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春色 文溪春色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719 关注贴吧数: 7
《遥祭杏花村》 《遥祭杏花村》请专家、观众挑刺 本报讯(记者黄晓华)日前,浙江婺剧团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遥祭杏花村》在市人民大会堂首次与观众见面。令戏迷们感觉新奇的不仅是因为能免费观看这部首演的新剧,而且他们还拿到了一份《征求意见表》,他们的意见将成为改进此剧的依据。除“近水楼台”的市区戏迷外,有关市领导,北京、杭州的戏剧专家,以及数十名外地戏迷一同参与挑刺。 据浙江婺剧团书记王亦平介绍,《遥祭杏花村》来源于清代戏剧家洪升所作的《长生殿》“赏袜”一折中提及的一个小故事:“杨贵妃被赐死前遗落了一只锦袜,被乡间老妪拾得,并将锦袜当做招揽自家酒店客人的幌子,后老妪因献袜有功而获殊荣。”这段在原剧中并不起眼的小故事,经过江西籍剧作家姜朝皋的再创造,成为集严肃与荒唐、真实与离奇,既耐人寻味又幽默通俗的《遥祭杏花村》。 为了打造一部高质量的经典剧目,浙婺于今年初邀请了部分外地专家和本团艺术骨干组成创作班子,从剧本到音乐、导演、舞美、表演都进行了研究和创作。这次邀请专家和观众挑刺是为了在省第十届戏剧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争取成为浙婺的经典剧目。 记者看到,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两个多小时的戏演下来几乎没有观众离席。演出结束后,戏剧专家们对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刘智宏,国家二级演员吴淑娟等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加重朱元昊的戏份,在人物刻画上能够更加细腻一些。戏迷们对这部戏也表示满意。73岁的蒋大爷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戏,看了60年,这部戏舞台很漂亮,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让人坐得住看得牢。也有观众建议:“结尾太悲,能不能稍微改改。” 相关文章
古老婺剧焕发新的生机 古老婺剧焕发新的生机———台前幕后看“浙婺”(下) 婺剧是一个已经历了400年岁月变迁的古老剧种。在当下,它需要去寻求新的发展、争取新的观众。怎么做?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把面对市场育精品、在变革中求发展作为立身之道。 精品工程推陈出新  《昆仑女》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金孔雀”奖等大奖。《梦断婺江》先后荣获浙江省戏剧节“戏剧节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等。细数这八年来浙婺的发展历程,这两台精品剧目创造了婺剧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并把金华的知名度和浙婺的品牌影响力都提升上了一个台阶。 浙婺团长王晓平向记者讲述这两部戏的出台经历时,骄傲又嘘唏不已:打造精品是个系统工程,要选题材,编剧本,请导演,作乐曲,对舞美、服装、化妆造型、灯光等进行全新设计……雏形排练出来后,还要一次次地请专家来看,从各个方面挑毛病、提建议,再进行修改。像《昆仑女》,从1999年到2002年,花了4年才打磨成功,《梦断婺江》则修改了八稿,到去年方告一段落。排一出剧目,投资要上百万元。浙婺演出收入不少,但他们把大部分钱都用到了艺术再生产上。 这两部精品剧充分吸纳了婺剧之长,剧本越改越合理,音乐越改越乡土化,深受老百姓欢迎。现在浙婺下乡,每个村都会提出要将《昆仑女》作为开场剧目。 让演职员走上新台阶 浙婺演出队里有许多年轻人,记者问他们这样连轴转是否觉得太辛苦,他们却回答“很开心,因为每天都有进步”。据了解,为了年轻演员的成长,剧团专门设立了“艺术监督小组”,演完马上由艺术总监、队长、舞台总监、老演员给年轻演员指出本次演出中的差距、缺陷,提出善意的批评。 浙婺党委书记王亦平对记者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演员自身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水准,就无法真实生动地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一流的演职员,浙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心力。浙婺要求所有年轻演员参加浙师大艺术学院大专班的学习,鼓励一二级演员到市委党校读书,学费由团里报销。每年都会请不同的专家、知名演员前来讲课和指导业务。另外,演员只要自己提出要到哪里去学习,剧团也都会支持,确有成效的团里还会为其“埋单”。像团里的灯光师、作曲者都是去上海进修回来的。同时,浙婺还为年轻演员创造外出比赛和评奖的机会,在省第二届婺剧基本功大赛中,有20多人获奖;去年全国汇演又有3名青年演员获优秀演出奖,最年轻的一个才18岁。 为婺剧培养新的观众 现在婺剧的市场为什么会这么红火?