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淡如画 平林淡如画
关注数: 0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269 关注贴吧数: 0
【往日雅致】宋人的饮茶风尚 小说《围城》里面,方鸿渐嘲笑外国人喝茶:“茶叶初到外国,那些外国人常把整磅的茶叶放在一锅子水里,到水烧开,泼了水,加上胡椒和盐,专吃那叶子。”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殊不知宋以前,除了“泼了水”这一条,咱们的古人就是这么饮茶的。比如唐代盛行的“煎茶”,就是把茶饼碾成碎末投入滚水中,再加上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做调料一起煎煮,待沸后,注入茶碗中,连水带末同饮,不留余滓。宋人则在唐人煎茶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饮茶法——点茶。所谓的点茶,乃是在汤瓶中把水煮至若干火候,再用沸水浇炙茶盏,嗣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到盏中调作膏状,再以汤瓶冲点沸水,同时用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期间包括一整套繁复的程序,且需要高超的技巧。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热衷于饮茶;不管是二三知己的小聚,还是多人的雅集,点茶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时尚的点茶,要求诸美并具,即茶品佳、水质秀、茶器精致、技巧娴熟。而宋代士人则更注重茶事的意境,与三五好友,驾一叶扁舟,舟子操楫,童子煎茶,一张琴,一炉香,不交谈共细啜,山河日月俱清凉,便是他们追求的一种至境。“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须知高意别,同此对梅花”,便一语道尽此中雅趣。然而在宋代诗文笔记里面,屡屡出现的却是“分茶”。最著名的莫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其实所谓的“分茶”,乃是点茶的别称。因点茶时先分茶末至盏中调膏,再一一冲点,此即“分”意之由来。至于分茶中的“细乳”,乃是沸水冲点时在茶盏中击拂而出的乳花。宋人在品茶之余,更发展出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习俗。斗茶,即以斗试的方式来评定茶品的优劣或高下。斗茶对茶叶的要求非常高,一般采用的都是极品;而茶盏,则用名贵的兔毫盏,或者也用极精致的青白瓷。斗茶的操作程序,为温盏、调膏、点汤、击拂,最后品茶汤,其实质乃是点茶。那么,又以何种标准定出斗茶的胜负呢?这首先要看汤色,即茶水的颜色,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再要看乳花,若乳花均匀细腻,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则为最佳效果,反之则败;又乳花之色泽,也是以纯白为上。宋人对茶事清韵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而其造就的胜境与风致,更蔚成大观。茶事至明代作一大变,并逐渐发展成现今的饮茶方式,但其中所传递的清雅之韵,以及高妙的风致,则始终贯串其中,仍然令人怀念、动容不已。
【也算书香】琥珀&蓝宝石 在古代,琥珀也叫“虎珀”或“虎魄”,据《本草纲目》记载的传说,琥珀是由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结而成的蜡质矿石。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琥珀和老虎了不相干。传说虽然盛行,不过唐代的药物学家已经了解了琥珀的真实性质,如《蜀本草》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不独松脂变也。” 优质的琥珀多是舶来货,主要由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获得,再经由海路运来,或者是波斯、日本等国的进贡品。作为珠宝,琥珀美丽而又耐久,于是常常被匠人们加工成装饰品,用来修饰妇女的头面或者作为富贵人家日用的小巧物件,有时它也成为镜子、屏风、首饰盒等的镶嵌材料。 除了作为一种昂贵的装饰品,琥珀还是一个颜色词。诗人们便常常用它来形容一种半透明的红黄色,特别是酒的颜色。大诗人李白曾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种用郁金香料调出来的美酒,有着“琥珀”般华丽的光泽,色香俱绝。此后,人们更是直接以“琥珀”一词来代指“酒”,李贺《将进酒》诗就是如此: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作为一种珍贵的矿物,蓝宝石在古典文献中的名称不显,相反,人们用了“瑟瑟”这个词来代指。