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剑江南
试剑江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关注数: 179
粉丝数: 154
发帖数: 8,293
关注贴吧数: 47
祝贺两位新吧主上任
张苍水就义图 记得我小时候看过80年代出版的杂志《山海经》的封底上有这图。印象非常深刻,可惜如今却很难看到这类东西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后梁第一猛将王彦章 王彦章在五代骁将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彦章(863~923),字贤明,郓州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少时从军,隶属朱温,以骁勇善战著称。王彦章应募从军时,有数百人一同参军。他请求自己做队长,众人都不同意,认为他不自量力。王彦章听了,也没有搭理他们,直接对主将说:“我天生的一身雄壮之气,觉得你们确实比不上,所以请求做你们的队长,以后一起杀敌立功。没想到你们这样不领情,反而乱说。看来不给你们开开眼,你们就不会心服口服。大凡健儿开口便言生死,但今天没有在两军阵前,我就先给你们看看我脚上的功夫,光脚在有蒺藜的地上走上几趟,看看你们谁能效仿?”马上光脚在蒺藜上来回走了百步,两脚丝毫无损。众人都惊服。朱温听说之后,开始重用他。从此王彦章就随朱温屡立战功,并开始率领侍卫亲军。王彦章常使两条铁枪,据说一条铁枪有一百斤重,他人都使不动,作战时一条挂在马鞍上,一条握于手中,冲锋陷阵的时候马跑如飞,一条铁枪也舞得如飞一样,因此人称“王铁枪”。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一九四三年序 二十余年以前,读到鲍斯威尔底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记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学底这个部门,作切实的研讨,只是一九三九年以来的事。在那一年,我看到一般人对于传记文学的观念还是非常模糊,更谈不到对于这类文学有什么进展,于是决定替中国文学界做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 宗旨既经决定,开始研读。除了中国作品以外,对于西方文学,在传记作品方面,我从勃路泰格底名人传读到现代作家底著作,在传记理论方面,我从提阿梵特斯底人格论读到莫洛亚底传记综论。当然,我底能力有限,所在地底书籍也有限,但是我只有尽我底力量在可能范围以内前进。 在这几年以内,陆续写成《中国传记文学之进展》、《传记文学之前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述论》、《传记文学与人格》和其他几篇文字发表了,没有发表的也有几篇。除了散篇以外,本拟叙述中国传记文学之趋势,但是因为参考书籍缺乏,只能写定一些纲领,未能完成;完成的只有《八代传记文学述论》一本十余万字的著作。
崔浩之死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白马公玄伯之长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崔浩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宋-西夏好水川之战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中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间)地区,设伏击败宋军的作战。 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康定二年正月,宋廷为遏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夏景宗元昊乘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二月,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今宁夏同心县预旺东)进发,经天都寨(今宁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经怀远城、得胜寨(今西吉县将台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夏军回师时截击。夏军逼怀远城,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不知是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任福身负重伤,小校刘进劝他投降,任福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圭、赵津、耿傅均战死。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发,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二月十三,进至捺龙川(今西吉县偏城东北),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夏军战于张义堡(今固原县张易)南,遂转道南进,急趋交战处。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桑怿脱离辎重,轻装尾随。黄昏,屯好水川。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是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行营都监王珪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武英、王珪等战死,唯朱观率千余人还。夏军获胜后,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曹丕论剑 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 耳。余是以少涌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
