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梨花大鼓 威县梨花大鼓
关注数: 4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542 关注贴吧数: 83
邯郸市鸡泽县文广新局组织梨花大鼓艺人来威县交流学习 2015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八,邯郸市鸡泽县文广新局组织梨花大鼓艺人到威县交流学习。 此次会议在威县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威县文广新体局局长杨立群,副局长闫亚平等局领导接待了来访者一行并参加了交流座谈会,会上,就梨花大鼓今后的传承发展达成共识,威县期待鸡泽县梨花大鼓艺人与威县梨花大鼓艺人一道,多重视梨花大鼓的宣传和普及,送文化下基层,做好网络宣传,保护好自己家乡的这一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地梨花大鼓艺人对梨花大鼓的门派和唱腔进行了讨论。会上,梨花大鼓传承人宋一月给大家普及了梨花大鼓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唱腔知识,并对梨花大鼓网络宣传状况,目前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对梨花大鼓的错误认识以及目前威县鸡泽两地普遍对梨花大鼓的不重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梨花大鼓省级传承人张君丽参加了座谈会并表演了梨花大鼓《大西厢》(片段)。 到会梨花大鼓艺人们表演了唱段。 鸡泽与威县的梨花大鼓艺人上次坐在一起开会,应该至少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鸡泽梨花大鼓在唱法上和弹法上与威县梨花大鼓略有区别。 照片的像素差点。 这次交流会,是件好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ser.qzone.qq.com%2F172748786%2Finfocenter%3Fptsig%3DU-hS0DYhUcI2yaJKB8CYG74Tl9ez5Wkvg-UlXi0ScrY&urlrefer=06e31dbf9b939e334290a8034a5a0cb2_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是一只手敲着犁铧片,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来才有的鼓和三弦(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也就是说,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今天这种表演方式的历史,距今已经20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河北邢台威县(时属直隶广平府)的王奎山、清河(时属直隶广平府)徐靠山,临西(当时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直隶州,今属河北邢台)吕连山和李明山、和临城(时属正定府赵州)冯云山,他们属梨花大鼓孙赵门,邱祖清静派。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五大山收徒众多,比如民国时期的《老残游记》中为白妞弹弦的那位琴师谢其荣(梨花大鼓艺人谢大玉之父),就是临西县吕连山的高徒。这一支的艺人有范其凤,李长泰,崔振海,胡振明等。梨花大鼓艺人何老凤(艺名何凤仪)即是威县王奎山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这一支的传人有桑天佐,桑天佑,孙增福(梨花大鼓艺人孙大玉之父),王增豪,李泰祥(梨花大鼓艺人李大玉之父)等。张兴本是梨花大鼓艺人徐靠山的第一代传人,这一支的艺人有潘春聚,王利全,乔利元,乔清秀,宋录良等。王横茂是临西李明山一支,他的传人有刘金榜,孙金枝,孙金兰,张君丽等。 梨花大鼓最简单易辨认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鼓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唱的时候不打板,演唱结束三弦伴奏时才打板。这更对梨花大鼓艺人的“心板”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形式可以从单弦,梅花大鼓,河南坠子(乔派)等其他姐妹艺术中看到一些端倪。应该是当时鼓曲艺人一起互相演出,学习交流影响的成果。比如著名的河南坠子乔派表演艺术家乔清秀,就因为从小学梨花大鼓,后来学河南坠子,也养成了演唱河南坠子的时候不打板的习惯,竟然被很多同行所排挤,一时传为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花大鼓的传承人张君丽,女,1963年生,河北威县人,现为邢台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梨花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金枝(1928-1989生前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关门弟子,梨花大鼓老艺人孙金兰(孙金枝胞姐)的儿媳。2008年7月16日被确定为威县梨花大鼓河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宋录良,男,1952年生,梨花大鼓艺人孙金兰的儿子,孙金枝的外甥。张君丽的丈夫。邢台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擅演梨花大鼓传统长篇书,目前主要负责梨花大鼓长篇传统书的演唱,梨花大鼓段子编撰与唱腔改革。 宋一月,1984年生,宋录良和张君丽的儿子。邢台市曲艺家协会会员,2011年被确认为梨花大鼓(威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主要负责梨花大鼓的三弦伴奏以及网络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成立百度梨花大鼓贴吧,上传梨花大鼓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音像资料,多年来,指导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撰写梨花大鼓的论文多篇。 随着梨花大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市县政府带头,省市县宣传部门不断努力,传承人耐心传授,爱好者努力参与的情况下,梨花大鼓一改从前这一曲艺形式的青黄不接,如今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 下一页