据说质量最好的蓝宝石是天蓝色的,其中还点缀着金色耀眼的斑点。用这种矿物加工成的蓝宝石是古代最上等的珠宝,它获得了包括汉族、南诏、波斯等无数人民的喜爱,吐蕃人甚至认为它比黄金还要宝贵。 和琥珀一样,古代的人们热衷于把蓝宝石制成各种装饰品,比如唐代的妇女喜欢用它来作头饰,温廷筠诗“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咏的便是由蓝宝石做的发钗了。人们还用蓝宝石来镶嵌枕头、床、箱笼、珠帘等,甚至用来装饰皇宫、庙堂等建筑物。而朝廷则把它作为贵重的赠品,用来赏赐给有杰出贡献的大臣。 文献中的“瑟瑟”既指天然蓝宝石,也指用玻璃或者琉璃仿照的假宝石。不过“瑟瑟”原本是个象声词,用来形容自然界中风吹树叶或沙沙的声音。后来为了形容蓝宝石那种美丽的深蓝色,诗人们又把“瑟瑟”变成了颜色词。白居易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湛蓝的“瑟瑟”秋水色,正与残阳映照下的深红对仗。又顾敻《应天长》词“瑟瑟罗裙金线缕”,这罗裙就不妨理解为是宝石蓝或深蓝色的。 琥珀也好,蓝宝石也罢,都是美丽而珍贵的宝石。宝石,石之美者也。世人常常以玉比喻美丽或有优秀品德的人,玉,亦石之美者也。古代的一部大型类书《册府元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临川人去深山旅游,看到山间的溪水中有两块像荷花那样美丽的石头,于是捡了起来放在箱笼里。结果那天晚上梦见两个美丽的白衣女子,于是去请珠宝商人鉴定,乃是两块珍贵的宝石。可见宝石也和玉一样,都可以指美丽而优雅的女性。
【也算书香】琥珀&蓝宝石 在中国古代,琥珀也叫“虎珀”或“虎魄”,据《本草纲目》记载的传说,琥珀是由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结而成的蜡质矿石。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琥珀和老虎了不相干。传说虽然盛行,不过唐代的药物学家已经了解了琥珀的真实性质,如《蜀本草》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不独松脂变也。” 优质的琥珀多是舶来货,主要由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获得,再经由海路运来,或者是波斯、日本等国的进贡品。作为珠宝,琥珀美丽而又耐久,于是常常被匠人们加工成装饰品,用来修饰妇女的头面或者作为富贵人家日用的小巧物件,有时它也成为镜子、屏风、首饰盒等的镶嵌材料。 除了作为一种昂贵的装饰品,琥珀还是一个颜色词。诗人们便常常用它来形容一种半透明的红黄色,特别是酒的颜色。大诗人李白曾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种用郁金香料调出来的美酒,有着“琥珀”般华丽的光泽,色香俱绝。此后,人们更是直接以“琥珀”一词来代指“酒”,李贺《将进酒》诗就是如此: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作为一种珍贵的矿物,蓝宝石在古典文献中的名称不显,相反,人们用了“瑟瑟”这个词来代指。据说质量最好的蓝宝石是天蓝色的,其中还点缀着金色耀眼的斑点。用这种矿物加工成的蓝宝石是古代最上等的珠宝,它获得了包括汉族、南诏、波斯等无数人民的喜爱,吐蕃人甚至认为它比黄金还要宝贵。 和琥珀一样,古代的人们热衷于把蓝宝石制成各种装饰品,比如唐代的妇女喜欢用它来作头饰,温廷筠诗“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咏的便是由蓝宝石做的发钗了。人们还用蓝宝石来镶嵌枕头、床、箱笼、珠帘等,甚至用来装饰皇宫、庙堂等建筑物。而朝廷则把它作为贵重的赠品,用来赏赐给有杰出贡献的大臣。 文献中的“瑟瑟”既指天然蓝宝石,也指用玻璃或者琉璃仿照的假宝石。不过“瑟瑟”原本是个象声词,用来形容自然界中风吹树叶或沙沙的声音。后来为了形容蓝宝石那种美丽的深蓝色,诗人们又把“瑟瑟”变成了颜色词。白居易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湛蓝的“瑟瑟”秋水色,正与残阳映照下的深红对仗。又顾敻《应天长》词“瑟瑟罗裙金线缕”,这罗裙就不妨理解为是宝石蓝或深蓝色的。 琥珀也好,蓝宝石也罢,都是美丽、珍贵而耐久的宝石。宝石,石之美者也。世人常常以玉比喻美丽或有优秀品德的人,玉,亦石之美者也。古代一部大型类书《册府元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临川人去深山旅游,看到山间的溪水中有两块像荷花那样美丽的石头,于是捡了起来放在箱笼里。然后当天晚上就梦见了两个美丽的白衣女子,于是去请珠宝商人鉴定,结果乃是两块珍贵的宝石。可见宝石也和玉一样,都可以指美丽而优雅的女性。
