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涛榕树 闻涛榕树
大家好,我是闻涛榕树,欢迎来到我的i贴吧!我们可以通过贴吧交朋友。认识你真高兴!
关注数: 47 粉丝数: 82 发帖数: 10,592 关注贴吧数: 3
烟台名家分享会!张炜分享新书《爱的川流不息》创作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雪丽   仲夏时节逢盛会,群贤毕至论华章。7月16日至18日,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会将在烟台举行,为迎接这一盛会,烟台重磅推出“烟台名家分享会”。6月20日下午3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张炜先生来到了烟台新华书店,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新书《爱的川流不息》,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厚积薄发,深情书写人间大爱   本次活动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教育出版社、烟台新华书店联合主办,邀请了张炜先生和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超,以及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李士彪、路翠江、顾林、瓦当四位嘉宾在现场进行了分享。分享会由作家、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副教授瓦当主持。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和来自烟台社会各界的读书爱好者共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张炜先生出生于山东龙口,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古船》《九月寓言》《家族》等,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爱的川流不息》是张炜先生酝酿创作多年,厚积薄发的又一力作,是一部充满人间大情怀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社会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该作品今年还获得第17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爱的川流不息》以流畅简约的线条,勾画出一人一猫的形象。从一只宠物猫“融融”来到家里开始,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作者用深情的笔触书写了自己养宠物的几段感人至深的经历,在一次次与动物朋友的相处与别离中,双方的欢乐与离愁相互交织,最终构筑了一个超越物类边际、交相融合的共有精神世界,有着很强的哲学意味与深厚的人文精神。   新书分享会活动分为阅读对谈、创作对谈、读者互动和新书签名四个部分,会上,张炜先生分享了《爱的川流不息》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灵感的碰撞与取舍,文字的书写与情感的凝聚。来自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的四位老师从学术的视角分享了《爱的川流不息》读后感。   张炜介绍,《爱的川流不息》是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当时关掉手机、关上门,不见任何人,自我封闭写了3个月的时间,期间累病两次,才创作完成。“这本书字数不多,就是一个小册子,很多朋友都认为,像我这样写过两千万字长篇小说的人,创作这本书一定比较容易。”张炜感慨地说,其实不然,在他看来,早一两年他写不出这本书,晚一两年写,又会是另一个味道。为了让读者读得更流畅,他曾反复修改,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
张炜VS阎连科:文学的兴衰是否有迹可循? “从事和热爱文学的人,经常要在心里画问号:我们处于文学的哪一个发展阶段? 文学和我们当代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文学是兴还是衰?文学有没有一个可预料的未来……”在对话的开头,作家张炜抛出了这一系列问题。这些关于文学的大问题,似乎总没有确定的答案。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文学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窄,文学的前途也难以预测。 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文学的冷板凳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张炜和阎连科两位作家来说,写作已然成为了几十年来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自第一部小说《古船》之后,张炜在四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积累了上千万字的作品,并一直在探索新的创作路径;不久前出版了新作《速求共眠》的阎连科,近年来在大学里教授写作,在讲台上向年轻的学生分享他的文学经验。在一个喜欢谈论进步的时代,他们选择守在自己的书桌前,与文学进行着缓慢而长久的对话。 于他们而言,文学的兴与衰意味着什么?他们又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学状况,以及文学未来的命运?4月17日,张炜和阎连科在香港科技大学就“文学的兴与衰”这一话题展开了对话。他们从历史上文学的黄金时代,谈到今天的文学创作,并对青年写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炜:似此星辰,为何而来 作家张炜新出了一本散文集《他们为何而来》。