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l29张
tmsl29
关注数: 570
粉丝数: 334
发帖数: 13,497
关注贴吧数: 34
光明地区的姓氏历来以张、阮、李为3个大姓,其次是潘、胡、王、谢、顾等姓。据考证,张姓、李姓是南宋时从北方中原地区的土著迁徙而来,阮姓是明代从黄河下游的陈留郡迁徙到此。胡姓人迁较早,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后裔,胡瑗原在浙江金华等地任州郡教授,其子孙迁居华亭,嗣后散居到华亭各地。 姓氏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量加大,姓氏的变化也加大。总的趋势,光明地区的姓氏是在逐年增加。1981年,光明大队户籍人口559户、1602人,有95个姓氏,其中以阮姓领先,有141人,占全大队总人口的8.8%。其次是张姓122人,李姓117人,潘姓115人。分别占全大队总人口的7. 62%、7.30%、7.18%。2002年,光明村有户籍人口576户、1378人,有92个姓氏,比1981年减少了3个姓氏。其中以张姓为最多,有1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99%,其次是阮姓103人,李姓90人,潘姓79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7.48%、6.54%、5.74%。2010年,光明村户籍人口634户、1981人,共有113个姓氏,比2002年增加了21个姓氏,比1981年增加了18个姓氏。其中仍以张姓领先,有16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2%。其次是阮姓156人,李姓138人,潘姓97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7.91%、7%、4.92%。 表3 -14 1981年光明大队姓氏人口情况表 单位:人
五角场镇姓氏 丁、刁、卜、干、于、卫、山、万、小、方、卞、文、计、王、元、云、孔、邓、尹、毛、仇、牛、支、韦、尤、戈、劲、马、殳、巴、公、火、龙、邝、平、石、司、卢、占、代、帅、白、归、包、宁、冯、边、左、皮、古、艾、甘、叶、申、史、冉、朿、东、田、厉、丘、印、全、齐、庆、衣、孙、巩、邢、寻、乔、伍、师、任、乐、伏、牟、壮、仲、朱、仰、何、伊、纪、伦、安、江、沃、池、迂、过、沙、吉、来、戎、华、权、成、戌、曲、毕、吕、阮、匡、刘、刚、阳、问、阴、朵、羊、年、余、佘、米、辛、官、巫、邵、何、岑、佛、吴、邹、乌、宋、汪、沈、连、况、汤、祁、初、迟、冷、李、寿、花、肖、芮、苏、杜、狄、车、里、时、别、严、明、厐、励、陈、邱、闵、金、谷、忻、劳、於、许、武、孟、季、步、芦、卓、侍、和、鱼、邰、郇、邾、房、官、宗、法、郎、杭、苑、茅、苗、林、杨、郁、易、国、黑、昂、罗、岳、周、居、欧、钟、钮、郑、、竺尚、庾、施、项、张、胥、弥、勇、鄢、承、禹、须、战、练、皇、邬、郜、宣、官、洪、祖、冠、资、栾、涂、查、南、柯、荆、姚、封、范、荘、贺、柏、相、郏、郗、郝、胡、柳、赵、娄、拱、费、晏、是、哈、骆、闻、段、闾、俞、姜、饶、郤、恒、恽、荣、高、席、唐、郭、聂、晋、贾、郦、耿、奚、经、窦、秘、皋、陶、倪、候、殷、徐、宰、宦、咎、顾、浦、凌、神、祝、海、袁、姬、桓、莫、树、桂、秦、戚、晁、原、陆、展、屈、留、桑、益、翁、钱、党、慎、商、康、章、龚、诸、谈、夏、阔、柴、崔、崇、巢、從、移、偰、扈、宿、富、梁、游、麦、堵、蔺、苌、黄、梅、盛、曹、屠、鄂、隆、尉、陏、盖、矫、符、笪、常、童、鹿、覃、焦、傅、嵇、程、密、渠、温、彭、董、葛、蒉、惠、赖、景、单、喻、区、隗、曾、智、舒、雍、裔、谢、雷、甄、强、翟、虞、訾、解、鲍、詹、鲁、遥、褚、蒯、靳、裘、蓝、蒲、蒋、楼、睦、路、阚、阙、腾、简、廖、韶、裴、熊、缪、窦、满、蔚、赫、蔡、静、颜、谭、黎、潘、慕、樊、綦、滕、霍、臧、穆、濮、樸、薄、燕、薛、操、糜、储、戴、麹、鞠、魏、韩、瞿、西门、欧阳。 共计四百十三个姓氏,其中殷、陆、陈、杨、奚、蔡、范、瞿、顾、鲍、张姓居K最多,大部份为本地人。
五角场镇姓氏 丁、刁、卜、干、于、卫、山、万、小、方、卞、文、计、王、元、云、孔、邓、尹、毛、仇、牛、支、韦、尤、戈、井、马、殳、巴、公、火、龙、邝、平、石、司、卢、占、代、帅、白、归、包、宁、冯、边、左、皮、古、艾、甘、叶、申、史、冉、束、东、田、厉、丘、印、全、齐、庆、衣、孙、巩、邢、寻、乔、伍、师、任、乐、伏、牟、壮、仲、朱、仰、何、伊、纪、伦、安、江、沃、池、迂、过、沙、吉、来、戎、华、权、成、戌、曲、毕、吕、阮、匡、刘、刚、阳、问、阴、朵、羊、年、余、佘、米、辛、言、巫、邵、何、岑、佛、吴、部、乌、宋、汪、沈、连、况、汤、祁、初、迟、冷、李、寿、花、肖、芮、苏、社、狄、车、里、时、别、严、明、庞、励、陈、邱、闻、金、谷、忻、劳、於、许、武、孟、季、步、芦、卓、侍、和、鱼、邰、郇、邾、房、官、宗、法、郎、杭、苑、茅、苗、林、杨、郁、易、国、黑、昂、罗、岳、周、居、欧、钟、钮、郑、竺、尚、庾、施、项、张、胥、弥、勇、鄢、承、禹、须、战、练、皇、邬、部、宣、宫、洪、祖、冠、资、栾、涂、査、南、柯、荆、姚、封、范、庄、贺、柏、相、郏、郗、郝、胡、柳、赵、娄、拱、费、晏、是、哈、骆、闻、段、闾、俞、姜、饶、郤、恒、恽、荣、高、席、唐、郭、聂、晋、贾、郦、耿、奚、经、窦、秘、皋、陶、倪、候、殷、徐、宰、宦、咎、顾、浦、凌、神、祝、海、袁、姬、桓、莫、树、桂、秦、戚、晁、原、陆、展、屈、留、桑、益、翁、钱、党、慎、商、康、章、龚、诸、谈、夏、关、柴、崔、崇、巢、从、移、偰、扈、宿、富、梁、游、麦、堵、兰、苌、黄、梅、盛、曹、屠、鄂、隆、尉、隋、盖、矫、符、笪、常、童、鹿、覃、焦、傅、嵇、程、密、渠、温、彭、董、葛、蒉、惠、赖、景、单、喻、区、魄、曾、智、舒、雍、裔、谢、雷、甄、强、翟、虞、訾、解、鲍、詹、鲁、遥、褚、蒯、阙、腾、简、廖、韶、裴、熊、缪、满、蔚、赫、蔡、静、颜、谭、黎、潘、慕、樊、綦、滕、霍、臧、穆、濮、樸、薄、燕、薛、操、糜、储、戴、麹、鞠、魏、韩、瞿、西门、欧阳、靳、裘、蓝、蒲、蒋、楼、睦、路、阚。 共计四百三十个姓氏,其中殷、陆、陈、杨、奚、蔡、范、瞿、顾、鲍、张姓居民最多,大部份为本地人。 附录:长寿老人
五角场镇姓氏 据1989年调查,全乡姓氏共134个,以奚姓最多,张姓次之,再次是王、徐、陆、孙,最少的姓氏是胥、项、肖、谷。水电村以孙姓居多,毛姓为次;中心村以陆姓居多,张姓为次;市京村以朱姓居多,徐姓为次;洪东村以陈姓居多,沈姓次之;长海村以张姓居多,周姓次之;浣纱村以奚姓最多,其次是陆、蔡、赵、张。以族姓冠称的自然村,已因婚姻嫁娶、外姓迁入,而成为多姓村,有的姓氏村甚至已全无此姓。 全乡姓氏以多寡排列,大体为: 奚张陈王 徐陆孙黄 赵杨朱吴 周李沈汤 刘金顾曹 袁施殷毛 许马葛季 蔡邢钱姚 郭聂胡潘 龚瞿尤谈 夏董成何 侯唐浦韩 丁高范姜 廖蒋秦汪 俞向郑林 费邱史江 郁彭叶柳 祝宋倪牛 严益庄尹 魏滕任裘 杜邵华仲 邹安熊钟 友伍樊罗 田席濮洪 凌卢丑房 万詹陶方 薛龙岑斐 巫关申梁 谢谭柞童 苏楼虞盛 仇阙石常 阮全雷程 诸胥梅项 肖谷
书院镇姓氏 五、姓氏构成 书院镇人口来自各地,姓氏繁多,据2002年对全镇姓氏调查,共有137个。丁、马、万、卫、于、邓、计、孔、厉、毛、王、韦、尹、包、冯、付、卢、石、叶、江、刘、吕、乔、任、孙、汤、邢、许、杨、朱、庄、邬、闫、陈、杜、何、李、陆、邱、邵、沈、宋、苏、汪、吴、肖、严、张、邹、闵、潘、范、季、金、林、茅、郁、郑、周、於、胡、姚、俞、赵、钟、祝、高、顾、郭、倪、钱、谈、唐、陶、徐、奚、殷、褚、曹、崔、粪、黄、康、梁、盛、程、储、董、傅、韩、蒋、彭、谢、蔡、廖、谭、缪、薛、戴、鞠、瞿、方、占、书、左、过、田、仲、余、阮、罗、洪、房、施、袁、凌、覃、时、秦、管、鲁、夏、虞、成、商、浦、黎、史、贾、甘、翁、马、姜、宣、席、梅、诸。其中丁、毛、王、刘、杨、朱、陈、陆、李、黄、韩是书院地区的大姓。
姓氏代表一个氏族。不同的姓氏,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各个氏族的聚居情况。姓氏的多少,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一般来说,城市地区五方杂处,姓氏较多。农村地区聚族而居,姓氏较少。严桥地区紧挨城市边缘,虽然仍保留自然宅村地名,但这些宅村的姓氏较多。对部分行政村作了典型调查。根据1999年张楼、高潮2个村和由由新村居民姓氏材料,被调查人数共19210人,共有姓氏285个,其中2人以下的姓氏有46个,都是近年迁入由由新村的居民。属于千人以上的大姓有3个,张、陈、王。这里张姓是原来张家浜附近的宅村张姓居多,其余陈、王两姓不是居住集中而是各居民点中都有此姓所以就多了。名列四、五的是徐、严。严桥镇附近居民姓严的较多、较集中。 1999年严桥镇张楼村、高潮村、由由新村姓氏序列表