【书香馆】年年压金线,为人作嫁衣 唐、五代的诗词里面, “金缕”、“缕金”、“金线”出现频率之高,达到让人吃惊的地步,比如:“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玉京初侍紫皇君,金缕鸳鸯满绛裙”、“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等等。那么何谓“金线”?顾名思义,应该是用黄金做的线;用这样的线在丝织物上绣出五彩缤纷的图案、再裁出美丽的衣裳,便是贵重的“金缕”衣了。你想当时女性的衣裙该是多么的绚烂与奢华啊。 可是黄金是贵重的金属,如何才能做成“线”?据学者们考证,说大约需要经过这样的几个步骤:首先把黄金打成见风就要化的薄片,然后把它裱到羊皮或者纸上,切成细长的金线,再把这样的金线缠绕在普通的丝线上,于是就得到了“捻金线”。这种工艺非常高超,据说做出的金线可以比头发丝还细! 不过金线毕竟不像丝线那样柔软、纤细,因此不可能用来穿针引线。实际上,在“绣”的时候,是先把金线按照花纹的纹路平铺到丝织物上,然后用针线沿着金线一小段、一小段地钉,用丝线把它固定住。可能是因为这个技术动作的缘故吧,诗文中形容女性金线刺绣时,便常用到“压”这个字,如“苦恨年年压金线”之类。 在女性的衣裙中,金线往往装点在披衫、衣领、前襟、袖口、腰带、裙边等显眼的位置上。那些贵族女子或者高级艺伎们便穿着这样华丽的服饰,显出极其富贵的派头;而且在行动之下,金光时隐时现,充满风情。请看这位美女:“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娥双敛正含情, 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美人手把红豆,满怀相思,身上一袭长长的、浅绿色的披衫上,金线绣的凤凰金光闪烁,风情万种。再看这位:“瑟瑟罗裙金线缕,亲透鹅黄香画袴”(顾敻《应天长》)。宝石蓝的罗裙上布满了金线绣的花纹,与鹅黄色的彩裤交相辉映,更衬的肌肤胜雪,明艳动人。
【魏晋风度(一)】名士的条件 魏晋时期盛行一种著名的特产,叫做名士。那时候的名士多到什么地步?一群一群的出现,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王氏、谢氏等豪门里的大批人物。当时是个非常讲究门第的时代,因此名士们多半出生在高门;除了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外,要想成为名士,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一定要会喝酒。有个叫王恭的人曾经讲过一句经典的话,说名士不必很有才,也不用读很多书,熟读《离骚》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会喝酒。“竹林七贤”里的人,大都是酒鬼。开喝酒风气的人是阮籍,他其实是有自己的伤心事,但是因为名气实在太大了,后面的人就都学起来。既然大家都喝酒,便也显不出特别来,于是喝酒也要喝的与众不同。比如阮咸,有一次和亲友聚在一起喝得醉醺醺的,走过来一群猪,居然就和猪一起喝起来;再比如刘伶,酒喝的把衣服都脱光了,客人走进来,他就问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纵酒任性,放诞不羁,于是声名大震。 名士还要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五石散主要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实是一种毒药。据说吃了五石散以后,皮肤变得又嫩又亮,所以被当时的人误以为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首先吃开头的是何晏,他也很有名,而且这个药吃了以后要走路散发,身体又发烧又发冷,一不小心就要丧命,穷人根本吃不起,于是名士们就跟着吃。就如现在的富人吃燕窝、鱼翅,其实营养不过等于豆腐和鸡蛋,富人们花了大价钱吃这个,不过是觉得很有体面。 还必须要善于清谈。那个时候政治气氛比较恐怖,动不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文人们都不讲时政,见面就谈一些很玄很远的话。一开始大家聚会时还谈论些《老子》《庄子》《离骚》之类的,后来就开始评论人物的长相和衣着,总之越来越无聊。清谈的祖宗也是何晏,这个风气很不好,导致官员们无心办事、一味空谈,很多人都非常聒噪。比如有个叫卫玠的人,长得美如珠玉,可是话非常的多,加上身子又不太好,搞得父母怕他累得昏倒而禁止他说话。清谈的时候往往讲究善于应对,假如有那么几句经典的话出来,立马传为美谈,本人也将闻名一时。 在清谈的场合,名士们多半还要有经典的造型,即手拿麈尾,身披纶巾。麈是一种鹿,将它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制成的一种类似羽毛的扇子就是麈尾。一般手持麈尾的是主人,由他阐述问题,然后客人发难;假如主人把麈尾送给对方,便表示他佩服客人的见解。纶巾是一种半圆形的、宽大的披巾,并不是戴在头上的头巾。纶巾有用透明的罗纱制成的,也有用白鹭羽毛做的,总之是一种豪华高档的时装。我们可以构想一下魏晋时期的名士的状态:手持雪白的麈尾或羽扇,身披华丽的纶巾,脚着木屐,简单而幽雅,闲适却风流。假如这时候有人穿了长衫、布鞋,多半要被人讥笑为土包子,正如现在的明星们穿着Chanel、LV的华服出席晚宴,如果有人穿了极普通的、而且是made in china的衣服,便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总的说来,魏晋时期是个讲究个性的时代,谁有个性,谁便与众不同;个性的丰富多彩,导致了名士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吝啬的,如王戎,晚上就喜欢在灯下数钱,拿好李子去卖,还要把核挖出来,生怕人家得了种;有豪富的,如王济,皇帝临幸他家,吃饭时上了道用人乳喂的蒸猪,结果皇帝受了刺激,一顿饭没吃完就走人了;有性急的,如王蓝田,吃鸡蛋时筷子扎不到,便生气地把它扔到地上,用脚又没踩到,愤怒至极,捡了放入口中,咬破了就吐掉;有性坦的,如王献之,有一次家里失火,兄弟们吓得慌忙逃命,他却面色不变,不紧不慢地叫唤仆人,由他们扶着才走了出来。……不一而足。
