假也!贾府隐写甄府的人物故事,人物相似,实则贾府是在甄府的基础上塑造改写的。明白了这点就不会拿贾家去比对曹家的规模进而否定。 通过基本的人物而不是生活方式家族规模可以看出是曹家的那代人。贾(甄)政曹寅、宝玉曹顒、贾(甄)母孙氏、王夫人李氏---李煦妹等等,很吻合! 红楼梦是避文字狱的产物,所以写的真真假假。但作者的提示以及太虚幻境、风月宝鉴都揭示实质的道理! 以上是我“真假两面看红楼”的主要思想。
关于高鹗续书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做的,其文笔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的发展违背了前半部的意图,在思想性上完全是背道而驰。据胡适的考证,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但我们平心而论,仅就文学而言,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有精采之处,单就这四十回,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算是上乘之作。不可否认高鹗是一位文学造诣较高的文学家。读到书的后半部分,在有些不相符的地方仔细揣摩,才认识到高鹗续书不是理解不出前面隐含的东西,其实理解是相当深刻的,高鹗是进行有意篡改,蓄意对前半部的锋芒进行抹杀。道理很简单,看不出哪里有问题,你怎能作针对性的修改呢?高鹗为何要对书进行篡改呢?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为了书的印行。半部书不好向购书者交代,只好自己将书续完。为了书能够印行,必须要有统治者的认可,篡改红楼梦愿意,逢迎统治者的口味,也是为书的印行取得一个通行证。 高鹗的续书实际是以最隐蔽的手段篡改红楼梦的愿意的,也正因为采用了最隐蔽的手段,才使续书借原著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广泛流传。正象续者在印书的序言中说的:“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示自是告成矣。 ” 红楼梦决不是一部原意就让人不知所云的“天书”。曹雪芹在特别的社会环境下,是欲说难言,满腹苦衷,历经二十载艰辛,反复修改这部心血之作,只能掩掩遮遮,明言是假,暗喻是真,其实就是对书作巧妙的安排,对读者进行尽力的引导,盼望读者能解透其中深意。曹雪芹自己的感叹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企盼。 而后半部竭力将前半部中的一些若隐若现的东西抹杀掉了。续书者在书的最后就说:“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 陶情适性而已!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竿头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续书者借红楼梦作者之口如此表白,将曹雪芹的十年之功,以及《红楼梦》前半部中的“假中之真”一笔抹杀,岂不是让九泉之下的曹雪芹继续幽愤难安?续书者自感做的高明,是比曹雪芹又进一步,用书中话说就是:“更转一竿头”。在续书中续书者还说:“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 自己感到已经做的天衣无缝,两个人的作品变得就象一个人的作品一样,经过自己之手已经将红楼梦变成了一部无人能识的天书了。 事实上,也正如续书者所愿,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上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续书的影响,但是续书者没有想到的是,读者能够看出续书者的文笔,无法与伟大的曹雪芹相提并论。文笔的差异是一个无法弥合的缝隙。 红楼梦的后半部只是在表面尽力迎合前半部的内容,实质上是两种思想性不同的东西的生硬对接。两种思想性不同的东西,即使进行了精心的对接,也根本无法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分析,曹雪芹与高鹗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由高贵跌落至贫贱,积怨成愤;一个是由低微变为新贵,春风得意,因而决定了书的前后主题思想的不同,用老一代红学家的话说就是“心志绝异”。两人著书的目的也决定了书前后的根本区别,曹雪芹著书志在揭丑和批判,在书中是借假说真;高鹗续书是为了使书印行,存假去真,借以湮灭其批判的锋芒。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表白是亲身经历,高鹗否认续书是自己所写,竭力向原著上靠拢,也造成了红楼梦前后貌似神离的结果。 谈到高鹗续书的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是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即从八十回后才是高鹗的续作。原因是从目前脂评抄本中就有八十回的抄本,因而人们断言,在高鹗续书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就已经存在了。可是每次读起来总感到思想性的变化和文风的变化不是从八十回才开始的,其实从七十九回就有这种感觉了。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从八十回发生变化的呢,主要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有前八十回是原著这样一个大前提。对于曹雪芹的原著中止于多少回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 我们知道在红楼梦出现的早期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这个时期的手抄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楼梦原著。