东海镇姓氏 (七)姓氏构成 东海地区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姓氏繁多。据2002年统计显示东海镇有金、谢、王、周、黄、郑、谈、施、蔡、郭、郁、沈、徐、陶、杨、唐、张、尹、浦、际、季、高、刘、朱、李、宋、袁、陈、乔、孙、祝、董、马、姚、邱、杜、毛、胡、江、汤、夏、傅、占、耿、赵、何、吴、阮、匡、康、叶、褚、方、奚、潘、秦、樊、许、翟、苏、戚、邵、华、丁、韩、缪、计、曹、葛、储、卫、龚、诸、桂、邓、薛、闵、鲁、孔、严、蒋、冯、牟、包、戴、费、罗、庞、孟、姜、钟、崔、凌、石、裘、鲍、庄、章、盛、史、穆、忻、傀、封、汪、以、任、慕、曾、童、林、沙、柏、田、鞠、宣、范、镇、卞、虞、邬等121个姓氏。其中1000人口以上大姓依次为王、周、姚等3姓;500人~1000人之间依次有张、郁、李、宋等4姓。
辽源新村街道姓氏 六、姓氏变化 地境居民姓氏有近二百个广本地堂著以陈、张、钱、朱、尤、池、诸姓为多,集聚在陈家头,西、北部陈家巷,萧王庙周围的六个张家宅,以及钱家宅、朱家弄、尤家宅、池家浜等村,大都是清朝初、中期先后逐渐形成的村落。解救后,历年迁进多种姓氏,有不少为稀有姓氏,如姓仓(江苏阜宁)、谷(江苏淮安)、有(江苏丹阳)、尧(浙江肖山)、布(山东微山)、矫(山东牟平)、火(南京盐城均系回族)、水(江苏盐城)、兀(江北静山、上海宝山)、元(福建江泽)、平(江苏吴江)、闆(浙江慈溪)、冒(江苏东海)、庾(山西)、谌(湖北黄陵、云南)司(江苏江阴)、郜(江苏江都)、封(浙江)、兰(江苏)、东(江苏)、茆(江苏)、雍,南京)……等。
奉贤县姓氏
凤城新村街道姓氏 七、姓氏 1990年底,街区53976人,计有463个姓氏。其中拥有4000人以上的姓氏有:王、张、陈三个姓;拥有1000-4000人的有:朱、孙、吴、刘、沈、李、周、赵、徐、陆、顾、黄、杨等十三个姓; 5人以下的有:区、书、开、井、巴等67个姓;世居本地者有:蔡、庄、祝、杨、徐、金、赵、胡等8个姓。
金山县姓氏
三灶镇姓氏 六、民族与姓氏构成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三灶镇为汉族聚集地区,汉族人口20 032人(含外来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99.56%。少数民族88人,占总人口的0.44%,其中:蒙古族9人,苗族2人,回族2人,土家族74人,羌族1人。 三灶镇人口同一姓氏较多按自然宅村集中居住,金光村金姓居多,光明村朱姓居多,丰乐村沈姓居多,曙光村黄姓居多。各自然宅村的居住人口一般出生于同一宗族。其居住地与行政村、组相关联,较多自然宅村有新老名称。:光明村5组、7组、14组、15组老名称“朱四房圈”;光明村8组的宅村为“张家宅”(又称“张家袜厂”);腰路村6组是“沈家宅”(又称“鹤和堂”)等等。自然宅村的姓氏已不再单一,或多或少有混合。但变化虽大,仍可从自然宅村中看出姓氏状况。 因原自然宅村的后代子孙仍在原地代代相传,虽有姓氏混合,仍以原自然宅村的原姓人为多数。 三灶镇人口较多的有张、王、陈、朱、顾、蔡、李、季、周、刘、沈、 黄、高、倪、严、卫、孙、何、唐、乔、汤、瞿、夏、赵、储、闵、 富、傅、范、俞、汪、计、陆、邱、徐、袁、施、彭、杜、蒋、曹、 郁、阮、谈、叶、金、缪、吕、谢、樊、潘、丁、马、方、吴、鞠等60 多个姓氏,其中1000人左右大姓有沈、黄、周、张等4个。
嘉定区姓氏
杨思镇姓氏 农村地区往往聚族而居,因此地区内姓氏单一,形成“张家宅”、“李家宅”之类的同姓村落。虽然因嫁娶等原因,外来姓氏人员进入该村落,但“张”姓、“李”姓往往占该地区人口姓氏的主体。从历史而言,杨思镇是由于杨氏家族在此聚居而形成。但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工商业发展较快,在数百年间外姓人口在此定居的日益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杨思镇的人口更日渐增多,呈现五方杂处之势。1987年6月,全镇人口有9079人, 而全镇居民有257个姓氏。2004年9月,杨思镇全镇人口有14096户,34853人,全镇居民有405个姓氏,其中单姓402个,复姓3个。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户籍登记时,往往将父母双方的姓氏冠在独生子女名字前面, 少数形成四个字的姓名,例如“许倪××”、“陈康××”、“徐胡××”等有8人。对于这种情况,目前暂不能将“许倪”、“陈康”、“徐胡”等列为复姓。也有少数人受外来文化影响,取三个字的名字,例如“盛小×子”、“曹大×子”、“薛四×子”、“望辰×语”等有6人。 附:杨思镇姓氏 单姓: 丁 刁 力 卜 万 于 千 卫 山 干 马 乌 云 亓 井 仇 从 仓 凤 卞 历 孔 尤 尹 开 戈 支 文 方 毛 水 火 牛 王 计 贝 车 邓 韦 东 乐 付 仝 代 冉 冯 包 占 卢 厉 古 史 叶 司 宁 左 帅 平 甘 田 由 申 白 石 艾 边 闪 龙 乔 仰 仲 任 伊 伍 伏 伦 全 关 刘 匡 华 印 吉 向 吕 壮 孙 安 庄 庆 戎 成 曲 朱 毕 汝 江 池 汤 牟 祁 米 纪 羊 衣 许 过 邢 邬 闫 阮 齐 严 何 余 余 佟 克 冶 冷 初 励 劳 吴 宋 寿 岑 应 张 忻 时 李 杜 束 来 杨 步 汪 沃 沈 沐 沙 狄 肖 芦 芮 花 苏 言 谷 贡 辛 还 远 连 邱 邵 邹 闵 陆 陈 麦 侍 依 冼 卓 单 周 孟 季 宓 宗 尚 居 屈 岳 巫 府 庞 房 承 招 於 昌 明 易 杭 林 欧 武 泮 竺 经 罗 苗 范 茅 郁 郎 郏 郑 金 侯 俞 修 冒 成 姚 姜 娄 宣 宦 官 封 恽 施 是 柏 查 柯 柳 树 段 洪 浑 皇 相 祝 禹 胡 胥 茹 荀 荆 荣 贲 费 贺 赵 郜 郝 郦 钟 钮 闻 项 须 饶 骆 俸 候 倪 凌 卿 原 唐 夏 奚 姬 宰 容 展 席 徐 晏 柴 栾 桂 桑 殷 泰 浦 涂 班 益 秦 翁 耿 聂 茌 莫 袁 诸 谈 贾 郭 钱 铁 陶 顾 高 商 寇 屠 崔 巢 常 康 戚 接 曹 梁 梅 盛 眭 章 符 笪 绪 萧 谌 逯 阎 隋 麻 黄 龚 傅 储 喻 富 嵇 强 彭 惠 景 智 曾 温 游 焦 程 童 舒 葛 董 蒋 谢 辜 道 锁 锅 韩 鲁 慈 楼 满 睢 窦 简 腾 蒯 蒲 蓝 虞 裔 裘 褚 解 詹 赖 路 阙 雍 雎 雷 靖 靳 鲍 廖 漏 熊 管 缪 翟 臧 蔡 蔺 裴 谭 阚 撒 暴 樊 滕 潘 潜 颜 黎 冀 穆 薄 薛 薜 衡 霍 戴 濮 藏 鞠 魏 瞿 复姓:诸葛 欧阳上官
宝山区姓氏
三林镇姓氏 三林境内原系市郊农村、各氏族世代聚居在自然村宅里,1984年时有人口43385人,姓氏有255个(其中复姓2个)。之后的20年间,成批土地被开发,一个个居民新村相继建立, 境外动迁安置户、购房户大量流入,人口姓氏也随之聚增。到2003年,三林镇的人口87299 人,姓氏有467个(其中复姓5个)。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婚配后,生育的孩子在姓氏方面出现了3个变化。一是各取父母的姓组成孩子的姓名,我们称之为双姓名,如赵力;二是各取父母的姓再加一个字组成孩子的姓名,如黄赵莉;三是取父姓加名再取母姓加名,4字连在一起组成孩子的姓名,如:薛润乔莉、康(睘羽)孙劫等;也有取父母姓再加名字4字连在一起组成孩子姓名,如:张钱皓月、赵沈书蕾等。 