【书香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词史上的杰作,尾句更是脍炙人口,以致被王国维归入成就大事业之三重境界中最高境界。不过这里无意探讨它在文学上的意义,仅就“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两句,结合宋代的民俗、物质文化等,作一简要分析。 蛾儿也叫闹蛾,多用绫罗等织物剪成;雪柳则用捻金线制成,往往与闹蛾相伴,是宋代妇女簪戴在头面上的一种十分流行的小簪子,为钗中的小品,做的格外精致玲珑。除了诗词中常见的闹蛾、雪柳外,簪首做成蝴蝶、蜻蜓、蜘蛛、蝎子等象生物的也很多,再配着花花草草和叶子,有黄金做的,也有白银打的,边上往往还装饰着美玉,斜斜的插在发髻上,浓淡随意,别开生命。 这样一种草虫簪,有着古老的渊源,是正月初七“人日”、“元宵”,特别是元宵节里辟邪、图吉利而簪戴的节物。宋代不管男女老少,元宵那天都要在头上戴闹蛾等物,这俨然便成了当时最重要的节俗之一。《水浒》里的时迁,在元宵节里拿着一个竹篮,“上插几朵闹蛾儿”,混进翠云楼里放火。“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毬”(《武林旧事•元夕》),更是花样翻新,把头面衬的异常热闹。 闹蛾、雪柳一般都是斜插在头冠半空,如此,只要人一走动,就会摇颤不止,极富动感。而且以多为美,时人往往一簇簇、一堆堆地插戴。“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康与之《瑞鹤仙》),乃是纪实的真确写照。辛弃疾笔下的元夕,便记载了这样一个繁华的夜晚,满街出游的妇女个个戴着一头颤动的闹蛾、雪柳,试想其场面该是何等的美丽与壮观! “笑语盈盈暗香去”句,写丽人已经远去,空留下隐隐的香气,让人留恋、回味不已。此句多半也是写实,因宋代妇女的化妆物品中,多和有香料,而且讲究的人家,往往还拿了熏笼把衣服熏香。特别是那些贵妇,乘车出门之际,都要由两个小婢各持一个香球随侍在侧,而她本人,则把小香球悬挂在手腕上,藏在双袖之中,其效果是“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于是“暗香盈袖”毫不稀奇,“宝马雕车香满路”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这样一个旖旎、香艳的场面,还是深深地打动了词人的心,千载之后,也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书香馆】红楼香事 除了往炉中添各式用合香制成的精致的香料之外, 大观园中的佳人似乎对焚香渐渐厌倦了,闺阁中更是出现了一股新风气。且看探春秋爽斋的陈设布置: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可见众美已经用各种水果的清香来熏染室内的空气,焚香便逐渐成了过时的时尚。除了佛手外,流行的还有香橼、木瓜等。用香橼、佛手熏房,一定要数量多,要有20只以上,才能形成满室清芬的效果。因此,盛果的盘子一定得大,最好还要是官窑、哥窑等名窑出产的上好的瓷盘。此种摆设,不仅清新,而且显得格外有气势。 天然的香花香草更是备受时人的喜爱。第五十六回,“李纨忙笑道:‘蘅芜苑更利害, 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把这些桂花、茉莉、蔷薇等芳香馥郁的花草晾干,裹在手帕、锦囊里,随身带着,便通体皆香。再细致一点的,把香花串成花球、同心结,就是情人之间互通心曲极好的信物了。 绣得雅致的香囊,挂在衣襟之内,是贴身的私密之物,于是又多了一层性感的意味。第七十四回,“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香囊,极其华丽精致……这痴人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这样一幅“绣香囊”,敢情就是春宫图了。 与香囊一样性感的,还有香珠做成的手串。第二十八回,“此刻忽见宝玉笑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那香串子呢?’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这香珠串极其贵重,其做法是把上等沉香、梅花片脑、龙涎等高级香料,和蔷薇水调和在一起,再做成念珠。这样一串名贵又散发着清香的手串,戴在宝钗丰满的腕上,再映着莹洁的肌肤,让少年的宝玉都感受到了女性的魅力。 