彩云易散--晏几道词中的怀旧心态 杨海明
苏曼殊《岭海幽光录》一则 丁亥某月,益阳王遇害广州。妃某氏,色美,清兵欲妻之。妃曰:“王,故夫也,亟具棺衾,得尽一哀,以事新者,当无复恨。”兵出市棺衾,妃阴置小刀数十衤日衣中,整刃外向。丧服哭泣视含殓,与兵出葬北山。即毕,兵遽前犯妃,妃大骂。兵怒,抱持益急,身数十处触刃,血漉漉仆地。妃乃反刃自杀。 苏曼殊在辛亥前夕效法革命党人引发《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记》搜集清兵入关之初,在广东的暴行写成了《岭海幽光录》一书。《岭海幽光录》共16则,记录了明末广东地区十七位义僧、烈女和志士抗清斗争的事迹。他们分别是:义僧:僧祖心、零丁山人、屈大钧;烈女:韩氏处女、湛氏女、苏氏、林氏、李氏、益阳王妃、王桂卿、天濠苏曼殊在《岭海幽光录》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吾粤滨海之南,亡国之际,人心尚已;苦节艰贞,发扬馨烈,雄才瑰意,智勇过人。余每于残籍见之,随即抄录。”
蕉鹿之梦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松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何必见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桃花扇底的卑微者——侯朝宗 今闻江苏省昆剧院又重新排演《桃花扇》,其中剧情亦有所变动,昔日云亭山人孔尚任给侯方域留下的那条不甚干净的尾巴,似乎被剧作者们搞得不清不楚了。回想近几年来,由于秦淮文化的勃兴,一些文人便陆续为诸如侯朝宗这样的失节士子翻案了。作为对一个文学形象的重塑及心理发掘,当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一文学行为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倒是值得深究的。如果它于时代文化建设毫无益处;相反,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倒行逆施,恐怕是不足取的。 所谓“桃花扇底送前朝”,重要的是在两种不同的人格气节对比中,映现出“桃花扇”的本意所在。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表层结构是爱情的溃灭,而其深层结构却是一代名士精神的委琐与绝代佳人浩然的正气之间无可调和的分离,这才是江南士子真正的悲歌所在。
大唐第一男优——雷海青 雷海青,男,生于公元716年,卒于公元756年,大唐清源郡田庄村(今福建莆田东峤镇田庄村)人氏,是玄宗时期著名的宫廷乐师。 他的出生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雷海青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四月初九出生在一个普通百姓家庭。老雷头和老雷婆惊奇地发现,这个新生儿嘴巴周围的皮肤居然是乌黑乌黑的。他们一致认为,这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一个不祥的怪物。为了安全起见,两口子就把这个婴儿丢弃在了村外的大路上。也是此娃命不该绝啊,刚好有一个戏班经过此处,他们亲眼目击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大毛蟹爬在婴儿的嘴边,用口中的涎沫哺喂这个孩子。戏班班主认为,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便把他带走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戴的小帽上绣有一个“雷”字,班主便为他取名为雷海青。
投笔从戎,以身殉国的南宋名将--李庭芝 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扬州城被元军围困,城内粮食已尽,尸横满道,且饥馑日甚一日,每天投水自尽的,都达数百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将士们也精疲力竭……面对此情此景,城楼上一位血染战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面色凝重,心急如焚,满腹忧愤。他痛恨元军侵占大宋国土,摧残大宋百姓,叹息南宋王朝大势已去,而自己已无回天之力。面对周围许多部下将士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他心中始终跳动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守到最后的时刻,以身报国恩。 这位大将军,就是南宋末年的名将——李庭芝。