这样一本集子,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期待之外。这本集子向我们讲述了很多,既包括作家的精神完善、作家的理性演进,也包括了他的美学见解,以及与两本小说的价值向度紧紧关联的思索。在20世纪90年代,评论者总在预言张炜耗尽了某种激情,张炜进入了某种重复;在众声的喧闹之中,张炜自己倒是一步一印地在进行着他的起承转合。茅盾文学奖之后,2016和2018两年间《独药师》和《艾约堡秘史》两部长篇出版,这时评论界强作解人,对这两部作品竭力赞美;而在鲜花着锦之外,张炜步调不乱地走向他文字生涯的完成,依然是不疾不徐。   《他们为何而来》可以回答两个问题:张炜一直在写什么?张炜此时在哪种境界?张炜以小说闻名,这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非常优秀的散文。相较于小说而言,散文更有抒发胸臆的便利,所以可能更加真切。他对书写,从早年起即有一种生死相缚之爱,这种爱伴随他从少年练笔一直走到茅奖作品,不仅纯挚不变,还更添一种“知命”后的从容。张炜所关心的,这本集子告诉我们,依然是文学和这个世道。他去写“文学”,落笔在语言感觉和作家人格,这是他在《心仪:域外作家小记》书里就有的视角;这里透露出了他的不变之爱的藏身之地。只是,二十多年前那种感动到一唱三叹的语调,在这里已经收了起来。写到别林斯基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奋不顾身的人,一个对真理及艺术诸问题极度敏感的天才。匆匆来到,匆匆离去,却对这个世界说出了极为重要的话。这样一个生命引我们发问:他为何而来?同时也启发我们寻问自己:我为何而来?”(《他们为何而来》)《心仪:域外作家小记》成文的时候,那些世界文学史上的赫赫人物,是他的同道,他与他们遥相对望而各行其是;到《他们为何而来》的时候,这些人物和一些思想史人物,是他的友伴,他在躬身观照的时候返身以求:在这种寻求之中,那些或有资格陪伴他终生的人物清晰显现出来——他们不再只是文学上的偶像和路标,而是他精神的父兄。   这一个行列之中包括别林斯基、鲁迅、陶渊明、李杜、老庄、孔、孟、荀等等人物。正因为坦荡直接,所以这是一本可以感知作家心境的集子——只是需要沉静以读。作为一个后辈,我清楚地感觉到了如今的张炜身上教化者,同时也是自省者的人格;因其自省,所以他的教导令人信任。而余生而晚,其实也有另外一种幸运,即在尚未被世风浸透的时候,就赶上了这一位作家的老成之境。这本集子中的文章之所以是它们现在的那个样子,就是因为这种境界的缘故。集子中《写作人的晚境》说道:“慢下来的好处是冷静,是沉默,是争取了更多回望的时间,有了远望的机会。这种修整是多半生的辛苦劳作才换来的,如果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张炜近年写作的重心从小说转移到了散文与诗,未尝不与这种认识有关:是诉说的时候了。   尽管张炜以小说名,但就此说他是“小说家”并不适宜:他是纯正意义上的作家。不系于体,不拘于时,不为市场,不屈服于意识形态,他所写出的,皆是他内向而求得到的。他的小说和散文,差别更多地只在戏剧因素的强弱,而不在精神涵义;他心头所爱、魂梦所系,在小说和散文中一以贯之,在诗中更是得到了精当的提炼。读者曾经需要通过附会作家的童年和少年经验去理解张炜的小说,如此才能稍稍触到他屡屡回归的不存之境、稍稍理解他的理想或者与之相反的黑暗成形的地方。只是这种办法在《他们为何而来》这里不很灵验了,因为一来作家进入了老成之境,童年与少年经验,是创伤也好,幸福也好,俱是回望而不是重现了,二来这本集子坦诚,连装饰都没有,它把作家关心的一件一件讲了出来:“我们谈文学、思想、道德、伦理,实际上是谈人性和社会道路”,张炜对着《南方周末》的采访,曾如是说。
生命原乡里的吟诵和告白——评张炜最新散文集《海边兔子有所思》 带着胶东半岛的徐徐海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新近推出的散文集《海边兔子有所思》(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以故乡为原点,追缅逝水流年里的喜怒哀乐,于时光深处,写下了一个作家对人生和现实的深情告白。   张炜的作品一直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兼具而享誉文坛。其早期作品,往往以诗化的语言,歌颂乡村的恬美,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人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而随着《古船》的诞生,则让他此后的创作从以往的关注乡土、呈现诗化意境的浪漫氛围里走了出来,以凤凰涅槃的勇气,把视角和笔墨更多地倾力于对现实的描摹上。在本书中,虽然张炜对自己这种创作风格上的蝶变,没有独立成章地予以陈述,但从他许多回忆往昔作品的一些感喟中,还是不难体察到他对现实社会强烈的关注。   胶东半岛是张炜的故乡,这片土地不仅赋予他成长的活力,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张炜深情地徜徉其间,倾听着屺姆岛雄浑高亢的拉网号子声,遥看着浩渺大海里不时闪耀的渔火。半岛的历史渊源,齐文化的玄妙高深,仿佛都随着那波涛汹涌而来……张炜摊开纸笔,一股浓烈的胶东情结交织于心间,心潮涌动里他留下了对故土的吟诗,镂刻下了对先贤智士的精神皈依。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都隐隐可见作家对于生命原乡的无比眷恋。   张炜精心地构筑着他的精神家园。回顾他漫长的文学之路,写作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0多年的文学履历,让著作等身的他推出了《九月寓言》《家族》《你在高原》等扛鼎之作,也让他把笔力有意识地延伸到对文学本身的探讨和追怀中。《海边兔子有所思》撷取了这些思想光羽,以坦诚的态度,追索了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的耕耘、付出、回报和疑虑,回答了作者对他作品在文学意义上的释义。同时,就当前文学评论普遍存在的陋习和诟病,他也表达了真知灼见。在他看来,国内当下的文学评论,很少介入对语言运用的分析。他指出,脱离了对一个作家在语言文字上的细究,不从这一最基础的文学细胞上去考量,这种评论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溯源。