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的辫子 女巫的辫子
关注数: 6 粉丝数: 0 发帖数: 143 关注贴吧数: 1
◆兰陵王◆【新闻】现代舞剧《兰陵王》将于10月在香港上演 在吧里好象有看到过了我在发一下下新华网香港8月7日电(记者孙浩)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将于10月初推出年度重头戏《兰陵王》,以中西合璧手法演绎这个带有浓郁“中国风”的传奇故事。来自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的音乐人7日为这部作品的原创音乐进行了录音彩排。 《兰陵王》定于10月5日及6日在香港葵青剧院上演。香港知名作曲家陈庆恩受邀为《兰陵王》谱写了原创音乐,并由来自内地的唢呐名家郭雅志、香港知名音乐人吴美乐、香港民乐组合“和鸣乐坊”以及澳大利亚敲击乐手等组成音乐班底,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以扩音玩具钢琴、中国管乐和敲击乐的搭配营造出磅礴而奇幻的艺术风格。 这部舞剧由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创办人曹诚渊担任编舞。他身兼中国三大现代舞团的总指挥,是中国现代舞的重要人物,也是香港舞坛最有影响力的编舞之一。 《兰陵王》讲述了南北朝时期一个王子的故事,传说他相貌过于俊美,担心不能威慑敌人,于是制作了一副面目狰狞的面具,戴着面具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招致皇帝妒忌而结局悲惨。这部舞剧分为《秀美之章》、《假面之师》、《胜利之钥》和《死亡之杯》4个乐章,分别由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邢亮、杨云涛、陈宜今和黄狄文演绎兰陵王4个阶段的人生故事。责编:李星池
◆兰陵王◆【舞蹈】外传与异化:《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 外传与异化:《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 大唐帝国是一个对外交流比任何一个朝代都繁盛的国家,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川,此曲传入了日本,并一直存留下来,只是已远非古代中国的《兰陵王入阵曲》了。 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宰宫中表演,并在日本民间流传很广。日本古代在很多庆典活动例如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甚至天皇即位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可见此曲在日本的受重视程度。直至现在,日本奈良在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日本古典《舞乐》一书,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在日本多演于寺庙、神社,在日本东京皇宫的廊殿上,至今犹存《兰陵王》演出的壁画。也正是由于借助于宗教神寺,日本的《兰陵王》才得以传承。 《兰陵王入阵曲》是一种面具舞,流传至今,面具因是静态的,故保留的比较忠实;相较之下,乐舞口传心授,必然因人、事而有所更改,以致异化。 今天可以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可看到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保存了其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日本的兰陵王面具有以下的特点:1、面目凶狠;2、顶饰瑞兽;3、高鼻深目;4、吊颚动睛。这几个特点千余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其间融合着中国唐代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找到北朝(北齐)的文化痕迹。兰陵王面具那种高鼻深目、饰有辟邪瑞兽的形象如佛寺中的护法神,估计正因为它带有驱魔除鬼、除恶务尽的内涵才得以在寺庙中流传千年之久。也所以,日本的《兰陵王》乐舞确实已失去历史上兰陵王假面对敌的本来意义,异化为神社里的宗教性舞蹈了。 日本古乐《兰陵王》有《陵王啭词》唱道: “吾罚胡人,古见如来。我国守护,翻日为乐。 阿力胡儿,吐气如雷。我踩顶雷,踏石如泥。” 其中的宗教性质显而易见。 周华斌在他的《中国戏剧史考论·〈兰陵王〉面具考》中说到:“日本《信西古乐图》所绘的唐舞有两组配合乐舞百戏的乐队,均站立演奏,……后者是《兰陵王》等乐舞,乐器有大鼓、杖鼓、铜鼓、拍板以及笙、笛、筚篥、排箫,所有弦乐仅琵琶。”应该是沿袭唐代的乐器及坐部伎的形式。 一九九二年日本雅乐团曾在中国表演《兰陵王入阵曲》,当时的舞曲由三十多人组成,以“坐部伎”的形式演奏,乐器有齐鼓(大鼓)、羯鼓(小鼓)、钲、龙笛、筚篥、笙等。行士文先生观看了那次演出,在他的《行士文回忆录·〈兰陵王入阵曲〉寻乡问根》中描述,悠长而沉闷的龙笛声先起,“兰陵王”头戴凶恶可怕的面具伴着苍凉的龙笛声从远处走来,在乐队前站定。随之,鼓声、笛声、笙声、筚篥声渐起,营造一种千军万马的气势。“兰陵王”执棍在手,舞姿柔中见刚,仿佛在十万军中挥令指挥,冲锋陷阵。曲过半,鼓乐大作,震天动地,表现战争场面的内外夹攻之势。至乐声渐少,恶战结束。全曲从乐曲到舞姿雄壮、宏厚、古朴、苍凉。 私以为行士文先生的描述有先入为主的嫌疑,因为流传至今的《兰陵王入阵曲》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作为一种表现战争场面的歌舞而变为宗教性的舞曲了,且陵王执的是棍而非《乐府杂录》提到的执鞭,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滑稽,说是古代驱鬼跳的舞还更像一点。 失传与回归:《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国 相较于日本的保留,《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国的命运却可称得上是一个悲剧。 《旧唐书 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谣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可见,由于唐玄宗认为《兰陵王入阵曲》不属于正统的雅乐、宴乐,把它列为“散乐”,仅在民间流传。而宋代以后,乐舞《兰陵王入阵曲》未见记载,仅乐曲《兰陵王》存在于乐府,甚至成为文人们填词、作曲的词牌、曲牌。《兰陵王入阵曲》由歌谣到武舞,由武舞到软舞,又由软舞到乐府到词牌、曲牌,渐失原旨,以致于在它的诞生地中国失传,不能不令人慨叹。
◆兰陵王◆【词牌名】兰陵王 词牌名 兰陵王兰陵王 作者:周邦彦 柳阴直1,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2、曾见几番3,拂水飘绵送行色4。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5?长亭路6,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7。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8。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9,津堠岑寂10,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11。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全部注释1.柳阴直:《东京梦华录》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2.隋堤: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后人称为隋堤。通济渠有一段和汴京城外三里的汴河相重,故其在汴河故道者,又称汴堤。3.曾见几番:考周邦彦生平,周邦彦三别京华,第一次是元佑二年(1087)自太学正出为庐州教授,第二次是政和二年(1112)以奉直大夫直龙图阁知隆德军府并管勾学事,第三次便是这次自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故云曾见几番。4.行色:送行场面的种种情景。5.故国:这里指故乡。京华倦客:作者自指。6.长亭:古代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常用作饯别的处所。7."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8.榆火:《论语》"钻燧改火"句注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改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节期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宋时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赐朝中百官。9.别浦:徐坚《初学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此指行人离别的河岸。10.津堠:津,渡口。堠:守望兼记里数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亦称单堠、双堠。11. 闻笛:化用李白《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据词意推之,似以作于二次官建康时为较合也。稼轩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已任,但南归后却进退无据,蹉跎岁月,这首具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实是寄托了其一腔孤愤。上阕抒写了年华虚度抱负难酬的痛苦,下阕更是想落天外,以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强烈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坚强意志。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飞镜明丽,金波泻影,长空万里,结构上的大开大合与思绪的贯联相结合,气象磅礴而形象飞动。正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苏辛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