三林镇467个姓氏如下: 单姓: 丁 刀 刁 力 卜 万 于 千 卫 山 干 门 马 中 乌 云 亓 井 仇 从 仓 凤 区 卞 历 孔 尤 尹 巴 开 戈 支 文 方 毛 水 火 牛 王 计 贝 车 邓 韦 丛 东 乐 付 仝 代 兰 冉 冯 包 占 卢 厉 古 史 叶 司 宁 左 帅 平 甘 田 由 申 白 皮 石 艾 边 闪 龙 乔 仰 仲 任 伊 伍 伏 优 伦 全 关 刘 匡 华 印 危 吉 向 吕 壮 孙 安 巩 师 庄 庆 戎 成 曲 朱 毕 汝 江 池 汤 牟 祁 米 纪 羊 舌 衣 许 过 邢 邬 闫 阮 阳 齐 严 佇 何 余 余 佟 克 冶 冷 初 励 劳 吴 宋 寿 岑 应 张 彤 忻 时 李 杜 束 来 杨 步 汪 沃 沈 沐 沙 狄 肖 肜 芦 芮 花 苏 言 谷 贡 辛 还 远 连 邰 邱 邵 邹 闵 陆 陈 麦 侍 依 冼 卓 单 周 呼 孟 季 宓 宗 官 宜 尚 居 屈 岳 巫 帖 府 庞 房 承 招 於 昌 明 易 杭 林 果 欧 武 泮 竺 经 罗 苗 范 茅 茆 郁 郎 郏 郑 郓 金 侯 俞 修 冒 卻 咸 姚 姜 娄 宣 宦 官 封 恽 施 昝 是 柏 查 柯 柳 树 段 洪 浑 皇 相 祖 祝 禹 胡 胥 茹 萄 荆 荣 贲 费 贺 赵 郗 郜 郝 郦 钟 钦 钮 闻 闾 项 须 饶 骆 俸 候 倪 党 凌 卿 原 唐 夏 奚 姬 宰 容 展 席 徐 晁 晏 柴 栗 校 栾 桂 桑 殷 泰 浦 涂 班 益 秦 翁 耿 聂 莊 莫 袁 诸 谈 贾 郭 郯 郸 都 钱 铁 陶 顾 高 商 宿 密 寇 尉 屠 崔 巢 常 康 庾 戚 接 曹 望 梁 梅 淡 盖 盛 眭 章 符 笪 绪 绳 萧 谌 逯 阎 隋 隗 麻 黄 龚 傅 储 喻 富 嵇 强 彭 惠 戢 敬 景 智 曾 温 游 焦 疏 程 童 舒 葛 董 蒋 谢 辜 道 锁 锅 韩 鲁 廉 慈 楚 楼 满 甄 睢 窦 简 腾 蒙 蒯 蒲 蓝 虞 裔 裘 褚 解 詹 谬 赖 路 阙 雍 雎 雷 靖 靳 鲍 寥 廖 漏 熊 管 缪 翟 臧 蔡 蔺 裴 谭 阚 鲜 撒 暴 樊 滕 潘 潜 澳 稽 颜 黎 冀 操 穆 薄 薛 薜 衡 霍 戴 濮 藏 鞠 魏 瞿 复姓:上官 司徒 欧阳 鲜于 诸葛
南汇县姓氏
三墩镇姓氏 七、姓氏构成 三墩地区居民的姓氏随着人口的流徙变化而不断增加。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三墩镇有梅、袁、郁、卢、裴、缪、池、厉、程、浦、娄、阮、 狄、祝、林、卫、郦、任、裘、何、童、葛、屠、丁、范、韩、邱、 车、殷、樊、项、颜、端、邬、傅、姜、龚、蒋、汤、汪、谈、诸、 戚、谢、薛、郭、储、曹、翁、高、俞、计、叶、毛、庄、许、乔、 冯、施、马、石、钱、杜、凌、赵、郑、方、宋、奚、金、姚、杨、 苏、夏、刘、倪、陆、吴、华、秦、闵、瞿、黄、盛、徐、康、邵、 孙、蔡、季、沈、李、陶、陈、王、顾、张、周、胡、严、唐、朱、 潘、董、桂、仲等106个姓氏。潘姓人口最多,有2159人;其次为朱姓,有1614人;之后为唐姓1563人、严姓1227人、胡姓1161人、周姓1046人;人口在600人以上的还有张、顾、王、陈、陶、李、沈等姓氏。
闵行区姓氏
渔民和盐民是最早在本地定居的土著人。以后,随着人口的流徙变化,户籍逐渐增多,姓氏也不断增添。 南宋时,女贞族南侵,中原战乱,宋朝政治中心南移,官府动员北方土族南迁开发海滩,本地相应得到进一步开发,户口渐增。时迁入的有张、李、王、庄、何、胡、陈、韩、吴、储等姓氏。 元代为蒙古民族统治时期,政治动乱,华亭地区比较相对安定,北方又有不少居民迁入本地,出现朱、盛、马、钱、钟、杨、唐等姓氏,户口猛增。 明、清时,苏北灾荒频繁,乡民流离失所,逃荒入居本地很多。增添阮、顾、赵、陆、黄等姓氏。 据考证,本地聚居大族都入迁较早。西胡,友谊大队(原胡村)的胡姓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后裔,胡瑗原在浙江金华等地任州郡教授,其子孙迁居华亭,嗣后散居胡村、阮巷、胡桥等地,牌楼大队天灯下陈姓属南宋诗人陈藏一后裔,南宋末年,陈藏一弃官迁入华亭,居南桥,其子孙散居南桥、天灯下和轿行等地。光明大队阮姓在明时从黄河下游陈留郡迁居而来。庙泾蔡姓则于明嘉靖年间,由蔡隐耕率眷属从江苏洞庭西山迁至本县龙潭,数十年后居本地。 据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六日统计,本社计一百七十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有一千六百六十九人,胡、吴、王、陆、何、朱都超过五百人。
2011年5月15日奉贤区户籍人口姓氏情况表 注:表中全区户籍人口共522497人,姓氏共565个,比1996年的428个增加138个。
盐仓镇姓氏 (六)姓氏构成 盐仓镇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姓氏较多。2002年底,盐仓镇有王、叶、朱、张、沈、陈、孙、陆、姚、倪、樊、范、龚、汤、丁、黄、胡、曹、顾、俞、郁、方、周、马、江、冯、金、邵、阮、祝、李、杨、吴、赵、徐、陶、孟、邱、严、刘、蔡、罗、谈、施、计、诸、唐、潘、康、颜、凌、傅、乔、杜、薛、袁、瞿、季、谢、申、储、费、蒋、浦、郭、於、闵、卫、缪、项、奚、裘、连、桂、尹、华、钟、苏、壮、鞠、邓、吕、葛、姜、邬、钱、韩、邢、沙、宣、卞、戴、秦、童、屈、纪、温、董、毛、鲍、戚、苗、林、高、夏、尤、梅、于、房、续、庄、薄、韦、任、富、石、许、仲、娄、白等120个姓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大姓有王、周、姚、沈、张、金、方、范、曹等11姓,500人以上的有叶、朱、祝、郁、倪、樊、陆等7姓。
南汇县姓氏 本数据以1997年11月30日 建置范围在籍人口为统计对象,未含迁移中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姓氏总数:533个,人数统计:668411人。因汉字简化等原因,表中部分姓氏包含被归并的姓氏,其中有:“范”含“範”、“谷”含“榖”、“麻”含“蔴”、“苏”含“甦”、“涂”含“凃、塗”、“萧”含“肖”。因难于区别,对近年出现的联璧姓氏均按前一姓氏统计,例:“张陈”入“张”。本数据不包含外国姓氏。1997年姓氏统计表张45935王41510朱27632顾26093陈25714周25401沈22140徐19368黄18062陆17720庸17681倪15906潘15132吴13725金12393杨11914严11270李11162赵11045姚10054刘9005瞿8934胡8792施7896蔡7802孙7496宋6886马6402丁6115范5877乔5757曹5734康5731钱5546方5179季5157董5043陶5026傅4964苏4494闵4411邵4377龚4339祝4305夏4151汪4125俞4067奚4034
南汇县姓氏 本数据以1997年11月30日 建置范围在籍人口为统计对象,未含迁移中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姓氏总数:533个,人数统计:668411人。因汉字简化等原因,表中部分姓氏包含被归并的姓氏,其中有:“范”含“範”、“谷”含“榖”、“麻”含“蔴”、“苏”含“甦”、“涂”含“凃、塗”、“萧”含“肖”。因难于区别,对近年出现的联璧姓氏均按前一姓氏统计,例:“张陈”入“张”。本数据不包含外国姓氏。 1997年姓氏统计表 张 45935 王 41510 朱 27632 顾 26093 陈 25714 周 25401 沈 22140 徐 19368 黄 18062 陆 17720 庸 17681 倪 15906 潘 15132 吴 13725 金 12393 杨 11914 严 11270 李 11162 赵 11045 姚 10054 刘 9005 瞿 8934 胡 8792 施 7896 蔡 7802 孙 7496 宋 6886 马 6402 丁 6115 范 5877 乔 5757 曹 5734 康 5731 钱 5546 方 5179 季 5157 董 5043 陶 5026 傅 4964 苏 4494 闵 4411 邵 4377 龚 4339 祝 4305 夏 4151 汪 4125 俞 4067 奚 4034
(七)姓氏构成 据2001年户籍资料(包括外来暂住人口)统计,新场镇姓氏有:张、王、朱、徐、陈、胡、沈、唐、倪、顾、吴、金、潘、陆、季、李、夏、瞿、俞、黄、方、姚、康、严、何、陶、钟、闵、曹、盛、诸、杨、谢、施、乔、宋、高、邱、刘、毛、蔡、袁、钱、马、谈、奚、许、叶、孙、褚、任、汤、程、傅、林、储、汪、翁、冯、丁、富、蒋、韩、董、苏、计、秦、鞠、闻、范、庄、龚、邬、祝、卫、杜、华、樊、戚、章、洪、鲍、郑、戴、雪、让、蒯、阮、喻、尤、凌、葛、肖、姜、江、项、沙、齐、路、符、莫、席、余、毕、卢、岳、薛、郭、罗、宣、候、裴、钮、韦、邹、妙、成、史、吕、戎、银、门、复、炎、伟、淡、牟、巩、杭、石、浦、虞、郝、芦、刁、连、协、温、泊、耿、田、昌、冒、梁、刑、殷、苗、管、纪、谬、费、屠、万、童、彭、祁、东、官、尹、茅、睦、戈、郁、屈、端、于、覃、柏、崔、左、代、贺、密、庞、庚、濮、滕、娄、易、孟、柯、楼、束、府、凤、武、魏、接、阎、乐、詹、廖、蒙、贾、熊、简、单、雷、曾、蓝、亢、丛、羊、卜、赖、练、关、赫、菇、房、黎、缪、舒、郦、邓、花、尚、匡、官、申、翟、艾、须、闫、前、来、米、印、曲等230个。其中2000人以上有张、王,1000人以上有朱、徐、陈、胡、沈,500人以上有唐、周、倪、顾、吴、金、潘、陆。 新场镇500人以上姓氏一览表 表3-2-2