流传到现在的手抄本哪些是这个时期的手抄本呢?我们无法确定。哪些是原抄本,哪些是过录本,版本学家的到现在的看法也不一致。手抄本这种形式是到程高印书以后才逐渐消失的,就是说这有一个并行的过程,是随着书的大量印行普及而中止这种形式的。这个时期的手抄过录本,可能会接续一些高鹗续书的成分,在手抄过程中会因大量印书的冲击而辍笔,或者是为了凑齐八十回而补加。实际上,这种过录手抄本比起早期的手抄本来更容易流传到今天。对于所谓的稿本,其真实的成分是微乎其微,就象现在的艺术与赝品并存一样,特别是高鹗续书前后更是如此。高鹗续书尚且是在冒充,大量的续书在冒充,何况是一些抄本。我们不应该过于信奉某些没有依据的说法,而置书的原意于不顾,因红楼梦前半部是现实的,而各种说法都具有两面性,要顺乎原意找根据。如果一味从说法中找旁证,去否定主题上的东西,无疑于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迄今发现的早期的脂评手抄本(或过录本)有十二种,分别是:甲戍本存十六回;已卯本存四十回;庚辰本存七十八回;甲辰梦觉本存八十回;已酉舒序本存四十回;戚序有正本存八十回;戚宁本存八十回;戚沪本存四十回;王府本存一百二十回;杨藏本存一百二十回;郑藏本存二回;列藏本存七十八回。这里面就有包含高鹗成书以后的一百二十回本,至于八十回的可信程度可见一斑,不可否认这其中也有相互传承手抄的可能。 对于七十九回和八十回谈一下个人的认识。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是“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这一回是迎合着迎春和香菱的命运判词而写的。这一回虽然与前面的章节有点相符,但事件的发生来的有点突然,与前面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个缝隙,文风也有些变化。象这两回大段大段的脱离贾府去描写薛家在前面是没有的,而在续书的后面就司空见惯,这两回与后面倒有浑为一体的感觉。 再就是八十回的“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上与前面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在书的前半部,通篇体现出来的都是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看法,充满了对统治者的批评和诅咒。在七十多回上已经写到甄家已被抄家治罪,贾家也预示着即将的败落,正象鲁讯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一回却又体现出不要相嫉妒的思想,这与曹雪芹的嫉世愤俗的思想正好相反,也与在书的前面提到的“正不容邪,邪复妒正,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预示动乱结局的思想正好相反。这却与续书中甄家蒙恩起用的意图是一致的,都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说理讲情。在书中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这实际是续书者给统治者开的镇静剂,红楼梦不可怕,时间久了,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自然就模糊了,况且表面的描写又生动好看。高鹗的续书也正是带着这种意识,将人们引到表面化的描写上来的。
神瑛侍者是曹顒的一个影像 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这是宝玉的一个形象。原说明与黛玉的前世因果。 宝玉的形象是谁呢?实际是曹家的继任者中途出家的曹顒!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曹顒的情况,看是不是符合宝玉的各种描写,千万不要受各种观点的影响和排挤,自己想想看。 侍者的形象也是曹顒的一个影像,曹顒曾在内务府当差,就是一个侍者!
甄贾不分,你永远看不懂红楼梦 红学为何出现这么多纷争,为什么主流红学让人感到有点反红楼。因为红楼梦本身有骨子里的思想实质,这思想实质是隐藏在表面的描写之下。红楼梦的整个故事有真假两面,(当然深刻刨析有多面、多层,但大方面是真假两面)。所以作者暗示甄贾,开头就提及甄士隐和贾雨村。这就造成了红楼梦的复杂性,真假复合在一起了,连作者也感叹“谁知其中味”。有人研究曹把贾太当真,也就不可能看出红楼梦的思想实质。 有人太看重“其中味”,又脱离开甄,所以也就不知味从何来,不知究竟是何味? 当你看清这真假两大方面,抛开贾的,也就是虚幻的塑造,才能找到甄的存在!找到真的作者,找到红楼梦的精髓---思想实质。
红楼甄贾 甄贾是镜像而已,贾是假的形象,是在甄的基础上艺术描写拔高的形象, 贾宝玉同曹雪芹相比,也就是作者相比,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人们怀疑红楼梦是曹家的故事。 如果你把甄贾分开,理解甄就是真,贾就是假,也就不会拿书中一个贾假的故事来套曹家了。 红楼梦中有曹家的故事,但它是甄,隐写在贾家的故事中。甄家与贾家的人物关系是对应的,只不过甄家没有贾家那般高大! 这是《真假两面看红楼》的思想
一个回复 谜底收藏夹: 除了你自己,没有哪个人会说你不是在杜撰。刘同顺,你就慢慢编你的假故事吧。 回: 正因为人们忽视了这些,我才揭示。如果都认识到这里,我也就不啰嗦了。看问题看错了方向,永远看不到目标!明明山就在前面,却因为一片树叶的遮挡而忽视,岂不可惜!把目光这放在这片树叶上,看到的就只能是树叶。曹颙的问题不仅是资料记载的这点。记载他“死了”,就越不过去了,这才是问题!越过去就是一片天!在这片天里分析讨论一下是正理。我们应分析曹颙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否与红楼梦描写的相一致。人物关系是否符合曹颙的周边人物。曹颙的经历导致的思想认识是否与红楼梦的思想相一致。分析完这些你再回头考虑他死的真假。红楼梦中宝玉的撒手悬崖不就是曹颙的“离去”吗? 什么是杜撰?想必对红楼梦有兴趣人的水平都能明白!是凭空的瞎想!我是在推断,而不是编故事,刘心武是在编故事,那才是杜撰!谜老弟的用词不当!
