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的持守 在沉默的持守
关注数: 4 粉丝数: 6 发帖数: 853 关注贴吧数: 1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X战警3》:大锅炒剩饭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X战警》系列其实没什么好写的,无非是一堆“小强”捉对厮杀,然后又杀而不死,编导想让他们回魂就能回来。反正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人家又没说要依照现实世界的逻辑,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谓特异人士,或曰变种人士,如果第一次接触还可能感到很新奇;但如果一下子给你一打以上,你很可能就会很无动于衷了。对于该系列的最后一集而言,最致命的一点是:所有能玩的前两集都玩过了,该玩的用手里这点钱又玩不起,所以只能掉入“炒剩饭”的巢臼——只不过这次换了口更大的锅而已。   与其他描述单个英雄的漫画作品相比,《X战警》系列的电影改编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人物众多对漫画来说不是问题,特别是对于《X战警》这样“长寿”的系列而言,作者们有无数机会来丰富他们的角色性格。但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钟头不够,尽管可以假定漫画迷们都已经了解所有角色与情节设定,但电影作为一个有自身艺术追求的整体,还是不能撇开人物刻画的。   因此,在一干人等中,就要找准重点。前两集在这方面还做得不错,基本上都是以“金刚狼”为轴心,通过他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来连带出一个变种人的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故事。第三集在这一点上失去控制,貌似仍以小狼同学为主角,但明眼人很快就能发现,其实“凤凰女”才是这一集的焦点。电影如果能把“凤凰女”性格冲突的悲剧表现充分了,那也是很动人的;可惜目前的效果就像隔靴搔痒,又如猴子摘玉米,镜头表述重点在众多角色之间转悠,却任何一个都没有说清楚。前两集虽然整体没什么亮点,但至少表述俐落,整体给人的感觉比较清爽干练。第三集则是看着很赚,其实仔细回味的话,会发现没什么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   其实,即使不在人物刻画上下功夫,影片也可以在动作场面上多花些心思,不要尽拣些没有创意的浪费投资。对于漫画迷和一般电影观众而言,什么样的动作场景才最有噱头呢?无疑是那些异能相生相克的对抗。例如第二集中“金刚狼”对“猫爪女”,一样的体质,一样的利刃,那才叫杀得酣畅淋漓呢。相对而言,本集中“冰火九重天”与“撞墙VS.穿墙”都没那么过瘾。既然“铜头金刚”(Juggernaut)是不可阻挡的,而X战警这边的“铁人”也是无坚不摧的,为啥不让这两位上演一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好戏呢:一个拿铜头猛顶,一个抡钢臂狂砸,那将是怎样的火爆景象!可惜导演宁愿去表现一些根本没有新意的“刺猬”、多手多脚、瞬间移动等效果,也不愿在趣味性和细节上多花功夫。   《X战警》系列虽然发生在一个虚拟空间里,但它至少在一方面非常能引起现实社会中读者和观众的共鸣,那就是如何看待异己的问题。从故事大纲的角度来说,变种人为自己的正当“名份”而战是主题,它体现的是现实中诸多不为大众所理解群体的心态(例如同性恋群体)。编导如果能在这一点上有所追求的话,影片的生命力就决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但遗憾的是,编导只是把这一点当作了情节发展的背景,交代潦草,无法煽动起观众的感觉来。   说到底,新一集编导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一口更大的锅来烹制前任的剩饭,而大锅的唯一好处是看着实沉、划得来,但实际上这碗炒饭的质量却未见得有保障。“黯然销魂饭”是要注入深厚感情的,《X战警3》最缺的就是感情,最滥的就是滥竽充数的猪大肠一般的变种龙套们。晃悠观众一次,可以;但要想将观众群持续留在影院中,很难。《X战警3》:大锅炒剩饭 作者: 红袖添饭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此生,一马相随――《情癫大圣》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隔了些日子想起这部电影,依旧是会有这样的画面:阵阵马铃声中,一位僧人,一匹白马,相伴着行走在无垠的荒漠中。这样漫长而艰辛的路上,没有一点羁旅困苦,只是旁人哪能品味出其中的欣喜和满足。我见过无数的脸因恋人而生辉。有时哪怕轻轻地提及对方的名字,娇羞含嗔的面容也能把心事透露。美艳就是其中一个。一个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妖精,就在一刹那间爱上了唐僧。