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舟 青春的舟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3 发帖数: 674 关注贴吧数: 1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疯狂的石头》:国产电影靓丽的突破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疯狂的石头》象是一块落在国产电影池水中的大石头,激起阵阵涟漪和水花。这种突破是令人惊喜的,她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年轻一代导演,懂得吸收和借鉴国外电影的优秀元素,试图满足我等这些成天在世界电影海洋中徜徉的影迷,他们因为看的太多而眼光更加挑剔,口味更难伺候。那些看到李安拍摄《卧虎藏龙》获奖就一窝蜂地去拍摄古装武侠片的白痴导演,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并且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疯狂的石头》对于看过很多电影的影迷来说,桥段并没有特别之处,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如《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低俗小说》、《11:14》、《碟中谍》等风格,影片在转场过渡时,借鉴了TONY SCOTT的画面快速处理方式。甚至台词都可以找到出处,如黑皮的那句“怎么又是我啊”之类的话,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找到。影片的对白借助了很多流行元素,接近小品风格,如“这个我们不专业”,让人很容易想到《天下无贼》中那句,贼王骂劫匪“有点技术含量好不好”。“你以为你是蜘蛛侠啊”之类的对白,更是令人感到好笑。爬高楼大厦的那一场戏,做的也很好。电影就是要搞得热闹。至少现在我知道,中国的电影导演也会折腾好莱坞大片中爬大楼的画面了。但由于巧合太多,观众会觉得影片有些假。 我觉得那几个电影学院的教授的评论是扯淡,说本片没有什么深度。《疯狂的石头》是典型的黑色幽默电影,是对现实的一种反讽和嘲弄,人被物质所异化,人人都围着一块石头而疯狂,甚至失去生命。到头来,大家得到的都是一场空。这样的主题还不够深刻吗?影片很多片断都令人在大笑之余还有思考,甚至有些解构色彩,如戏弄国际大盗、人质索赎金、审讯厂长的儿子等。 《疯狂的石头》中,保卫科长的形象太正,我觉得得找范伟这类人来演才可以。国际大盗很帅,据说是刘德华专门从TVB里面拉来的小生。影片中,女性的戏份太少。电影中的重庆我觉得还是很现代的。 《疯狂的石头》对白粗鲁,暴力居多,头目拍脑袋的动作又让我想起韩国电影的韩式变态风格,就是用手拍脑袋,咶咶作响,很是凶狠。本片在香港可能会被列为IIB级,在美国会被归为R级。在中国,她顺利通过了审查,并且没有删除黑皮用山东话说出来的粗口。《疯狂的石头》:国产电影靓丽的突破 作者:noperfect (转载) -----------------------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云水谣》——寻找爱情的歌谣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不向往那个年代,却真是向往那个年代里生长的爱情。翻开历史厚重的一页,跨过时空万重的阻隔,通过银幕我们看见了再现出来的: 最澄澈甜美的初恋 最无怨无悔的等待 最执着热烈的追求…… 在那个年代,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那样坚贞浪漫、矢志不渝,充满了生机,勃发着热情,洋溢着人性中最至真至纯的美好品性。虽然最后相爱的人天各一方、肝肠寸断,故事悲壮得令人心碎,但我不认为秋水是背叛,碧云需要同情,或者可以去讥笑子路,唾骂金娣。因为在他们各自不同的爱情里,在对美好明天的追寻中,他们都忠实于自己内心深处那最真挚无暇而深沉的感受,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贞,都是人性中闪光的金子,都是值得尊重,可歌可泣的。 这些,也许就是八O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晓芮满世界飞跑着所要寻找的东西吧。尽管她和她所代表的族群“生活得很好,不搞同性恋,也不得抑郁症,连感冒都得不上”,但却在为无法寻觅到真正的爱情而苦闷,在为生命意义的缺失而颓废。其实,与其说是导演在安排新新人类寻找逝去的爱,而不如说他在安排晓芮带领人们一起去寻找心灵故乡中早已遗失掉的那床能使人灵魂得以安栖的童年旧蓝花被。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吃鸭蛋要担心苏丹红,我们的蔬菜一定要经过检测以防农药超标,连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也要被监测,那些本属于人类生命中最自然而寻常不过的东西因 “纯天然”的理由成了奢侈品,甚至“纯天然”也要经过制造才能产生。爱情这一人类最原始质朴的感情因此也不能幸免,随着它生长土壤的不断变迁已经没有从前的感觉。“到处都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势利的女人,象你公公婆婆和我姑妈那样的稀有品种已经灭绝了”。 于是有人开始怀念,回头寻找。云水谣,这寻找爱情的歌谣,让我们在为爱情凭吊的同时也在心头默祷,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要是人类的眼泪”!