鲁仲连义不帝暴秦 程实 鲁仲连是齐国人,战国末期著名辩士,为人勇毅正直,喜欢出奇伟之计,却不肯仕宦为官,以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他往来四方,而经常居住在赵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大战,赵军全军覆没。第二年,秦军进围邯郸。诸侯军之救赵者,皆畏暴恶的秦国军队,而不敢前。魏安厘王遣将军晋鄙救赵,而止于荡阴(今河南汤阴)不进。魏王又派辛垣衍化妆成平民,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求见赵王,对赵王说:“秦军所以急围邯郸,是因为以前和齐缗王争强为帝,后来又去掉帝号。如今齐国已经衰弱,只有秦国称雄于天下。这并非贪于得到邯郸,是想重新得到帝号。赵国若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国必定喜而罢兵。”平原君和赵王听后,犹豫不决。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名人与豆腐 一、天下第一名人菜 八公山豆腐风味独特、质地优良而名扬天下。用八公山豆腐烹制的豆腐宴菜,仅在淮南一地已逾百余种之多,纵观中华大地,更是数不胜数。用豆腐烹制的豆腐菜肴,都是人间美味佳肴,深受世人喜爱。民众喜爱豆腐,称用豆腐烹制的菜肴为“国菜”。这一美称并非夸大其辞,无论从历史久远,或是从普遍食用价值,都是名副其实。清代袁牧说: “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可见豆腐的价值是何等之高。 和豆腐相关的佳话传说,是民间文化一个别有趣 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劲死守洛阳城 东晋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后,已经顾不上洛阳了。可是洛阳是晋人旧都,政治符号鲜明,扔掉了实在可惜,所以,像桓温这样的东晋大将,始终建议东晋朝廷离开建康,还都洛阳。
中国冷兵器史上最大会战------钟离之战 孝文帝迁洛以后,南北对抗的重点也移到了淮河一线。从西往东,义阳(今河南信),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阴(今属江苏)是淮南四处重镇,必争之地,南朝确保四镇则江南安定,北朝若占据四镇则可进而窥江,震慑金陵。
从今天起每天五贴 持续一周。
宋江在梁山刍考(一修稿) 丁永林
横海孤臣-张煌言传 由原作者曲冠杰先生授权本人转载
古代史吧前来交换友情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w=%B9%C5%B4%FA%CA%B7&fr=wwwt
北望击楫也在这里吗? 遇见老熟人了
赫连勃勃和他的统万城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夏国的都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它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宋)何去非
《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周峰:身仕三朝郭药师 12世纪初叶的中国北方,正是辽、宋、金三个朝代矛盾错综复杂、冲突逐鹿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也造就了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其中尤以郭药师为代表。“郭药师者,辽之余孽,宋之厉阶,金之功臣也。以一臣之身而为三国之祸福,如是其不侔也”(《金史·郭药师传》)。正如《金史》的这段论述,郭药师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复无常,屡屡为变,对三个朝代的兴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谓时代的特殊产物。
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张苍水吧即将与张煌言吧合并 估计在1-2个月之间可以完成。
原来百度自己也是不认同百度百科的
豫让论
【申请合并】申请将 “张苍水”吧合并到“张煌言”吧 【申请合并】申请将 “张苍水”吧合并到“张煌言”吧 合并后贴吧吧主:试剑江南 是否已与各吧吧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张苍水吧无吧主 是否已经转移需要保留的内容:是 申请贴吧合并的原因:张苍水与张煌言为同一人(有张煌言百度百科为证),苍水为张煌言的号,合并后方便管理。 张煌言百度百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41782.html%3Ftp%3D0_11&urlrefer=7b7232d41dce58fc2eec451aefcc0732 张煌言吧链接:http://tieba.baidu.com/f?kw=%D5%C5%BB%CD%D1%D4 张苍水吧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w=%E5%BC%A0%E8%8B%8D%E6%B0%B4&fr=tb0_search&ie=utf-8