这很荒诞也很离奇的爱情经历就这样展开了,没有人会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走到一起。因为谁没有在明月朗照的夜把自己的心事慢慢吐露?或许已经模糊了,或许依然惆怅,但那些左右自己的回忆仍旧不愿道别,如刚分开的掌心还有两个人的热量。    看着美艳故意跳下悬崖而把藤子的另一端放在唐僧面前而调皮的摸样,看着她为了做一餐斋饭而弄得焦头烂额,看着她为了救出唐僧的徒弟们而略施小计哄骗那帮妖精,你会觉得人生得此一女足矣,象《鹿鼎记》里的双儿,默默地为韦小宝打点着一切。这样的女子唐僧也会动心了。所以他才会记挂起那个独自上山砍柴,没带蓑衣的她,才会在马车上温暖地说一句“冷就靠过来吧。”才会不感觉到这个女人的容貌不是那样的可怕。这些琐碎的故事和相聚的时间都被堆积成爱的土壤,在两人含笑的对视中流露。他们都渴望天方乐土,可那毕竟遥远,生活不是美好的梦想舞台 ,真相的代价就是不肯回头。    朋友说,一般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误会,很难解释清楚的话,两个人的故事也就完结了,终只是缺憾之曲的翻唱而已,生活并不缺少这些。可电影还是能给我们一点奇迹,美艳在哭泣中打开了那个幼时神秘的盒子,结果变成了貌美的超级女战士。她喃喃歌唱着这惊奇的变化,飞扬的天空中,不知她是否看到那几个字“不负如来不负卿”。澄净透明的心会带她去找那张憔悴不安的脸。电影的最后,一遍遍地重复着一个女人的哭喊和一个男子艰难爬行,镜头慢慢定格在带血的三个手指上,原来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都蕴藏在这晃动着未闻声响的手上。有时候无声比有声更有力量。生命里蜷缩的痛苦中我们也曾彷徨张望,却没在关键时刻大声说出想要的,我们在时间里错过了花开花落,却在孤舟独钓中把春秋冷却。    多少年的时光才能把沙漠吹成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多少次的追逐才能望见天涯的尽头有鹿儿心跳的回头,多少次的等待才能轻触你苍白的面庞,闻冷冷月光下百合的清香。马铃杳无声息, 在每个人的孤独之外,也有一颗滚烫的心,在沙漠深处,在西行的路上到处都有。此生,一马相随――《情癫大圣》 作者:我是奔跑的阿甘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盲井》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满篇的脏话和河南口音,不过就是听着顺耳,一个个都是脏兮兮的,满眼土色,不过就是看着顺眼。这是看完《盲井》的最大感受。 《盲井》,很多年前就名扬四海的一禁片,号称是一德国海龟导的,现在都流行看禁片,我也就赶个时髦,看看“傻根”的成名之作。 1.关于题材,关于内容 据说这部顶着三重大山的危险拍完的,誓要反映中国低层——也就是地层以下的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我开门见山,如果说反映他们生活的记录片,那导演做到了,不过我想这大概是最表层的一层涵义吧。而我眼睛里看到的,是人们在人性底线挣扎的痛苦,“盲井”其实是人类人性的盲点。 老唐和老宋本是两个老实爱家的男人,可以看他们平时会能忍则忍,但是贫穷让人疯狂,当他们毫不在意的倒掉自己杀掉的人的骨灰,然后去争鞋里的一百块钱,满脸堆笑的唠着家常时用镐头杀人,我看了不禁打了个冷战,人的价值观,人的信仰在这时不堪一击。 我们看着,感叹着,还会去想,难道,贫穷会让人失掉自己的人格底线吗?元风鸣的出现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当老唐把稚嫩的孩子领到老宋的面前时,老宋的暴怒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午幼以及人之幼”,当他问孩子为什么不上学时,似乎在这个孩子身上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这是他最后的人格底线,而老唐作为陪衬的人物,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底线,只有钱财才是他的追求。这里是有一个点作为转折的,就是老宋做完爱,说了一句,“我这一百块钱我给娃多好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全片的一个立意点,之前的没有人性的表现,不舍得看录象和嫖娼,和之后对风鸣不忍下手,对风鸣的大方,以及对失学者的捐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价值观的扭曲,造成了这些悲剧,在影片的后半段,老唐多次拿“一百块钱干点啥不好”来激老宋,而老宋对风鸣好也要偷偷摸摸,但老宋自认为自己还是“懂规矩”的,这是他保守自己信念的最后防线,成人礼,成人酒,只有“成人”了才能下手,这也是他们给自己最后的底线吧。 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怎样,也许看到影片内涵的倾斜,在许多地方,导演都加入了露骨的对话,阐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很多余,几乎这些对话都是在多余的细节上衍生出来的,例如“局长来要十万八万的”“反动派,没打倒”之类。