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 晋州
关注数: 29 粉丝数: 164 发帖数: 4,237 关注贴吧数: 9
田村乡 田村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驻地田村,东与辛集市小辛庄乡为邻,北与深泽县耿庄乡、西河乡接壤。距县城14.5公里,辖9个行政村。耕地3.44万亩,6870户,270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2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47万元,财政收入308.8万元,人均纯收入3554元,人均住房20平方米。田村:无 泥安:无西旺:无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常营:相传,金、宋交战,常屯兵于此为营地,故名。庞村:由庞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万历年间的铸钟上即有庞姓记载。东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西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赵位乡 赵位乡:辖村12个,耕地1.91万亩,4255户,164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人),农业林牧渔民业总产值3543万元,财政收入421万元,人均纯收入3671元,人均住房15平方米。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晋州镇 晋州镇是晋州市九个建制镇之一。总面积40.2平方公里。辖中21个行政村,9395户,35149人,31065亩耕地。 晋州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晋州始于春秋,盛于隋唐。晋州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西距省会石家庄48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镜内石德复线铁路,歧银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横穿境内。 晋州镇土地肥活、气候夷人,物产丰富。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及多种瓜菜。盛产鸭梨、雪梨、葡萄等。享有冀中梨乡之美誉。 晋州镇经济繁荣,文教昌盛、交通便利,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晋州镇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2001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4.8亿元,财政收入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6元,是河北省百强乡镇和石家庄市五十强乡镇。晋州镇:原名城关镇,1988年更名晋州镇。为县城驻地。位于县境中北部偏西,石津运河、石德铁路、沧石公路横经镇境。镇政府设于城内朝阳街西段北侧。 东关:在原城墙外东侧,现东胜路以东,朝阳街以北。村委会设在东关街路北。 南关:居民主要分布在原县城南关一带。村委会设在向阳路东,河北轴承石北邻。 西关:居民主要分布在人民商场西侧。村委会设在西关南街。 东街:居民主要分布在新华书店以东,东胜路以西。民国37年(1948)全城南北划界分三村,定名东街。 中街:居民分布在辛街与新华书店街之间。民国37年定名中街。 西街:居民主要分布在辛街以西车站街以东。民国37年定名西街。 赵村:相传明洪武三年(1370)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赵为大户,故名。 西李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建村,因处城西,称西李家庄。民国34年(1945)改为李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复用旧称。 宋庄:明朝,因段姓人众名段家庄。民国末年宋姓人数多,遂改名宋家庄。后与秘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复分两村。1981年避重名,改为宋庄。 秘家庄:位于县城西附近,明代取名城西庄。民国末年秘姓人多。易名秘家庄,后与宋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分村复置。 刘家庄:相传,明代一刘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租地主土地,田中竖起许多写有“刘”字的木桩作标记,后刘氏人口渐多,故名。 陈庄:清前建村,本县周村陈姓一家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称陈家庄。1981年避重名,改称陈庄。 张庄:明弘治十三年(1500)水灾,姚家庄一张姓村民举家迁至村北高土岗上另立新村,称张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更名张庄。 姚家庄:明代建村。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多姚姓,故名。 晋州镇:辖村21个,耕地31365亩,22126户,647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632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85万元,财政收入605.6万元,人均纯收入3642元,人均住房14平方米。
