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大雅
国风大雅
关注数: 1
粉丝数: 169
发帖数: 8,280
关注贴吧数: 11
藏文 tshwa [名] 盐 【鹾】 藏文 tshwa [名] 盐 【鹾】 lan tshwa [名] 碱 rgyam tshwa [名] 药用碱砂;皮硝 【亥集下】【卤部】 鹾 《唐韵》昨何切《集韵》《韵会》《正韵》才何切,音醝。《说文》咸也。河内谓之齤,沛人言若虘。《礼·曲礼》盐曰咸鹾。《注》大咸若鹾,盐味之厚也。 又《集韵》仕知切,音齤。义同。 《集韵》亦书作齤。别作醝,非。 ◎ 鹾 鹾、齹 cuó 〈形〉 (1) 咸味 [salty taste] 齹,碱也。——《说文》 (2) 又如:鹾咸(咸味);鹾鱼 词性变化 ◎ 鹾 鹾 cuó 〈名〉 (1) 盐的别名 [salt] 盐曰碱鹾。——《礼记·曲礼》 (2) 又如:鹾政(盐政。管理盐务方面的事);鹾务(盐务);鹾商(盐商);鹾价(盐价);鹾馆(经营盐业的场所)
【回访】藏缅语吧致羌语吧吧主吧友新年快乐,神韵永存! 古代华夏人血液里饱含古羌人基因,汉人羌人自古是兄弟,望羌语吧朋友在新的一年,将羌族语言文化弘扬光大,兴旺发达!
汉藏语的【华】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六】【华部】华 荣也。从艸从̶。凡华之属皆从华。户瓜切 《诗·本音》灼灼其华。《注》音敷。《考》《诗》如常棣之华,颜如舜华,维常之华,$叶车韵。隰有荷华,叶下都韵。黍稷方华,叶下途韵,凡七见,皆读敷。又《唐韵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东谓华为敷。陆德明曰:古读华如敷,不独江东也。 【申集上】【艸字部】花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4 〔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 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 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 《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艸¹,郑氏曰:¹,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申集上】【艸字部】蘤 《唐韵》韦委切,音蔿。《玉篇》花荣也。《拾遗记》西王母进洞渊红蘤。《唐书·西域传》王坐金蘤榻。 又《韵补》旁禾切,音婆。《张衡·思赋》天地絪縕,百卉含蘤。鸣鹤交颈,雎鸠相和。 又《字诂》蘤,古花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一】【艸部】葩 华也。从艸皅声。普巴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华也。古光华字与花实字同义同音。葩之训华者,艸木花也。亦华丽也。艸木花冣丽。故凡物盛丽皆曰华。韩愈曰。诗正而葩。谓正而文也。葩亦散也。通作皅。灵枢经曰。纷纷皅皅。终而复始。从艸。皅声。暜巴切。古音在五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荂 ̶花或从艸从夸。夸声亦亏声也。释艸有此字。郭曰。今江东呼华为荂。音敷。按今江苏皆言花。呼瓜切。方言曰。华荂晠也。齐楚之闲或谓之华。或谓之荂。吴都赋曰。异荂䓵蘛。李善曰。荂,枯瓜切。 藏文: 【华】 bkra ba [动/形] 美丽;闪烁 bkrag [形] 光华,灿烂 khra khra [名形] 花的,斑点 同根字: 【华】 郑张尚芳 gʷraa 鱼部 潘悟云 ɢʷraa 鱼部 反 切 户花 【花】 郑张尚芳 hʷraa 鱼部 潘悟云 qhʷraa 鱼部 反 切 呼瓜 按:上古只有【华】且仅有匣纽读法,【花】及其晓纽读法是魏晋从【华】分化而出 【蘤】 郑张尚芳 ɢʷalʔ 歌1部 潘悟云 ɢʷalʔ 歌1部 反 切 韦委 【葩】 郑张尚芳 phraa 鱼部 潘悟云 phraa 鱼部 反 切 普巴 【荂】 郑张尚芳 p-qhʷa 鱼部 潘悟云 pqhʷa 鱼部 反 切 芳无 【烨】 郑张尚芳 ɢʷab 盍1部 潘悟云 ɢrab 盍1部 反 切 筠辄
