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湾筏者 水湾筏者
罗丛红者,江南梅山人也,自幼懒于耕读,常游于山水之间,倚松而歌,吟风而泣,好天籁之声,恶世俗之交,性情孤避而不合时宜,偶学庄周,时同鱼乐。后迁居岳阳,赏无边风月,遣诗韵数篇。
关注数: 3 粉丝数: 152 发帖数: 3,773 关注贴吧数: 11
翻出一篇《新天地报》创刊贺词 是年二月,春和景明,万物齐惠,新天地集团应时而立,所属单位遍及三湘,南抵瘐岭,北极岳阳,夹千里宏域 ,集天下英才。是时也,集团上下,内和外顺,民心日炽,前景可喜,殊堪存志,遂顺其时,乃编刊《新天地报》。 集团辖神斧、南岭大小三十七企业,资逾三十亿,员满八千人,集产、供、销、研、服务于一体,拥高新科技、专业人才于一身,产能翘首全国,荣誉盛载而归,此乃上之鼎力而支,下之戮力而协也。虽为壮大,无忧则患,故尔运筹帷幄,知国事家事天下事,拟能行确行必行策。观之远,立之高,方为长久之计者。集团宏观经济环境,详尽发展趋势,认明前进方向,透析企业态势,后然定位战略,锁定目标,明确任务,保障措施,环环相扣,步步精心,此“十二五”战略之大纲也。若乎上下不悉,同心之力何从谈起?长此以往,则危矣。恰值时今,信息发达,借此之机,编刊《新天地报》,筑沟通之平台,宣传之媒体,外可树集团形象,内可建企业文化,凝心聚气,助集团发展之良器也。 既已为刊,然有其旨,乃宣其政,传其态,释其念也。褒先砭陋,彻上彻下,或文或赋,或诗或画,尽显员工身手,一展横溢才华,何不美哉!纵观集团上下,能工巧匠,稚苗新秀,不乏其人。一则集团暖日阳光,再则子公司雨露滋润,锦绣人才,雨后春笋。虽为内刊,非为赢利,却为沟通交流之桥梁,然则敬请员工赐稿,一经采用,不敢废礼,当奉资以谢,稿酬虽薄,其意犹重。报刊编辑者,亦当竭其所能,兢兢业业,择优选良,无私奉献,若夫才疏学浅,疏漏不足,亦请员工宽仁以待。 《新天地报》之创刊,吾仅以粗言淡语,恐难深达其意,然心犹笃,谨表微言,以祝报刊日星月异,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诗边夜话】(节选)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写诗,就象数学中的证明题,先找论据,步步推证,达到证明的结果。 看这一首,先找两个论据,兰和桂,春兰秋桂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必须是公认的,这就是数学中所说的“公理”,兰葳蕤,桂皎洁。在这两个公理的论证下,得出第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佳节”,这里的佳节,不是节日的意思,例如中秋佳节,就不是这里的意思,佳,好、美的意思,节,气节,精神。佳节,就是好的气节,好的精神。兰到了春天,叶子就葳蕤,桂华到秋天就皎洁,这是兰与桂的佳节,为了这个气节,年年如此,永葆不变。这一层意思写完了,大多数人,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要论证的是自己的气节,还没有达到论点。 这兰和桂,有人欣赏,有林栖者悦,这是好事儿。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他的本性,本性不移,那才是”佳节“,有人悦也罢,无人悦也罢,兰还是兰,桂还是桂,兰叶不会秋而改变,桂华不会因春而改变,依然是春葳蕤,秋皎洁,这才是本性,坚持本性,自然高洁,不必要因为别人喜欢而显得高洁。孤芳可以自赏的,别人赏了,这芳就可就不会长久了,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高洁的人,要坚持自己的气节。
读诗随笔 一、读一汽大众先生《怀念孙中山》 水湾来读读大众先生的怀古佳作,有对内容的解释,同时也有水湾个人的意识: 中山卓识远谋中——吟咏历史人物,既要集中体现人物特征,又要不同与历史的重播,大众兄这起句,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四个字:卓识远谋,高超的见识,长远的谋略。怎么个卓识远谋呢,请看下面的阐述。 狮吼苏醒华夏雄——见识到了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是一只睡狮,虽然睡着,但是狮,不是别的,是可以大展雄姿的,是可以称雄世界的,有哪些远谋呢?要把这沉睡的狮子唤醒,要去改变当时现有的状况,要使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万岁龙旗看扫地 千军义臂听成功-——光有见识和谋略还是不行的,要行动起来,要拔掉封建社会的龙旗,要以新的面貌,新的体制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不是病夫,而是雄狮,在中山先生的带领下,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努力下,龙旗倒下了,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了。 