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哥德约泡莎娃 倭哥德约泡莎娃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83 关注贴吧数: 0
【开始】桑普拉斯透露反拍制胜诀窍 称目前发球水准尤胜当年 让我们假设一下皮特-桑普拉斯是一个双手反拍的底线选手,情况会怎么样呢?假如桑普拉斯不是单反和发球上网选手,也许桑普拉斯无法超越罗伊-埃莫森12个大满贯的纪录,那么现在费德勒将和罗伊-埃莫森并列保持最高的12个大满贯的纪录。  桑普拉斯在14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将双手反拍改为单手反拍,此前虽然比约博格依靠双手反拍拿到过温网5连冠,但是温网草地主要还是单反和进攻选手的天堂。桑普拉斯在14岁的时候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温网的冠军。  当把“桑普拉斯如果一直不改变双手反拍打法,情况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提给桑普拉斯的时候,14个大满贯冠军得主说:“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为什么要从双手反拍变成单手反拍?因为当时我感觉自己的双手反拍无法继续进步了,我把自己改变为一个发球上网选手。在14岁做出这个决定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如果我想要赢得温网就必须改为单反,假如我等到16岁或者17岁再改为单反可能效果不佳,要是18岁或者19岁再改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我14岁,那个年龄刚刚好。”  在桑普拉斯之前的80年代,两位球王比约博格和康纳斯都是双手反拍。在桑普拉斯在14岁从双反改为单反之后的第5年,19岁的桑普拉斯拿到了美网冠军,成为美网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993年桑普拉斯拿到了个人7个温网冠军中的第一个。发球上网、单反截击、单反回球成为了桑普拉斯的标志性内容。  单反和双反有什么优缺点呢?桑普拉斯说:“在接发球的时候,如果你是用单反,会吃一点亏,但是你可以用借力切削或者推挡的办法,使用双反在接发球的时候稳定性更好一些。”一般认为双手反拍更加稳健,单反则蕴涵了在下一拍的进攻性,桑普拉斯放弃双手反拍,选择单反,意味着自己将进攻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里。  目前网坛最杰出的两位选手费德勒是单反,纳达尔是双反,有一种观点认为使用单反的桑普拉斯代表着进攻网球,使用双反的阿加西代表着防守反击网球,费德勒和纳达尔也正好继承了这两位前辈的网球风格,甚至各自是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的升级版。  36岁的桑普拉斯今年除了与考瑞尔等老友的表演赛,一个重要的赛事安排将是会与26岁的费德勒进行亚洲三站表演赛。桑普拉斯目前的状态如何呢?桑哥说:“由于球拍科技的进步,我现在的击球水平甚至比我当年巅峰状态还要好,但是我已经不可能有当年的移动能力了,发球依然是我的武器之一,但是我的发球上网不会再有那样犀利了,但是我还是会发球上网,假如我想打出高水平的网球的话。奎罗伊和费德勒今年都到洛杉矶和我打过球,费德勒和我打两人的发球局都保的不错,我们还打过一些抢7。”  桑普拉斯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居住在美国加州好莱坞明星集居地贝佛利山庄,那里距离桑普拉斯的父母只有40分钟的车程。桑普拉斯最近的一个赛事安排是在9月23日与自己的老友考瑞尔在北查尔斯顿体育馆打一场“网球传奇”表演赛。
