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陵书生 营陵书生
爱生活,爱昌乐!
关注数: 5 粉丝数: 73 发帖数: 18,566 关注贴吧数: 24
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3月21日,记者从潍坊市水文局获悉,《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已经于2017年12月28日市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中规定,从事水文监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漏报、迟报、错报、瞒报水文监测数据,不得伪造水文监测资料。   市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本区域内河流、水库和地下水等水体的水文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应急监测预案,加强应急监测工作,当水量发生的变化可能危及防汛、用水安全,或者水质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时,水文机构应当启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跟踪监测和调查,并及时将监测、调查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海事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市、县(市、区)水文机构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情报预报。   《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还规定,水文机构为编制水文情报预报需要使用其他部门和单位设立的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无偿提供。市水文机构应当妥善存储和保管汇交的水文监测资料,建立水文信息共享平台,为公众查询和获得水文监测资料提供便利。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但属于国家秘密的除外。   《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指出,水文监测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水文站房、水文缆道、测桥、监测场地、监测井(台)、专用道路、仪器设备、水文通信设施、水尺、地下水观测井、水准点、监测标志及附属设施等,不得擅自移动、使用水文监测设施,不得干扰水文监测活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水文监测设施设备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的,当地水文机构应及时上报并组织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还指出,禁止市民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以下活动:种植树木、高秆作物,堆放物料,修建建筑物、设施障碍物,停靠船只;取土、挖砂、采石、淘金、爆破和倾倒废弃物;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或者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埋设管线,设置障碍物,设置坝埂等阻水障碍物;设置渔具、锚碇、锚链,在水尺(桩)上拴系牲畜;网箱养殖,种植水生植物,烧荒、烧窑、熏肥。   另外,《潍坊市水文管理办法》强调,水文监测人员在河道、公路、桥梁上进行水文监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车辆应当减速慢行或者避让,不得损坏水文测验车辆、测船、过河缆道等水文监测设施和设备。
保健品推销套路深 潍坊有人多次被骗仍痴迷 萧女士参加讲座买回的手链。 春节前夕,一则《6旬老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的新闻引起了市民的关注,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3月5日,记者走访发现,仍有老年人热衷参加各类讲座、购买保健品,几年下来花销达到几万元,不管儿女怎样劝说都没有效果。对于其中的原因,心理学专家、律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案例 热衷购买保健品,被骗仍不回头 家住潍城区卧龙西街与彩虹路交叉口附近的萧女士今年已经79岁了,平时热衷于参加保健品讲座并购买保健品。因为经常参加讲座,她家中积攒了满满三大箱宣传单页和杂志。萧女士的女儿刘女士对记者说,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她母亲断断续续在保健品上花费了几万元。 萧女士平时自己居住,每月退休金6000多元,家庭条件非常不错,让儿女最为头疼的就是母亲痴迷于购买保健品。在2010年的时候,刘女士发现母亲经常到潍州路与幸福街交叉口附近的一座办公楼听讲座,风雨无阻,并且买回一些壮骨粉等保健品。 虽然萧女士吃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可是她仍然前去听讲座。2013年,萧女士的心脏和胃肠都出现了问题,需要吃药,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去参加讲座购买保健品。她买回一种装在金色三角形小盒里的药,吃了之后觉得有效果,感觉身体有劲了,心脏和胃肠也好了许多。“我们拿这种药到医院咨询,医生称是保健品,根本没有治疗效果,应该是一种心理作用。”刘女士说,她的母亲并没有就此作罢,买回的保健品越来越多。 无奈 好言相劝没有效果,女儿很无奈 刘女士表示,近年来他们一直劝母亲不要购买保健品,可是根本没有效果。2015年前后,她母亲参加讲座,花2000多元钱买了一串黄水晶手链,声称能治疗肝肠胃及消化器官疾病,她母亲戴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效果。在现场,记者看到了萧女士购买的黄水晶手链,包装盒和手链上没有任何标识。 那次被骗之后,萧女士消停了一年多。本以为萧女士不会再购买保健品了,谁知2017年夏天,她又到城区金融街参加一个活动,买回了一些纪念章,推销人员称全国只发行几千套,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经了解,这些纪念章根本不值钱。之后,萧女士参加讲座,还购买了保健枕、保健手表等。 刘女士表示,他们曾多次劝母亲不要再买了,可是母亲却说这些都是给孩子们买的。之前,刘女士的丈夫因为颈椎问题到医院检查过,她母亲则买了一个保健枕送给女婿“治疗”。据了解,这种保健枕她母亲一共买了四个,现在刘女士也没有了办法。 原因 推销人员打感情牌,或用小物品诱惑 当谈及为何她母亲这么“入迷”时,刘女士表示,保健品推销人员打的是“感情牌”。她从母亲口中得知,推销人员称呼老人直接叫“干爸”或“干妈”,有的甚至叫“妈”。 后来,萧女士不再参加讲座,一些推销人员提醒她买一些纪念币或保健枕,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比如纪念币可以升值。 3月5日,记者走访发现,还有一些老人听讲座是为了免费领取鸡蛋等小物品,结果被洗脑。 对此,潍坊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刘艳菊表示,首先,缺少家庭和子女的关爱是主要因素。不少老人的子女成立家庭后,渐渐疏远了父母,父母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这给了推销人员“可乘之机”。 其次,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加上对方夸大其词的推销,老人极易上当。 刘艳菊建议,子女应该给老人更多关爱,并加强沟通,使得老年人更有“家的安全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