浙婺的市场总监分析说,金华农村有着深厚的婺剧传统,老百姓逢年过节、生死嫁娶都喜欢演戏;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不了太现代、太生僻的艺术形式,对婺剧却非常熟悉,甚至能跟着唱;农村物质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了,但文化产品的供给依旧贫乏,农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此时,婺剧就是最受他们欢迎的大众艺术。因此,目前除了浙婺外,还有许多县市剧团和民营剧团活跃在我市的广大农村。 这种需求能否一直延续下去,婺剧的观众群能否继续扩大,是婺剧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浙婺把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欣赏婺剧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首先是尽量多演出,让更多观众能够接触到舞台上的精品婺剧,除了每年下乡几百场外,他们还承担了许多公益活动任务,在施光南音乐广场的小厅里,浙婺定期到那里去为市民表演。其次,浙婺搜集、整理了一批婺剧音像资料进行出版,让婺剧迷和对婺剧感兴趣的人,能够多一个接触到婺剧的机会。第三,浙婺坚持“婺剧要从娃娃抓起”,他们成立了自己的艺校,培养婺剧新人,去年从300多人中选了20来个“苗子”,今年报名人数已超700人。浙婺还成立琴行,并与学校合作,在小学生中普及最基础的婺剧音乐。 浙婺下一步还准备建设“婺剧标准化工程”,希望通过对唱腔、念白等出台“行业标准”,让以金华官话为基础音的婺剧规范起来、好听好懂,为更多观众所接受。 (本报记者 金璐)
浙婺《昆仑女》将赴大同演出 浙婺《昆仑女》将赴大同演出陈美兰在排练中。记者 盛赞/文 通讯员 赵菊香/摄 “十一”长假将至,当大部分人在计划着如何过个惬意的长假时,浙江婺剧团的演职员们却没有丝毫的懈怠:彩排、串词、调整剧情和节奏、调整灯光和舞美……由国家民委文宣司、文化部社图司、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定于10月11日至20日在山西大同举行。浙江婺剧团的经典剧目《昆仑女》入选本次会演,届时,浙江婺剧团将与表演云南德宏傣剧、大理白剧、楚雄彝剧、青海藏剧、甘肃秦剧、太原晋剧、京剧等剧种的11个优秀剧团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据悉,本次会演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目的是进一步鼓励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创作,推动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良好运行,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事业的全面发展。 《昆仑女》讲述的是北宋名将狄青受宋皇之命出使西域,收缴当年为宋皇所赠、后被河西国用来胁众进犯中原的珍珠烈火旗。单单国的公主双阳爱上了狄青,比武后结为夫妻。河西国公主海飞云与狄青有杀父之仇,她设计骗走狄青,胁迫西域各国东征伐宋。双阳公主阻击海飞云,大败河西国,以德报怨,宽宥了海飞云,焚毁了珍珠烈火旗,誓与西域各国平等相处,与大宋永世修好。该剧的主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用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民族团结的深刻主题。可以说,这出戏是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参加此次演出的除了“梅花奖”得主陈美兰外,其他四位主演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配角也都是国家二级演员以上的级别,演员阵容强大。
【磐安加油】厉娜的梦想 厉娜的梦想 “我从山区走出来,希望帮家乡人民做点事” 厉娜说自己有好多好多小的梦想,当这些小的梦想都实现时,自己就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梦想。 “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我希望尽我的能力为山区人民做点事;我喜欢狗狗,我要办一个‘流浪狗之家’,不希望再看到没有家的流浪狗;要对家人好一些,尽可能让他们过得幸福;还有就是最当前的,把唱片做好,希望首张专辑大卖。”这就是厉娜的小梦想,她说了,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好多都在她心里,她要一步一步去实现。 大牌档·厉娜 生日:1983年2月23日 籍贯:浙江磐安县尖山镇大园村 职业:模特歌手 身高:166cm 血型:A型 喜欢的歌手:范玮琪,范晓萱,陈奕迅 获得奖项:2006年《超级女声》第五名、长沙唱区冠军 厉娜小秘密 【小名】 厉娜有个小名儿叫小雪。这个名字是厉娜自己起的,因为她讨厌自己的名字中有个“娜”字。厉娜说自己的名字是舅舅给起的,那个时候电视里演国外的片子,好多人名儿都是××丽娜。因为自己正好姓厉,所以舅舅给她起名叫厉娜。但是当厉娜懂事后,她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名字,就决定给自己起个小名。因为她是冬天出生的,正好还下着雪,她就想着让自己的名字里带个雪字,厉娜开玩笑说,“如果我要姓夏,我肯定叫夏雪。