红楼之中,饮食都是香的。宝玉就曾吃过一碗荷叶羹,便是借助荷叶的香气。其做法,是在刚煮好的汤水上覆盖一张大荷叶,使荷叶的清香与碧色一起渗入汤中的花形面片而成,精细无比。宝玉还曾经把一种叫“玫瑰清露”的贡品送了给五儿。这种花露也叫香露,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在贵族之间还讲究亲手制作:把鲜花放在木、锡或砂的甑(类似蒸笼)中,然后在上面倒扣一只盆,在盆边放一圈竹筒;把甑架在水锅上用大火蒸,产生的蒸气带着花朵受热释放出的香精,一起冲到盆底上,再凝结成水,流入竹筒中。这样蒸馏出来的玫瑰香露,兑上凉水,便是夏天解暑的上好饮料,喝了之后让人头目清凉。 香露还可以调味,清人李渔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很喜欢做一种花露拌饭:在米饭刚熟的时侯,浇一杯花露上去,焖一会儿,然后拌匀,原本普通的米饭便带了异样的花香。这花香佐饭的创举,的确高妙的很。把寻常的衣食住行,都做得意蕴清远,使琐碎的生活之中,充满精致而又生动的细节,于是日常生活便有了无尽的佳趣。
【书香馆】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旧时男性文人所追求的极理想的境界,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隽永的一个意象。不过今天的人,大约只知道红袖添香是件极美的事,却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添香”,当年“红袖”又是怎么“添香”的。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把那种装在圆筒里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再点燃香头。这其实是在点线香,过程很简单,不至于劳动“红袖”不断“添香”。其实线香出现的历史很晚,在古代的生活中,人们极少用线香,焚香时用的都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散末。不知大家有否注意《红楼梦》中的一个细节:宝玉发现黛玉身上有异香,就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而且合香的制品一般都很小,《红楼梦》写宝玉溜出去祭金钏,匆忙中买不到好香,幸亏茗烟提醒,到荷包中一摸,“竟有两星沉速”。以星来计量,当然是极小的了。因此焚香时,便出现了雅人一手捧着香盒——里面装着各式香丸、香饼——一手拿出小小的香丸,不断“添香”的场景了。 不过红袖添香,远不是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那么简单。还是《红楼梦》,且说贾宝玉摸出两星香后,紧接着又问茗烟要炉炭,因为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用微火慢慢烤,逐渐将香气挥发出来;而不是把香丸直接加以焚烧。这个焚香过程相当的复杂,大致情形如下:先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到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灰香把炭填埋起来,在香灰中戳些小孔,使炭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熄灭;然后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线、银线、砂片等“隔火”,小小的香丸便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下面的微火,缓慢的升起低回而悠长的香气。 这还不算完,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料理、照管。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香味烈则火大矣,又须取起砂片,加灰,再焚。”焚香人须时刻注意炭火的强弱,等到火大,已经属于失误了。至于观察火势比较正确的方法,是“手试火气紧慢”,即把手放到灰上面感受热度,据此判断香饼的火势过旺还是过弱。“几度试香纤手暖,”“寝殿垂帘悄无事,试香闲立御炉前”,说的便是“试香”了。香在隔火上经过长时间的烘烤后,慢慢被烤焦,香味散尽,这时候,便要“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焦特地添”、“金波寒透水晶帘,烧尽沉檀手自添”,即“红袖添香”了。 在男性文人的想象中,在宁静的夜晚,挑着一盏明灯读书,边上伴着细心秀致、灵性风雅的女子,以纤纤玉手“试香”、“添香”,人世之间的赏心乐事,大约莫过于此了。