不知各位朋友对“汉藏语同源”理论有何看法? 语言学家最先注意到的是,藏语有着和(古)汉语非常相似的数词1~10,继而发掘越来越多的同源词。 汉语、藏语词汇从古至今都是呈单音节形式发展的; 古藏语的语音特点和上古汉语相似,有复辅音声母及韵尾,无声调,音系结构相类; 今藏语(拉萨话)的语音特点和近古官话相似:单辅音、有声调,有入声、塞擦音声母三分(卷舌/舌尖/舌面),有鼻音声母ŋ、ȵ,基本是宋元官话的水平。 汉语、藏语演变层次不同,从音系上讲,七世纪的藏语就相当于上古汉语层次,而今拉萨话仍可相当于汉语宋元官话层次,但藏语和汉语的演变历程仍能保持某种默契,如均发生复辅音崩溃、均分化出四种声调,均发生全浊声母清化,均有三类相似的的塞擦音,塞音尾均弱化或消失等等。 诚然,汉语与藏语有语法上的巨大差异,有文字上的阻隔,而且同源词似乎无整齐的对应规则,这些事实又使得一些人怀疑汉藏同源理论的正确性。 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
申请成功,感谢各位支持!另诚聘小吧若干。 rt
【原创】谐声时代的宵、药部可能是-al 侯部字的谐声、同根现象很有趣: -o ___________ -on __________ -od、-oj _______ -oŋ ________ -og 【豆】_______【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尗】【菽】 【沟】_______【Ῠ】畎【川】___【巜】浍【水】__【江】_______【谷】 【聚】凑_____【攒】_________【撮】__________【丛】_______【族】【簇】 【句】勾_____【弯】【卷】____【屈】乙_______【拱】弓_____【曲】【鞠】【局】 【嬬】【儒】__【媆】【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柔】【弱】 【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 【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 【狗】_______【犬】 【猴】_______【猨】猿 【头】首_____【端】 【寇】_______【完】【冠】 我们发现上古侯部与元部有大量对转的同根字。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 藏文【乐】: rol pa [名] 受用,享受,娱乐,嬉戏 rol ba [动] 享乐,享受,陶醉;娱乐,游戏;赏,饮,食 rol mo [名] 音乐 藏文rol兼备“快乐、音乐”之义,无疑与汉语【乐】同源。藏文r-对应汉语来纽、o一般对应汉语宵/药部,皆是工对,但汉语是-k类,藏文却是-l尾。如果我们承认有这种对应关系,那么,下列词亦可能是同源词: yul [名] 地方,区域;家,家乡;境 【域】 khul [名] 区域;山谷 【区】 yod pa [动] 有,在,存在 【有】(对比:藏文ma 无) 韩语sil(英语silk)对应汉语【丝】 上古汉语宵药部很少与其他部有谐声字和同根词(偶尔与幽部关联),似乎自成一体,而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阳声韵,颇为奇异。不过,根据谐声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组奇特的语音对应:【雀】*tshạwk【截】*dzạt,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宵、药部与歌、月、元部有更多的同根、谐声关系: 【秆】____________【稿】(植物的茎,均是k-类上声字) 【钻】____________【凿】(穿物) 【健】____________【矫】(强壮) 【鲜】____________【稍】【小】(少也) 【沙】【纱】______【少】【抄】 藏文 'dzul ba [动] 钻入 【钻】 我们似乎可以猜测,之、宵、幽、侯、鱼、支均有一部分来自-l类尾,这些-l由-n或-d弱化而来。歌、微部还是拟作-r尾最妥。 