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丸☞ 巍山唐水
学生党,喜爱二次元,手绘大佬,最爱HarryPotter和魔道祖师
关注数: 87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18,031 关注贴吧数: 8
《沙坡村志》之第一章《百年乡村》 一、自然条件 1、地层:属新生界第四纪,以灰黄、青灰色亚黏土及亚砂土为主。 2、断层: 据1993年《灵丘文史资料》记载:发现鹿角——沙坡,古代断裂层,属灵丘盆地的东界断裂,走向:北北西,东盘地层形成高耸山区,断裂西侧地层层位紊乱,是研究灵丘古地震的重要依据。1979年,灵丘地震局在沙坡卢振梅院内设立观测井和动物宏观哨。 3、地貌:平均海拔937米,其中村南海拔923米,村西北端海拔951米,沙圪垯海拔936米,属黄土台地,间有大庙沟,小涧道两道水域常年冲刷,形成沙圪垯,再有泽水河雨季洪水泛滥,使村南沟壑加宽,大庙坡受泥沙覆盖,长年累月,形成“沙坡”地貌。至金元时代修建南岳府君庙,大庙坡填平沟壑,修建石桥一座,至西向东洪水汇集桥下。明天顺年间,人工开挖西庙渠,筑泽水坝,留出护城河入口,水流进入有度。 4、地表水:沙坡村地表水流为河沟,属海河流域唐河支流,沙坡街旧称“小河槽”,沙圪垯、大庙坡后街旧有泉眼,流水不断。桥底街护城河水断流后,石桥下仍有泉眼一孔。至抗战前,各泉眼相继因气候变化等因素彻底干涸。大庙沟北通王家庄,旧时雨季到来,“水灌西关”往往酿成水患。本世纪初,由于城市建设,很多支流改道,大庙沟逐渐变为“干河沟”。 地下水:沙坡村位于唐河流域,水资源在旧时相对丰富,富裕人家水井一家一口,一般人家使用官井,各个居住点都有官井。 5气候:沙坡村按照灵丘气候特点,属川下中温区,光、热、水较为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7℃,年平均降水量433mm。
《沙坡村志》前言和后记 《沙坡村志》经过修订已结束,收稿之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说起来,为我世代居住的家乡立传的念头,可能源于我父亲保宁公的影响,从小给我讲本村的乡土轶事。我于2008年续修了沙坡和尚坟李氏家谱,了解到沙坡村有很多乡村文化值得挖掘和遗存。2014年经高凤山主任介绍加入了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参于编纂《灵丘人物志》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尤其经常听到高主任讲关于灵丘的历史,常常是兴奋不已。我想,有高主任的帮助,我或许也能写点儿什么。思来想去,灵机一动:对!写村志,把家乡的历史记下来,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文字历史记载的村庄! 在中秋节前夕,我采访了村老谢培福后,正式拉开了编纂沙坡村志的序幕。为了查到更多关于沙坡村的资料,我自购了明正德、清乾隆大同府志与灵丘历代县志。参考《北南沟村志》和《东于村志》,编写了这函《沙坡村志》,第一稿写成之后,广泛征求了意见,得到我的本家曾祖父,灵丘一中老教师李佩谦的大力支持和诚恳指导,多次进行了补充修改。但由于我本为初中文化,文字水平不高和受资料的限制,漏记、错讹肯定很多。在《沙坡村志》修订版印刷后,再次征求意见,敬请各位父老乡亲不吝赐教,补充指正。
大同博物馆正式开放 经过四年多的精心设计施工,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已全面完工,将于明日(12月31日)正式面向市民开放。 大同市博物馆是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崔凯先生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力图通过对异型建筑空间的升腾动态进行典型刻画,将大同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大胆吸收大同自然地貌--大同火山群与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空间演化的文化元素。