除根果尽割据毒 养虎因生别样红——中山先生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成功在哪里?推翻了封建体制,建立了新的共和体制,这是社会的伟大进步,是可喜的成功。但也失败了,这成功的果实,被一些狼子野心的人所剽窃了,是养虚为患吗?如果他们能够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发扬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就不会生出别样的事端来了。 追念中山百年后 弟兄标帜愿相同——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想往昔,无论是国民党也罢,都是弟兄,都是中华儿女,但愿两党的标帜是同样的,同发点是一致的,一致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想想开头的卓识和远谋了,不要搞分裂,要团结一致,那才是真正的醒后的雄狮。 读诗是一个再创造,也许与大众先生的原意有所分岐,但也无关又紧要了,再创造嘛,分岐是难免的了,前人所说的诗无达诂,大约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新化话曾经是官方语言(普通话) 新化话并不丑,曾是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据有关语言学家研究,新化话接近于唐未到北宋未期的官方语言。准确地说,新化话接近于标准的汉语言。 所谓汉语言,就是汉族人所说的语言。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虽然各诸侯国的语言和文字有相似之处,但各诸侯国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字,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了文字,但统一不了语音,直到汉代时,才一步步地走向统一,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发音,这种发音,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汉语言”,汉语言的发音,古也有四个声调,称之为“平、上、去、入”,这四声,不象现代的四声,现代的四声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入声在现代普通话发音中,则是消失了的。 何为平声?何为上声?何为去声?何为入声? 这四种声音,都可以从新化话里找出来。 我们现代所说的第一声,第二声,古时发音基本相似,都归为平声。 现代的上声与去声,与古时的上声与去声也相差不多。 相差最大的就是入声字,入声字,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而在新化话里,则是最为常见的,至于入声字如何读?我们没有面对面的说话,也不能说给你们听,但是,我找出一些字来,让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些字,按新化的读音,到底是第一声,还是第二声,还是第三声,还是第四声呢?先请大家读读: 先找来几个入声的分类: 入声: 【一屋】屋木竹目服福禄谷熟肉族鹿漉腹菊陆轴逐苜蓿宿[住宿]牧伏夙读[读书]犊渎牍椟黩毂复[恢复]粥肃碌(马肃)鬻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倏独卜馥沐速祝麓辘镞蹙筑穆睦秃(觳角换系)覆辐瀑郁<忧郁,郁郁葱葱>舳掬(掬左换足)蹴(足局)茯袱(服鸟)鹆髑槲扑匐簌蔟煜复<复杂>蝠菔孰塾矗竺曝鞠嗾谡簏国[职韵同]副 【二沃】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浴酷躅褥旭欲笃督赎渌纛碡北[职韵同]瞩嘱勖溽缛梏 【三觉】觉[知觉]角桷榷岳乐[音乐]捉朔数[频数]卓啄琢剥驳雹璞朴壳确浊擢濯渥幄握学龌龊槊搦镯喔邈荦 【十药】药薄恶[善恶]作乐[哀乐]落阁鹤爵弱约脚雀幕洛壑索郭错跃若酌托削铎凿箔鹊诺萼度[测度]橐钥龠瀹着著虐掠获<收获>泊搏藿嚼勺(讠虐)廓绰霍镬莫箨缚貉各略骆寞膜鄂博昨柝格拓轹铄烁灼疟(艹弱)箬芍躇却噱矍攫醵踱魄酪络烙珞膊粕簿柞漠摸酢怍涸郝垩谔鳄噩锷颚缴扩椁陌[陌韵同] 上面这些字,只是入声字的一小部分。 当我们读这些字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字,用新化话来读,既不是一声,也不是二声,也不是三声,也不是四声。有一种独特的发音。 这种独特的发音,在古时就称为入声。 那么入声是怎么消失的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中国的历史: 从北宋开始,南为北宋,北有辽。