川沙县姓氏 一、张氏< 川沙张姓为人口最多的大姓,据统计1987年5月有5万多人。张姓人口占乡(镇)人口第一位的有川沙镇、王港乡、龚路乡、施湾乡、张江乡、北蔡镇等18个乡镇,冠以张姓的宅村名127个。地名不下百十处。川沙张氏来历可分四支: 高桥张氏,元初嘉定人张瑄,祖居新华村(今高桥乡境内)。当时漕粮全由内河运抵京城,张瑄向元世祖建议开拓海运。经嘉许,造平底船60艘,经海道运粮4.6万石至京城,始创南北运输海路。 县城张氏,南宋清河郡王张俊之后,先祖天津张家湾人。裔孙中一支迁至川沙。后分成中、南、北三支:中支始祖张海亭,南支始祖张溥,北支始祖张柄。张溥十五世孙张清泽与陆氏建张陆合祠同本堂于川沙城北。 北蔡张氏,世居北蔡南张相公殿,后裔张居隐迁至小湾,居隐六世孙怡畴又迁九团(今龚路)乐家宅,遂分南北二支。清乾隆年间,张居隐后代张莲芳一支迁出老宅,在小湾北部扩新张家宅;另一支也在乾隆年间自小湾迁至合庆乡红星村西南部,聚族而居。道光年间,张居隐宗族的又一支,张祥中从小湾迁至合庆乡前哨村东部建张家宅。至民国年间,小湾张姓已有数百家。北蔡张氏宗族,自明初至民国,四五百年衍扩轨迹为:北蔡——小湾——九团——合庆。 张江张氏,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始迁祖名张江,于长人乡二十保吕家浜畔的古桐里创建市舍,并置木栅以防盗贼(见《南汇县志》),人称“张江栅”,后成地名,简称张江。张江的后裔从古桐里迁至浦东各地,形成众多的张姓支系和分宅,在川沙的有黄楼乡旗杆村西北部的张家圈,是明代后期张江宗族迁此聚族而居得名。唐镇乡吕三村北部张家宅,清康熙年间张江族人迁此聚居后得名。乾隆末年形成的王港乡暮一村北的张家宅,道光年间形成的江镇乡森林村北部的张家宅,以及民国年间形成的唐镇乡民丰村西的张家宅等,均为张江张氏族人迁至而得名。 川沙张氏,名人辈出,代表人物: 民国时期名闻上海滩的小说家张舍我,出身浦东川沙,靠一支笔养活一家。著短篇小说近百篇,并有《小说作法》著世,精通外文,译稿很多。 张居隐第十六世孙张祥麟历任民国外交官,出使美国,任纽约总领事;十六世孙张新吾民国初年任农商部代总长,开创丹凤火柴公司,中国始有自己生产的火柴。 近人张志鹤父子,川沙龚路乡人。张志鹤青年时思想激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同黄炎培等陷入南汇党狱案,亡命日本。后参与创办浦东中学,辅助黄炎培编纂民国《川沙县志》。历任川沙县教育局长、交通局长等职,清正廉洁有政绩。子,张春宇,留法学医,以儿科称著沪上。幼子,张在森,抗战爆发,弃学从军,在浙江金衢卫会战中被日军包围,壮烈殉国。黄炎培撰文题为“国殇张在森君传”,以挽英灵。 张闻天,川沙施湾乡人。自民国24年(1935年)遵义会议后,曾在中国共产党内负总责。195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1955年任国家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上书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由此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和“fandang”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张闻天又被摧残迫害。1976年7月1日 ,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无锡。 1979年8月25日 ,张闻天追悼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对张闻天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张正明,张江乡杨家镇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家,悉心楚文化研究,著有《楚文化史》、《契丹史略》。
彭镇镇姓氏 四、姓氏构成 彭镇镇的人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居民的姓氏随着人口流动变化而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彭镇镇有158个姓氏: 丁、卜、万、卫、于、马、文、元、王、韦、毛、方、贝、仇、尹、孔、乐、叶、冯、厉、卢、田、申、卡、石、孙、庄、向、刘、华、权、朱、江、池、阮、乔、任、吕、许、邢、成、汤、邬、邱、杨、宋、狄、冷、杜、沙、应、肖、闵、汪、陈、何、吴、李、邵、沈、苏、余、陆、张、严、周、卓、金、罗、林、季、郑、於、单、郁、卑、侯、茅、范、姚、俞、钟、钮、骆、胡、洪、施、项、祝、柳、胥、宣、姜、赵、夏、贺、费、顾、钱、徐、谈、浦、秦、奚、贾、耿、郭、倪、翁、莫、凌、袁、殷、高、康、唐、诸、陶、章、曹、龚、崔、盛、戚、黄、谢、梅、董、曾、鲁、童、韩、蒋、储、程、彭、温、葛、傅、鲍、雷、虞、翟、缪、熊、端、裴、谭、管、蔡、潘、颜、樊、薛、鞠、戴、魏、翟。
三、姓氏构成 1985年后,婚姻、人才引进、外省市人员办理蓝印户口在县内安家落户,以及境内三所大专院校全国招生等因素,姓氏有明显增加。1996年,据县公安部门对县内16周岁以上已发居民身份证的430074人统计,全县共有姓氏427个,除前志中记载的以外,新增:庚、齐、廉、蒯、乌、羊、雍、仓、寇、达、代、羌、屈、隋、沃、訾、勇、索、校、从、党、皮、蓝、是、硕、眭、洗、雅、乙、恽、云、智、帅、爱、闾、阿、边、昌、贲、敖、晁、区、南、门、蒙、冉、君、还、皇、衡、古、斯、胥、昝、占、祖、山、偶、初、蔼、揣、但、丹、东、泊、农、那、纳、律、利、立、老、来、喇、考、介、矫、宦、双、书、黍、随、睢、台、脱、咸、向、湘、信、修、轩、鸦、扬、夷、宜、依、载、宰、战、展、郅、禚、佐、朝、贝、碑、乜、保、拜、昂、招等姓氏。县境内张、王、陈3姓人数最多,均逾2万;初、蔼等57姓,每姓仅1人。 表39—161996年奉贤县16周岁以上姓氏情况表
周浦镇姓氏 七、姓氏构成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周浦镇居民中有339个姓,即: 丁,刁,马,万,卫,山,于,王,方,毛,尹,尤,孔,计,卞,火,牛,仇,凤,戈,车,丰,公,冯,史,石,叶,帅,卢,乐,邓,左,申,皮,生,田,包,厉,白,龙,业,司,丛,丘,边,甘,朱,刘,孙,许,汤,乔,庄,华,任,江,东,成,毕,纪,邢,匡,仲,吉,安,池,艾,考,关,伊,印,齐,牟,全,来,戎,向,阳,邬,伍,陆,吴,杨,沈,陈,李,余,汪,宋,严,何,苏,杜,吕,应,岑,劳,佐,冷,麦,巫,忻,时,辛,汞,闵,彪,阮,励,连,邹,张,花,沃,步,谷,寿,怀,沙,周,金,季,郑,林,罗,单,孟,武,沐,居,岳,房,於,易,杭,祁,邰,邱,邵,鱼,尚,杲,宓,钮,练,经,洗,庙,招,承,郁,苑,竺,屈,阿,明,官,卓,施,姚,赵,胡,范,姜,俞,饶,钟,郜,贺,荀,祝,树,侯,茅,荣,咸,苗,相,柴,柳,柯,柏,封,宣,费,骆,查,胥,段,洪,欧,须,项,娄,濮,茹,闻,荆,晏,修,郏,郎,宦,顾,徐,唐,倪,钱,秦,高,郭,夏,凌,奚,诸、谈,贾,袁,梁,翕,梅,桂,殷,郝,韦,浦,耿,莫,都,班,桑,席,聂,绳,晋,宫,海,曹,黄,龚,崔,盛,章,戚,屠,曾,管,符,康,萧,常,陶,笪,商,陵,姬,雷,巢,宿,移,盖,睦,绪,鄢,宰,傅,谢,程,彭,董,韩,葛,鲁,储,嵇,郦,童,舒,富,惠,景,温,焦,喻,赖,黑,游,强,湛,甄,鲍,詹,靳,阎,褚,虞,解,腾,裘,楼,蓝,路,窦,廉,楚,阙,裔,藏,蒋,蔡,熊,缪,谭,廖,慕,裴,翟,阚,满,蒯,黎,樊,颜,暴,潘,滕,薛,穆,霍,戴,糜,楨,鞠,魏,瞿,皇甫,闾邱,端木,尉迟。
崇明县姓氏