画蛇添足,不足为取。相反,在描述在煤矿生活的那些日子,风鸣成长的点滴,却生动写实,让人感到亲切,这也归功与片中那些非职业演员的演出。 2.关于造型,风格和其他 破旧的小镇,灰冷的影调,浓重的口音,非职业演员,一下子就让人想到了小贾的《站台》,的确,在造型方面,李杨和小贾走的同样是写实的风格,而这种造型的风格和影片的内容却是相符的。一个画面和声音都特别粗糙的影片在结束后让人想起来的却仍是画面和声音,很明显,这种粗糙是有力的。灰蒙蒙的天空,光秃秃的矿山,黑暗的矿井一呆就是几分钟,这些对观众的视觉是一种考验,而出矿后的那一点点刺眼的阳光,却把这个造型隐喻做到及至。 虽然是写实的风格,但片子没有显得那么冗长难耐,一个悬念贯穿始终,也没有多余细节的铺垫和编制故事,让故事控制在几个人身上,骗人的和被骗的都是弱势群体,却要互相欺诈从强者的手中换来微薄的活命钱,这是低层社会最大的悲哀。 在这个充满邪恶的世界里,元风鸣是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而不那么黑暗的结局让人心没有陷到盲井的井底,我们在唏嘘之余,也许也会转身,寻找自己的底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盲井》 作者:竹林风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发 现 快 乐 "当我站在水面,拉着绳索,而随船飞驰时,我简直快乐得要哭出来了,我从没想到滑水是这样快乐!"  朋友告诉我时,眼睛仍闪着亮光,在他三十多年的生命中,这一个发现,简直比发现一个金矿还叫人快乐,"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发现了自己禀赋的潜能,发现了新的乐趣……"  我想人生中许多的发现,都能带来类似的喜悦,像婴儿的第一句话语,新学会的一首歌,或是刚学会的技艺……这一种由内在的意愿而化成事实的振奋,实在是人性中的至关!  瑞士心理学家容氏曾将人类内心的探索与发现称之为个人成长的过程。然而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成就,都得先由内心的意愿与组织开始。一个人若是内心荒芜,毫无头绪,自然无法成事。汤因比曾说过:'个人内心的发展,经由外人的行动,才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成长。"正是如此。  发现内心的自我,而发展成自我的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必须从不断的赞关与肯定中,得到鼓励。别人的赞美与批评,都是外在的因素,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外来的评判来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发现才能接近真正的自我。一个成长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越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也越能明白内心的世界,而能控制自己的喜乐。脱离了童稚的依赖心理,心智才能成熟快乐。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最能感受到的是创造的快乐,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少的沉思与煎熬,通过心灵的整理,而使之结晶呈现。艺术作品与文学创作一样,有福至心灵的佳作,也有勉强凑成的败笔,去芜求精,惟有从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去求得,而自己往往第一个领略到这种快乐。别人的赞美。批评,其实都是外在的形象,真正最了解自己优缺点的,还是自己。能丢弃败笔而保留真迹就是成长。人类在追求圆熟通达的途径中,必然也会有许多失望,在这不快乐的背后,正是快乐的源头。能丢弃一些否定的。消极的感受,才能有空间去接纳新的发现。快乐的最大秘诀是,"做自己最爱做的事,而不是去跟随别人、模仿别人"  发现,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同时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谈交流。善待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有机会有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机会,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个感觉,化成行动,成了事实,就是内心充实快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