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少数派 过爱爱981
关注数: 44 粉丝数: 88 发帖数: 10,766 关注贴吧数: 33
我把20岁献给了有情怀的社团,而不是麦肯锡实习! 【思享·经验·第30期】我把20岁献给了有情怀的社团,而不是麦肯锡实习! 欢迎关注 RUC思享 人物简介: 秋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 能源经济系本科生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奖学金”交换一年 中美大学生能源环境案例大赛 中国区总协调 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硕士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光平民发展会 会长 社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新光平民发展会是2012年“感动人大”十佳社团,指导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希望以实际行动,引起大学生对社会底层民众,主要是农民工、农民群体的关注。 ·举办“工友送温暖”、“工友学电脑”、“工友法律讲座”“工友元 旦联欢”“给工友赠冬衣”等公益活动二十多次,“新光论坛之对话潘 毅老师(著名港科大社会学教授)”,交流全球化下的农民工问题; 成功举办“新光论坛之对话钱理群老师(著名北大教授)”活动,探 讨大学生的精神、理想和行动。组织“为人大东区食堂患癌症阿姨捐 款”、“为农民工捐赠军训服”、 “帮工友订火车票”等大型活动。 ·带领社团在校团委主办、校青协承办的第二届“感动人大”十佳志愿 服务项目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创新奖”。记得朋友圈曾 经疯传过一篇文章,《别把你的20多岁浪费给谷歌和麦肯 锡》,作 者以别出心裁的角度论证了二十多岁刚刚毕业进入职业圈的年轻人“ 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成为企业家需要勇气、自信和 开拓精神”等观点,我非常赞同,同时感触良多。 刚进大学,我就曾被各路牛人的履历连连震惊:学分绩逼近4.0、已发表多篇文章的学霸,摩根高盛麦肯锡实习风生水起的大神,学艺双馨特长出众全世界到处拿奖的大师…… 大学已经不再以统一的考试作为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那么我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大学生活? 面对这一问题,刚进大学的我给自己写下了这么一个答案——我要找一个有理想主义同时接地气的地方,少些对利益得失斤斤计较的地方,我要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给青葱的壮阔情怀留一点积淀的时间,先写下一笔更丰富的灵魂色彩。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结合自己的经历,我选择社团道路,而不是更“实际利益导向”——即麦肯锡实习式道路的原因。 社团是个什么东西——交友?玩乐? 我想说,玩得好能加分,更难得是情怀。 寻寻觅觅,热热闹闹,我在充斥着魔术绘画歌舞体育动漫的百团大战站台间瞧见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地方——“探索大学精神,实现平民梦想!” 这几个字真的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这是一个三农类公益社团,最特色的活动是将食堂阿姨、保安这些农民工召集起来,给他们上一些知识文化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以便将来可以返乡创业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幸福的生活。除此之外,为了让社团成员更好地了解社会、体悟人生,社团还会组织读书会和讲座,引导大家思考大学的精神和内含,更深入地体察这个社会。 不必说,这个社团“眉宇之间”流露出的慷慨壮志深深吸引了我,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我这个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小菇凉,开始逐渐明白,大学生活原来不只是自习、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可以去农民工居住的地下室,听听家乡故事,畅谈家长里短,谈到食堂的工作环境差,握紧他们满是皱纹的手,一起叹息,谈到家里传来孩子考得好的消息,一起欢欣;不只是借教室、布场、开会、写策划,还可以在夏季草坪的星星歌会上,畅谈对底层农民工生活质量改善的政策建议,为廉价劳力的权益缺失而义愤填膺,继而沉思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如何兼顾公平正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真正适合此时此刻改革转折点上的中国,试一试初生牛犊的“牛皮”到底有多厚。 社团里没有年级之分,大家都喜欢用“战友”来互相称呼,就好像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处,都永远在这个向着太阳的队伍中,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并肩作战一样。 也记得我们曾奔走高呼,为东区食堂患癌症的毛阿姨捐款;我们志存高远,请到了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师与大家一起探索大学精神;还记得我们也迷茫过,痛苦过,因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于是再度转向书斋寻找答案,希望在不断的试错中揣摩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下乡调研,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河北省田野深处的农户家。采访、支教、调研、写报告,点点滴滴的经历都使我们对中国广袤基层的情况增加了一层了解。可以说,是在农村、在基层我才真正地了解了真正的中国,我们从小生活的温床不是中国,霓虹闪耀的城市只是小半个中国,霓虹灯背后窝在工棚中的农民工所来自的“那个世界”,才是青年人更应该多多了解的中国。 新光的情怀,融于宇宙星河之间。 写到这里,我又想说说“麦肯锡实习”等活动了。我知道实习很重要,工作人脉都靠它;GPA是老大,出国保研少不了;我知道学生会可以锻炼能力,推研加分非常有;科研项目很高端,读博读硕都顶用。 换一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得更深,更长远。我们想要实现的人生目标仅仅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被“牛人”的光环笼罩着?表面的光鲜华丽是不是一定意味着长远的后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我想,真正智慧有担当的年轻人一定也是有着更宏大目标的,也深深明白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沉迷于构建牛X炫酷的外在形象,才可以离那个目标更近一点。 我并不敢对不了解的其他路径多加评论,我只知道我们想要的东西,有情怀的社团都可以给!只是用另一种,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方式来实现。智慧的筑梦者尽可以畅游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同时掌握资源,为己所用,迸发一举多得的创造力。 最简单的方式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在下乡调研中,我既获得了社会实践学分及相应的保研加分,又了解到了中国农村第一手资料,还带来了接着热气腾腾地气儿的研究灵感。在组织各种农民工活动中遇到对现实公平正义的不满,我开始寻找答案,这种强烈的动力鼓舞着我阅读了大量经济政治和哲学的著作,同时在读书会上激烈地辩论,以求得更准确对真谛的理解,一步步深入世界的本真,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自不必说这些重要的通识理解(先不论是否完全正确)又在未来跟各种教授打交道,深入学术讨论的时候有多少次被用到。通过和这个领域的接触,我也更看明白了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优点与局限,社会企业的运营经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活动中避免不了的与企业、媒体、研究机构的各种打交道,又进一步深化了我对这个社会运转方式的体察。 周围相似的例子也还有很多,社团的创始人吴俊东师兄将这一情怀运用到了实际的工作中,将自己的职业发展植根于受到平民教育启发的社会总体教育模式研究上,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社团里最高学历的余甜师兄在温铁军老师的指导下做研究,平民教育的经历自然给他的研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曲英杰师姐更是因为这些珍珠般美丽的经历,开始勇敢追逐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研究社会企业模式,最终从商学转向了社会学,听从内心的声音。 至于我,这个本职研究在能源经济方向的社团过来人,不仅没有觉得这段看上去毫不相关的社团经历是浪费时间的弯路,反而在心里写满了感激,因为我在其间觅到了更重要的东西…… 青年是用来成长的,不仅是这几个简单的例子,我看到这群人里的每一个都在成长,都开始从这个坚实的地基出发,抱着收货满满的行囊,走向自己想去的方向。情怀,便在这路上成为了扎扎实实的“软实力”,助力成功并没有直接的奇效,但点滴积累起来,便是什么都都比不了的“核心竞争力”。 我把20岁献给了有情怀的社团,而不是麦肯锡实习,我打心眼儿里骄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