之部的【毎】【敏】、【在】【存】是明显的例子,诗经中【敏】与之部字押韵而不与文部字押韵,说明上古应在之部,其谐声符【毎】亦是证明。藏文myur“快速、敏捷”与之对应,我们可藏文认为是*myul演变而来,这种形式不难理解为何【敏】摇摆在之部-ɯ与文部-ɯn之间(我们可拟作“之2部”)。藏文音节尾-l~-r交替的例子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ul [名] (敬)颈,咽喉 mgur [名] 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hyol pa [动] 见 skyel 携带,送,到达 skyel ba [动] 送,遣送,运送,寄送 'khyer ba [动] 拿走,取去,携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部的【弱】-awk和幽部的【柔】-uk、侯部的【需】部字-o(【嬬】【懦】【糯】【蠕】等等),皆与元部的【耎】部字-on(【媆】【愞】【輭】【蝡】等等)构成同根词族,可见【弱】和上述的藏文【乐】rol一样,来源于*nyol,藏文: nyar nyor [形] 松软,虚软 snyi ba [名] 侏儒;[形] 嫩,柔软 snyi bo [形] 软,嫩;温和,温柔 nar [形] 细长柔软 李方桂注意到【敦】-un与【孰】的-uk谐声、通假关系,他据此将【敦】拟作-uŋ。本人提出另一种可能,即*-ul 藏缅语的【毛】:藏缅语的“毛”的共同形式是*mu、mɯ,汉语【毛】与之同源。但从一些藏缅语的情况来看,早期应有辅音韵尾-l或-n。藏文spu应是*smul的鼻音塞化。怒语、扎巴语的清化鼻音,羌语的χm-,载瓦、浪速的弱读前缀so-、ʃɔ-均表明早期有s-词头,原始汉藏语【毛】应是*smul。 汉语【毛】在宵部。 尔苏语的maɹ可认为是mal→mar,相当于宵部转歌部(如【少】→【沙】),缅文“蛇”mrwe对应其他藏缅语sbrul、“银”ŋwe对应其他藏缅语ŋul,可见mwe对应*mul/bul 甚妥。 从音理上讲,-l尾一般读作边近音(即“暗l",模糊音)-ɫ,略带圆唇趋势、听感似-ɔɫ或-øɫ,有转换为-u尾的条件。印欧语言-al变读为-ol或-aul是很常见的。 载瓦语就已经由*smul演变为so-mau了,而浪速ʃɔ-muk的-k尾类似汉语药韵,因为边近音(即“暗l",模糊音)-ɫ发音时需要隆起舌根,这一特征演变为-k完全是可能的,现作如下推断: ************************************************************************** 宵部、药部的上古来源: al→aøɫ→au、auk
偶见关于上古汉语松紧元音对立的论文题头.... 该文载于《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2005),却只有题头、未见内容,哪位仁兄有全文可分享?诚谢!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人按: 此诗不吉也。“刈其楚”、“刈其蒌”,字面意义是砍除荆棘合蒿草,然【楚】亦是居汉水之楚国号,【偻】(音“蒌”)可能暗指彝、濮、苗等南方少民(汉代白狼歌:自称“偻让”),可能隐含了周人对南楚人的痛恨。 .....汉江二女神何许人也?其最早见诸于《诗经·汉广》诗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后被汉朝刘向收入《列仙传》。据《帝王世纪》载,周昭王伐楚,返济汉,楚人献胶着之船,远眺解佩渚船之中流胶解而溺昭王,他的两位侍女延娟、延娱“夹拥王身,同溺于水”,化为神女。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二女无辜而死,深得荆楚人民的同情,“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贞节,精诚一至,视殒若生”,及至“数十年间,人于汉江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对此二女,“汉江之人,立祀于江湄”,“暮春上已之日,禊集祀间”(见晋·王嘉《拾遗记》)。