真诚地阐述,一针见血地指正,不但体现出张炜在文字追求上的严谨,也彰显出他在文学使命上的责任和担当。   隐喻,是张炜经常用到的写作手法。他在书中意味深长地写道:“在众多生灵中,最得作家欢心的便是兔子们,兔子俊美、和平、友爱、单纯、活泼、机灵。”他认为,所有的好作家都是一只会思考的兔子,除了勤奋、好奇、单纯、善良这些品质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兔子食草,永远站在弱者一边,为正义而歌。就像他在《林子深处的声音》一文中所表达的那样,“每个人都将由浅入深地往社会与人生的林子深处走去,走个不停,走向自己的结局”。综观张炜的创作生涯,的确在践行着他的这种思想。   傍依海岸,像兔子一样简单生活热切思考,是充盈在张炜内心宁静而朴实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写作佳境。怀揣善良,以清澈的眼光和澄明的心境去看世界看人生,即便面对汹涌的红尘浊浪,依然能在人生的四季中,在通透自如中步入一个恬淡之境,处处看到春暖花开。这或许是《海边兔子有所思》的另一番隐喻吧。(刘小兵)
张炜推出新作《艾约堡秘史》 坚持纯度和严肃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在刚刚结束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湖南文艺出版社发布了2018开年之作——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最新重量级作品《艾约堡秘史》。从上世纪的《古船》《九月寓言》,到“中外文学史上最长的纯文学作品”《你在高原》,张炜坚持文学作品的纯度和严肃,用纯文学的方式审思当下,“每一部长篇,都要酝酿15年以上”。   书写时代:   如履薄冰地交了一份答卷   《艾约堡秘史》用文学的方式,深度透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小说关注了一个私营企业巨头人性和欲望的挣扎和撕裂。   张炜的小说常常给人以激荡时代和灵魂的叩问,对过往和当下都一直在做着思辨的审视和书写。采访中,他说自己写长篇没有一部少于15年的酝酿,仅仅一两年、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思考,肯定是写不好的,“我把1988年开始思考的东西冒险写出来,这样的长篇出来以后,它是有重量的”,这本书就是现在的《艾约堡秘史》。   说到写作初衷,张炜透露,1998年他和一位“老板”碰巧遇到,“我一看这不是我十几岁的时候遇到的那个文艺青年吗?那时候,我们彻夜谈文学,他说他写了好多稿子,大概七八百万字,我非常惊讶,觉得他是文学中人,这个人对我是有吸引力的人,他有文学雄心,超出了一般人的抱负”。张炜承认,写作成功人士是有限制的,就像画画。   有一次张炜问一位画家,你是北方画家,北方没有水牛只有黄牛,你怎么画水牛?那位画家解释,黄牛不入画。“我想了很久,文人画、现代水墨画的都是水牛”。水牛是大肚子大脚,好画。那么,就像黄牛一样,谁能写当下的企业和爱情,个人表述、概念化的词语,全都要粉碎了,要拿出你自己的表述。张炜带着这样的恐惧、谨慎去寻找自己的语言,走入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和自己,“写起来很难,我一直做这方面的准备,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1988年开始一直在积累,这次交了一份答卷。即便如此,对我来说也有如履薄冰之感”。   张炜的很多长篇小说都致力于在厚重的时代和广阔的诗意方面进行探索,作家李敬泽认为,“《艾约堡秘史》对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做了有力表达”,聚焦很多精神困境,“这些价值冲突就在这个时代发生”。文学评论家龚曙光解析,主人公被这个时代所谓的现实感压得动弹不得,“他有对这个时代的忏悔,很多写现实的作品,最后就是一声叹息”。
《艾约堡秘史》面世 茅奖作家张炜冒险尝试写中国巨富群体 前年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说,“有人以为只有发了大财才能安静地过日子,其实他们错了,那时候可能更不安静了。”没想到,张炜的最新作品《艾约堡秘史》果真写了“富豪中的顶级富豪”——中国巨富群体,他们似乎尽享财富之巅的王者荣耀,却体味着鲜为人知的人性与欲望的挣扎、撕裂。这部张炜眼中的“冒险之作”,昨天正式面世。   “出版湘军”掌门人亲自当责编   “我认识张炜的时候才20多岁,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在《古船》的一次讨论会上做了一个很短的发言,由此他认定我是他这辈子的朋友。”中南出版集团董事长龚曙光透露,成为《艾约堡秘史》责任编辑,这是他与张炜二三十年的交情换来的,更是他“争来的位置”。   龚曙光被誉为“出版湘军”掌门人,在2008年济南书博会上,与张炜邂逅重逢。他当时提出想向张炜“私人订制”一部长篇小说,没想到张炜欣然接受,并决定拿出一部“私藏”了多年的《艾约堡秘史》。龚曙光也随即拿出最大的诚意,亲自为张炜的这部力作担任图书责编。   作为《艾约堡秘史》的责任编辑,龚曙光读了作品不下十遍。这部书通过一个私营企业巨头吞并风光旖旎的海滨沙岸的典型事件,聚焦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既高度依赖又相互纠结的尖锐现实,直指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膨胀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 评价这部长篇小说时,龚曙光也展露了其性情中人的那一面,“它首次以文学的方式正面透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现实,以犀利的笔力直面社会暴富阶层的生活与灵魂,以诗意与切肤的文字剖开了一个暴发户既强横又虚弱、既骄奢又枯冷、既丰富又苍白的发达史、心灵史、情爱史。”他还激动地提及,小说表现了财富的匮乏之殇到财富的盈足之殇,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资本膨胀与人性的迷失等等为人关心的话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