【雪芹】红楼研究伟大之发现宝玉是曹颙 红楼研究伟大之发现宝玉是曹颙,红楼作者曹颙说
这人扮演林黛玉如何 这人扮演林黛玉如何? 死的活不了,假的真不了。 曹颙著书----不是我造的。是从现实和书中的描述考证出来的。以前可能没人关注过这些。如果你关注了,事实就摆在那。红楼梦的死结是因为人们考证的错位了,没有领会作者“真假”的提示。 书中的人物关系都对应着主人公是曹颙。从曹家的现实来看,红楼梦描写的故事其基本生活经历,不说那些假的虚幻的夸大的描写,是曹颙的时代。书中的人物是曹寅母孙氏、曹寅、曹寅妻李氏、曹颙、曹颙妻马氏、曹颙寡嫂等等,家族是曹家、李煦家、孙文成家、曹颙妻的马家。这是作者经历的基本人物故事。 红楼梦描写的贾家是一个假家。是在以上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又塑造的一个形象,所以考证必须以基本人物故事为基础。甄贾两个家族的人物关系是相同的,但形象却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形象。这个贾家的腐败没落反应了上层的实质问题。 所以看红楼梦必须从真假两面看
正是:红学的悲哀,悲哀的红学!! 这就是红学的悲哀:宁愿信奉一个矛盾重重的假结论,也不愿探索符合实际的东西。 何为假结论?你看红楼梦甄贾分得清楚,有人偏拿贾-假来考证,将整部红楼梦的贾家故事当成现实的东西。我们应该提炼假中之真,去假存真。红楼梦有作者的影子,有家庭的影子,有基本的人物关系,但不是全对应虚幻的贾家。 曹颙没死不是造假!假设这是前提,假设的后面需要论证。现实背景、人物关系、红楼梦描写的故事都含着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曹颙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历史的真相需要揭示。不要被“记载”蒙蔽了双眼。红楼梦的隐晦说明了真相的存在!红楼梦如果不隐晦,也不会吸引众多的研究者。所以你老看表象怎行!!!
宝玉撒手悬崖隐藏曹颙假死的真相 贾宝玉在书的后面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书中虽然没有明写,却暗示出了一些内容。根据红楼梦中有关的暗示以及脂批的提示,贾宝玉是“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了。“悬崖撒手”就是出家做和尚的代名词吗?其它地方没有这一讲法。其实“悬崖撒手”更象是对曹顒的一个自我写照。“悬崖”是面对着茫茫债海,就如同走到了一个悬崖边上。“撒手”是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任职,一走了之。在红楼梦的开始,甄士隐(真事隐)出家就有一些批语: 士隐便笑一声 “ 走罢! ” 【 “ 走罢 ” 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说明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物和事件。书中脂批对主人公还有一段很精辟的说明:【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庚辰双行夹批: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庚辰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 “ 悬崖撒手 ” 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说明书中的主人公不听劝,情急只下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对宝玉的 “ 悬崖撒手 ” 确切是怎么描写的,我们看不到后面的内容,可在书的前面就有这方面的征兆描写,如宝玉讨厌仕途,对宝钗的劝说尤其反感;宝玉的一再摔玉,也是暗伏了将来的弃职而走。玉是与生俱来的,而宝玉对这种生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点也不留恋。可见 “ 悬崖撒手 ” 不仅仅是弃宝钗、麝月而去,更可能是离职而去。 。曹寅在康熙五十一年去世,在此之前的病情和病危的情况,家人都密奏康熙皇帝。作为包衣之家,就象现在的情报人员一样,凡事都密报上级。曹 顒在康熙五十二年继任父职,两年后突然死亡。在此之前没有一点迹象表明曹顒生病,死亡以后也没有说明到底是患何病而亡,比较突然和神秘,只提到“ 於本月内择日将曹( 顒 )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这是可能性之一。
红楼梦最现实的惊人秘密 死的活不了,假的真不了。 曹颙著书----不是我造的。是从现实和书中的描述考证出来的。以前可能没人关注过这些。如果你关注了,事实就摆在那。红楼梦的死结是因为人们考证的错位了,没有领会作者“真假”的提示。 书中的人物关系都对应着主人公是曹颙。从曹家的现实来看,红楼梦描写的故事其基本生活经历,不说那些假的虚幻的夸大的描写,是曹颙的时代。书中的人物是曹寅母孙氏、曹寅、曹寅妻李氏、曹颙、曹颙妻马氏、曹颙寡嫂等等,家族是曹家、李煦家、孙文成家、曹颙妻的马家。这是作者经历的基本人物故事。 红楼梦描写的贾家是一个假家。是在以上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又塑造的一个形象,所以考证必须以基本人物故事为基础。甄贾两个家族的人物关系是相同的,但形象却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形象。这个贾家的腐败没落反应了上层的实质问题。 所以看红楼梦必须从真假两面看