到了南宋,北为金,南为南宋,随后,元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再后来,明灭了元,之后,清灭了明。 我们来看看辽、金、元、清这些朝代,前前后后近一千年。这四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为少数民族。但他们统治的却是汉人,那么,他们必须学习汉语并应用汉语。 我们试想,一个少数民族人说汉语是怎么回事呢?更何况那个时代还没有语音的学者。少数民族说汉语,就象外国人说汉语一样,有许多的发音是发不准确的,而在汉语言中,最不好说的,就是入声字了,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们,就不发入声字了,把入声字派入了其它三声之中。一年又一年这么说着,一千年过去了,就形成了现代的普通话。 所以说,普通话不是标准的汉语言,只是一个残缺的汉语言,或许说,是汉语言的四分之三。 我们再找一些不是入声字的字来读读,其中大部分的字与普通话相同,却也有一小部分的字,与普通话不同了,也来举几个例子: 如:鞋,来,恩,街…… 其实还有许多的字,这里只举四个,这些字,在新化话中怎么读呢?我们是新化人,我想,我们都知道怎么读,或许也有一些差异,但也差别不是很多。下面,我用普通话中接近的字来读读上面四个字: 鞋——孩,来——雷,恩——烟,街——该。 我们去查查《康熙字典》,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在《康熙字典》里,这四个字的发音,都是咱们新化话的发音。 我们再查更古的韵书,或发音书,如《平水韵》、《切韵》,更证明了康熙字典发音的可靠性。原来,古人的发音,是与新化话基本相同的。 就我们新化而言,长时期不受教化,与外边的人很少打交道,语言的交流上还停留在了北宋以前的时期,所以,新化的方言,基本上是北宋及以前的官方语言。 我上面的这些话,不是胡说的,大家可以去翻阅其它资料,都可以证实,所以,我们不要为我们新化话不好听而羞耻,要想想,在一千年以前,我们新化话是标准的官方语言,大家想想,还会为新化话而懊恨吗?
词韵简编   (一)本编依据清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书删去僻字,故称“简编”。   (二)《词林正韵》原书韵目用《集韵》标目,分目繁多,标目有僻字,因此,本编改用比较通行的《词韵》标目,以便于检韵。至于分部,一如《词林正韵》原书。 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一东】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氵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二冬】冬咚彤农侬宗淙锺钟龙茏舂松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封胸凶匈汹雍邕痈浓脓重[重复]从[服从]逢缝峰锋丰蜂烽葑纵[纵横]踪茸蛩邛筇跫供[供给]蚣喁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一董】董懂动孔总笼[东韵同]拢桶捅蓊蠓汞 【二肿】肿种[种子]踵宠垅[陇]拥冗重[轻重]冢捧勇甬踊涌俑蛹恐拱竦悚耸巩怂奉 【一送】送梦凤洞众瓮贡弄冻痛栋恸仲中[击中]粽讽空[空缺]控哄赣 【二宋】宋用颂诵统纵[放纵]讼种[种植]综俸供[供设,名词]从[仆从]缝[隙也]重[再也]共 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三江】江缸窗邦降[降伏]双泷庞撞豇扛杠腔梆桩幢蛩[冬韵同] 【七阳】阳扬杨洋羊徉佯芳妨方坊防肪房亡忘望[漾韵同]忙茫芒妆庄装奘香乡湘厢箱镶芗相[相互]襄骧光昌堂唐糖棠塘章张王常长[长短]裳凉粮量[衡量]梁粱良霜藏[收藏]肠场尝偿床央鸯秧殃郎廊狼榔踉浪[沧浪]浆将[持也送也]疆僵姜缰觞娘黄皇遑惶徨煌仓苍舱沧伤殇商帮汤创[创伤]疮强[刚强]墙樯嫱蔷康慷[养韵同]囊狂糠冈刚钢纲匡筐荒慌行[行列]杭航桁翔详祥庠桑彰璋漳獐猖倡凰邙臧赃昂丧[丧葬]阊羌枪锵抢[突也]蜣跄篁簧璜潢攘瓤亢吭 [漾养韵并同]旁傍[侧也]孀(马霜)当[应当]裆(王当)铛泱炀蝗隍怏肓汪鞅滂螂怆[漾韵同]缃琅颃怅螳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三讲】讲港项棒蚌耩 【二十二养】养痒象像橡仰朗桨奖蒋敞氅厂枉往颡强[勉强]惘两曩丈杖仗[漾韵同]响掌党想鲞榜爽广享向飨幌莽纺长[长幼]网荡上[上升]壤赏仿罔谠倘魍魉谎蟒漭嗓盎恍脏<肮脏>吭沆慷襁镪抢肮犷 【三绛】绛降[升降]巷撞[江韵同]戆 【二十三漾】漾上[上下]望[阳韵同]相[卿相]将[将帅]状帐唱让浪[波浪]酿旷壮放向忘仗[养韵同]畅量[数量]葬匠障瘴谤尚涨饷样藏[库藏]舫访贶嶂当[适当]抗桁妄怆宕怅创酱况亮傍[依傍]丧[丧失]恙谅胀鬯脏<内脏>吭砀伉圹纩桄挡旺炕亢[高亢]阆防 