曹文诏殒命姬家山 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率部西走宁州,与活跃在庆阳一带的过天星、蝎子块、乱世王等合兵,筹划了围歼曹文诏的伏击战。义军先于宁州湘乐镇巴家寨(巴家原)伏击了明副总兵刘成功、艾万年,游击王锡命带领的3000人马,明军大败,艾万年及副将柳国镇被杀,刘成功、王锡命负重伤脱逃。当时驻邠 州(今陕西省彬县)的洪承畴闻讯后,忧虑万状,手足无措,唯有把希望寄托于爱将曹文诏。曹文诏闻知艾万年战死,怒不可遏,拔刀砍地,瞋目大骂,请命出征。承畴大喜说:“非将军不足平此贼!”曹文诏带领3000人马前往征讨,农民军在湫头一带埋下伏兵。6月27日,曹文诏之侄曹变蛟统率锐师在前打先锋,文诏率步兵殿后,行至湫头岘子,义军伏兵突起,把明军截为两段,分兵围杀。曹变蛟抢先为战,斩杀义军500余人。义军佯装溃败,向东面的林区撤退,明军紧追30里,到达雕翎关。眼看明军进入埋伏圈,义军四面杀出,与曹文诏大战于湫头趟子坳。明军兵力分散,首尾难顾,丧失应战力,死伤惨重,暴尸山野,血流成河,尽染村庄。次日,义军由乱世王当先锋,李自成居中,过天星继后,重又包围了明军。曹文诏左追右挡,且战且退,义军又诱敌西向。明军行至娑罗寨,义军埋伏万骑,四起合围,矢飞猬集。义军不知围住的是曹文诏。其时,明军有一小卒被缚,急忙大叫:“将军快快救我!”义军中从明军叛降过来的一小卒指着曹文诏说:“这是曹总兵。”义军欣喜万分,围攻更急。曹文诏疲于奔命,击杀农民军数十人,转斗数里,身受重伤10余处,经烟村堡子沟的红泥城,跑到姬家山,眼见内无战将,外无援兵,突围无望,乃拔刀自刎。 这一役,李自成率领的义军重创明军,曹文诏部损兵大半,游击将军及材官殁者20余人。尤其是向为洪承畴所器重、以善战著称的曹文诏,在此役中兵败自刎,使明军为之丧气,而义军欢呼雀跃,高兴万分。
洗冤集录序
张煌言吧招收大吧主1名 原来另外1位大吧主近日被百度撤职了,为保险起见决定再招收1名大吧主。 要求:有兴趣 有时间,别的没有了。
夏完淳: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化50个豆子买了徽章戴戴
昆仑奴,新罗婢这句话何解?
风流何惧风流罪--与朱熹叫板的官妓严蕊
阿紫原是狐狸精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后汉建安中,沛国陈羡为西海都尉,其部曲王灵孝无故逃去,遂欲杀之。居无何,孝复逃走。羡久不见,囚其妇,妇以实对。羡曰:‘是必魅将去,当求之’。因将步骑数十,领猎犬周旋于城外求索。果见孝于空冢中。闻人犬声,怪遂避去。羡使人扶孝以归,其形颇象狐矣。略不复与人相应,但啼呼‘阿紫!’阿紫,狐字也。后十余日,乃稍稍了悟。云: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随去,即为妻,暮辄与共还其家。遇狗不觉。云乐无比也。又《太平御览》卷九0九引《名山记》云:“狐者,先古之**也。其名曰紫,紫化而为妇。故其名自称阿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云:旧说野狐名紫(今本“紫”下有“狐”字,从《格致镜原》卷八八引删)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
这个应该比袁崇焕的反间计靠谱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欲统一江南,视林仁肇为一大障碍。经精心策划,制定了反间计。宋太阻先派人窃得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在宫中别殿。一天,南唐使者李煜胞弟李从善到达宋廷,宋太祖特意陪同他来到此殿观览。宋太祖指着画像,诈问李从善,“这是何人?”,李从善一眼就看出,说:“似为江南林仁肇。”宋太祖又说:“仁肇愿归顺我朝,先寄画像为信物。”北指一空宅说:“将以此宅赐予林仁肇,以酬其归宋。”李从善信以为真,将此话秘传回金陵。李煜果中此反间计,竟用鸩酒毒死林仁肇。南唐失去了一个名将,不久宋兵南下,就无人可以抵挡了。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陷金陵,李煜出降。三年后被赵匡义派人毒死。李煜死前,后悔误杀该国将军林仁肇,但已来不及了。
聊斋志异中记载的曹操墓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卸载了扣扣保镖,好像两个都能用 刚才试了一下,扣扣保镖把QQ新闻都给屏蔽了,本来就想卸载。这样更好。
此间甚好
方从哲......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尽杀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 白马驿之祸 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李振在“咸通”、“乾符”年间屡次不第,由是痛恨士大夫,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 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两年以后(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也成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灭亡。
乞丐皇帝朱元璋采取什么手段把天下管起来
毛在延安“挨骂”的史实
钱名世名教罪人案
曹丕论剑 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 耳。余是以少涌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