原创发见:粤语[喺][响]之本字可能是【许】 “在” [喺]hai2 [hɐi 35] [响]hoeng2 [hœŋ 35](香港用法) 本人认为本字可能为【许】,“许”通“所”,所在、处所,如“何许人也”,吴语苏州话白读“许”为[hᴇ],与粤语hai合。鱼韵读如开口的e,吴赣白读中可见。 许,阴上调;喺、响,阴上调,调类亦相合。 【许】 heoi2 [hœy 35],香港“响”[hœŋ 35]与之相近、可认为阴阳互转,而“喺”则可认为是六朝江东【许】[hᴇ]之遗存。
方言
藏缅语
上古音研究 关于介音、声调 部分藏缅语有松/紧元音的对立,只有极少数有长/短元音的对立,上古汉语有无长短元音或松紧元音的对立?如有,是松紧对立还是长短对立? 郑张-潘认为上古汉语存在长短元音的对立,参考缅语、泰语的转写形式,以元音字母双写表示长元音。郑张-潘认为上古短元音韵腹配合声母时,会滋生出一个微弱的ə或ɯ介音来,而后演变为三等介音:ɯ-->ɨ-->i 其理由主要是:梵文ka ga之类对音字为 迦、伽,这两个字均是专为对音而造,其特异反切为三等反切上字+二等反切下字,而梵文ka ga是无介音的,其中的a读作短元音(梵文教材认为是[ɐ],),汉语对音字出现了三等颚介音(反切上字)。 本人认为,郑张之推导颇可置疑:“三等反切上字+二等反切下字”所描述的特异反切语音,未必存在颚介音。而梵语这种死了的语言,其中的短元音a,按照对音字的特异反切,倒可能就是和英语短a一样的[æ](由[a]演变而来),ka=[kæ],其舌根声母k因为配合前元音æ而偏前,近似舌面中的微微颚化的[c],而中古见组声母反切上字明显分为两套,一套是配合一二四等的“古”类,一类是配合三等的“居”类,可见配合三等的见纽有轻微的颚化(约莫是舌面中音,不影响音位)。另外,æ可能是主元音a在二等韵中的音值 -r-a-->-ɯ-æ,一等a为后ɑ,三等a为前a(ja),为了精确描写梵音,所以弄出个特异反切来。 如上述分析成立,“短元音滋生颚介音”之说即不可成立。 一些藏缅语和侗台语长元音韵有如下音变: i:n-->ien-->iɛn ɯ:n-->ɯɤn-->ɨən u:n-->uon-->uən ɔ:n-->ɔɑn-->uɑn 长元音裂化,而主元音却变成了介音;过渡音变成了主元音,如此“哗宾夺主”现象,在上古汉语“元、文、真”及“侵、辑”、“阳、蒸、耕、东、冬”等阳声韵中也可能出现过。 著名的“东、冬音值大换位”,可能即是此音理: 1)上古 冬u:ŋ-->uoŋ-->oŋ 中古 2)上古 东o:ŋ-->ouŋ-->uŋ 中古 另外,常见的元音裂化有: 上古支部 e: -->ei 中古齐韵 上古侯部 o: -->ou 中古侯部
好消息: 东方语言学 上古音查询系统 已建成 上古音查询 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中古音查询 http://www.eastling.org/tdfweb/midage.aspx感谢 潘老师 及 东方站 的辛勤努力!
好消息: 东方语言学 上古音查询系统 已建成 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转】 世界的文字演进 一楼留给 摆渡 用,呵呵
申请小吧主 本人爱好 历史 地域语言的探讨,虽学业不精,仍孜孜以耕.望各位朋友多加指教!
【转文两篇】关于现代汉语的审视 1楼留给百度.
【转文两篇】关于现代汉语的审视 1楼留给百度.
新编粤语字典 aa1 呀, 鸦, 雅, 桠 aa2 哑 aa3 襾, 挜, 锕 aai1 挨 aai2 矮, 唉 aai3 隘 aak1 轭, 搹, 握, 扼, 厄 aan3 鷃 aang1 罂, 罂 aap3 鸭, 押 aat3 压, 押, 歹, 遏, 戛, 揠, 恝, 猒, 頞, 阏 aau1 凹, 坳, 抓 aau2 拗, 詏 aau3 凹, 拗, 坳 ai2 矮 ai3 翳, 缢, 曀, 豷 ak1 握, 哑, 扼, 呃, 龌, 厄, 阨, 搤, 餩 am1 鹌, 庵, 谙, 庵, 埯, 盦 am2 黯, 暗, 谙 am3 暗 an3 鴳 ang1 莺, 罃, 鞥 ang2 哽 au1 欧, 呕, 鸥, 怄, 瓯, 熰, 鏂, 钩 au2 欧, 呕, 殴, 驱
请教一个上古音问题 有人说许多联绵词是上古复辅音的残存形式,我偶然发现 支离 和 解 好象符合这一规律,不知道这种猜测是否合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