褚家塘姓氏 1950年前,褚家塘户主均为褚姓,子女全从父姓褚,其中5户户 主去世,有4户结婚时其妻姓氏前已冠以褚姓,有3人因入赘、2人 因抱养改姓褚,家庭内其他姓氏均为婚后迁入。陈姓、赵姓村民因土 地改革时分得没收、征收的地主、富农土地、房子,从邻村吴家塘迁入; 其余姓(含若干陈姓、赵姓)均为婚姻迁入。 1951年褚家塘共41户,人口174人。共有29个姓氏,其中褚姓 120人,占69.97%。张姓、陈姓各8人,各占4.6%。吴姓、马姓、赵 姓各3人,沈姓、杨姓、胡姓、金姓、彭姓、周姓各2人,傅姓、姚姓、 蒋姓、王姓、浦姓、管姓、陆姓、石姓、李姓、汤姓、许姓、朱姓、庄姓、 陶姓、戚姓、钱姓、瞿姓各1人。抱养者2人均改姓褚。 1991年褚家塘共77户,303人(含大张生产队迁入户5户13人)。 共有姓氏51个,褚姓153人,占50.5%。陈姓30人,占9.9%。张姓、 王姓各12人,陶姓、徐姓、吉姓各8人,沈姓7人,朱姓6人,黄姓 5人,其余41个姓均不满5人(其中30个姓每姓仅1人)。入赘者不 改姓,子女有从母姓褚(也有从母姓陈),也有从父姓的。抱养子女均 从抱养者改姓褚或其他父姓。 1999年底,褚家塘共74户,人口278人(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但仍居住在褚家塘者和大张迁入户均未计入)。共47个姓氏,其中褚 姓142人,占51.1%。陈姓22人,占7.91%;张姓l3人,占4.68%; 王姓10人,徐姓、黄姓、朱姓、陶姓各5人,杨姓、赵姓、马姓、沈姓、 倪姓各3人,刘姓、胡姓、骆姓、杜姓、金姓、孙姓各1人,其余吴姓、 魏姓、董姓、谭姓、康姓、闵姓、薛姓等均为1人。 1949年10月至1999年底,入赘(含赘夫进者)后所生子女20 人从母姓褚,2人从母姓陈;17人从父姓。
浦东新区姓氏
瓦屑镇姓氏 六、姓氏构成 瓦屑镇人口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姓氏较多。成陆后,首先到瓦屑地区居住的是张、顾、陆、朱4姓,世居瓦屑地区,繁衍生息,人口数量较多,成为瓦屑地区的4个大姓。据对全镇姓氏调查,有张,顾,陆,朱,王,周,姚,金, 范,吴,傅,赵,孙,宣,唐,杨, 闵,郭,倪, 申,沈,潘,蔡, 龚,钱,杜,秦,凌,乔,讣,汪,祝,李,陈,孔,冯,施,关, 凤,康,丁,翁,高,黄,戴,陶,邱,阙,马,薛,储,许,刘, 胡,戈,叶,石,方,奚,华,曹,诸,洪,俞,庄,夏,骆,葛, 瞿,汤,林,袁,宗,樊,何,江,谈,蒋,谢,孟,严,程,尚,芦,毛,钟,邵,万,董,卫,贵,包,季, , 肖,盛,苏,韩, 娄,郜,颜,尹,成,伍,忻,任, 曾,阮,郁,火,罗,史,仇, 梁,于,韦,段,邹,邰,祁,龙,贺,郑,似,头,缪,蒯,卢, 管,庞,章,厉,尤,彭等姓。
奉贤县姓氏 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柘林附近的原始人群,可算是最早的奉贤人。至东汉和三国时,松江地区顾、陆、张、佘等姓氏的居民已见诸于史册。今本县庄行、胡桥、新寺、柘林等处的陆、佘、干等姓居民即其后裔。 大约在晋朝以后,本县西部地区人口渐趋稠密。晋怀帝永嘉(308~313年)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在今奉贤地区的萧、褚、裴、於等姓,都是那时由北方迁入的。如庄行镇东的褚泾,即因南齐时医学家褚澄的子孙辗转迁徙至此,褚氏聚族世居于此而得名。建立齐朝的萧道成的一部分子孙,因躲避家族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残杀,遂南迁本县之秦塘,后秦塘因此而更名萧塘。 自隋唐至五代,共同经历了隋末的动乱、中唐的安史之乱及五代的中原变乱,“多士奔吴为人海”。卫、潘、蔡、蒋、许、于等姓氏即于此时迁来本县。如南宋初年抗战派名臣卫肤敏、参知政事卫泾的祖先卫上达,即于“唐末,因避兵乱,南迁华亭之萧塘,遂世居焉”(见《淇水卫氏家乘》)。五代十国时前蜀王建的丞相潘葛,也将其妻李氏葬于今庄行潘垫村杏泾东畔。 宋代,女真族南进,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南宋时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华亭县户口猛增。当时迁入华亭县东部的就有张、李、王、庄、何、瞿、储、韩、杜、叶、邵、范、滕、钱、米、盛、胡、陈等几十个姓氏。青溪(即青村港)《张氏族谱》载,书法家张弼的祖上宋时居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县),南宋初扈跸南迁至华亭青溪落户。《竹冈李氏族谱》则载,李待问的祖先从荆州迁来,后居竹冈李家角(今萧塘乡鸿宝村)。因居住开行而得名的庄行镇的庄姓,也于南宋初自汴梁迁来。 元代,政治动乱,不少居民迁入相对安定的华亭地区。如邬桥的高氏、青村的袁氏等,高氏原为维吾尔族画家高克恭之后。 到明代,今本县境内居民已很稠密,各家姓氏,星罗棋布。当时的姓氏已有顾、张、宋、陈、何、陆、周、吴、徐、丁、高、王、邱、夏、翁、佘、萧、褚、裴、於、卫、潘、杨、蔡、蒋、许、于、钟、华、金、俞、施、方、余、李、庄、瞿、杜、叶、邵、范、滕、韩、钱、林、康、沈、朱、盛、胡、相、包、郁、孙、倪、唐、邬、乔、闻、秦、姚、殷、谈、曾、聂、仰、戴、洪、焦、费、梁、程、孔、尤、黄、莫、孟、诸、葛、都、岳、飞、干、卢、罗、路、廖、薛、傅、缪、姜、闵、穆、鞠、江、郑、郭、邹、董、曹、浦、汤、屠、凤、冯、季、纪、计、奚、池、鲁、钟、菇、汝、谭、富、詹、阮、寿、平、凌、赵、侯、管、陶、狄、翟、戚、方、郎、谢、刘等。今居青村、奉城等地的傅姓,乃为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之后,为免遭满门杀绝,遂逸至今川沙县境居住,其后分支移居本县。 到清代,新增加的有汪、鲍、骆、柳、樊、项、吉、严、魏、贾、茅、刁、毛、阚、石、尹、邢、任、阴、恽、莘、贺、居、卞、裘、童、梅、严、柯、雷、景、龚、连、应、花等姓氏。如乾隆年间,从江苏吴江迁来5船灾民,落户青村港,以捕鱼为业。嘉庆年间,从安徽歙县迁来的汪、张、杨等姓,以经营茶叶为业;另有安徽当涂籍人,流徙本县从事补锅行业。咸丰初年,又有浙江岱山盐民徙来本县,初以垦荒为生,后以晒盐为业。同治三年,有萧姓者从浙江海盐迁来本县,从事酱、酒酿造业。光绪年间,有车姓、马姓等户从浙江绍兴流徙本县从事水上运输业。 民国年间,从江苏扬州迁来董姓、程姓、季姓、管姓等户,从事理发行业。抗战时期,从江苏丹阳迁来李姓、祁姓、殷姓、沈姓等户,从事钟表修理业;王姓等户以开浴室为业。又有江苏南通、启东、海门籍者流徙本县,分居新寺、平安、奉城等处,以耕为业。 解放以后,为适应革命工作和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职工、知识青年来本县安家落户。 1949年5月,70多名山东蓬莱等籍干部随军南下到本县,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进行土改及恢复经济等工作,此后不少人留居本县,从事党政工作。1950年,松江专署派遣土改工作队、财会训练班、华东军政大学等的一批干部来奉贤工作。1952年,中粮公司奉贤支公司成立,时有松江、闵行两地粮食干部调入本县工作。1953年松江地区私营米店停业,经工会介绍,有200多名职工来本县工作。1958年,奉贤划归上海市后,市委抽调一批干部到本县工作。1952年以来,国家每年分配一批科技人员、医务人员、教师来本县工作。 1956年和1959年,县供销社招收青浦县200多名小商贩,充实商业战线,现散居全县各集镇。 1968年,徐汇、闸北两区知识青年3827人到本县农村插队落户,后因升学、参军、招工、顶替等陆续离县外,1984年底仍有110人定居本县。 1975年至1977年,长宁区、徐汇区、上海县的1600多名高中生分配到本县各行业工作。
泥城镇姓氏 六、姓氏构成 泥城地区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涉及姓氏161个,主要姓氏有:张、刘、董、唐、顾、陈、王、黄、鞠、徐、李、周、郭、蔡、潘、严、陆、金、邱、朱、宋、祝、厉、蔡、赵、施、沈、虞、胡、俞、马、毛、邵、方、孙、杨、苏、吴、姜、金、於、林、范、季、姚、凌、高、康、秦、袁、韩、钱、倪、夏、奚、陶、殷、梁、盛、龚、曹、崔、谢、温、彭、蒋、储、缪、瞿、郁、何、牛、邬、杜、宣、项、翁、钟、茅、罗、钮、闻、华、冯、计、乐、闵、许、程、傅、谈、浦、鲁、汤、余、郝、包、沙、叶、葛、丁、石、卢、任、郑、章、裘、魏、颜、熊。其中,人口最多为张姓(2009人),其他姓氏依次为刘姓(1653人)、董姓(1409人)、唐姓(1348人)、顾姓(1343人)、陈姓(995人)、王姓(990人)、黄姓(911人)、鞠姓(818人)、徐姓(759人)。以上10个大姓占泥城镇总人口38.36%。