宋-西夏好水川之战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中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间)地区,设伏击败宋军的作战。 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康定二年正月,宋廷为遏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夏景宗元昊乘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二月,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今宁夏同心县预旺东)进发,经天都寨(今宁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经怀远城、得胜寨(今西吉县将台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夏军回师时截击。夏军逼怀远城,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不知是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任福身负重伤,小校刘进劝他投降,任福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圭、赵津、耿傅均战死。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发,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二月十三,进至捺龙川(今西吉县偏城东北),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夏军战于张义堡(今固原县张易)南,遂转道南进,急趋交战处。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桑怿脱离辎重,轻装尾随。黄昏,屯好水川。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是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行营都监王珪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武英、王珪等战死,唯朱观率千余人还。夏军获胜后,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崔浩之死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白马公玄伯之长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崔浩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新版三国人物缩水众多 许多原来在书中有相当篇幅的人物都被缩水了,到目前为止贾文和、陈登父子、黄祖、典韦......都被华丽地无视了。
吧主,我来看你了!
现在的百度历史贴吧还都是冷得可以 除了几个比较大型的贴吧以外,人气都不怎么旺。
张煌言前来拜吧 随时欢迎两位吧主和李见深等吧友一起到我吧交流。
慕容恪曰: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 沈劲,字世坚,武康人。父充,与王敦构逆,劲当坐诛,乡人钱举匿之,得免。劲少有节操,哀父死于非义,欲立勋以雪先耻。年三十余,以刑家不得仕进,郡将王胡之深异之。及镇洛阳,上疏曰“臣当藩卫山陵,式遏戎、狄,艰难急病,非才不济,吴兴沈劲,清操著于乡邦,贞固足以干事,若令参令府事,义附必众。劲父充,昔虽得罪先朝,然其门户累蒙旷荡,可特垂沛然许臣所上,诏听之”。劲既应命,胡之以疾夺职。升平(351—361)中,慕容恪侵逼山陵,劲自表求效。乃令劲自募壮士,得千余人,以助击贼。会主将率众而东,留劲五百人守城。劲志欲致命欣获死所。寻以城陷被恪执,神气自若,竟不屈,恪奇而将宥之,中军将慕容虔曰:“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若赦之,必为后患”,遂遇害。恪还,从容言于慕容日韦曰“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朝廷闻而嘉之,赠东阳太守。子赤黔,为大长秋,赤黔子叔仁,义熙中为益州刺史。
转:章太炎的晚明想象 1936年6月14日 , 享有一代盛誉、被称为清学殿军、古文压阵大将①的章太炎病逝苏州 , 当时收到的诸多挽联 , 后来陆续登载在章氏国学会主持出版的 《制言 》半月刊第 20~26期上。这些盖棺论定之词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 就是将章太炎与明季遗民诸大家相提并论。据笔者粗略统计 , 关涉到这一话题的挽联至少将近 30副②。而最冗长的一副 , 则出自章门嫡系弟子钱玄同之手 , 上联曰 “ 继苍水、宁人、太冲、姜斋之遗绪 , 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 , 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 , 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国 , 士云诚宜勒石纪勋铸铜立像 ” ③。这里除了将章太炎与“ 晚明三大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论之外 , 更提到抗击清廷、其事不果、最终不屈就义的张煌言 , 可谓将乃师熔学者与烈士于一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