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四支】支枝肢移(竹移)为[施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参差]疲茨卑亏蕤骑[跨马]歧岐谁斯澌私窥熙欺疵赀羁彝髭颐资糜饥衰锥姨夔祗涯[佳、麻韵同]伊追缁萁箕治[治国]尼而推[灰韵同]匙陲魑锤缡璃骊羸帔罴糜蘼脾芪畸牺羲曦欹漪猗崎崖萎筛狮蛳鸱绥虽粢瓷椎饴嫠痍惟唯机耆逵岿丕毗枇貔楣霉辎蚩嗤媸(风思)埘莳鲥鹚笞漓怡贻禧噫其琪祺麒嶷螭栀鹂累踟琵嵋 【五微】微薇晖辉徽挥韦围帏违闱霏菲[芳菲]妃飞非扉肥威祈畿机几[微也、如见几]讥玑稀希衣[衣服]依归饥[支韵同]矶欷诽绯(日希)葳巍沂圻颀 【八齐】齐黎犁梨妻[夫妻]萋凄堤低题提蹄啼鸡稽兮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赍迷泥溪蹊圭闺携畦嵇跻奚脐醯黧蠡醍鹈奎批砒睽荑篦齑藜猊鲵羝
受红袖添香“古韵新风”首版之邀,评“立春”活动作品十余首。 21,《风雨韵》立春有感 春立枝头昨夜空, 人难追梦三径中。 未求冰瘦涨花水, 敢望雾频辞朔风。 有恨相思芳信寄, 无情痴念翠霞穷。 何当玉女抒怀处, 尽染夕阳天际红。 ------------------------------------- 前二句,有点费解,意象较为模糊,中二联不错,有情有景,有实有虚,情景融合,尾联稍见突兀,欣赏。 ------------------------------------ 22,立春 调度星星练顶针, 安排四季写回文。 风迷柳眼王孙远, 霞蔚桃腮燕子新。 松月空山期贾岛, 狐冰瀚海傲卢纶。 苍天怜我花飞雪, 浑忘丹书早立春。 ------------------------------------- 全诗见不到“立春”气息,若为“立春杂感”,那还说得过去。另有些意象太远,联想太丰富。 -------------------------------------- 23,立春 冰消雪化又经年,碧草芳花水上船。 布谷枝头催早种,黄牛挂套欲耕田。 熏风北上舒心近,燕子低飞润雨连。 企盼金龙腾盛世,红灯高挂奏丝弦。 ---------------------------------------- 以立春时期的景物而起,起得自然得体,紧扣诗题。以生活气息而承,承得深远。后二联,景象和立意不错,但表现力较为松软与虚空,与上二联的气脉上连接不畅。 ----------------------------------------- 24,立春 推户掀窗一展喉,今朝可散蛰居愁。 楼前渐觉寒无力,湖畔应知草放柔。 几处彩筝先燕至,千家冗履伴冬收。 笛催冰雪争相化,好润芳菲四野幽。 ------------------------------------------- 全篇借“立春”之机,暗藏放飞理想之意,立意上很新奇独特,但个别处较为累赘。颈联犹好,别有韵味。 ------------------------------------------------- 25,立春信笔 逝水峡云难剪裁 无边花影不重来 惊回鸿羽三生梦 锁向松园万古埃 彩笔深怜盘烛泪 白头细数胆瓶梅 春宵毕竟连城价 也借清阴写杏腮 ------------------------------------ 句句用典,藏而不现,信笔不信,凝而不散,深邃高古,春情犹见,立意奇特。 ------------------------------------ 26,立春 丝丝残雪挟寒去 缕缕柔风送暖来 朗朗晴空飞雁阵 幽幽碧水撞冰排 枝头鼓鼓新芽胀 檐下双双旧燕回 鸟语啾啾声悦耳 梅凋瓣瓣色堪哀 ------------------------------------ 别有一番心思,刻意用叠字,却章法结构不堪了然,个见。 ------------------------------------ 27,沁园春•立春
普通话中有入声   我对于入声的概念,最初是上高中时,我的地理老师罗国芳老师曾经说过,那时,也没有太在意,其实也不知道入声到底是什么?后来,随着我对诗词爱好愈浓,并且古韵与我的方言很是接近,对入声字也就越来越留意了。对着《平水韵部》试图去用方言来读入声,发现,入声正是我方言里的那一种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声调,原来,入声在我的方言里,不由惊喜。   从此以后,遇到入声字,我就用方言来读,读多了,又让我想起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易新时老师,易新时老师,应该是我普通话的启蒙老师,我读小学时,那时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大多的老师都用浓厚的方言来教我们,没有进过正规的师范学校,直到上初中时,才是这位年轻的易新时老师来教我们,他不是本地人,从外地调来的,为了规范我们的一些读音,用了两个课时详细地讲解过普通话变调规律,当时的讲课,虽然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模糊,但有一种声调的变化,却十分清晰,那就是上声的变调,特别是上上连读(即两个上声组成的词语)的变调,这种清晰,是因为这种上上连读的第一个字,极象我们方言中的一种声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入声。