南汇县姓氏 本县的人口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姓氏繁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张、王、陈、朱、顾、潘、丁、石、马、方、吴、包、李、季、周、刘、沈、黄、高、成、倪、毛、严、卫、孙、胡、唐、乔、宋、苏、许、妙、奚、汤、瞿、夏、赵、陶、储、董、闵、郭、富、秦、管、范、杨、钱、林、戴、盛、俞、褚、浦、康、颜、汪、计、姜、薛、宣、于、陆、邱、姚、徐、袁、施、彭、杜、蒙、蒋、厉、曹、崇、龚、殷、翟、郁、阮、茅、谈、叶、金、傅、葛、邬、缪、钟、何、邵、戚、翁、郑、佟、尹、万、东、庄、鞠、祝、凌、韩、吕、费、骆、谢、樊、柏、邢、吉、泰、房、旺、奕、贵、洪、程、沙、江、滕、仇、濮、景、罗、华、鲁、仲、瑞、孟、於、庙、虞、次、耿、桂、咎、佘、火、余、苗、冯、裘等340多个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朱、王、瞿、陈、张、黄、周、顾等8个。复姓有皇甫、司徒、闾邱、尉迟、端木等5个。<
梅陇地区姓氏 本地区居民的姓氏,随着人口的流徙变化而不断增加、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已有231 个姓氏,其中,以张,梅,朱姓的人数较多,慎、过、申屠等姓的人数极少。 梅陇地区姓名一览表
金山县姓氏 历史上无资料可查。1985年止,全县有395个姓氏(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其中有52个姓氏(加注着重号“.”者)遍布各乡镇: 蔼 艾 安 敖 巴 白 班 包 暴 鲍 杯 贝 毕 边 卞 别 柏 薄 卜 补蔡 曹 岑 柴 常 长 超 朝 巢 晁 车 陈 成 程 池 迟 冲 楚 褚 从 崔 储 寸 笪 达 戴 淡 邓 狄 刁 丁 董 窦 都 杜 端 段 娥 番 藩 凡 樊 范 方 房 费 封 逢 冯 凤 符 甫 辅 傅 富 干 甘 高 郜 戈 葛 庚 赓 更 耿 宫 龚 巩 勾 苟 谷 顾 关 官 管 贵 桂 郭 韩 杭 郝 何 贺 洪 侯 胡 湖 花 华 怀 还 黄 惠 慧 霍 嵇 吉 纪 季 计 贾 鉴 姜 将 江 蒋 焦 价 金 晋 靳 经 荆 景 居 鞠 康 柯 孔 蒯 匡 赖 兰 蓝 郎 劳 乐 雷 冷 黎 李 厉 郦 连 练 染 廖 林 蔺 凌 刘 柳 龙 陇 娄 卢 鲁 路 陆 吕 栾 罗 骆 马 麦 毛 茅 梅 蒙 孟 糜 密 苗 缪 闵 莫 鄚 慕 沐 穆 南 倪 聂 宁 牛 钮 欧 欧阳 潘 庞 裴 彭 邳 皮 平 濮 浦 溥 戚 祁 齐 乾 钱 强 乔 芹 秦 覃 青 卿 秋 邱 仇 裘 屈 瞿 曲 全 阙 冉 饶 任 戎 荣 汝 阮 软 芮 桑 僧 沙 山 单 商 尚 邵 佘 申 沈 盛 施 石 时 史 寿 舒 殳 述 树 束 筛 水 斯 司 司徒 嗣 姒 宋 苏 栗 隋 岁 孙 泰 谈 谭 汤 唐 陶 滕 田 佟 童 屠 万 汪 王 唯 卫 魏 尉 温 文 闻 翁 沃 邬 巫 吴 伍 武 奚 锡 西门 昔 席 郤 夏 咸 相 向 项 象 肖 萧 筱 解 谢 忻 辛 邢 熊 胥 须 徐 许 宣 薛 雪 严 阎 颜 杨 仰 姚 叶 伊 夷 宜 易 益 裔 殷 鄞 尹 印 应 雍 尤 游 於 于 俞 虞 余 禹 羽 喻 裕 郁 元 袁 辕 岳 乐 允 迮 曾 查 翟 詹 展 章 张 朝 赵 郑 支 智 钟 仲 周 朱 诸 竺 祝 庄 壮 卓 宗 邹 奏 左 佐 全县复姓有欧阳、司徒、西门三姓。
杜行乡姓氏 杜行乡姓氏人数统计表 (1990年3月统计)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姓氏 人数 °张 °顾 °王 °谈 °李 °赵 °陈 °徐 °沈 °孙 °朱 °康 °杜 吴 °奚 °姚 °范 °陆 卫 °钱 °胡 °周 °金 秦 黄 °邢 27 36 22 36 1988 14 71 12 55 12 29 1227 1175 11 18 1053 1027 961 898 831 795 789 775 759 734 713 583 572 562 453 439 437 °杨 °施 °计 蒋 潘 曹 夏 翁 唐 钟 倪 俞 蔡 汤 华 刘 梁 傅 马 瞿 诸 冯 何 丁 汪 郁
川沙县姓氏 全县现有姓氏,据1987年5月调查,计523姓(单姓517,复姓6)。万人以上18姓:张姓有50338人,为全县最多;顾姓有30696人居次;陈、黄、陆、徐、王、朱6姓都在二万以上;杨、沈、周、蔡、李、孙、吴、唐、曹、赵10姓介于一二万之间。18大姓合362900人,占总人口602900人的60.2%。全县独姓有85个,系70年代插队知青带回配偶及外地迁入。如:赉、夷、庾、操、郇、岱、卑、苑、禅等,多数居高桥、杨思、城厢等县属镇。 县境东部老护塘一线,有不少同族聚居的大姓。现以姓氏为地名的有黄家湾、徐家路、北蔡家路、顾家路、曹家路、龚家路、江家路等;以姓为河名的有张家浜、曹家沟、马家浜、王家港、吕家浜等古干河。西部靠近黄浦江一带,近代人口迁入多,使姓氏骤增:高桥镇有351个姓氏;凌桥乡外地入籍人口占47%。县境夹塘地区,成陆较迟,陆续由崇明、启东海门等地人氏和境西土著来此定居。
新桥村姓氏 新桥地区居民,其祖上有本地人,也有从江苏、浙江等地迁入。迁入户口中,以新桥、南宅最为集中,最早的已传20余代。形成以姓氏连带环境特点(如桥、浜、塘、湾、水)命名的自然村和聚居点。除陆家巷、沈家宅外,至今都有后裔。基本上以同姓聚居。同姓间多属同宗。 邻里之间,多是近亲或远亲。村民均为汉族。 新中国成立前,农家对姓氏不离不弃。男方进入女方家庭,成为女方家庭人员(即招女婿)后,不但生育的子女依旧随女方姓氏,本人也要改为女方姓氏。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男方不再改姓,但其子女姓氏多数仍随女方。实行计划生育后,联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子女两头做房间,其后裔姓氏多数随男方,有的则在名字中连带女方姓氏。
上海县姓氏 每个姓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47个姓,占总姓氏数9%,共计人口 338568人,占总人口81.9%。人口超过 1万人的有 13个姓氏,按人口多少,依次为张(35143人)、王(26034人)、陈(19944人)、沈(16152人)、朱(15675人)、徐(14710人)、李(13227人)、陆(12510人)、顾(12090人)、金(11270人)、孙(10383人)、杨(10121人)、吴(10046人),共计人口207305人,占县总人口50.1%。在19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以张姓人口为最多,3个乡镇以王姓人口为最多。13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乡镇:张姓、王姓、陈姓均在三林乡,分别为3480人、4228人和2329人;沈姓,马桥乡1563人;朱姓,颛桥乡1366人;徐姓,鲁汇乡1810人;李姓,塘湾乡1098人;陆姓,三林乡1967人;顾姓,杜行乡2236人;金姓,陈行乡1322人;孙姓,陈行乡2264人;杨姓,马桥乡1139人;吴姓,陈行乡1154人。
华漕镇姓氏 据1982年统计,公社有158姓。主要姓氏渐次排列为;张、王、陈、朱、沈、金、陆、唐、 徐、顾、吴、钱。 附:华漕公社姓氏一览表 张 王 陈 朱 沈 金 陆 唐 徐 顾 吴 钱 诸 侯 曹 俞 潘 陶 周 刘姚 赵 高 薄 秦 范 谢 项 胡 戴 何 阮 华 蒋 宋 相 黄 施 杨 韩 乔骆 殷 薛 奚 缪 严 郑 钟 褚 余 汤 洪 程 罗 夏 梁 许 郭 邵 邱 董冯 龚 冉 马 毛 肖 卫 查 崔 浦 彭 郁 袁 茅 郝 倪 叶 卢 庄 祁 丁归 包 田 尹 苏 汪 吉 葛 吕 万 翟 蔡 糜 石 淡 方 任 眭 甘 强 常樊 楼 魏 季 邬 焦 鲍 庞 辛 孔 童 仓 邢 咸 贾 梅 芦 瞿 凌 景 官谷 山 鲁 窦 边嵇 郎 颜 翁 姜 宗 熊 曾 章 耿 傅 邓 韦 苗 车 廖 卞 费 干 宁 岑 李 林 米 杜 经 益 左
嘉定县姓氏 据出土墓志,唐代在今方泰境内有章姓,徐行境内有徐姓、金姓,这是嘉定迄今所见最早的姓氏记录。1987年12月,全县开展首次姓氏调查,共调查境内常住人口504276人,有姓氏552个,其中复姓9个;万人以上的大姓14个,280111人,占总人数的55.55%。万人以上大姓中,张姓居首位,39856人,占总人数的7.9%;第二位陈姓33356人,占6.61%;第三位王姓30690人,占6.09%。第四位及其以下为朱、徐、李、陆、周、金、顾、沈、吴、赵、杨。 全县稀见姓氏20多个,其中有:民国年间自上海迁入的夷姓、忽姓,丹阳、海门迁入的酆姓、世姓,偃师、宁波迁入的亢姓、乾姓。解放后,因部队转业、工作调配、婚嫁、插队落户等迁入的有四川的蒲姓,南京和桂林的哈姓,无锡的袱姓,南通的吁姓,海安及泰兴的闾姓,东台的开姓,平湖的辜姓,镇海的蒉姓,象州的覃姓,长春的权姓,内蒙及章丘的杲姓,莱阳的初姓,济南的訾姓及曹县的赫连姓等。