-----------------------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天使之城(推荐电影二)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2.天使之城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梅格·瑞恩影片介绍:  塞斯(尼可拉斯凯吉饰)是一各充满好奇的天使,他被上帝派驻在洛杉矶,专门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而在当地医院中从事心脏科手术的医生玛姬(梅格莱恩饰)却成日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交战。因为职业的冲突,天使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自信的女医生。  有一天她在进行手术时,一名病人突然暴毙于她手中,当塞斯前来护送病人上路时,却发现了玛姬的脆弱和自。玛姬无法释怀如此打击,顿时对一切失去信心,天使情不自禁的想要伸出援手,帮助这个令他心动的女人。于是,塞斯冒着极大的危险,毅然在玛姬面前现身。他从一名虚无飘缈的天使,变成一个神秘的陌客,一尝他向往已久却只能袖手旁观的凡人生活。  当他们相遇后,玛姬也喜欢上温柔体贴的塞斯,可是她对这名没有过去的男人感到十分怀疑,但却又无法抵抗他的魅力,玛姬因此感到困惑、害怕。而这时候的赛斯却对自己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体会凡人的触摸、感官而无奈沮丧。但他深爱着玛姬,渴望分享她生活的点滴,于是他对上帝提出要求,那就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真实的凡人,会饥饿、会疼痛、会流泪。为了爱情,他宁愿用在天堂里亿万年的永生,换取人间短暂却甜蜜的生活。 真正感动我的,是塞斯的行为,为了爱情的勇敢。从这部电影里,我才发现尼古拉斯·凯奇温柔的一面,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们最需要注意的是他的眼神。充满爱的眼神。-----------------------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对《傲慢与偏见》的一些偏见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傲慢与偏见》改编成电影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对改编电影的看法可能与大家有些不同,个人认为对原著的篡改才是对原著最大的尊敬。我的理由:电影与小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电影就应该遵循电影的表现手法,不能一味迁就原著小说。小说对电影最大贡献:一、是提供了人物与故事,二、带来广泛的读者群。 从影片第一个镜头就会发现这不会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摄影机一路远景跟拍伊丽莎白,当她走过家门,摄影机忽然不管他,而是笔直地进入班内特家里,穿堂过屋,可以看到弹钢琴的简,看报纸的班内特先生,从窗口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经过,摄影机在屋里停留了一段时间,交代了班内特家的大概布局,然后才穿过走廊,来到屋外再接着拍伊丽莎白。一般来说,只有欧洲导演才会有兴趣拍这样的长镜头,对比一下李安在《理智与情感》就可发觉,他完全执照经典好莱坞的拍摄技巧,就是不让观众感到摄影机的存在,摄影机的运动与图画的剪辑是根据人物的活动与剧情发展的需要而运作的,这样观众非常容易进入影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而欧洲导演更强调影片的空间感与连贯性,宁可牺牲观众对剧中人物与剧情的关注与投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但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区分是成立的。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除了剧中演员大多来自英国本土,年轻的导演乔·怀特是英国从事电视剧的导演,本片是他电影处女作,可以说影片基本上属于原汁原味的英国电影。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为凯拉·奈特莉度身打造的,无论从外形与性格她都显得比较现代,在当时应该属于异类吧,她表演活泼风趣,非常讨人喜欢,能获得奥斯卡提名,一半是沾了角色的光。达西有些沉闷木讷,似乎傲气不足,许多本来可以发挥一下的地方,他都忽略了,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总体感觉他的表演过于收敛。宾利象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与年长稳重简配对,暗合现在最流行一时的姐弟恋,还有开明的乡绅班内特先生也是,每个时代的电影都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潮流、风俗趣味。象班内特太太、柯林斯都属于吃力不讨巧的角色,演员表演中规中矩,应该算不错了。朱迪·丹奇一如既往在极短的出场时间内将傲慢势利不可一世的卡苔琳夫人表现得惟妙惟肖。 