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外野老 台外野老
和自己较劲的苦行僧。艰难的屏幕抵抗者。未富先懒。
关注数: 66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11,586 关注贴吧数: 10
如何在小地方过得不平庸? 摄影师潇晨答芊芊: 我有一个朋友叫崔平。十多年前我拍身份证照的时候,认识了他。他是我们小镇上一家照相馆的老板。 这么个小破烂照相馆,竟是当年我们镇派出所指定的公民身份证件拍照处,因为只此一家。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算得上是我们小镇上唯一一个搞艺术的。因此,镇上人对他刮目相看,送他一个词:不务正业。而且,他既然是个搞艺术的,难免就会有些异于常人之处,比如外表上就很特别:一个大男人,留一头长发。镇上人因此又送他一个词:流里流气。 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少年时代,总会有些叛逆,不太愿意接受循规蹈矩的人生,反而会被一些有个性的人吸引。十多年前的我就是这样,初见崔平,就觉得这哥们帅呆了,于是在拍完身份证照后,经常抽空去他店里帮帮手,打打杂,套套近乎,一来二去,就熟络了。他也乐意把我当一忘年小友,到哪里都带着我玩儿,教我摆弄相机、拍拍照片。这恐怕是我后来以摄影为业的最直接的原因吧。 他还会吹笛子。是的,如果你在近二十年间任何时候,曾偶然来过我们小镇,又碰巧住过几晚,那你肯定听到过小镇夜晚的微风里,会有清悦的笛声传来,那多半是他的演奏——或者,其中也有可能夹杂着我的演奏。作为他的铁杆小友,我自然不客气地把他这项技能也一并学到手了。 在我的成长印象里,我的朋友崔平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个小镇。他年轻时白天开店,晚上吹笛,后来娶妻生子,家境渐丰,但依然白天开店,晚上吹笛。我去外地上大学后,就和他见得少了。但每逢寒暑假回家,在镇上的公交车站一下车,就会看到车站对面的照相馆里,他里外忙碌的身影。熟悉的情景永远如昨。 如今,外面的社会发展得天翻地覆,我们小镇人的思想观念,较之以前当然也大有开化。具体到崔平,他早已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令人侧目。相反,由于他前几年开始承接婚礼摄像业务,小镇里但凡有谁家办喜事,都得有求于他,所以现在的他,竟声誉日隆,颇受镇民尊敬。只是当我们俩在春夏秋冬的夜里一起吹笛时,时间就会回到十多年前,我眼前这个抬头见纹、面容沧桑的崔平,仿佛依然,从来,都是那个曾经吸引我的、搞文艺的、有个性的长发青年。 不平庸的标准是什么?崔平如今已年过四十,我想他这辈子永远会在小镇里这么平淡如水、波澜不惊地生活下去。岁月曾让他处境尴尬,但生活终交付给他值得拥有的。 崔平其实有过一次离开小镇的机会,唯一一次。他是九零年的高中毕业生,当年顺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但家里供不起他。他给我看那张夹在一本高档相册里、历经数年依然簇新的录取通知书时,说,去不了,就要断掉不切实际的念想,换一种活法去过日子,过得开心。重要的是,得清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日子,这样,对他来说,小镇的空间,加上心灵的空间,就太足够了。
【转】千万不要这样逗孩子!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家长可能暂时未意识到。那么,逗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遭遇这样的尴尬事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呢?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