【书香馆·诗与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乐府为描述思妇怀念远征良人的佳作。此诗提到的捣衣这个现象,我们还可以在很多诗文里面看到,如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妇姑相对神力生, 双揎白腕调杵声。”刘禹锡《捣衣曲》:“爽砧应秋律, 繁杵含凄风。一一远相续, 家家音不同。”等等,可见捣衣是个十分常见的题材。有人认为捣衣就是洗衣服时用木杵在砧板上敲击,使之干净。这是个误解,实际上它是古人制作衣服的第一道工序。捣的过程,其实就是“精练”的过程。蚕丝在未练之前,还是一种生丝,含有较多的杂质及丝胶,而且手感很硬,没有光泽。因此捣练为一极其重要的工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脱胶、分解色素,把生丝练成熟丝,使其柔软、容易染色,然后作为布料用来制作成衣。练的方法,东周时期便已相当成熟,据《考工记》记载,先把草木灰浸在水中,澄清之后得到碱性水;再把生丝浸在碱性水中,溶解丝胶,经过7天之后拿出来曝晒;最后在夜间把丝放到井里,使已分解的色素和丝胶充分溶在水中。但是这个方法局限较大,整体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在秦汉时期有所改进,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砧杵来捣,化学作用加上机械作用,不但缩短了脱胶的时间,而且“练”出来的织物效果更好。捣练时,一般都是站立用木杵对捣。徐光启《农政全书》载:“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 王建“妇姑相对神力生”、杜甫“新月犹悬对杵鸣”等诗,正佐证了两人对立、执杵而捣、击砧而鸣的事实。捣练时用的杵,宋以前为两头粗中间细,也叫“细腰杵”。(具体情形可参见唐代大画家张萱所作之《捣练图》。)关于捣练的时间,据文献记载,则多为秋天与寒夜。如庾信“秋夜捣衣声”、白居易“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米芾“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等等,已讲的十分明白。
【集中】书香馆帖子整理 诗歌1.【书香馆】欧阳修词一首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24639638&z=158546523&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246396382.【书香馆】12.29词一首 渔家傲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27064503&z=158781827&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270645033.【书香馆】12.30我最喜欢的诗一首 席慕容 一棵开花的树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30071431&z=159081095&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300714314.【书香馆】12。31 诗词格律知识一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33311635&z=159395360&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333116355.【书香馆】1.3 采桑子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43292088&z=160339515&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432920886.【书香馆】李煜 词一首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48739926&z=160841769&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487399267.【书香馆.古韵】1。6 欧阳修词一首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53615453&z=161298087&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536154538.【书香馆.古韵】诗词格律知识二.韵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60382747&z=161899471&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603827479.【答问】答“川巴客”“韵头、韵尾”问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64057751&z=162246682&pn=0&rn=50&lm=0&word=%C5%E1%D3%C2%BF%A1#1464057751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