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s9160 yqs9160
关注数: 153 粉丝数: 191 发帖数: 32,369 关注贴吧数: 3
东线飞蛇——P-39战斗机援苏征战史 美国贝尔公司的P-39战斗机是前苏联空军历史上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外军战斗机。根据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前苏联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2月间总共接收了5578架P-39战斗机,其中4952架参加了战斗。据统计,前苏联空军获得的P-39的数量占到了盟军援苏所有战斗机总数的36%,更是占到其获得的所有军用飞机数量的27%。在驾驶过P-39战斗机参加过战斗的前苏军王牌飞行员中,包括曾三获“苏联英雄”称号、击落59架德机的前苏联空军二号空战王牌飞行员亚历山大.波克雷什金(A.I.Pokryshkin)以及11名曾两获“苏联英雄”称号的前苏军王牌飞行员,而所有装备P-39的前苏联空军部队都被冠以“近卫”称号。可以说P-39战斗机在前苏联空军中的大量装备对于前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101近卫战斗机飞行团的白47号P-39三面图 饱受非议的“空中飞蛇”   P-39“空中飞蛇”(Airacobra)战斗机是美国贝尔公司于二战前夕设计的一款非常独特的战斗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发动机后置安装在机身中部,使用通过驾驶员座椅后下方的连轴驱动机首螺旋桨。同时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和侧开式座舱门。以其1941年1月的量产型——P-39D为例,飞机翼展10.4 米,全长9.2 米,全高3.61 米,翼面积19.8平方米。飞机总重3410千克,最大速度592 公里/小时(高度4210 米),实用升限5810米,航程2490公里(速度314公里/小时)。机上安装1门37毫米口径机炮、2挺12.7 毫米口径机枪(位于机首)以及机翼上的4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P-39于1940年9月首飞,很快就鲜明的表现出了它的优缺点。发动机后置的方式保证了圆滑尖细的良好头部线形,也便于安装大量武器;前三点式起落架又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起降视野;此外火力上的优势也非常突出。但随着P-39于1941年1月正式在美国空军服役,缺点也随之逐步暴露。飞机舱内空间小、侧开时座舱门出入不便、俯仰操纵生涩、高空功率不足、爬升性能差、维修麻烦、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较困难的缺陷使得飞行员怨声载道,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零”式战机的对抗中颜面扫地,更让美国陆军航空队对它失去了所有信心。特别是当时美国已有多种新式战斗机可供选择,P-39因此被降格为教练机使用,在美国国内训练新飞行员。但由于飞机的操纵性能不是很好,需要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发挥性能,新手飞行事故率比较高,所以连飞行学员也对该机非常反感。同样的,P-39在北非和欧洲战场上空也很少露面,后来则全部被当作教练机使用。而美国《租借法案》的通过却为陷入绝境的P-39战斗机赢得了生机。在美国陆航,P-39并不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飞机。其实该机的设计思想还是相当先进的
【长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空军 转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4160373c687be23f0692d415e074fe040d81c6a4&urlrefer=765112b0e3d3796a79c9554fe28b8532 原作者 肯尼思·R·惠廷 在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为了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执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并获得成果,在此之前苏联红军基本上是一支庞大的步兵集团。航空兵、装甲兵和技术人员只占武装力量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发展苏联航空工业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的, 当时是从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开始的。1929年,苏联红军的航空兵部队只有“一千架老式作战飞机”,此种状态在苏联工业能够为现代化飞机制造工业提供基础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希望获得改进。在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的时期(1921至1928),因为缺乏机械工具制造工业,缺乏高质量的金属材料,此外还因为缺乏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所以飞机制造工业只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发展。在此期间,苏联的大部分飞机以及几乎全部发动机都是进口的。但在1929至1932年期间,飞机制造工业却有了真正的发展,扩建和更新了一批老工厂,建成了一批新工厂。根据苏联官方材料,1928至1932年间,航空工业的职工人数增加了百分之七百五十,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数增加了百分之一千。   苏联在1928年究竟有多少飞机工厂,到了1932年又修建了多少,西方观察家们对此只作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猜测。对于1932年飞机工厂数目的估计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说有六个机体工厂和十二个发动机工厂,有的则说共有四十多个工厂(15万名职工)。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至1937),飞机产量增加了四倍,即由1930年的860架增加到1937年的3,578架。到了1938年,总共约有七十多个工厂(机体工厂28个、发动机工厂14个、生产其他各种部件的工厂32个)。正如《苏联飞机制造工业》一书的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精确的数字是很难得到的,因为苏联的工厂习惯用数码或光荣称号命名,因而造成很大混乱。例如,苏联红军与德国国防军密切合作的初期,由容克公司修建的专门制造全金属飞机的菲利工厂,在苏联人接收之后被改名为戈尔布诺夫第22工厂。尽管缺乏具体材料,但从整个迹象还是可以看出苏联飞机工业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图片来自铁血随意搭配
对印反击战 转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4160373c687be23f0692d415e074fe040d81c6a4&urlrefer=765112b0e3d3796a79c9554fe28b8532 【起因】当年中印战争的时候,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绝对不比现在好,但我们还是打赢了那场战争。印度人不足为惧,我们的对手是美国,还有小日本! 不要把目光定在这些小角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尼赫鲁1954年10月访华甫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直至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