下沙十大姓氏 七、姓氏构成 据1984年人口统计,下沙乡有9188户、28460人(不包括户口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集体户),有139个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占第一位,有2277人,占总人口的8.0%。 1000人以上的大姓有王、钱、汪、张、陈、沈、谈7个,合计10553人,占总人口的37.1%。500人~1000人的姓氏有徐、康、陆、胡、钟、傅、顾、李、周、吴、杨、 朱12个,有8481人,占总人口的29.8%。 下沙镇因其成陆较早,又处上海市的郊区,姓氏分布形成两大特色:早期迁徙定居的望族大姓聚族而居,分布较集中,形成自然宅村,如张家老宅、王家厍、储家楼、傅家宅、沈家夏苗洞、孙家梅园、谈家弄、钱家驳岸等,而一些后来迁入的外来姓氏则五方杂处,分散居住;人口流动变化较大的两个集镇和其周边的村落姓氏繁多,变更较频繁, 而其他的一些村,则姓氏较集中,且变更不大。 1984年下沙乡姓氏及其人口统计表
闵行区各镇十大姓氏
松江县十大姓氏
一、全镇姓氏分析 1982年,全乡人口姓氏共有157个,其中:王姓最多,有1206人;朱姓其次,有1136人;第三是金姓,有936人。三姓合计有人口32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6.01%。 2001年,金汇镇人口姓氏共有155个,按人数排行前6位的依次有朱、王、金、陆、潘、沈6姓。朱姓1090人,居住超过百人以上的有继光、金建、关港、红专、新民村;王姓1051人,居住超过百人以上的有五宅、联欢、金汇村;金姓892人,居住超过百人以上的有金汇、联欢、五宅村。其余陆、潘、沈3姓人数均在800人以上。前6位姓氏合计558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0.5%。在全镇姓氏中按人数排行居第七位的是徐姓,有770人,是全镇乃至上海地区唯一有近400年家谱记载的姓氏。徐姓中半数人口居住在金星、新强两村,据《向观桥徐氏世系家谱(1616~1997)》记载,徐姓中相当一部分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后裔,主要分布在金星村五、六、十组,新强村一、十二组,金建村六组等地。戚姓在全镇姓氏中按人数排行第十八位,有393人,70%居住在继光、金星两村。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述,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奉贤,抗倭名将戚继光率戚家军屯兵于金汇镇东4里处,戚氏后裔部分留于当地,定宅名戚家行,建造戚家祠堂(位于今继光村九组,l984年被毀),以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解放后定名为继光大队、继光村,也寓纪念之意。 全镇只有10人及以下的姓氏有70个,占总姓氏数1997年出版的《向观桥徐氏》的45.16%,其中仅有1人的姓氏有包、乐、田、冉、生、江、仲、闵、邱、邹、孟、贾、郦、荷、菊、彭、喻、筱、强、阎、游、储、裔、穆、鞠等25姓。
北蔡镇姓氏 北蔡百家姓 (以姓氏人口多寡为序) 张(2321) 顾(2295) 陈(2060) 王(1715) 李(1625) 朱(1176) 黄(1174) 沈(1123) 潘(1094) 赵(990) 徐(909) 吴(893) 周(801) 唐(766) 蔡(694) 叶(609) 陆(560) 孙(545) 龚(529) 杨(501) 刘(441) 秦(412) 苏(381) 姚(380) 计(371) 奚(371) 丁(353) 卫(343) 金(342) 郑(317) 俞(307) 曹(306) 乔(276) 胡(252) 康(249) 戴(229) 季(218) 严(194) 钱(186) 邱(177) 汪(177) 富(169) 韩(166) 倪(158) 马(156) 娄(155) 庄(139) 汤(120) 冯(120) 夏(120) 史(118) 方(115) 文(113) 焦(108) 任(103) 蒋(103) 钟(102) 印(94) 袁(91) 林(90) 高(87) 傅(83) 宋(82) 许(78) 薛(78) 陶(74) 郭(73) 范(70) 梅(65) 施(64) 何(60) 毛(54) 凌(54) 江(53) 姜(53) 罗(48) 邵(47) 邬(46) 程(46) 于(42) 孔(42) 石(40) 桂(39) 郏(37) 盛(36) 贾(35) 董(34) 瞿(34) 厉(33) 成(33) 诸(32) 卢(29) 葛(29) 杜(28) 郁(28) 尹(27) 吕(26) 储(26) 缪(25) 穆(24) 谢(24) 孟(23) 闵(22) 彭(22) 万(20) 魏(20) 祁(19) 洪(19) 章(19) 谈(19) 茅(18) 祝(18) 费(18) 树(17) 鲁(17) 华(16) 颜(15) 尤(14) 褚(14) 仇(13) 曾(13) 凤(12) 包(12) 邢(12) 吉(12) 武(12) 梁(12) 邹(11) 茆(11) 纪(10) 连(10) 卞(9) 伍(9) 阮(9) 余(9) 侯(9) 殷(9) 卜(8) 仲(8) 寿(8) 甄(8) 虞(8) 廖(8) 樊(8) 牛(7) 邓(7) 闻(7) 洑(7) 翁(7) 嵇(7) 詹(7) 戈(6) 田(6) 钮(6) 贺(6) 莫(6) 桑(6) 常(6) 崔(6) 符(6) 刁(5) 庞(5) 单(5) 昌(5) 耿(5) 晏(5) 浦(5) 戚(5) 童(5) 翟(5) 谭(5) 肖(4) 佘(4) 沙(4) 芮(4) 房(4) 宣(4) 郜(4) 屠(4) 喻(4) 裘(4) 鲍(4) 解(4) 裴(4) 鞠(4) 申(3) 白(3) 时(3) 杭(3) 查(3) 恽(3) 柴(3) 巢(3) 温(3) 赖(3) 窦(3) 裔(3) 管(3) 黎(3) 山(2) 韦(2) 乌(2) 火(2) 乐(2) 可(2) 伟(2) 闯(2) 应(2) 忻(2) 巫(2) 欧(2) 岳(2) 项(2) 胥(2) 骆(2) 尉迟(2) 廉(2) 臧(2) 濮(2) 习(1) 大(1) 丰(1) 贝(1) 双(1) 右(1) 左(1) 平(1) 艾(1) 池(1) 匡(1) 达(1) 羊(1) 励(1) 狄(1) 况(1) 沃(1) 言(1) 还(1) 卓(1) 屈(1) 苗(1) 国(1) 欧阳(1) 郝(1) 柏(1) 段(1) 荣(1) 宫(1) 冒(1) 荆(1) 聂(1) 席(1) 涂(1) 阎(1) 商(1) 堵(1) 惠(1) 强(1) 雍(1) 熊(1) 滕(1) 腾(1) 阚(1) 镇(1) 霍(1)
奉贤区邬桥姓氏 邬桥成陆年代甚早,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从事渔猎耕种,繁育后代。后又从北方逐渐迁来大量人口,自宋代起形成内迁定居高潮,各种姓氏相继迁入,来源颇为繁杂。 据考证,邬桥胡姓是宋代迁入华亭,相传为北宋教育家胡瑷后代。陈姓为宋代陈省华之后,原籍河南颖川,其子陈尧咨一支于宋末迁华亭瑶泾,即牛桥大队一带陈姓。邬桥何姓与柘林何姓同出一脉,为明代礼部郎中何良傅后裔,其墓在海月庵西北,今马路四队。姚姓亦在宋代迁入瑶泾一带,今牛桥大队姚姓为其后裔。 元代北方政治动乱,华亭则相对安定,迁入者甚多。今灵芝大队高姓亦其时迁入,原为维吾尔族画家高克恭之后。 明清两代,迁入继续不断,邬桥已有邬、宋、何、王、高、丁、仰、蒋、吴、闻等姓氏。据牛桥大队出土古墓宋氏、钱氏墓志铭记载,宋姓在明代成化年间已成大族。又据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千步泾虹桥一带,王姓在明初已负盛名,世代为官,其墓地在千步泾东侧,今牛桥七队境。吴塘大队蒋姓乃闵行东北樱桃坞迁入,与邬桥镇蒋姓乃同出一脉。今浦秀大队李姓,与肖塘鸿宝大队李姓为同脉,于明代成化年间,从安徽迁入。太平桥叶姓从南汇新场迁入。 清末民初,随着邬桥镇兴旺,经商者迁入甚多,时从江、浙、皖等地迁入庄姓、张姓、杨姓、步姓、朱姓、潘姓、陈姓、周姓、何姓、金姓、高姓等户,从事理发,铁业、商业等行业。 解放后,为适应革命工作需要,大批干部、教师、工人、商业工作者、知识青年等分配来本社(乡)参加工作,安家落户。有商、辛、初、奉、缪、狄、强、淡、益、季、贾、查、司徒等姓。 据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邬桥已有一百七十四个姓氏。 表1-1 邬桥公社(乡)姓氏统计