07美网男单决赛:是经典,就要及时回顾 一宿没睡熬到早上七点一刻,居然睡不着了。过山车一样的一场球,下周栏目的经典回顾就做它了。谁说经典一定要是多少年前的旧货?不过在一觉睡醒,动手剪画面、配稿子之前,还是先到blog上发泄掉一些或许只能用文字才能表达的东西,太久没来这里写一点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费德勒知道这句话,一定觉得自己一个月前在蒙特利尔的那场决赛输得太值了。还记得那场决赛的第一盘是怎么回事吗?——费德勒在第十一局,局分5:5平的时候打破德约科维奇的发球局,然后,在6:5领先的盘末发球局取得40:0的领先,三个盘点,再然后,德约科维奇打破了这个发球局,把第一盘拖进抢七,最后,费德勒抢七告负!整整一个月以后,美网决赛,第一盘。——德约科维奇在第十一局,局分5:5平的时候打破费德勒的发球局,然后,在6:5领先的盘末发球局取得40:0的领先,三个盘点,再然后,费德勒打破了这个发球局,把第一盘拖进抢七,最后,德约科维奇抢七告负!两个第一盘之间仅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月前费德勒浪费了6个盘点,一个月后德约浪费了5个;一个月前费德勒抢七输了个2:7,一个月后德约抢七输了个4:7。哦,还有,一个月前是大师赛的决赛,一个月后,是大满贯的决赛。费德勒的笑容至今我印象当中,费德勒留下的最鲜明的一个表情是在2004年的澳网决赛上。已经被打得精神恍惚的萨芬居然在准备发球的时候站错了区。这时候导播给了费德勒一个反应镜头,画面上还留着那个阿婆头的费德勒一边准备接发球,一边在咧着嘴坏笑。我向来欣赏这些能在球场上带着笑容打球的球员。不过现在,三年半过去了,在费德勒的脸上,球王的威严越来越重,笑容却越来越少。或许得到的越多,想得到的也就越多,怕失去的那就更多。为了得到这一切,费德勒需要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那个黄色的毛球上,至于其它的,统统没空理会。所以很久啦,没见到费德勒在场上为对手的好球鼓掌,甚至当德约科维奇为了费德勒打出的好球而鼓掌时,费德勒都没有回头对他报以微笑。不过其实这些并不重要,相比于三年半前,费德勒的大满贯头衔数量从二变成了十二,谁还在乎那几缕笑容呢? *德约科维奇的笑容真的很难得,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这样的逆境中还能始终保持着笑容。但是,当对手的发球因为和中线沾到了一根球毛的距离而变成ACE,当自己的击球因为离底线一根球毛的距离而被喊出界,当第三盘在对手的发球局40:0领先,却被对手连续用四个二发拿下四分……遇到这样的倒霉事情,除了傻笑、苦笑,无奈的笑,德约科维奇真的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只有两个高手来来回回对抽一通就可以的,但这些酝酿于毫厘之间的戏剧张力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场球被我看作是一场必须用来及时回顾的,不可错过的经典。 *还有些其实和比赛不相关的还有些其实和比赛不相关的,之所以要说,那是纯粹从我个人看球的心情而言。熬夜到凌晨六点的时候,第一盘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比看抢七的时候更加紧张。这个时候多么怕听到解说员嘴里吐出:“好了,各位观众朋友,由于节目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转播就到这里……”直到半个小时以后,屏幕下方的飞滚字幕告诉我,原定于六点半的节目因为这场决赛延迟到七点半播出。亲爱的C5,一年前腰斩阿加西巴格达迪斯之战的惨剧终于没有重演!不过对于这场比赛的解说——作为半个同行我原本不该在这方面多说什么——但实在觉得不吐不快。请允许我在对于嘉同志的篮球解说水平表示足够敬意的前提下,表达一下对他网球解说的一点看法。作为享受着被派往现场解说大满贯待遇的专业人士,在解说网球比赛时至少应该分清楚什么是ACE球,什么是发球直接得分;什么是大斜线,什么是小斜线;什么是盘,什么是局。即便认不出看台上的埃弗特,也不该把人家身边的“大白鲨”诺曼叫做贝克尔;即便认不出坐进德约包厢里的罗伯特·德尼罗,也应该认出在后排高调加油的莎拉波娃;即便认不出黑白时代的罗德·拉沃尔和罗伊·埃默生,也不该把一头长发的博格叫做埃德博格……当然,除此之外,两个多钟头的解说里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一定要说费德勒的技术有什么瑕疵的话,那就是他的正手实在没有他的反手那么神奇……”;“哇!!!费德勒这个时候居然在他的二发上加了旋转,这让我想到了齐达内的勺子点球,只有真正的大师才敢采用这样的变化!!!”;“真正的高手就是能把对手的发球局当成自己的发球局……德约科维奇现在就把费德勒的发球当成了自己的发球。”至少,这些话能让我在两个多钟头的紧张气氛里,偶尔能和德约科维奇一样,在脸上保持一点笑容^_^文章引用自:陈君乐博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