周头乡 驻地周头村,位于县城南14公里。西与赵县、蒿城县为邻,辖10个行政村,面积37.56平方公里。耕地33930亩,7056户,272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3人)。农业牧渔业总产值9374万元,财政收入264.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424万元,人均纯收入3559元。人均住房30平方米。 周头: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太原府雁山关和洪洞县移发到此,因村址在当时的滹沱河畔,故名洲头,后“洲”改为“周”。 赵兰庄:据郑家簿载,明初,滤沱河水泛滥,赵姓一家在水上搭起高大窝棚居住,水撤建村,取名“赵家窝棚”后增阑姓,取双方姓氏为赵阑庄,后来,“阑”省写为“兰”。 蒋家庄:原与周头为一自然村,后滹沱河水泛滥,冲毁村庄,部分蒋姓迁至村南高地安家,名蒋家庄。日军侵占晋县期间曾更名蒋家寨,日本投降后复旧称。 贺家寨:明宣德五年(1430),陕西西安府蒲城县西居家村民徒居晋州,以姓取村名贺家寨. 西钓鱼台:洪洞县老鸹窝张氏迁来,人口陆续增多,遂分南、北钓鱼台。后河道改南北正流,村庄被淹,居民分迁东西两岸,西岸名西钓鱼台,东岸名东钓鱼台(今属总十庄镇)。 东小留:明永乐年间,东、西小留为一自然村,称小留庄。清雍正年间滹沱河水淹没村庄,居民迁到附近东、西两高坡重建家园,称东小留、西小留。 西小留:明永乐年间,东、西小留为一自然村,称小留庄。清雍正年间滹沱河水淹没村庄,居民迁到附近东、西两高坡重建家园,称东小留、西小留。 郭家庄:原名康家庄。明永乐年间,郭姓增多,更名郭家庄。 东大留庄:相传,元朝时为军队养马场,明初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定居,取名留庄寨,后分东、西二村,称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后省“寨”名东大留庄、西大留庄。 西大留庄:相传,元朝时为军队养马场,明初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定居,取名留庄寨,后分东、西二村,称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后省“寨”名东大留庄、西大留庄。
营里镇 营里镇:驻地营里村,位于县城东南23.5公里,处县境最南端。东与辛集市接壤,南与邢台地区宁晋县相连,西与赵县毗邻。辖村12个,耕地48768亩,8388户,334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人)。农业牧渔业总产值72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911万元,林业产值6万元,牧业产值328万元。财政收入41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7857万元,人均纯收入3520元。人均住房26平方米。 营里:原名留箭古营(来历见总十庄镇射头),1968年简称营里。 东平乡:据传,汉朝王郎赶刘秀路经此地,王郎引弓射刘,当地人说听到了箭的声响,遂把村名叫作“听响”。明弘治间改为平乡。1961年将此自然村划成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3个行政村。 西平乡:无 北平乡:无 宋家庄:由宋姓所建,故名。 胡士庄寨:原新庄,因距胡士庄(今属河头乡)近,明朝更为现名。 张十字庄:始建时仅张姓14户,名张十四庄,清朝改为现名。 鲁家庄:无 大尚村:相传,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的马死在宁晋县司马村,魏家口的人把马肉吃掉,附近一大一小两村的人见到肉却吃不到,感到生气、伤心,因而把较大的村称“大伤心”,较大的称“小伤心”。后改为大尚村、小尚村。 小尚村:无 南位家口:据传,南位家口与北位家口原为一村,称“为嘴”。明朝由于战乱,居民死伤很多,唯留魏姓部分人口,故改村为魏家口。同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村庄逐渐扩大,后分为南魏家口和北魏家口两村。后“魏”省写为“位”。 北位家口:无
东里庄乡 东里庄乡:驻地东里庄,位于县城南10公里,辖14个行政村。 东里庄:无 南小吾:相传,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刘避兵在此求居,北边村庄不留,南边村庄不许,唯中部村庄允其避居。刘说:北边小(小视)吾,南边小吾,唯中间佐吾也。由此得村名北小吾、南小吾、中佐。 北小吾:相传,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刘避兵在此求居,北边村庄不留,南边村庄不许,唯中部村庄允其避居。刘说:北边小(小视)吾,南边小吾,唯中间佐吾也。由此得村名北小吾、南小吾、中佐。 中作:相传,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刘避兵在此求居,北边村庄不留,南边村庄不许,唯中部村庄允其避居。刘说:北边小(小视)吾,南边小吾,唯中间佐吾也。由此得村名北小吾、南小吾、中佐。中佐后改写为中作。 李家庄:因李姓多而得名。 彭光:原名朋广,水泛毁村,重建后于清朝改名彭光。 南寺闾:原来寺庙较多,且处东寺吕与西寺之南,故名。 马家庄:原名楼家庄,后来居民以养马为主,故更名马家庄。 西里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定居。且东与东里庄相望。故名。 大里丰庄:原来与今南赵庄、郭家庄(今属周头乡)为一大村,一条大路连成东西一线,号称“祁家大街”,后滹沱河泛滥,人口大部分迁出建村,剩余者仍沿用大里丰庄。 南赵庄:始建时名宋家庄,后赵姓迁入,其人数渐多,改称赵庄,清时曾东赵庄。后改称南赵庄。 郜丰庄:原为郜家庄、小里丰庄两个自然村。郜家庄因仅居郜姓得名。郜姓绝,李姓迁入,曾改称李家庄;小里丰庄因北邻大里丰庄,且村小得名。民国29年(1940)曾与大里丰庄并称里丰庄,民国36年析出,与郜家庄合并称郜丰庄。打 绳庄:原名新家庄,后因居民多友打绳为业,改称绳家庄,清朝易名打绳庄。 大石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十来户迁此定居,名十家庄。清代改称大石家庄。
人生哲理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的朋友你多么爱他们,告诉所有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动可以从邮寄这个小小的故事开始。有一天,当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时。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说:"友谊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谁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如果你总说太忙,不能将这封信转寄出去,老是说:"改天再寄。"你将永远都不会去做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借口,静心的看看这篇古老印度来的故事,然后决定为你的朋友们作一些事,从传寄这封信开始。当你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请认真的说出来。当你道歉时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