sony摄像机故障,e9101数字闪动怎回事 维修要花多少钱
红楼梦是盛世危言 红楼梦是盛世危言
谁是红楼梦中人 谁是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在书的前面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作者也暗示将真事隐去,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既无时间又无地点的故事。许多年来人们都想搞清它有什么背景,是什么人物的故事,隐藏着什么事件?因为故事描写的具体生动,其中又有许多的隐语暗示,吸引了众多人竞相猜测。这样一个没有时间地点定位的故事,人们尽可以海阔天空的想象,但现实总归现实,红楼梦是作者创作的,故事反映的背景自然脱离不了作者的现实生活。所以要认清红楼梦中真正的人物故事,必须先明白作者是谁。在第一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曹雪芹就是曹颙,带着这个认识我们再分析问题就更容易看清谬误,明辨是非。下面我们结合谁是作者的问题,重新梳理一下并系统地分析谁才是红楼梦中人。 一、错位的考证 在红楼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胡适的考证将曹雪芹的资料与曹寅家的资料结合起来并与红楼梦故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故事就是江南曹家的故事,作者就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结论。周汝昌挖掘了曹家各时期的大量资料,将人物时间作了全面的分析,否定了胡适的江南曹家生活说,认为红楼梦是曹家在乾隆年间北京的生活。他们虽然对红楼梦的时间认识不同,但都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并他们的学说中都对曹雪芹是曹寅孙的结论进行了广泛的论证。许多人也附会这一观点,好像这就是是确论,但他们论证的相互矛盾以及各自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是寅孙,他是谁子?没有一个结论!经历了哪个年代?有什么人生经历?没有确切的记录。寅孙的资料只记载一个官州同的曹天佑,好象不是哪个写书的曹雪芹!红楼梦记述的是曹家的那段时间?他们之间也相互矛盾。再有曹雪芹的年龄问题,他到底有多大?如果是寅孙,他只能四十多岁,可四十多岁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红楼梦的写作应该是一个历时很长的过程,“旧有风月宝鉴”,在创作之后有经过了十年的修改时间,难道曹雪芹生下来就确定了写作的目标,生命的唯一任务就是写红楼?书中那深邃的思想、丰富的见识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人们怀疑曹雪芹的年龄决不应该仅是四十多岁,逐对胡适和周汝昌的作者“寅孙说”产生了疑问,对曹家说产生疑问和批评,大有否定红楼曹家说的趋势。 我们看一下胡适红楼梦考证的情况: 《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 因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叙,故他不怕琐碎,再三再四的描写他家由富贵变成贫穷的情形。我们看曹寅一生的历史,决不像一个贪官污吏;他家所以后来衰败,他的儿子所以亏空破产,大概都是由于他一家都爱挥霍,爱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收藏精本的书,刻行精本的书;交结文人名士,交结贵族大官,招待皇帝,至于四次五次;他们又不会理财,又不肯节省;讲究挥霍惯了,收缩不回来,以致于亏空,以至于破产抄家。《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凡得六条结论: (1)《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兆页)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做诗,也能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他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3)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 (4)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 (5)《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做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