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记忆犹在否 昔年记忆犹在否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82 发帖数: 9,933 关注贴吧数: 105
到底是谁错了 只剩下最後一城,十万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它包围得水泄不通。太守独子被敌将斩下了首级,悬挂於高高的旗杆上,由一名小校负著,骑著快马围绕著城郭一圈圈奔驰挥舞。 悲愤的太守在城内张贴出一份告示:谁能将杀子仇人的首级取下,他便把最锺爱亦是最美丽的小女儿下嫁。於是当天夜里,有一位来自外乡的年轻人揭榜而去,很快就带回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 太守兑现了承诺,那年轻人与他的小女儿化作一道弧光冲天而起,突然消失在所有人面前,从此了无踪迹。 天亮了,城外金鼓震天,敌军又开始攻城。太守将敌将的首级悬挂在城楼上,疲惫绝望的守军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然而令人无比震骇的一幕也随之出现,那位失去头颅的敌将全身戎装,威风凛凛的骑在高大的黑马上。他的肩膀上顶著一只空荡荡的头盔,双手高举长戟,宛如不可一世的魔神,统率千军万马向孤城发起最後的冲锋。 守军被吓呆了,甚至忘记了抵抗。城池很快告破,太守与他的家眷也死於乱军之中。那位无头的敌将第一个冲上城楼,他夺回了失去不过半晚的首级,将它重新接回到脖子上。 但也许是过於的兴奋和急躁,他竟装倒了方向,等察觉不对时,伤口的肌肉已经凝合,再不可能更改。从此,这位将军的眼睛永远生在了嘴巴与鼻子的下方,而他所看见的一切事物,也无可避免的发生颠倒── 若干年後,将军成为了皇帝,但他的脾气却更加的暴虐易怒。因为他眼中的世界,总是与旁人的正好相反,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 一名宠臣揣摩到了他的烦恼,便为他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主意:让全天下的人都弯下身子,将脑袋倒垂──这样,大夥儿透过双腿所见到的景物,便与这位皇帝陛下一般无二了。 没过几天,这道诏书就通行全国,无论愿与不愿,上至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男女老幼一律弯下身子,审视这个颠倒的世界。 起初,大家都非常不适应,有意无意的想抬起头,再看一眼原本熟悉的世界。可环伺在旁的刀斧手便会不由分说的挥起他们手中的屠刀,割落一个个不听话的脑袋,再将它倒悬在菜市口的长杆上。 久而久之,人们从别扭变得习惯,从习惯变成自然,坦然的从裤裆下打量著彼此,早已忘却自己曾经直立过。直到某一日,一个孩子由於好奇悄悄挺起了腰,抬头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视野环顾周围,却已分不清究竟哪一个才是颠倒的世界── 他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身边的亲人,招徕的却是一片训斥与讥笑,并异口同声的警告这个孩子,赶紧把腰弯下来,莫要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耽误了性命。可惜已挺起胸脯的孩子,再不愿重新低下头,在裤裆底下去找寻丧失的尊严与信念。 他想弄清楚,到底是谁错了,为什麽人们宁愿垂著头整日面对一个颠倒的世界,却不敢挺起胸膛来,哪怕正视上一眼?他苦苦求索著答案,从少年长成青年,从青年变成中年,直至衰老── 最後,他自杀了,在一个黎明站著拥抱了死亡,以最悲壮的方式发出了呐喊。 而那个带走太守女儿的年轻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多少年过去,当那个皇帝也衰老死去,一切都渐渐变得遥远,成为了一段神奇的传说。
中日友好,一衣带水。这句话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方声明的标题。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句话是单纯的形容大家近,好邻居。日本人听了之后,当场就傻眼。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衣带水的画风,是非常凶悍的。隋朝:我为百姓之父母,岂限一衣带水而不拯之呼?南陈灭!北宋: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呼?南唐灭!后唐:岂有一衣带水纵贼如此?后梁灭! 都是前边说完一衣带水,后边就杀过来。事实上就是古代版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如果你觉得我牵强附会,你就要了解一下日本当时的回复:中日关系,吴越同舟。 小日本视中国为百世之敌,对中国了解之余,也相当阴险。 吴越同舟,遇到风浪时,自然是同舟共济。但如果风平浪静?自然是背后捅刀。 而且小日本以越国自居,卧薪尝胆,以灭吴国,非常恶心。 由此可见,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开始,中国政府对日本从来就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说法。 几千万军民的牺牲,那段屈辱的,痛苦的历史已经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日本也永远不会服气中国,更不会向中国道歉忏悔,而且必然时刻想要战胜中国。 可笑的是,在中国某些人高呼原谅小日本的罪行同时,小日本官方却是从来没有承认过侵华的罪行。 所以,看清楚,想清楚,中日之间,永远没有友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