1997年青浦县姓氏
闵行区姓氏 【十大姓氏排序与姓氏人口数】 按人口数量列十大姓氏,排序为张、王、陈、李、朱、徐、沈、吴、杨、周。其中,张姓71092人、王姓63553人、陈姓49959人、李姓39083人、朱姓31748人、徐姓31373人、沈姓26431人、吴姓24821人、杨姓24719人、周姓24382人。十大姓氏共387161人,占总人口数的39.31%。 张姓占第一位的镇、街道有10个,王姓占第一位的镇、街道3个。姓氏最多是江川路街道,有679个;其次莘庄镇614个、七宝镇605个;最少的是马桥镇316个。 按姓氏户籍人口规模:2~7万人的有12个姓氏,共430968人,占总人口(以下简称占)43.76%;8千人至2万人17个姓氏,有206087人,占20.93%;4千~8千人21个姓氏,有115394人,占11.72%;3千~4千人15个姓氏,有53779人,占5.46%;2千~3千人26个姓氏,有63425人,占6.44%。以上共91个姓氏,占姓氏总数9.46%;有869653人,占88.31%;2千人及以下871个姓氏,占姓氏总数90.54%,有115125人,占11.69%。
1985年青浦县姓氏 上述姓氏,万人以上的大姓有12个,分别是张、沈、陈、王、朱、陆、徐、吴、周、李、顾、杨。这12个性共有219048人,占全县人口的半数。 张姓 27845人。是全县人数最多的一个性,约占总人口的6.5%,全县各乡镇都有姓张的,千人以上的乡镇有15个。现在村名中的张家圩、张巷、张马、张联、张家浜,都是早年张姓聚居的地区。明、清两代青浦张姓有14人中进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南乡试,青浦有同科3名举人姓张,其中有青浦镇著名报人张毓英,曾任《京津时报》主笔、《新闻报》总编辑等职。 沈姓 24788人。汉末的沈友博学贯综,兼好武事,隐居于沈巷,沈巷村名由此而定。清初沈荃也是沈巷人。赵巷乡沈泾塘、沈家桥,白鹤乡沈家浜,练塘乡沈陶,蒸淀乡沈练,都是过去沈姓聚居的村庄。青浦镇的沈诚焘、沈增理父子曾于同治、光绪间参与修纂《青浦县志》。 陈姓 23629人。分布全县各乡镇,以青浦、商榻、白鹤、赵巷等乡镇为多。以陈姓为村名的,有环城乡陈桥、商榻乡陈东、西岑乡陈港、白鹤乡陈岳。明朝祟祯十年进士陈子龙,家居当时属青浦县境的广富林,官兵部给事中。明亡后殉节。清代名医陈莲肪,被誉为国手,曾五次赴京为光绪帝及孝钦后医病。 王姓 23424人。最初来自山西太原,商榻乡王巷,原称王墟市,是本县王姓最早聚居的市镇。西岑乡王田,练塘乡王家村、南王浜、北王浜,沈巷乡王金、王新,环城乡王仙,白鹤乡王家,都以“王”冠其村名。青浦王姓名人有清代著名学者王昶,清末民初南社诗人王大觉、王钝根等。 朱姓 20239人。各乡镇均有,青浦镇最多。以朱为村名的有华新乡朱英、白鹤乡朱家、练塘乡朱家庄、莲盛乡朱舍。朱姓有两支,一为吴郡土著,一为从山东古邾地迁来,后将“邾”去掉边旁的“邑”作为姓,即今朱姓。宋代朱彦美,官京西转运副使,卒后葬于福泉山。明代有著名诗人朱熙和朱应祥。清初的朱衮,康熙十五年进士,任江西乐平知县。光绪十七年举人朱宝善,以才思横溢著称于时。 陆姓 17634人。千人以上的乡有白鹤、朱家角、沈巷、小蒸、蒸淀、练塘。以陆为村名的有徐泾乡陆家角、白鹤乡陆项。三国时陆逊封为华亭侯,官至丞相。其子陆抗,孙陆机、陆云都是吴、晋名人。相传福泉山北麓有陆机墓,青浦城南门有二陆(陆机、陆云)祠,今俱废。朱家角陆士谔是清末民初著名小说家、医家,其子陆凤翔为革命烈士。小蒸名医陆少泉,其子陆铨生曾任延长、延川县长,中央建筑工程基本建设局局长等职。 徐姓 17406人。千人以上乡镇有华新、重固、白鹤、练塘、青浦。以徐为乡村名的有徐泾乡、华新乡徐谢、重固乡徐元、沈巷乡徐家浜、金泽乡徐联、蒸淀乡徐南。青浦徐姓原籍河南开封,南宋时迁至山阴,后来华亭。明、清两代青浦徐姓进士有八人。明嘉靖二年榜眼徐阶,官至首辅。万历二年进士徐三重官刑部主事,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徐恕,曾任浙江、山东布政使,有政声,曾领衔重修青浦万寿塔。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徐彭龄,曾官刑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为青浦首任民政长,后任大理院庭长。 吴姓 14954人。白鹤乡最多,超过千人的还有朱家角、沈巷乡。以吴为村名的有白鹤乡吴赵、赵屯乡吴巷。吴姓为吴部土著。明清两代吴姓有进士三人。 周姓 13908人。赵屯乡最多,超过千人的还有白鹤、赵巷乡。以周为村名的有华新乡周浜,朱家角乡周荡、周家港,小蒸乡周潼。青浦周姓名人极多,明末清初的隐逸周宾王、周宾日兄弟,以气节目励。康熙间的周士彬以文名著。雍正二年进士周吉士,官至刑部郎中。咸丰间农民起义首领周立春、周秀英父女英勇抗清的事迹,至今为人们传颂。 李姓 12515人。练塘乡最多,青浦李氏有原居吴郡的,也有来自山西的。明代青浦有李姓进士四人,其中天启二年进士李世祺,官太仆寺少卿,其父李谏任四川叙州知府,均为官清廉,有政声。清初的李嘉言及其子李焕、李燧俱擅诗文。同治、光绪年间白鹤名医李宗宾,精刀圭(ɡuī)术,对贫苦病人不取酬。 顾姓 12432人。赵屯乡最多。青浦顾姓原出吴郡,为吴丞相顾雍之后。顾姓名人极多,三国时有顾雍、顾邵、顾谭祖孙三人。大革命时顾复生、顾达珍领导东乡农民抗租暴动,抗日战争时,创建了青东抗日游击区。顾德熙曾是中共“七大”代表。 杨姓 10274人。沈巷乡最多。以杨姓为村名的,有风溪乡的杨家庄,香花桥乡的杨园,朱家角乡的新杨,金泽镇的杨垛、杨舍。青浦杨姓大多从河南迁来。明代杨枢为官有政声,子豫孙年十七,中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杨道亨,官云南按察使副使。进士杨铨官至广西布政使参政。明朝进士还有万历杨继礼、天启杨汝成。
据公安部门2004年3月户籍数据库统计[lbk]5[rbk],青浦共有527个姓氏,比1985年多52个;单姓520个,比1985年多53个;复姓7个,比1985年少1个。其中,万人以上的大姓有13个,千人至万人的姓氏有61个,仅一人的姓氏有99个,仅二人的姓氏有36个。 万人以上的姓氏分别为张29637人、沈25207人、陈24336人、王24246人、朱20828人、徐17894人、陆17168人、吴14942人、周13835人、李12992人、顾12831人、杨10375人、金10086人,共有234377人。 一姓一人的姓氏分别为巴、班、葆、贲、伯、补、部、操、镡、钞、晁、敕、初、慈、达、笪、鼎、豆、端、顿、鄂、凤、夫、航、滑、化、环、基、稽、祭、佳、尖、井、菊、具、来、勒、耒、磊、力、丽、粱、了、隆、闾丘、玛、迈、蔓、磨、母、睦、铙、皮、漆、綦、羌、谯、卿、庆、容、守、首、帅、粟、眭、邰、太、泰、屯、庹、旺、汶、西门、习、笑、旋、旬、焉、扬、依、亿、阴、由、宇、院、云、昝、扎、诈、展、占、璋、召、甄、镇、政、茽、资、佐。 复姓分别为欧阳12人、端木8人、皇甫8人、司徒6人、诸葛5人、闾丘1人、西门1人。与1985年相比,减少的是司马、尉迟2个姓氏,增加的是皇甫1个姓氏。 少数民族特有的姓氏有7个,分别为朴(朝鲜族)3人、撒(回族)2人、雪(回族)2人、巴(满族)1人、班(满族)1人、火(回族)1人、丽(达斡尔族)1人。
松江区十大姓:张、沈、陈、王、陆、朱、顾、吴、徐、李 松江区十大姓: 张、沈、陈、王、陆、朱、顾、吴、徐、李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黄家溪村姓氏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镇姓氏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镇姓氏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姓氏
苏州市吴江区芦墟镇姓氏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