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种上声变调,目的是在于寻找入声的读法,于是查找了有关的资料,试图去了解普通话的变调。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当多个音节连续发出时,一些音节的调值因为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其中又以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①,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中间调值低平,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程,它会变得或升或降,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为此,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从这里的讲述中,发现上声有它的特别,其一、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其二、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缩短发音过程。这两个特征,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很象古韵中的入声了,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凭着我对上上连读的印象,又仔细地看了看这方面的内容:当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则不变调。如“土改”听上去象“涂改”;“雨水”听上去象“鱼水”;“买马”听上去象“埋马”;“百米”听上去象“白米”;“好米”听上去象“毫米”,等等。   其中还特别了强调了一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可以使用上述词语对比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比朗读,很自然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条规律。必须注意的是,变调仅指调值的改变,而非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即从[214]变为[35],而调类并没有改变,必须注意纠正“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说法。   在上面的解说中,产生了一种“疑问”:为什么说“象阳平”,而不说“是阳平”,所以,看来,这上上连读的第一个字,应该还不是十分准确的“阳平”声,这时,我又找来一些视频讲学的资料,亲自去听听这种变调到底是怎么读的?我于是找到了《普通话练习全册》共25个视频,其中第24课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playlist%2Ff4995014o1p22.html&urlrefer=e0d76120acca0b9a4ed48c827975bcbc中,是专讲上声变调的。   这一课中,讲得十分详细了,与上面的解说稍有出入,讲到上声与阳平读时,把后面的上升发音省略,只发调值“21”,上声与上声读时,把前面的低音发声省略,只发调值“14”。只是象“阳平”而不是阳平,这种发音,与我的方言中的入声字完全吻合了——短促而稍带点上升。   当我再返回到《平水韵部》时,发现大部分的入声字,依现代发音来读成阳平,也许与这种上上连读有极大的类似了。   当然,我只是从普通话中去寻找入声字的痕迹,也许在别外的方言中,入声字的调值并不是“14”,也许正是“14”,还得到各处去考证了。或许“21”的调值,也是一种入声,因为它短促而稍带点下降,但前面说到,上声的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从这一点上来看,调值“14”更象入声了。   总而言之,普通话中,还是存在着“入声”的这种声调,只是不在普通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而在变通话的变调之中了。   注:①214,是按五度标记法对发音作的一个标记,我们把低音称为1,中音定为3,高音定为5,低音与中间之间,定为2,称次低音,中音与高音之间,定为4,称次高音。那214,就是起时是次低音,下降到低音,再上升到次高音。