简·奥斯汀的故事大同小异,讲的都是落魄贵族的女儿们在寻觅体面夫婿过程中发生的恩恩怨怨,她不象琼瑶那样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求物质与感情双丰收。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因为她对他丝毫没有感情,作为奖励,最后送给她一个更年轻挺拔更加高贵富裕的达西。影片没有回避人物对物质、身份方面的需求,如伊丽莎白游览达西豪宅后的心理变化是真实可信的。夏洛蒂迫不及待地嫁给柯林斯的仓促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她比伊丽莎白年长,短暂的青春再经不起蹉跎。甚至班内特太太嫁女心切的不得体行为也是符合作为一个无法提供丰厚嫁妆的母亲焦灼心态。 舞会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尤其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时,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四周人们凭空全都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另外,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非常养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对《傲慢与偏见》的一些偏见 作者:湖边的鱼 (转载) -----------------------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巴别塔》,不能承受的主题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巴别塔,在圣经中的一个最后无果而终的建筑,一个人类美好的愿望的终结,一个上帝带给人类的痛苦标记之一。在圣经的故事中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故事,因为人类从此之后就再也无法容易的沟通,虽然人类想了各种方法,但是沟通的困难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了。现在有一部电影,想通过2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说明这个沉重的话题,这是个很有勇气的挑战,不单纯是对于电影本身,也是对于我们所有人。   影片分成了4条线,这4条线索引起的故事想必这里的爱电影的人们大多已经了解,我就不再冗述。故事中的人们由于语言不通使他们的交流充满了困难。但是在摩洛哥,父亲与孩子,家人与警察,美国游客和导游;在美国,墨西哥的女佣和警察;在日本,女儿和男孩子、父亲和女儿,他们都能够听懂对方的语言,可是依旧的不理解,难以有效的沟通,甚至那对已经生儿育女了的美国夫妻竟然也不理解对方的想法,最终导致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后无法收拾,成了双方都无法了却的心结。   这部电影就电影的本质,还是一部质量上乘之作。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剪辑都十分得令人感到自然,一点也不生硬。从这里可以看出,这至少不是一部为了主题粗制滥造电影,各个场景下情节的发生也比较令人感到可信。所以说也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任何电影也有瑕疵,本片配乐有些令人印象平淡,另外空间设置也有些过多。   因此很多人说影片混乱,让人摸不着重点。其实,这只是因为影片的本身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远远的超出了电影2个半小时放映时间所能包容的内容。的确,圣经的编写者当时并没有想到人类科技进步到目前的水平,可是人类的交流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变得简单,似乎一切变得更复杂了。摩洛哥人的两个男孩之间还能够说明自己的感受,而发达得多的日本聋哑女孩和他的朋友也无法畅通无阻的交流。这似乎不是语言所造成的障碍了。似乎内心的距离才是交流的最大障碍,上帝当年也许并不仅仅的是扰乱了人类的语言,人类的心灵沟通似乎也被扰乱,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不可被别人理解。人类从巴别塔倒掉以来,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不同的语言和不同心灵的隔阂也有几千年了,人们早已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发明很多东西来帮助克服不同的语言,可是人们的不理解和难以交流依然存在,可见内心的隔阂不实用科技就能解决的。我想这才是电影的内容所在吧。   这部电影就像余华的《兄弟》一样,承载了过多的东西,让人难以分辨它们的主题所在,就像在一个有限的瓶子要装下无限大的液体,虽然可以压缩,最后可还是失控了,砰!!最后剩下的只是碎片。毕竟我们还不是上帝,无法把被扰乱了的语言再整理回来,也不能把相当大的东西放到一个小小的瓶子里。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了这么多,上帝大概也要笑死了吧,你笑了么?? 《巴别塔》,不能承受的主题 作者:棒棒熊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