建筑造型宛若行将腾飞的巨龙,昭示着龙城大同,合博大精深之文化,成龙腾虎跃之胜势。 大同市博物馆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将近1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分为一个系列展厅、四个专题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其中系列展厅划分为《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专题展厅则包括《大同恐龙》《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地下一层还特意设计了面向游客的互动区,配备了设施一流的5D影院和富有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 大同恐龙展厅共有“恐龙王国”、“大同恐龙”、“恐龙灭绝”三个单元。展厅内既模拟了大同恐龙当时的生活环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又有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跃龙脊椎骨化石、天镇恐龙头骨和牙齿等各种恐龙化石,可让游客触摸到中生代历史;此外运用多媒体成像的现代影像技术,可清晰地呈现给出恐龙的构成。 参观凭个人有效证件可在兑票窗口领票后凭票免费参观,门票当日有效; 每周一,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闭馆; 参观时间:9:00~17:00(16:30起停止发票); 大同博物馆乘车路线,市内乘38、64路大同大学东下车向东走,65路大同博物馆下车即到,乘70路太和路云山街口下车向南走。 文物展厅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层,参观者可参考各楼层分布平面图三角箭头指示的路线依次参观;
广灵县村名的来由【转】 留老疃----“留老山在县城南15里,昔袁吉弃父于此,其子袁表谏而载归,即袁表故里”,故名 加 斗----位于斗山脚下,系元朝大宁路总管聂谅故里,为祝福其加官晋级,故名。 登场堡----原名野场,秀才宋守地喜得子,名登场子,后修建南堡门时,碑文刻有登场堡,故名。 蕙 花----相传明代,村四周皆为大道,呈“井”字字形,似花池,村外草木丛生,蕙兰花香味四溢,故名。 一斗泉----昔乡人掘井30余丈,竞不及泉,忽水自西山崖畔突出,池仅斗许,足供百家,故名。 头 嘴----县城北有巧八山,其山居中,四周七山相向,在山下建村,名 巧八庄。该村位于八山中头座山下,后改名头嘴,位于第六第七山嘴村庄,便名六嘴、七嘴。 滴水崖----滴水崖泉,县北15里山腰,水自石隙滴注于潭,潭周围数丈, 深12尺许,味殊甘美,大旱不竭,淋雨不溢。村位滴水崖下,故名 蕉 山----相传古时该村北山自然起火,形成山焦草稀。后于山脚下建村,名焦山村,因“焦”含不祥之意,焦山又渐生草,故改为“蕉”,称为蕉山村。后相继又建几村,以方位分为西蕉山、东蕉山、中蕉山、南蕉山。 洗马庄----元朝吏部侍郎庞清故里,村前有一水池,庞曾在此洗马。故名。 龙虎岩----卧龙岗在县北8里,山脉婉蜒,状如龙伏,故名,后“伏”讹传为‘‘虎’’o 南阁崖----原名南柯崖。相传光绪年间,有一官员路过,问其名、观其形,见南北两山相对如门,提议改为南阁崖 道袍沟----该村地形象野生动物狍子倒卧在沟堰,故名倒狍沟,后演变为道袍沟。 宜 兴----村南红沙坡,是古代人下川的小路,车马不能通行,只“宜”人行,故名“宜行”,因“行”字不比“兴”字意,故改为宜兴。后按方位分为西宜兴、东宜兴,派生出宜兴庄。 作 瞳----村西山脚下有海坡池,池仅2亩,汪洋数里,形成沼泽地,建村后名沼瞳,因“沼”不雅,改为“作瞳”。后按方位分为西堡、东堡和南庄。 憨崖洼----相传,唐初夏王窦建德之子出游崖顶,连人带马掉崖亡,窦前来省视子尸,仰望悬崖峭壁,叹曰“好憨的崖啊!”