那时,小说里常有冰儿、雪儿的名字,最后我就给自己起名叫小雪了。” 【外形】 有人说她冷艳像王菲;有人说她清纯像茉莉花……厉娜对自己的五官也很满意。小时候,她觉得自己嘴巴漂亮,可同学们告诉她,她的鼻子长得最漂亮,她也开始觉得自己的鼻子漂亮,可是现在,最让厉娜满意的是自己的眼睛。厉娜说:“只要大家说我好看,我就很开心。” 【真性情】 厉娜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孩。不知她的真性情能否让她真正地融入这个圈子,直到现在她仍希望自己的私生活能和以前一样。“我不会因为自己是公众人物而不去吃楼下的鸡翅,也一样会去大排档吃麻辣烫。”厉娜说,有些东西,她希望能永远。 【乐观】 电视处女作《那小子真帅》,首张同名专辑《厉娜》,这是厉娜成为艺人后目前完成的两大成果。假如有一天,突然离开了这个圈子,厉娜会怎样呢?“不当艺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干,比如卖烤翅、开按摩店。”这样的回答,厉娜依然是信心十足。 【口头禅】 原来厉娜有一句口头禅“你知道吗?”在和她交流中,“你知道吗?”出现的频率很高。举例:“你知道吗?最近公司定好的事情总是在变”;“你知道吗?那个时候大家赛区意识很强”;“你知道吗?我有许多小的梦想”……
婺剧,我的灵魂伴侣 婺剧,我的灵魂伴侣 儿时,常听到隔壁大婶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哼着曲儿,不知唱的什么,只觉得很好听。母亲偶尔也会几句,我就缠着母亲教我,这时父亲就会走过来,怜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囡,哪天县剧团来,爸爸带你去看,这是咱们金华的地方戏。”我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心里的期盼却在脸上写得明明白白:“爸,你说的哪天,是什么时候?”母亲说:“这孩子,着了迷了。” 终于盼到了县剧团来演出,地点在镇大会堂。父亲大清早托熟人买了4张晚上的甲等票,我心里那个乐呀,比穿新衣服还美。那天的我,乖得不得了。帮着母亲忙这忙那,紧催着母亲提早吃晚饭。 父亲背着弟弟,母亲抱着小妹,当然还有我和姐姐,全家都去。当晚的剧目是《小尼姑下山》,主演吴光煜、郑兰香。那晚我笑得肚子疼。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夏天,干旱时节,义乌江几公里内都没有水,光着脚丫就可以走,我和姐姐跟着村里几个戏迷到江对面去看戏。那晚月明如镜,我们踩着月光一路嘻嘻哈哈地走着。刚刚走到江中央,我不经意间往上游方向瞥了一眼,马上惊奇地大叫起来:“姐姐,快看,快看哪,那边的白云多好看呀,会动的,你们快看呀!”几个上了年纪有经验的大伯顺着我的手一看,吓得不得了:“乖乖!别喊了,快跑回去,这哪里是云,是东阳水库放水了,快跑,不是白云!”波涛滚滚的江水向我们冲过来,可怜那时的我怎么也反应不过来,还直愣愣地呆在江中,满脑子幻想:“是白云,是滚滚白云。”等我回过神来已来不及了,其他人都已经跑回江边,只有姐姐哭喊着,死命地拉着我,幸好上游一条被江水冲下来的小船救了我们姐妹。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想来仍心惊肉跳。那晚的剧目是《姐妹易嫁》,也是县婺剧团演的。 如今的我,早已像当年的母亲,时不时地哼上一段,成为喜怒哀乐的倾诉———闲时是《苏三起解》,忧伤时唱“看断桥未断我寸肠断”,泪流满面;对生活充满希望时唱“樊梨花驻寒江统领三军”……婺剧就这样融进了我的生命。 (莲 子)
丽水上演"婺剧音乐会"PK《变形金刚》结果都爆满 丽水上演"婺剧音乐会"PK《变形金刚》结果都爆满2007年08月01日 08:27:1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8月01日讯 昨天,丽水市区奥斯卡数码影院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虽然已是第四天放映,但火爆程度仍然不减,首场7点的电影,6点50分就挂出“满座”告示。然而,火爆程度可与之一拼的是,晚上7点30分在莲都会议中心举行的“绿谷之声”第五场音乐会——婺剧音乐会,同样也是观众爆满。  由丽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绿谷之声”系列音乐会,经过前几场的成功演出,如今在市民心中已经越发具有影响力。这次,由缙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共同承办的婺剧音乐专场演出,更是让丽水市的婺剧迷激动不已,前来本报领取免费门票的市民几乎是一茬接着一茬,200张门票“一抢而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本报特地多争取来的40张门票也是一会儿就被“抢”走了。看来,传统戏剧与现代电影大片同样具有竞争力。  如此火爆的场面是与婺剧在丽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息息相关的,像闻名全国的婺剧之乡——缙云县,如今具有较高演出水平和一定设备规模的婺剧剧团就达到了30多个,从业人员有1500多人,常年在浙、闽两省40多个县(市)的农村演出,“生意兴隆”。来源: 丽水新闻网 作者: 郭真 蓝乐芳 编辑: 施袭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