《汉语诗律学》导言及第一章近体诗 作者:王力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汉语诗律学》目录 序 重版自序 导言 第一章近体诗 第一节律诗 第二节排律 第三节绝句 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 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第六节平仄的格式 第七节关於[一三五不论] 第八节拗救 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 第十节失对和失黏 第十一节上尾 第十二节声调的辩别 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 第十四节对仗的种类 第十五节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第十六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上)——简单句 第十七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复杂句 第十八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下)——不完全句 第十九节七言近体诗的句式 第二十节近体诗的语法(上) 第二十一节近体诗的语法(中) 第二十二节近体诗的语法(下) 导言 1.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1.1诗歌起源之早,是出於一般人想像之外的。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后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后,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丁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相传尧帝的时候有一首康卫歌: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又有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帝王世纪。) 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两首诗是尧时的民歌。前者是凑合诗经周颂思文的两句和大雅皇矣的两句而成的,且不要管它。后者的风格似乎也在战国以后;不过,它也不会太晚,因为它用的韵是古韵之部字,以息食 哉为韵,这种古韵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依我们的猜想,它也许是战国极乱的时代,仰慕唐虞盛世的人所假托的。同样假托的诗还有一首南风歌,相传为帝舜所作,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圣证论引尸子,又家语。) 我们不必因为它的出典不古,就怀疑到它的本身不古;这种诗歌很可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试看它以时 财为韵,这种占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伪造古韵最难,因为直至明末陈第以前,并没有人意识到古今音韵的不同。)总之,尧舜时代虽不一定能有这种风格的诗,却一定已经有了诗歌的存在,假使这尧舜时代本身存在的话。 1.2至於韵语,它在上古时代的发达,更是后代所不及的,这裹所谓韵语,除了诗歌之外,还包括着格言,俗谚,及一切有韵的文章,譬如后代的汤头歌诀和六言告示,它们是韵语,却不是诗歌。古人著理论的书,有全部用韵语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韵语的,如荀子,庄子,列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文告和卜易铭刻等,也参杂着韵语,例如尚书,易经,和周代的金石文字。许多嘉言,是藉着有韵而留传下来的,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所引放动(尧)的话: 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 来直 翼得 德是押韵的。至於格言俗谚之类,就更以有韵为常了。例如: 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