从此山叫憨崖顶,村建于崖下低洼处,故名。 平水城(又名平城)----汉平舒县故城,后被水淹,于城北高处建村,为吉祥意取名平 水城。 南村----村被大水淹没,为避免水冲,便名难冲,因名不雅,演变为南村。 莎泉----莎泉在县西30里,泉约亩许,沸腾汹涌,淙淙有声,即壶流河发源,后在泉旁建村,名莎泉,因人增多,按方位分东、中、西三堡。 黄 龙----相传山昔有黄龙现,故名黄龙山,山上有一黄龙庙,建村后名黄龙村。 土巷口----原为关口,关门用铁包裹,故名铁裹门。后因守关兵将着衣、马匹毛色近似土黄,又名土黄口,因黄与巷音近,改为土巷口。 山神庙----因村有龙王庙、五道庙、奶奶庙,故名三神庙,后三庙渐废,又地处山区,改名山神庙。 神树沟----相传,沟中有一棵大榆树,要伐倒当天只能伐一部分,翌日树又复原。只有昼夜不停,才将树伐倒,有血迹可见,传为神树,故名。 望 狐----村南有一山,相传,昔有人望见一道人引狐入山,故名。 国家眷----原名郭家峪,在明朝嘉靖年间,该村武进入被招为郡马。后进入告老还乡,因武系国家亲眷,改为国家眷。村里原有望亲楼,楼中有男女木雕像。 牛口峪----据传该地水泉发现有一金牛,有人想得,捉住一角又脱开。后建一金牛寺。本村位于寺外峪口,故名。 山羊沟----相传,昔日有人发现白、黑两羊在沟门口抵角,被人声惊开,绵羊跑入南沟,山羊跑入北沟,两沟各建一村,名为绵羊沟、山羊沟。山羊沟又分上、下两村。 闯道坡----据传,1644年,李闯王农民军过此并安营扎寨,故名
灵丘的回忆[转] 灵丘的回忆 灵丘,是山西恒山山脉与太行山交界的一个小县,是古代赵武灵王的基地,历来很穷。境内都是山,峡谷两面,壁立千仞。三十年前,我参加编写《辽代文化》时,曾经来这里考察。山中有一个辽塔,叫觉山寺塔。那时的交通条件自然无法与现在比。我在大同市博物馆一位青年的陪同下,从大同乘长途汽车,在爬上一座山腰后,司机指示了一条山路,就把我们留在这里了。从山腰小路转过去,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深深的山涧横在眼前,远处有一片水面,近处山间有几座破旧的房子,最显眼的就是那座威严屹立的塔了。山腰上已经没有路,我们只能按塔的方向走过去,无论地上长着什么。 塔高十三层,是八面密檐砖塔。塔半腰有四向开通的佛龛,四周有精致的砖雕,是辽代歌舞的直接记录,非常难得。塔下一间土房里住着一个还俗了的和尚。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宗教活动尚未恢复,他只能根据自己的觉悟一个人守在这里,待我们睡觉后,他独自去念经。 第二天早起,和尚领我们去看塔,照相、记录、画图。回到他那间小屋里造饭。我帮他烧火,一面谈话。无非是他与塔的关系。据他说,他来此地前,原来有位高僧住在这里。高僧在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还俗,他不肯,最后自尽了。这里就无人居住了。 我在烧火时,忽然发现灶坑门是用一块平整的石头砌成的,扒开一堆柴灰,我发现石板上隐约有字迹,我想一定是寺院残破后的碑石。吃完饭,我动员和尚将这块石头挖出来看看,我负责最后回复原样,保证不耽误咱们做晚饭。和尚被说服了,并且找来锄头,小心地挖,谁知越挖越深,最后挖出一块高约两米的石碑。和尚也很兴奋,抬到井边,用水不断地冲刷,字迹逐渐显示出来。这就是《觉山寺四至碑》,是辽代的。 我们修好灶台后,最重要的事是把碑文拓下来。第二天到山下商店里买纸,顺便买了些素食,以便回来庆祝。自然没有宣纸,只是一般的白报纸。我也没学过拓片,只能无师自通地试着把白纸铺在石面上,用另外一个纸卷沾上墨汁,一点点地拓,字迹不断显现,我们三个人都很兴奋,一连拓了三张。一张留给了和尚,一张留给了大同市博物馆,我带回一张。后来据此考证,发现这是辽代文献上有记载的一个碑,后来却湮没了。不想被我无意中发现。 有了这一点因缘,我们告别和尚时,相互依依不舍,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真想再去看看他,如果和尚仍然在世,应该有百岁之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