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o312 lolo312
关注数: 15 粉丝数: 72 发帖数: 1,056 关注贴吧数: 17
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疾病    我觉得这是中医 第十章:游山洞的感悟 小时候喜欢爬山,老家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山洞,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一次我问太爷,为什么山上的洞称为“鸡蛋洞”? 太爷说: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气炎热,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几天就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山洞里夏天很冷,于是就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于是大家都称它为“鸡蛋洞”,虽然这些年没用了,但大家叫鸡蛋洞习惯了,所以一直称这个洞为“鸡蛋洞”。 太爷的话让我似信非信,为了验证其真伪,每逢夏天,我们常常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内是否很冷。 情况的确如太爷所说,夏天虽然洞外天气炎热,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为了观察到冬天洞内的情形,春节的时候,正在下大雪,我和弟弟爬上屋后高高的山头,去看看鸡蛋洞是否依旧很冷。情况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们呆在里面一会儿,就感到热燥,地面以及洞顶都很干燥。 太爷说的没错,山洞果真是冬暖夏凉! 学医之后看了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尤为深刻。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地球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人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我们人体呢? 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时我们的五脏,养阳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时节我们的五脏,他们也是出于温躁当中,养阴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知否违背呢?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就需要摸护肤品来保养我们的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秋冬养阴”,适当的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感到不会太干燥,就会舒适一些。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处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雨,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气温不升高,空气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结束时,我们谈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所以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的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