浅述格律与音乐的关系 平仄,是指文字的音调,古时,把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即指平声,仄,即不平,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入声字,在现代的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消失的原因,是汉字胡化的结果,即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以后,对入声字发音不准而引起的,从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原,就开始将汉字胡化,到了清代满人时,进一步胡化,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改变一种语音的音调是完全可以的。汉字的胡化,就如外国人学中国话,有些字也是拿不准的,产生了异样的声调。拼音,也是从外国引进的,用拼音,是无法来标注出入声字的。所以,在拼音里,就把入声字这一大块给弄丢了。但在,在许多的方言中,入声字是依然存在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普通话的普及,是汉语言里的一种悲哀! 既然普通话得到了普及,那就得按普通话来标注音调了,于是拼音里,就有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们把阴平和阳平,称之为平声,把上声和去声,称之为仄声。 中国有着渊远流长的诗歌历史,诗与歌,历来是不分家的,自到了五四运动以后,诗歌才分开了,诗就是诗,歌就是歌,同时,也产生了新诗。其实新诗,不是汉语诗,只是把外国诗用汉语的形式翻译过来以后,再学着这个样子来写诗罢了,失去了汉语诗的本质。 既然诗歌是一个整体,那诗是可以用来唱的,所以,诗歌有四个过程——写、诵、吟、唱。先写出来,即把所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再诵,就是用语音来感觉是不是顺溜。再吟,即似诵似唱,把每个字的读音都拖得很长,这样,可以更细地去感受一个是不是通畅,就是在诵与吟的这两个过程中进行修改锤炼的。这样,一首精美的诗歌就出来了,于是,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唱,就是把诗歌传播,把诗歌的美传开,以得到更好地发扬。而现代的诗人们,大多只有第一个过程,后面的三个过程就省了。 为什么我要说上面的内容,也是因为要接下来说平仄。 诗歌的节奏与现代的音乐节奏是一样的,看看现代的乐谱,上面都有2/4、3/4、4/4、2/8、4/8等等标记,诗歌也一样,把每两个字标一个音节,那七言诗中,就分为四个音节,第一二字为一个音节,第三四字为一个音节,第五六字为一个音节,第七字单独为一个音节。就象乐谱里,隔几个标一个竖线一样。 诗歌发展到唐代的时候,音乐感更强了,于是出现了律诗。音乐讲求起伏,那在诗歌里怎么做到起伏呢?那就是从声调上下功夫,使间每一个音节有平仄的起伏,于是,律诗的音节里,就平仄交错相间了。如果第一个音节用平声,那第二个音节就是仄声,第三个音节再用平声,那就平仄起伏了,第四个音节,常是加强语感,所以,就用来押韵了。第四个音节不押韵的话,其实,也只能算是半个音节,根据语感的需要,两句为一个节的话,不押韵的句子,就是第一节,押韵的句子,就是第二节。在第一节里,把语感要重,所以,就用了仄声,而在第二节里,语感要轻,所以就用了平声了。我们所见律诗,大多数是平声韵,就是依此而来的。 上面说了,诗句里有音节之分,并且律诗讲求平仄交错起伏的音乐感,那我们就可以去分析,如果第一个音节为平声,那第二个则是仄声,第三个再是平声,第四个,就凭语感的需要了!一个音节两个字,那一句话的平仄就出来了: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种具有音乐感的句子,叫做律句。 汉字的语感,听觉上常常是注意第二个字,所以,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之说。 以上面的例子再说说一三五不论,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不重视第一三五字,即使第一三五字用了相反的音调,也是可以的,于是就出现了:仄平平仄仄平仄,这样的句式,看音节上的字,即第二四六字,它们的平仄还是交错起伏的,还是具有很强的音乐感的。所以,仄平平仄仄平仄,也还是一个律句了。 再以上面这句式为例子,如果,这一句是要求押韵的,上面也说了,押韵一般押平声韵,那么这一句按此来推理,应当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常言道,听话听尾子,音乐是用来听的,所以,也注重这个尾子。三个平声字放在尾巴上,语感就很不谐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利用一三五不论的道理,把第五字用上仄声,那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一来,语感就很好了。于是就形成了第二类的律句,即平平仄仄仄平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